视距测量计算公式
视距测量

一、视距测量的概念视距测量是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利用仪器望远镜筒内的视距丝在标尺上截取读数,应用三角公式计算两点距离,可同时测定地面上两点间水平距离和高差的测量方法。
视距测量的优点是,操作方便、观测快捷,一般不受地形影响。
其缺点是,测量视距和高差的精度较低,测距相对误差约为1/200~1/300。
尽管视距测量的精度较低,但还是能满足测量地形图碎部点的要求,所以在测绘地形图时,常采用视距测量的方法测量距离和高差。
二、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一)望远镜视线水平时测量平距和高差的计算公式如图4-7 所示,测地面两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在点安置仪器,在点竖立视距尺,当望远镜视线水平时,水平视线与标尺垂直,中丝读数为,上下视距丝在视距尺上的位置读数之差称为视距间隔,用表示。
1、水平距离计算公式设仪器中心到物镜中心的距离为,物镜焦距为,物镜焦点到点的距离为,由图4-7可知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根据图中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关系得两点间水平距离为:(4-7)式中:为视距乘常数,用表示,其值在设计中为100。
为视距加常数,仪器设计为0。
则视线水平时水平距离公式:(4-8)式中—视距乘常数其值等于100。
—视距间隔。
2、高差的计算公式:两点间的高差由仪器高和中丝读数求得,即:(4-9)式中:—仪器高,地面点至仪器横轴中心的高度。
(二)望远镜视线倾斜时测量平距和高差的公式在地面起伏比较大的地区进行视距测量时,需要望远镜倾斜才能照准视距标尺读取读数,此时视准轴不垂直于视距标尺,不能用式4-8计算距离和高差。
如图4-8所示,下面介绍视准轴倾斜时求水平距离和高差的计算公式。
视线倾斜时竖直角为,上下视距丝在视距标尺上所截的位置为,,视距间隔为,求算、两点间的水平距离。
首先将视距间隔换算成相当于视线垂直时的视距间隔之距离,按式4-8求出倾斜视线的距离′,其次利用倾斜视线的距离′和竖直角计算为水平距离。
因上下丝的夹角很小,则认为∠和∠为90°,设将视距尺旋转角,根据三角函数得视线倾斜时水平距离计算式为式(4-10),两点高差计算公式为式(4-11)。
最佳观赏视距公式

最佳观赏视距公式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家庭影院、智能电视等设备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享受视觉盛宴,找到合适的观看距离显得尤为重要。
最佳观赏视距公式正是为此而生,让您轻松获得最佳观影体验。
二、最佳观赏视距公式介绍1.公式定义最佳观赏视距公式是用于计算观众与屏幕之间最佳距离的公式。
通过这个公式,您可以根据屏幕尺寸和观看条件来确定合适的观看距离。
2.公式应用场景最佳观赏视距公式适用于家庭影院、电影院、体育场馆等各种观看场景。
无论您是观看电影、电视剧还是体育比赛,都可以使用这个公式来找到最佳的观看位置。
3.公式计算步骤最佳观赏视距公式如下:最佳距离= (屏幕尺寸× 屏幕比例)/(2 × 视力距离)其中,屏幕尺寸指屏幕的对角线长度,屏幕比例为屏幕高度与宽度的比值,视力距离一般取5000px。
4.公式优缺点优点:简单易懂,容易计算,适用于各种场景。
缺点:需根据个人视力、观影习惯等因素进行调整。
三、公式实例分析以一台55英寸的液晶电视为例,其屏幕比例为16:9。
根据最佳观赏视距公式,计算过程如下:最佳距离= (55英寸× 9/16)/(2 × 5000px)≈ 155英寸因此,观看这台电视的最佳距离约为155英寸。
四、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观赏距离1.根据公式计算最佳距离。
2.考虑个人视力、观影习惯等因素,适当调整观看距离。
3.在观看过程中,如感觉视力疲劳,可适当调整观看距离。
五、结论最佳观赏视距公式为您提供了一个计算合适观看距离的方法。
通过合理运用这个公式,您可以在观影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只是一个参考值,具体观看距离还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观影愉快!。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计算公式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计算公式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计算公式是用于计算两个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的算式,它通常应用于建筑、道路等场景的测量工作中。
该公式的核心概念是视距,即两个点之间直线距离的投影距离,因此该公式也被称为视距公式,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该公式的具体计算方法。
视距公式如下所示:
D = √(H1² + H2² - 2H1H2cosα)
其中,D代表两个点之间的水平距离,H1和H2分别代表两
个点在水平面上的高度,α为两个点之间的水平夹角。
此公式的推导方式是: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两个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称为视距L。
视距
的计算方法可以使用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来进行计算。
具体地:L = √(D² + h²)
其中,D代表两个点在水平面上的距离,h代表两个点之间的
高度差。
由于我们已经知道了视距L,我们可以根据三角形的余弦定理
来计算出水平距离D,即:
D = √(L² - h²)
进一步代入视距公式中,得到:
D = √(H1² + H2² - 2H1H2cosα)
其中,α为两个点之间的水平夹角,可以根据空间三角形的余弦公式来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通常使用测距仪等专业工具来测量两个点的高度和夹角,然后代入视距公式中计算水平距离。
总的来说,视距公式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测量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场景中的水平距离测量。
视距测量高差计算公式

视距测量高差计算公式
视距测量计算公式:F=h/L。
视距测量是利用水准仪的望远镜内十字丝分划板上的视距丝在视距尺(水准尺)上读数,根据光学和几何学原理,同时测定仪器到地面点的水平距离和高差的一种方法。
水准仪(英文:level)是建立水平视线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的仪器。
原理为根据水准测量原理测量地面点间高差。
主要部件有望远镜、管水准器(或补偿器)、垂直轴、基座、脚螺旋。
按结构分为微倾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激光水准仪和数字水准仪(又称电子水准仪)。
按精度分为精密水准仪和普通水准仪。
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

视距测量的计算公式视距是指视线能够达到的最远距离,是广泛应用于工程、交通、地理、环境、气象等领域的重要参数。
视距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得出,其中较为常用的是利用大气折射系数和地球曲率进行计算。
大气折射系数是指光线在穿过大气时因大气密度变化而发生的折射现象,其大小与大气温度、气压、湿度等因素有关。
大气折射系数通常使用标准大气条件下的数值进行计算,即气压为1013.25 hPa,温度为15℃,湿度为0%。
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大气折射系数的计算公式为:n = 1 + 0.000293ρ/(273+T) - 0.0000048h其中,n为大气折射系数,ρ为气压,T为温度,h为海拔高度。
而地球曲率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弧度,也称为地球球面曲率半径。
在视距的计算中,地球曲率通常采用近似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地球半径为R的球体,在高度为h的地点,地球曲率半径的计算公式为:R1 = R + h/8其中,R1为地球曲率半径。
综合以上两个公式,可以得出视距的计算公式为:L = √(2Rh + h²) + √(2R1h + h²) - 2R其中,L为视距,R为地球半径,h为观察点的高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大气折射系数和地球曲率的数值可能与标准大气条件存在差别,因此计算结果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此外,视距的计算公式也不适用于存在地形起伏或气象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
在工程、交通、地理、环境、气象等领域中,视距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视距的计算,可以对于建筑物、道路、机场、港口等建筑设施的布局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可以对于交通运输的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同时,对于气象预报、环境监测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视距的计算公式的研究和应用,将对于推动各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视 距 测 量

(7)观测应选择在风力较小,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 进行。
视距测量
1.1 视距测量原理 1. 视线水平时的视距测量公式
1)水平距离公式
如图4-12所示,AB 为待测距离,在A 点 上安置经纬仪,B 点处竖立标尺,置望远镜 视线水平,瞄准 B 点标尺,此时视线垂直 于标尺。尺上M、N点成像在视距丝上的m 、n 处,MN 的长度可由上、下视距丝读数
之差求得。上、下视距丝读数之差称为尺间 隔。
1)水平距离公式
当地面起伏较大或通视条件较差时, 必须使视线倾斜才能读取尺间隔。这时 视距尺仍是竖直的,但视线与尺面不垂 直,如图4-13所示,因而不能直接应用 上述视距公式,需根据竖直角α和三角函 数进行换算。
视距测量
图4-13 视线倾斜时的视距测量
视距测量
由于图4-13中所示的上、下丝视线所夹的角度很小,可以
由此可见,水准尺倾斜时,对视距测量的影响不可忽视, 特别是在山区,当倾角较大时更要注意,必要时可在水准尺上 附加圆水准器。
视距测量
(3)大气折光的影响。 地球表面高度不同的区域内的空气密度不同,视距尺上
不同部分的光线就是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到达望远镜的。 经验证明,越接近地面的光线受折光影响越显著,并且这种 误差会随距离的平方成比例地增加。因此,应抬高视线或选 择在有利的气象条件下进行视距测量。
视距测量
1.2 视距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 1. 视距测量的误差
视距测量的误差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视距测量
(1)读数误差。 用视距丝在水准尺上读数的误差与水准尺的最小分划
线的宽度、经纬仪至水准尺的距离及望远镜的放大率等因 素有关,因此,读数误差的大小视所使用的经纬仪及作业 条件而定。
视距测量计算公式

如图8-5所示,如果我们把竖立在B点上视距尺得尺间隔MN,化算成与视线相垂直得尺间隔M′N′,就可用式(8-2)计算出倾斜距离L。
然后再根据L与垂直角α,算出水平距离D与高差h。
图8-5 视线倾斜时得视距测量原理从图8-5可知,在△EM′M与△EN′N中,由于φ角很小(约34′),可把∠EM′M与∠EN′N视为直角。
而∠MEM′=∠NEN ′=α,因此ααααcos cos )(cos cos MN EN ME EN ME N E E M N M =+=+='+'=''式中M ′N ′就就是假设视距尺与视线相垂直得尺间隔l ′,MN 就是尺间隔l ,所以αcos l l ='将上式代入式(8-2),得倾斜距离Lαcos Kl l K L ='=因此,A 、B 两点间得水平距离为:αα2cos cos Kl L D ==(8-4)式(8-4)为视线倾斜时水平距离得计算公式。
由图8-5可以瞧出,A 、B 两点间得高差h 为:v i h h -+'=式中 h ′——高差主值(也称初算高差)。
αααα2sin 21sin cos sin Kl Kl L h ==='(8-5)所以1=α2sin+vh-iKl2(8-6)式(8-6)为视线倾斜时高差得计算公式。
二、视距测量得施测与计算1.视距测量得施测(1)如图8-5所示,在A点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i,在B点竖立视距尺。
(2)盘左(或盘右)位置,转动照准部瞄准B点视距尺,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算出尺间隔l。
(3)转动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取竖盘读数,并计算垂直角α。
(4)根据尺间隔l、垂直角α、仪器高i及中丝读数v,计算水平距离D与高差h。
2.视距测量得计算例8-1 以表8-1中得已知数据与测点1得观测数据为例,计算A 、1两点间得水平距离与1点得高程。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计算公式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是指通过观察目标物体与自身之间的角度差来估算目标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水平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视距测量水平距离被广泛用于地图制作、导航系统、航空和航海等领域。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三角法来推导。
假设观察者和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为D,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高度差为H,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为α,则可以得到如下公式:D = H / tan(α)其中,tan表示正切函数。
这个公式可以通过下面的步骤来推导:1.假设我们站在地面上观察目标物体,目标物体的高度差为H。
2.我们通过角度差来测量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α。
可以使用角度测量仪器如测距仪等工具来获取此值。
3.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观察者和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D与高度差H之间的关系:tan(α) = H / D。
4.将上述表达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D = H / tan(α)。
这个公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计算观察者和目标物体之间的水平距离。
例如,当制作地图时,如果已知地图上某一点的坐标和高程信息,同时也知道地面上观察者的高程信息,就可以利用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公式来计算观察者和目标点之间的距离。
此外,这个公式在导航系统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测量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角度差,可以估算出目标物体与观察者之间的水平距离。
这个信息可以用于导航系统中的路线规划和位置定位等功能。
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公式也适用于航空和航海领域。
在飞行和航海过程中,通过测量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并利用上述公式,可以估算出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水平距离。
这对于导航、位置确认和避障等任务非常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除了使用测距仪等专门仪器来测量目标物体所占的视角外,还可以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来自动化地测量视角。
通过分析图像中目标物体的像素位置,可以利用几何关系来计算目标物体的视角,并进而估算出观察者与目标物体之间的水平距离。
总的来说,视距测量水平距离的公式是通过三角法来推导并计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图8-5所示,如果我们把竖立在B点上视距尺的尺间隔MN,化算成与视线相垂直的尺间隔M′N′,就可用式(8-2)计算出倾斜距离L。
然后再根据L和垂直角α,算出水平距离D和高差h。
图8-5 视线倾斜时的视距测量原理
从图8-5可知,在△EM′M和△EN′N中,由于φ角很小(约34′),可把∠EM′M和∠EN′N视为直角。
而∠MEM ′=∠NEN ′=α,因此
ααααcos cos )(cos cos MN EN ME EN ME N E E M N M =+=+='+'=''
式中M ′N ′就是假设视距尺与视线相垂直的尺间隔l ′,MN 是尺间隔l ,所以
αcos l l ='
将上式代入式(8-2),得倾斜距离L
αcos Kl l K L ='=
因此,A 、B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为:
αα2
cos cos Kl L D ==
(8-4)
式(8-4)为视线倾斜时水平距离的计算公式。
由图8-5可以看出,A 、B 两点间的高差h 为:
v i h h -+'=
式中 h ′——高差主值(也称初算高差)。
α
ααα2sin 21
sin cos sin Kl Kl L h ==='
(8-5)
所以
1
=α2
sin
+
h-
v
i
Kl
2
(8-6)
式(8-6)为视线倾斜时高差的计算公式。
二、视距测量的施测与计算
1.视距测量的施测
(1)如图8-5所示,在A点安置经纬仪,量取仪器高i,在B点竖立视距尺。
(2)盘左(或盘右)位置,转动照准部瞄准B 点视距尺,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算出尺间隔l。
(3)转动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取竖盘读数,并计算垂直角α。
(4)根据尺间隔l、垂直角α、仪器高i及中丝
读数v ,计算水平距离D 和高差h 。
2.视距测量的计算
例8-1 以表8-1中的已知数据和测点1的观测数据为例,计算A 、1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1点的高程。
解
()[]m 14.15784812cos m 574.1100cos 221='''︒+⨯⨯==αKl D A
v i Kl h A -+=α2sin 21
1
()[]m 35.6m 45.1m 45.1848122sin m 574.110021
+=-+'''︒⨯⨯⨯⨯=
m 72.51m 35.6m 37.4511+=+=+=A A h H H
表8-1为视距测量记录计算表。
表8-1 视距测量记录与计算手簿
测站:A 测站高程:+45.37m 仪器高:
1.45m 仪器:DJ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