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docx

合集下载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就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就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与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就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就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就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就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就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她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就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就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就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就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就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她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她们的主动参与与自主发现,妨碍她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篇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新课程改革是继续推动学校教学进程改革,实现全面质量提升的重
要举措,其实新型课程改革所核心的关键理念,即要以学生为主体,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搭建以学生本位为核心的完善之课程及其体系。

首先,要给学生创造厚实丰富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
以及学习的习惯,以赋予学生更强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其次,突出发展学生多面的能力,从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智
力的发展等的个性的特点进行关注,从而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与技能。

最后,要以真实有效的教学资源来支撑课程,例如重视传统
文化知识积淀,引入信息化、多媒体等课堂教学资源,大力发展各种
新形式的课程活动。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应以以学生本位的重点发展,全面发
展学生的能力与技能,塑造良好的尊重传统、善于创新的学习氛围,
并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质量为出发点,加强教学
环节集约有效的评价,把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和学习能力提高作为重要
指标。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这与“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

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

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宗旨。

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

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位置看,是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关注人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这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有独特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贯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二、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边缘人。

边缘人是教学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这种人在教学中或被排斥或被遗忘。

教师要同情并更好地理解边缘人,要“消解优生中心”,关注全体。

如果说关注“优等生”是锦上添花,那么关注“边缘人”则是雪中送炭。

如何关注学生,才能促使学生发展?从课程意识来看,围绕学生的发展,意味着:1、关注每一位学生。

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理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注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从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切、对学生热切的情感、对本职的热爱。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一规律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和倡导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而且还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与实践
新课程改革理念是指对传统课程教育进行改革,以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理念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内容的调整:新课程改革将重点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

课程内容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综合性,强调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和学习者的角色。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项目制学习等,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 评价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强调终身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评价方式也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科成绩的评价、综合素养评价和个人发展评价等,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潜力的发掘。

通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实践,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能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水平。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合作与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开放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等。新课改给我们指出了教学的方向。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得发展”就是新课程改革得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得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

第二,关注学生得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

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得情绪生活与积极得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得自信心。

第三,关注学生得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与展示教学中得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与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各种道德表现与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得道德生活与丰富得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

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得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就是经验”得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得深度、广度。

而新课程改革奉行得课程观就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得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1、课程就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

这意味这课程得内容与意义在本质上并不就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得,在特定得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与学生对给定得内容都有自身得理解,从而对给定得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得课程”。

2、课程就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

教师与学生不再就是外在于课程,而就是课程得有机构成部分,就是课程得创造者与主体,她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得过程。

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与获取知识得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得发展。

“整体得人”包括两层含义:人得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

人就是一个智力与人格与谐发展得有机整体,生活得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得其它构成——自然、社会就是彼此交融得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得协调发展。

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得整体性。

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得书”,特别就是几本要考试得“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得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

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

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
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

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
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

学生是
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内容: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传统课程忽略甚至割裂了学生的整体
性。

一方面,传统课程追求学术化、专门化,专注于呈现抽象的知识符号,把学
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 ,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 ,而忽略了
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

另一
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就此,新课
程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
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
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
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
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
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人是一个
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三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及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变化
1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

这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也是新课程新的地方。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它倡导的学生观是: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的身心
发展是有规律的。

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教育。

3.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
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4.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国家的未来是要靠这些学生来支撑,需要他
们来继承和发展。

2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教育学生必须做到:
1.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
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要做到关注全体。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
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教师要对学生
有切的情感,自己的。

使得教育事成自己的趣,学成学
生的趣,或者是“游” 。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的形成。

堂不是学科知的殿
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要求教要充分把握和倡各种道德因素,要关注和
引学生的道德展,要使教学程成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
体。

4.要真得关注学生学果。

要关注学生的学的意愿、能力以
及情感、度、价等方面的健全展。

不能指关注学生的学果,而忽了
学生的学程。

3教的角色化
1.教要从去的“ 教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去的“中心地
位” 成主地位,成学生知的授者,学生得知;成学生心理、
品德的促者,学生展成一个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有用人;成学生学
的激者、者,各种能力和极个性的培养者,使学生成一个适社会
的有用人才。

2.教必成教学的研究者,教必由“教匠” “教育家”,教必提高自己的知水平,必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教育的目,程改革的宗旨。

3.教是新程的建者和开者,新程要求教必在程改革中主作用,教不能
只成程施中行者,教更成程的建者和开者。

才能程符合适学生的特点。

4.教是文化、知的播者,学生潜能的开者,学生学的促者,
学生成展的伴随者,在的教育中,教是知的授者。

新程就要求教必要扮演上
面的几个角色。

四从理念看,新程改了学生的学方式
《基教育程改革要(行)》明确指出:改程施于接受学、死硬背、机械的状,倡学生主参与、于探究、勤于手,培养学生搜集和理信息的能力、取新知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往期的灌式学使学生得内向、被、
缺少自信、恭⋯⋯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造性。

学方式的改善是以教教学行的化前提的,因而我把教教学行的化和学生学方式的改善程改革
成功与否的重要志,从某种意上,也是素教育能否深入推的关因素。

新程使得学生的学方式生根本性的,改原有的一、被的学方式,建立和形
成旨在充分、学生主体性的多化的学方式,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1现代学习方式有:
1.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
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

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
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

?
2.探索性学习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
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
序与方法。

3.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分为四至六人若干小组,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帮助,
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

2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
1.主动性
其表现为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让学习变
成学生生活中的最大的乐趣和追求。

2.独立性
其表现为“我能学” 、“我一定行”。

它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都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在能力。

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

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根据差异因材施教。

4.体验性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
形成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的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启发,
互相交流,达到共识。

5.问题性
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6.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 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交互性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7.生成性
生成性的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灌输而言的。

注重学生基于原有经验背景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建构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