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概论26084
档案学概论的主要内容

档案学概论的主要内容3、《档案学概论》主要内容一、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1.1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1、档案的定义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
2、档案的本质特征——原始纪录性3、档案概念的理解社会性、历史性、确定性、原始纪录性——档案的本质属性1.2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1、档案与信息档案与信息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档案是信息的一种。
2、档案与文献档案与文献的逻辑关系是内涵不同,外延有大面积交叉重合。
二者核心含义不同。
3、档案与文书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实存形态上的直接转化关系。
从逻辑上讲,二者内涵不同,外延有大面积交叉。
4、档案与图书●档案是社会实践的记录;图书是系统认识的产品。
●二者的社会功能不同●二者内容上的交叉重合部分,其特点也明显不同。
5、档案与资料从逻辑上讲,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大面积重合,且资料的外延一般说来要大于档案。
但其内涵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6、档案与文物从逻辑上讲,档案与文物在内涵上有部分交叉重合。
1.3档案的种类1、公共档案与私人档案这是从档案形成领域的公、私属性角度对档案进行分类认识所形成的两个相对性概念,它主要可解决档案的归属即所有权问题。
2、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这是从档案形成时间的早晚以及档案作用角度对档案进行种类划分所形成的两个相对性较强的概念。
历史档案是指形成时间较早,离现在较久远且主要起历史文化作用的档案。
现行档案是指形成时间较晚,离现在的时间距离较近且主要起现时性查考作用。
3、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这是人们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地三个概念。
文书档案实际上是指行政管理档案,即在社会的行政管理活动中由各种行政性或曰政治性公文转化而成的档案。
科技档案是指人们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由纯业务性的科技文件材料转化而成的档案。
专门档案是指除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之外的,所有在专门活动中形成的档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形成的归国家所有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是指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归国家所有的档案。
档案学概论课件

思考题
1、档案学产生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欧美档案学主要有哪些代表人物与著作? 3、中国近代档案学研究具有哪些特点? 4、简要分析中外近代档案学异同点。 5、简述国际档案理事会的宗旨。
(2)专业条件(主观条件—档案工作发展)
A、纸质档案数量的增加和档案成分的变化,对传 统的纸草档案和羊皮纸档案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管理方法。
B、机关档案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仅法国就有 近万家档案馆),积累了丰富的档案管理经验。 C、大批专职档案人员,专职档案管理和研究工作。 由此可见,档案学的产生,是档案工作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中国档案史
档案收集 档案整理
档案文献资源建设
档案排架 档案鉴定 档案目录及目录工作概论
档 案 学
档案著录 档案分类学 档案标引 档案目录组织 计算机档案目录系统 档案文献编纂学 技术档案学 档案文献检索 档案检索工具 档案开发理论与技术 档案借阅 档案开发与利用学 档案咨询 档案用户(利用者)研究 档案利用效益评估 档案文献复制技术 档案管理自动化 档案统计学
三、档案学的体系结构
档案学有哪几个部分组成,目前,这一问 题学术界观点不一,分歧较大。主要有:二 分、三分、四分、五分、六分、七分法等观 点。 我赞同三分说。
(一)理论档案学 1、档案学原理
2、档案学史 3、档案史 4、档案学方法论 5、比较档案学 6、档案术语学 7 档案法规学
(二)应用档案学 1、档案教育学 2、档案经济学 3、档案事业管理 4、档案馆管理学 5、档案馆公共关系学 6、档案管理学 7 科技档案管理学 7、专门档案管理学 8 档案编纂学
第三节 档案学的体系结构
一、何谓档案学的体系结构? 档案学的体系结构是指档案学由哪些理论 知识单元构成,以及这些理论知识单元是按 照怎样的层次结构和逻辑结构组成的。概言 之,档案学的体系结构是指档案学的理论构 成及构成方式。
(完整版)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概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一、档案的起源诸说1.档案的定义: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它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以及文字发明为基础,产生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
关于档案起源观点的归纳:{1.文字说:文字是档案的必要条件2.文字图像起源说:文字和国家的出现是档案产生不可缺少的条件3.结绳刻契说:以原始记事方法形成的记录就是档案。
2.中国档案:①.《尚书》——“上古之书”:迄今我国最古的历史文件汇编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文集。
②.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迄今我国大量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3.外国档案:①.巴勒摩石碑:现存的埃及最古老的年代纪。
②.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档案形态的演变1.古代中古档案:{甲骨档案金石档案:书史性质简牍档案缣帛档案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鼎彝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
有铭文的青铜器始于商代。
彝铭的四个阶段:①.铸器之意本在使用②.文化递进,器铭加详③书史之性质变而文饰④.铭辞之书与文饰性质俱失,复返粗略之自名。
中国近代史五大发现:长沙吴简、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清朝大内档案。
2.外国档案:汉谟拉比法典是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亦称《石柱法》。
纸草是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
3.纤维纸出现在东汉时代。
自东晋安帝时起,太尉桓玄下令改用纸张撰写文书和保存档案,一直沿用至今。
4.音像档案也称声像档案或视听档案,包括照片、唱片、录像带、光盘等。
直观性是其突出特点。
5.档案的词源:档案在明末清初已被使用,在《清太宗皇帝实录》即顺治年间。
第三章档案定义及其剖析1.档案定义的剖析。
①.直观描述型:从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和档案的实存形态等较为直观的角度来描述,即认为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
优势:直观、易于理解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属性②抽象揭示型:主要从档案对人类社会的根本性作用、价值等相对性角度来定义档案,且试图揭示档案的本质特性(用信息、历史记录、原始记录等抽象度较高的概念,根本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
档案学概论复习资料

档案一:档案的定义1.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各个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工作活动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文件,为了日后工作活动和生活的查考,人们便把文件保存起来,转化为档案。
文件转化为档案需要具备三个条件:a)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转化为档案,承办中的文件不是档案;而文件的归档要区分对待:①.文件中的内容短期内可以办理完毕的,可等办理完毕后归档;②.文件中的内容需要长期办理的,只需将文件经过签收,传阅,研究,讨论和贯彻执行后,就算办理完毕并归档保存;③.不需要具体承办的文件,只要经过收发,登记,传阅等文书处理程序就算办理完毕并归档保存。
b)对日后社会活动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起来;办理完毕的文件不需全部归档的原因: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文件是大量的,若全部作为档案保存起来,档案馆和档案室将无法承担如此庞大的工作;②.保存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日后的参考利用,若将没有价值的文件归档保存,会造成档案资源管理的浪费。
c)按照一定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转化为档案。
文件是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渐逐份累积起来的,文件之间的排列没有规律性,彼此孤立,不能完整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文件在归档前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归类整理。
使其具有内在联系地排列起来,这是档案优于文件的特点之一。
2.档案是各种机构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a)档案的形成者广泛:官方性质的有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半官方或非官方性质的有各种群众团体,私有企业等;个人。
b)档案内容广泛:由于档案形成者分布在不同领域,部门和地区,因此形成的档案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司法,外交等,既有中央机关形成的又有地方机关形成的档案,既有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形成的又有群众团体和个人形成的。
3.档案的类型是多种多样a)载体:骨甲,金石,竹木,缣帛,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b)记录方式:手写,雕刻,印刷,摄影,录制等;c)文种:古代有诏,诰,题本,摺片;近代有令,布告,咨,呈;现代有计划,报告,会议记录,通知,通报,批复,指示等;d)文件内容: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
档案学概论习题

档案学概论习题档案学概论习题第一章档案概论与档案现象第一节“档案的定义及其分析”思考题1、研究档案定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是什么?2、国内外档案学术界比较经典的档案定义有哪些?你对这些定义有何评价?3、有的同志认为档案的本质是“保存备查”,你对这种学术观点有何认识?4、档案的本质与本质属性是同一概念吗?5、如何理解档案的“历史原始记录”和“有机联系性”?6、电子文件的出现,对人们认识档案的本质有何影响?7、“来源关联性”和“内容关联性”的区别是什么?8、有的同志认为档案的真实性是指“内容的真实性”及“档案承载事实的客观性”,对于这种学术观点你的评价是什么?第二节“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思考题1、有的同志认为“档案就是一种信息”,你对这种观点有何评价?2、认识到“档案是一种社会的核心信息资源”,这种做好档案工作有何意义?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者应当扮演一种什么样的社会角色?3、档案和文献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如果认为”文献是一切知识的载体“,那么档案在整个知识家族中应当占有一种什么位置?同其他的信息产品和知识产品相比较,档案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应当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提升档案的信息品质,并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4、”文书与档案实为一物也“,这种观点与现代档案学中流行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有何联系?5、将文件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文书或文件阶段”和“档案阶段”,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6、“档案”和“图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用管理图书的方法管理档案呢?7、“档案”和“资料”的概念有何不同?认识到档案同一般资料之间的区别,对做好档案工作有何意义?8、“档案”和“文物”的关系式什么?谈谈你对“所有的档案都有可能成为文物,但不是所有的文物都能成为档案”这一观点的认识?第三节“档案的种类”思考题1、在我国的档案管理实践中,引入“公务档案”和“私人档案”的概念,有何积极意义?2、档案种类的划分意义是什么?3、在传统意义上把档案划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这种认识有无局限性?4、将档案划分为“现行档案”和“历史档案”的实际意义是什么?5、你对档案种类的划分有何建议?6、有的同志把档案的种类划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和企业档案”,你认为这种划分本身存在哪方面的问题?第二章档案的源流第一节“档案的起源”思考题1、目前档案学术界关于档案起源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这些学术观点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研究档案的起源问题,对于档案学理论建设有何意义?3、在档案起源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你认为应当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指导思想?4、有的学者认为档案的起源应当具有两个必要条件按,即“文字条件”和“阶级国家条件”。
(档案管理)档案学概论

第一章档案概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与沿革一、档案的起源关于档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家诞生以后,产生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就形成了档案。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国家产生后,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形成了档案。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这种文字记录各项事务,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档案。
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的结绳、刻契,就是原始的档案,文字、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1、2条又称为阶级社会产物论,又称为文字、国家条件说。
3、4条又称为原始社会产物说。
二、档案的沿革档案的沿革可以从以下分析:1、载体沿革档案按载体可分为: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
2、名称的沿革A、“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汉称为“典籍”;魏晋以后称“文书”、“文案”;唐、宋以来称“文卷”、“案卷”、“案牍”B、“档案”一词,一般认为初见于清代。
a、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官府文书中,有“档案”一词的使用,即“查得顺治十四年四月臣部题定档案”。
b、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上问马哈喇之父与叔父皆殁于阵,部中无档案。
”c、杨宾《柳边纪略》(成书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
然今文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d、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认为“档案”一词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开始应用,比《柳边纪略》早了60年,“档案”的原始涵义指仓库财物类的登记簿。
(见王金玉、王永《“档案”词源新证》,《中国档案》1999年2期。
)档,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横木框档。
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几属。
由此引伸,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档案学概论重点

===========================================================================================档案学概论重点知识梳理第一章:档案概念与档案现象一、对已有档案定义的剖析(一)直观描述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直观描述型定义:是从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档案的实体存在形态等较具体、较直观的角度来描述档案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类定义的优势是直观、易理解,能使人的现实中识别什么东西是档案;劣势是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所在。
(二)抽象揭示型档案定义的优势与劣势抽象揭示型定义主要是从档案对社会生活的根本性作用、价值相对性角度来定义档案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且大都试图揭示档案这一事物的本质特性。
目前档案界及社会上所使用得档案定义大多是这种定义。
其优势是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含义;劣势是其抽象度较高,所以理解难度大、确指性差,易产生无谓的学术纷争。
二、对档案定义的理解1.《档案工作基本术语》定义: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2.一种确切揭示其内涵的定义“档案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清晰、确定的原始记录的固化信息”。
①社会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其内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论的原始记录,而非自然界的产物。
②历史性:从时态上来讲,档案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或尚未形成的东西。
“让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告诉未来”,维系人类社会的时空统一性和连续整体性。
③确定性:档案内容信息的清晰、确定性和其载体的固化、恒定性。
★④原始记录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
这是档案的本质特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尤其是相邻事物的独一无二的本质所在,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动态性特点,只要对人们了解、考证以往的历史事实聚成程度最高、最可信赖的原始记录作用,就会将其视为档案,作为档案来保存、使用,这也是实存形态复杂、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是研究档案及其管理的学科。
它涉及档案的收集、组织、保管、利用和传播,以及档案管理的法律、伦理、技术和政策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关于档案学概论的内容:
档案的定义和特征:介绍档案的概念、范围和特征,包括档案的形式、载体、内容和时效性等。
档案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讲解档案管理的原则,如真实性、完整性、可辨认性、可获取性和保密性等。
探讨档案的收集、组织、描述、保管和利用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
档案的价值和利用:介绍档案的价值和作用,如保护历史记忆、支持决策、服务公众、促进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
讨论档案的利用方式和途径,如检索、展示、数字化和开放获取等。
档案法律和伦理:探讨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如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版权、数据保护和透明度等。
强调档案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责任。
档案管理机构和体系:介绍档案管理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职责,如国家档案馆、地方档案馆、企事业档案部门等。
讨论档案管理的规划、政策和国际标准等。
数字档案和电子记录管理:探讨数字档案的创建、存储、保护和长期保存等问题。
介绍电子记录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包括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数据捕捉和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等。
档案学的发展和挑战:回顾档案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探讨当前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信息爆炸、技术变革、信息安全和数字保存等。
档案学概论课程通常涵盖了档案学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对档案的理解和能力,为未来的档案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学概论26084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档案学概论第一节档案的起源一、档案的起源诸说1.档案的定义:档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明产物,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记录,它以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的扩大以及文字发明为基础,产生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时期(文字是档案产生的前提)。
关于档案起源观点的归纳:2.中国档案:①.《尚书》——“上古之书”:迄今我国最古的历史文件汇编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文集。
②.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迄今我国大量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文字和古代档案3.外国档案:①.巴勒摩石碑:现存的埃及最古老的年代纪。
②.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
第二节档案形态的演变1.古代中古档案:金文是铸刻在金属鼎彝器上的一种铭文,也称钟鼎文。
有铭文的青铜器始于商代。
彝铭的四个阶段:①.铸器之意本在使用②.文化递进,器铭加详③书史之性质变而文饰④.铭辞之书与文饰性质俱失,复返粗略之自名。
中国近代史五大发现:长沙吴简、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清朝大内档案。
2.外国档案:汉谟拉比法典是第一部最完备的成文法典,亦称《石柱法》。
纸草是古代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发明的一种书写材料。
3.纤维纸出现在东汉时代。
自东晋安帝时起,太尉桓玄下令改用纸张撰写文书和保存档案,一直沿用至今。
4.音像档案也称声像档案或视听档案,包括照片、唱片、录像带、光盘等。
直观性是其突出特点。
5.档案的词源:档案在明末清初已被使用,在《清太宗皇帝实录》即顺治年间。
第三章档案定义及其剖析1.档案定义的剖析。
①.直观描述型:从档案的形成转化过程和档案的实存形态等较为直观的角度来描述,即认为档案是某种文书、文件或文书材料。
优势:直观、易于理解劣势:没有从档案在社会生活中的根本作用、价值等角度去揭示档案的本质属性②抽象揭示型:主要从档案对人类社会的根本性作用、价值等相对性角度来定义档案,且试图揭示档案的本质特性(用信息、历史记录、原始记录等抽象度较高的概念,根本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特性)。
优势:理论抽象度较高、有利于人们对档案本质的深入认识与揭示。
劣势:理解难度大、确指性差、易产生学术纷争。
2.档案的本质及其定义表述①.原始记录性是档案的本质属性。
②.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直接形成(4)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理解:(1)档案是各种组织或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2)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文件。
(3)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和载体多种多样。
(4)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3.对档案定义的理解①社会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而非自然界的产物。
②历史性:档案是已经形成的而不是正在形成的或尚未形成的东西,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结在一起,维系人类社会的时空统一性和整体连续性。
③确定性:档案内容信息具有清晰性和确定性,内容清楚又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而存在④原始记录性: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记录,对以往社会活动具有直接的原始记录作用。
档案的本质特性——原始记录性——不仅是档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所在,而且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管理方法的基本取向。
4.档案的实存形态及其形成过程①.档案的实存形态:凡是对历史事实具有某种清晰、明确的原始记录作用的东西都是档案的实存形态,均可称作档案。
档案的实存形态依然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文件,“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当然还有非文件的,例如文稿、录音、照片、奖杯、锦旗、臂章等。
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但并非所有的文书都能转化为档案,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缺一不可:(1)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转化为档案(完成文件处理程序或者文件处理暂时告一段落)。
(2)对以后的工作、科研等活动具有一定的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保存(3)按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②.档案的形成过程:是指各种形态的文件,从被制作出来到被作为档案正式保存并发挥档案作用的过程。
一是在其被制作时就是档案、为了日后的查证使用。
二是在其被制作时并不是档案,而是为了解决、处理现实生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然后被有意保存成档案,如公务文书和私人信函。
形成过程公式=“有意/无意地制作 + 有意的处理保存”5.对档案真实可靠性的理解一是档案的内容若没有失实、歪曲、作伪之处,那么在对同一历史事实均有记载的各种信息中是最真实、可靠的,因为它是直接的历史记录,但不能将其当成历史事实。
二是档案有失实、歪曲、作伪之处,那么其失实、歪曲乃至伪造这一客观事实也恰恰是由档案这一实存形态来予以记录、固化并示之于世的,他依然有其了另一意义上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第四章档案的种类1.公务档案与私人档案它主要可解决档案的归属,即所有权问题。
公务档案是指人们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主体主要是公务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私人档案指人们在私人生活中形成的档案,主体为个人。
不过,公务机关颁发给个人的证件、票据等同时具有私人档案性质,而私人向公务机关递交的申请、申诉等只要被处理,就同时有了公务档案的性质。
但是,公务档案不是公有档案,私人档案也不是私有档案。
2.历史档案与现行档案历史档案:形成离现在较久远,主要起历史文化作用的档案。
现行档案:形成离现在较近,且主要起现时性查考作用。
因此,决定档案是否保存的理论标准是:现时查考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3.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与专门档案(社会上最普遍的三个档案概念)文书档案实际上是指行政管理档案,其实质是突出强调了行政性或政治性档案在档案大家族中的主导地位。
科技档案是在科技、生产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
专门档案是人们通过创造性劳动选择并保存下来以备查考的各种专门文件组成的有机体系的总称,如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医院的病历档案、婚姻登记等。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将归国家所有的档案划分为三种档案类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
二、革命历史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政权、社团等社会组织及个人所形成的归国家所有的档案。
三、旧政权档案:新中国成立前除革命历史档案之外归国家所有的档案。
第五章档案与相关事物的关系1.档案与信息(从属关系)档案是一种最重要的信息,是信息之根——确定性与可靠性的最高体现形式和实存形态。
由此可认为:档案是一种最真实、最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信息资源。
档案与档案信息的区别与联系:①区别:一、档案是一种信息源,是载体与内容的统一,不能独立于载体,档案信息是档案所包含的内容与价值,他对于档案载体具有独立性。
二、档案一般主要按来源原则进行整理,档案信息则按照信息传播的规律进行储存、整序、传递。
三、档案是静态的概念,是固化在档案载体上的内容,档案信息是动态的概念,是运作中的物质形态。
②联系:一、档案是档案信息的存储载体。
二、档案是档案信息的来源。
三、档案是档案信息的传递工具。
四、档案中记载的内容可以转化为档案信息。
2.档案与文献档案是文献的一种,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一、本质不同:档案是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是第一手原始信息。
文献则不论是否是原始记录,非原始记录性的信息记录也可以成为文献,这是根本区别。
二、文献注重历史文化价值,档案则注重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性的查考、实用价值。
三、文献内容一般比较系统、完整,而档案则包括大量的片段性零星记录在内。
3.档案与文书。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实存形态上的直接转化关系。
两者的区别:一、档案实存形态不仅仅是过去的文书,还包括大量非文书类的原始性记录物。
二、二者本质不同。
文书本质上是为了人们处理、解决现时性具体事务的信息传递工具,主要在空间上传播交流且具有强制性。
而档案的本质是以往社会实践的原始记录,主要是时间上传递,让过去告诉现在,让现在告诉未来。
4.档案与图书区别:一、本质不同:档案本质上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图书本质上是系统知识的结晶,虽会涉及社会实践,但却不是对社会实践的直接记录。
二、二者的社会功能不同。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供人们查考史实、解决实际问题。
人们看书则是为了学习系统知识。
三、而这内容上的交叉重合部分的特点也是明显不同的。
例如,档案内容虽有知识,但是知识是不系统的知识片段。
图书内容虽有对历史事实的记载,但这种记载却不是直接的原始记录,而是经过加工的系统性知识。
5.档案与资料资料是一个相对性、动态性极强的概念,一般来说对人们研究、解决问题有一定价值的所有相关信息均可称为资料。
例如文书、档案、图书、文物等。
所以档案可以被人们当作资料看待,但资料不能作为档案看待。
6.档案与文物文物是有文化价值的历史遗留物,其形态主要是过去人们直接使用的实用性物品,如器皿、衣物等,有相当程度的原始记录作用。
档案,尤其是重要档案,既有原始记录作用又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作用,可看作是文物,并被作为文物被收藏。
但由于文物记录的历史事实的内容信息是不清晰、不明确的,所以大部分文物不能成为档案,所以,内容信息的清晰性与确定性与否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档案中“实物档案”确立的标准是其所记录的内容、信息的清晰性与明确性。
一般来说,只有那些自身带有文字的实物才有可能成为实物档案被收藏,同时,实物档案的另一必要条件是其技术上的可保存性,那些即使带有文字而无法收藏的庞然大物(飞机等),也不可能成为实物档案。
第六章档案的价值与作用概述1.含义:档案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的有用性。
特点: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
主体的需要是构成档案价值的前提条件,而客体属性是构成价值的客观基础。
当客体属性满足主题需求时便形成价值关系,两者都不能单独决定档案价值。
2.档案价值关系在社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档案的作用,档案的作用通常是指档案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价值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作用则比较具体,可以看作是价值的体现和扩展,价值具有比较稳定的特性,作用则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呈现出多种形式,价值一般是指档案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主体需求对客体属性的肯定,而作用则可以包括正负两个方面。
第七章档案的价值形态1.档案的价值形态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
2.档案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其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原始性和可靠性。
3.档案的价值形态:①.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这种是凭证价值。
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不同于其他各种资料的最基本特点。
档案具有凭证价值:一、从档案的内容上看,他从当时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因此他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