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文献综述】.doc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英语《儿子与情人》并非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儿子与情人》被认为是D. H.劳伦斯的成名佳作,甚至被一些学者视为是他一生唯一一部重要的小说。
一些评论家认为《儿子与情人》生动完整的体现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但是在当时劳伦斯承认对弗洛伊德的作品并不/解,而且在他的《精神分析与潜意识》中提出来与弗洛伊德背道而驰的看法。
事实上,劳伦斯想要表达的是工业文明对人性的抑制并且探索一种两性和谐的男女关系。
所以说运用俄狄浦斯情结来分析这部小说是站不住脚的。
在本文中《儿子与情人》是否诠释了俄狄浦斯情结是贯穿始终的焦点。
要想弄清楚《儿子与情人》是否诠释Y俄狄浦斯情结我们首先应该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有个基本的了解。
根据维基百科(2009)的解释:‚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 也译作‚俄狄浦斯情结‛或‚伊底帕斯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
它是弗洛伊徳主张的一种观点。
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
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父娶了母亲。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父亲拥有对其姐妹和女儿独占的性权利。
于是儿子进行反抗,杀掉父亲并吃掉。
由于感到罪孽深重,儿子压抑了对母亲、姐妹和他的女儿的性欲。
乱伦禁忌和族外婚就是这样产生的。
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我们早就注定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母亲,而第一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父亲。
‛这一概念经常被用来解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用于探讨人物行为的动机。
而劳伦斯的成名作《儿子与情人》则常被用作分析的典型例子。
1916年,阿•布•库特纳(Alfred Booth Kuttner) 在《精神分析学评论》(The Psychoanalytic Review)中发表文章《〈儿子与情人〉:弗洛伊德派的鉴赏》。
他认为这部作品把弗洛伊德理论形象化了,并欣喜若狂的对这部作品的问世额首称庆。
两个悲剧性另类

两个悲剧性另类摘要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两个艺术典型——《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和《雷雨》中的周萍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在诸多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运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两个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之异同及其两性模式进行了深度分析后,本文发现,两人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性格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如变态和“多余”。
关键词:保罗周萍两性模式性格比较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有评论家认为d·h·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弗洛伊德式小说,它运用艺术的手法和自我剖析的形式对“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劳伦斯在书中描述了保罗的三种不同的爱恋经历。
而曹禺《雷雨》中的那个涉世之初的周萍,为摆脱空虚、孤寂、满足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一次次、自觉不自觉地犯下乱伦之罪,在罪恶的旋涡中沉沦。
一保罗和周萍的两性模式1 从母子关系角度看周萍和继母蘩漪一同渴求爱但又处于感情荒漠中,在地狱般的周公馆里,母子之情最终演变成了畸形恋情。
尽管蘩漪也认识到自己已变得“母亲不是母亲,情人不是情人”,但只要能保持这种关系,她也愿意苟且地活下去。
伦理道德在他们最基本、最原始的要求面前,此时都显得苍白无力。
其实,蘩漪最终的爆发正是她的人性尊严遭受到践踏后所进行的本能反抗。
劳伦斯曾说,保罗最终认识到他和母亲之间的爱是病态的,他必须不屈服,不追随她走向黑暗、走向死亡。
但母亲的离去也没能让他得到解脱,却是更加完善了他对母亲的忠诚。
生存还是毁灭,在他的头脑里已无区别,在他的生命中,只有母亲存在才是有意义的,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
一方面,保罗表现出对母亲的恋母倾向;另一方面,保罗也表现了对母亲的排斥和俄狄浦斯式对抗。
这种情结使他感情和理智失去了和谐,失去了“本我”和“自我”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了他人格的不健全以及他成长历程的痛苦。
周萍接近而立之年,28岁。
感情上相对比较独立,在后期他却处于被动状态。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解读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角色

361教育现代化·2016年12月第37期文化及艺术教育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解读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角色吴林桧(成都东软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摘 要:劳伦斯是20世纪西方文坛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母亲与丈夫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母亲与儿子之间畸形的爱。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说对20世纪西方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母亲的两方面性格特点—人格分裂和自恋情结进行分析,探讨弗洛伊德主义在《儿子与情人》中的母亲这一角色的具体表现,借此剖析劳伦斯与弗洛伊德在根本观念的共通之处,以进一步挖掘劳伦斯作品的创作主线。
关键词:悲剧;人格分裂;自恋;工业革命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上的标志人物。
西方评论家们对他一直是毁誉参半。
劳伦斯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开始的时代,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矿工之家,酗酒暴力的父亲与生性优雅、做过教师的母亲矛盾重重。
劳伦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工业革命对自然的破坏、对人类的摧残,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将社会主题和心理主题结合起来,歌颂自然的力量,倡导真诚的人类情感,注重发掘性本能和性意识,歌颂真诚的两性关系。
劳伦斯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创作的作品《儿子与情人》被公认为是其成名作,它的发表却震惊了整个英国文坛。
这部小说通过心理探索和社会批判,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人类自然本性被压抑、摧残,人与人之间被扭曲的爱。
[2]小说的主人公莫瑞尔太太作为矿工莫瑞尔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的母亲,在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也是整个家庭的核心人物,是梳理作者写作思想的重要线索。
本文通过使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主人公莫瑞尔太太进行解读,希望能挖掘出这一悲剧人物出现的原因及作者的创作主线。
两性关系的和谐:解析《儿子与情人》

两性关系的和谐:解析《儿子与情人》[摘要]劳伦斯在他的名著《儿子与情人》中充分运用了佛罗伊德的心理学学说。
不和谐的两性关系导致了保罗和他母亲的悲剧性命运:妻子与丈夫,儿子之间不和谐,儿子与两个女朋友不和谐。
只有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灵与肉的统一才是真正的爱情。
劳伦斯的作品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现代社会也有很大影响。
标签: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两性关系一、前言《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创作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说是围绕煤矿工人莫莱尔一家展开的,描写了保罗.莫莱尔的精神生活和成长历程,描述了他与三位女性的关系,揭示了这个矿工儿子的悲剧,反映了深刻而复杂的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
本文试图从两性关系的和谐角度出发,用佛罗伊德的心理学学说,解析《儿子与情人》中不和谐的两性关系是造成保罗及其母亲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他们追求的是两性关系的和谐。
劳伦斯洞察文明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如何扼杀自然的人性,也深刻洞察了两性之间同时存在的“吸引”和“排斥”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以及调节这种关系的巨大困难。
他试图通过调节两性关系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体现了这样一个主题——两性关系的和谐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
二、佛罗伊德的心理学学说及对劳伦斯作品创作的影响关于潜意识活动的研究是佛洛伊德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人的精神领域像一块巨大的浮冰,隐藏在下面的不可见部分是一大片不受自我意识支配的领域,称为“本我”,它集中了本能的冲动与原始的欲望,本质上是不合理性的,是受欢乐原则支配的,力图寻求满足。
浮冰上所能看见的是合乎理性与理智的那部分意识,称为“自我”,指经过感官经历了外部世界之后合理地组织起思维过程并能主宰行为的那部分心理,它的作用是按照外部世界的需要压抑和排除非理性的冲动。
居于“自我”以上的是“超自我”或“超我”,指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理性等因素。
它使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本我”即欲望受到抑制。
佛洛伊德将那种受文明准则所压抑的欲望与冲动称为“力必度”,它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是性欲,是性或性爱的本能,是人类保存自己、繁衍种族的强大动力。
《儿子与情人》的历史续篇

《儿子与情人》的历史续篇[摘要]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被公认为是阐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俄底浦斯情节的最好的例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必读的人生宝典。
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非常多,俄底浦斯情节问题日益严峻。
本文由《儿子与情人》联想来分析单亲家庭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关键词] 俄底浦斯情节单亲家庭大学生群体心理缺陷教育对策《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劳伦斯自传体小说,被文学界作为诠释俄底浦斯情节的范例,是青少年成长必读的人生宝典。
小说中不正常的恋子情节和恋母情节束缚和阻碍了儿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非常多,尤其是女方抚养子女的居多,由此带来的心理与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历史将续写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甚至再创新版。
单亲家庭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与大学生正常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是指那些在家庭关系、社会地位、身心健康、经济状况、教育机会享受、就业机会选择和竞争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情况,在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大学生群体。
单亲家庭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在心理上存在缺陷,他们不良的共同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自卑心理;②孤独抑郁心理;③自责心理;④虚荣心理;⑤依赖心理。
2002年上半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通过对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单亲家庭大学生占67%。
单亲家庭大学生不愿和同学、朋友提及家庭、父母之事,在他们心理总有一种遗憾、不完美的心理症结,他们潜意识地羡慕别人幸福的家庭,父母的关爱,同时又有强烈的不公平感、嫉妒心理。
单亲家庭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自卑、抑郁、社交恐惧等。
这一群体的大学生经常会有压抑、惶恐、失落、困惑、迷茫,偏执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心理不适而诱发打架斗殴、自杀及伤害他人等事件的发生。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儿子与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围绕主人公保罗一家的畸形关系,浓墨重彩地描述保罗与母亲之间的两性爱恋。
本文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切入,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简要论述了小说中明显的恋母情结,籍以窥视作家的心理世界与精神轨迹,同时,也对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一定的探索。
标签: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儿子与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1885-1930)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带有他早年独特家庭经历的自传体小说。
小说中矿工沃特·莫莱尔一家的畸形关系,正是作者劳伦斯一家生活的写照。
《儿子与情人》出版于1913年,当时劳伦斯28岁,这部小说正是劳伦斯对早年生活反思后创作出来的,正因为此,才使得这部作品向读者更多地展示了劳伦斯精微隐密的心理世界,这个世界幽邃而复杂,甚至是扑朔迷离的,充满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但它却密切地联系着劳伦斯的艺术创作,对深入理解劳伦斯的许多作品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一、精神创伤——文学创作的精神源泉二十世纪以来,众多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艺术家早年的某种精神创伤可能是他从事艺术创造的精神源泉,那些在早年生活中留下伤口的艺术家们,在逃避和寂寞中寻求着某种补偿,他们在艺术世界里矢志不移,艰苦磨砺,他们的艺术作品就成为了他们精神创伤的“抚慰剂”,借助于艺术创作来照亮他们心理的阴暗面,消解一直萦绕在心头的精神压抑,通过完成艺术创作最终获得满足和解脱。
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曾把这样的艺术家当作逃避现实的精神病患者来对待,文学艺术作品是作家艺术家隐藏在无意识当中的欲望变形后的升华。
二、早年经历——《儿子与情人》的模板在劳伦斯的早年生活经历中,是否也存在着某种精神创伤;在他精神世界的幽闭之处,是否也存在着某种有目的、有意志的幻想,从而使他在艺术世界中矢志不移地寻求某种解脱和满足?劳伦斯于1885年9月11日诞生在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一个矿工家庭。
《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也叫做恋母情结。
这一概念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内容,同时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所写的《儿子与情人》一书一直被看做是他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小说中主人公保罗的身上便处处体现着俄狄浦斯情结。
本文以小说情节为线索,分析保罗身上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俄狄浦斯工》中的主人公,他从出生时便被预言将会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并迎娶自己的亲生母亲。
尽管他作为国工的父亲极力想要避免这一预言的实现,但最终,俄狄浦斯仍然像预言所说的那样,上演了杀父娶母的悲剧。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俄狄浦斯这一形象中,得出了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的结论,他将这种情结概括为“子女对异性生身亲长的性卷入欲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对同性亲长的敌对态度感”。
因此,俄狄浦斯情结也叫做恋母情结,这一概念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内容,同时也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杰出却又倍受争议的作家,《儿子与情人》一书一直被看做是他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书中的主人公保岁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他的母亲葛楚德与丈夫莫瑞尔相识于一场舞会并互相吸引,婚后也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短暂日子。
因此,结婚不久之后,葛楚德与莫瑞尔的感情走到了尽头。
对丈夫失望之后,葛楚德便将自己的爱转向了儿子们。
而葛楚德对于儿子的爱却又超出了一个母亲的情感范围,变的偏执甚至畸形。
保岁的哥哥威廉成了这种爱的第一个受害者。
在威廉去世之后,保岁取代了他的位置,成为了这种爱的另一个接受者。
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的发展从婴儿到成年分为五个阶段,认为男孩自幼就有一种爱母憎父的心理,这种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少年性成熟发育的各个阶段中,俄狄浦斯情结一般出现在四到五岁,这时,母亲就成了孩子的性对象,男孩总想独占母亲的爱,会幻想将来娶母亲为妻并因而仇恨父亲。
__儿子与情人_恋母情结_现象探究

摘要: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能够清楚地看见母亲与儿子之间一种畸形的爱,即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本问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悲剧产生原因的分析,不仅可以看见人物性格是导致悲剧的产生的原因,更是由于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决定着人物的命运。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人物性格;悲剧;工业文明中图分类号:I561.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2X-(2007)01-0052-03《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现象探究聂强(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2007年第1期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作者简介:收稿日期:2007-03-29聂强(1978-),男,安徽青阳人,铜陵学院外语系教师,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儿子与情人》(SonsandLovers)是劳伦斯早期创作阶段的杰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正如许多批评家们所说,“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全书充满了意味深长的思想”。
“曾经是,并且有可能一直是劳伦斯最畅销的小说。
它的最精彩之处,是它最接近真实之处———即生动描写莫瑞尔家庭生活的内容。
”小说是围绕矿工莫瑞尔一家的故事,尤其是小儿子保罗的爱情生活展开的。
书中呈现多种主题,其中“描写莫瑞尔太太和儿子关系的章节是该小说‘最尖锐的部分’”。
《儿子与情人》以文学的形式解释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揭示了一般人不愿面对也不愿承认的俄狄浦斯情结。
前苏联文学评论家季·基·让季耶娃在她的《二十世纪英国长篇小说》中,也认为《儿子与情人》突出了弗洛伊德主义。
她认为劳伦斯对这部小说最后所作的修改主要是“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强调了那些造成俄狄浦斯情结印象的地方”。
然而,劳伦斯并不承认《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的有关理论有什么联系,他在后来写的文章《精神分析与无意识》中,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与之迥然不同的看法。
尽管如此,许多评论家仍认为《儿子与情人》体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普遍原理。
一、人物性格对保罗产生恋母情结的影响颇有争议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儿子与情人》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摘要:本文以劳伦斯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论了劳伦斯和弗洛伊德在根本观念上的相似之处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劳伦斯这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与融合。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它记述了劳伦斯早年的生活经历。
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在《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中,劳伦斯笔下的男主人公保罗身上体现出了弗氏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理论。
在内容上,劳伦斯在这部小说里描绘了主人公保罗在“自我”、“本我”、“超我”三者失衡的人格结构情况下与三位女性(母亲莫雷尔、恋人米利亚姆、情人克莱拉)不同的相处模式以及对生活、爱情、婚姻始终处在无休无止的迷惘状态。
一、“自我”时期的保罗与母亲莫雷尔的情感生活模式
母亲莫雷尔与矿工丈夫之间存在阶级上的差异,他们无法在精神上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导致了二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不和谐。
莫雷尔便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儿子保罗身上,这种沉重的爱紧紧地套牢着保罗,以至于成年后的保罗依然不能摆脱这种氛围,这严重影响了保罗正常的恋爱。
同时,保罗很爱他的母亲,他作为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年,十分依附于他的母亲,但不能完全说保罗没有对母亲本能的冲动,只能说保罗对自己在本能与理性之间协调的
很痛苦。
保罗找异性朋友是以母亲莫雷尔为标准,实际上,他的母亲也是以自己为范本来要求对方。
于是保罗的人格结构处于复杂交错的状态,始终得不到调和。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保罗这种种心理迹象符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结构理论中的“自我”。
保罗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已经超出了一般母子之情。
成年后的保罗依然深爱着母亲,这其中不能排除他对母亲本能的冲动,但是保罗一直在透过理性来协调着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可以得到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和判断,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调节二者之间的冲突。
这种对本能与理性之间进行协调的阶段是保罗的“自我”时期。
二、“超我”时期的保罗与青梅竹马米利亚姆的精神模式
保罗与米利亚姆是青梅竹马的恋人,但是米利亚姆和她的母亲都是宗教信仰者,两人在精神上的交流与理解超越了肉欲的羁绊,米利亚姆作为保罗的灵魂伴侣,这让保罗感到很安心,但同时也让保罗感到压抑。
在某种程度上保罗觉得米利亚姆这种精神上的控制一点儿也不逊于自己的母亲。
保罗必须抑制着本能的冲动转化为精神之爱去尊重米利亚姆,呵护米利亚姆纤细的而敏感的神经。
在与米利亚姆相处时,保罗的精神处于主导地位,他要时刻地保持精神
提醒自己不能做出冒犯米利亚姆的举动。
保罗的这种心理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结构理论中的“超我”可以相对应。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则代表一种对本能冲动的限制(即良知),与“本我”处于对立地位,它不仅能使“本我”推迟得到满足,而且使之不能得到满足,它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
保罗抑制着对米利亚姆本能的性冲动来保护米利亚姆使其不受伤害,来维护两人之间精神上纯洁的爱情。
这种对本能的欲望进行抵制和轻视的阶段是保罗的“超我”时期。
三、“本我”时期的保罗与有夫之妇克莱拉的肉欲模式
在与米利亚姆分手之后,保罗结识了一个与丈夫分居三年的女人——克莱拉。
本能的欲望驱使着保罗,他无法抗拒克莱拉在肉体上对自己的诱惑,他不能自己地与克莱拉发生关系,这使得保罗本能的欲望得到宣泄。
克莱拉身为有夫之妇,但她也不阻止对保罗的喜爱。
可是时间久后,保罗厌倦了这种肉欲的生活,况且克莱拉到后来不分场合地想与保罗亲热,这让保罗感到十分苦恼。
在母亲莫雷尔去世后,保罗感到崩溃和前所未有的孤单。
但保罗深知克莱拉
无法给予他心理上的安慰;克莱拉在保罗身上也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她觉得自己给不了保罗想要的深层次的东西。
所以克莱拉后还是回到了自己丈夫的身边。
两人最终的结束归结于他们放纵自己个人的本能的欲望而又忽视了灵魂的交流。
保罗与克莱拉之间这种肉欲的放纵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相对应。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社会公共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
这种对本能欲望进行宣泄的阶段是保罗的“本我”时期。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人格是一个整体,这一整体包括了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这也就相对应了《儿子与情人》中保罗与克莱拉的肉体之爱;保罗与母亲的“俄狄浦斯”之爱;保罗与米利亚姆的精神之爱,这是对应了保罗生活上的每一步变化。
这三个部分相互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
保罗的悲剧在于他在灵魂上、在肉体上、在生活中处处受到阻碍。
保罗的每一段感情都是人格结构的分裂,互相抽离,他把自己的每一段
感情都独立出来,就像他把自己的人格结构孤立出来一样。
通过三段的感情的终结证明了真正意义上的爱情需要协调完整的人格结构、需要灵与肉的和谐统一:“三我”失衡下的人终究还是找不到真我,陷入迷惘。
只有人格结构的健全即自我、本我、超我三者之间处于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人步入正轨,感受到真正的爱;单独的精神上的恋爱或是单独的肉体上的结合都会使自我与本我产生不相
融合的矛盾,所以保罗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找不到自己真正的爱情。
作者简介:陈梓萌(1990—),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现代西方法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