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

第12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第12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堂导入:、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
(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2文景之治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二、汉武帝的大一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措施: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②思想上,&nt;&nt;&nt;&nt;&nt;&nt;&nt;&nt;&nt;_______________ ____3、结果: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三、东汉的统治、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汉初形势
二、汉武帝的措施---政治、经济、思想
三、产生的效果
作业
设计
完成《自主学习指导》
教学
反思
综合评价目标要求,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及时准确的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有新意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行作出的历史结论,不要简单的评价,要通过评价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第一篇汉武帝的忧愁(原因)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通过史料,得出汉武帝的三个忧愁。
政治方面:
材料一:金缕玉衣图片
材料二:(豪强地主)“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思想方面:
材料三:淮南王刘安,招用诸子百家几千人著书立说,编写《淮南子》,一些学派用自己的观点议论天子,宣扬和汉武帝不一样的治国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提问:秦朝的建立及其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朝代?这个朝代有哪些特点?2.汉朝的建立(1)介绍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背景。
(2)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3.汉朝的政治制度(1)讲述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2)分析汉朝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4.汉朝的经济发展(1)介绍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分析汉朝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5.汉朝的文化成就(1)讲述汉朝的文化成就,如儒家学说、辞赋、书法等。
(2)分析汉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1.汉朝的对外交往(1)介绍汉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与匈奴的和战、与西域的交流等。
(2)分析汉朝对外交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汉朝的衰落(1)讲述汉朝的衰落过程,如王莽篡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2)分析汉朝衰落的原因。
3.汉朝的历史意义(2)分析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有何启示?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汉朝政治制度时,可能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讲解: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理解汉武帝大一统。
感受汉武帝的雄 风。
投影展示:西汉,东汉朝代更替 示意图 简要介绍东汉的统治情况。
把握两汉兴衰的基本 脉络。 自学
关注学生的自学 能力培养。
雪》 能力 简 要 评 价 汉 出示:毛泽东《沁园春· 提升 武帝 讲解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齐读 畅所欲言:评价汉武 帝。
初步培养学生运 用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评价历史人 物的能力。
小结
由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休养生息,因此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在前人成果的基 础上大展宏图,敢想前人所未想,敢于创新,成就了一代伟业。从中我们看到,创新才能发 展,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
巩固 课件显示习题 训练 学生完成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板 书 设 计
倾听 感悟 使学生认识到文 景之治与汉武帝 大一统的关系。 观察 畅所欲言: 雄才大略、 善 于 用 人 等。 理解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回答:诸侯国威胁中 央统治 组成智囊小组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解决办法 各抒己见 结论:加强了中央集 权,实现了政治上的 大一统。 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 合作学习、 探 究学习的能力。
大
基础 文景之治 文帝 景帝 大一统 汉武帝
政治:削弱诸侯 国的势力 思想: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鼎 表演历史剧 理解“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回答问题 理解
通过表演培养学 生的表演、 合作和 探究问题的能力。
畅所欲言:分析两种 做法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 回答
培养学生的比较 能力。
意义:西汉进 入鼎盛时 期,也是我 国封建社 会的第一 个鼎盛局 面。 三 东汉的统 治
回顾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汉武帝的大一统 多媒体课 重点 教学 件 手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点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认真倾听、观看 通过这首气势恢 激趣 《汉武大帝》 播放歌曲 弘的歌曲来渲染 导学 的 主 题 歌 — 提问:歌曲中描述的是哪位历史 回答:汉武帝 —《最后的倾 诉》 人物? 出示歌曲中对汉武帝评价的三句 话。 解释“大一统” 感悟 理解 阅读 分析投影的史资料 使学生学会从史 料中了解史实。 (论从史出) 气氛, 使学生进入 历史情境。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课目的: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成立的时间、开国皇帝、国都;汉高祖推行养精蓄锐政策的举措;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
经过对“光武中兴”的认识,培育学生剖析、概括的能力。
能力方面:经过认识外戚宦官专权的原由和影响,黄巾起义的经过、特色,培育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剖析社会问题的技术。
经过指引学生思虑“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何要推行养精蓄锐政策汉初养精蓄锐政策举措的实行与文景之治场面出现的关系”培育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
经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创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代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经过比较秦代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 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论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观点。
经过学生回答光武中兴的背景、举措、成效,培育学生的综合剖析能力。
经过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预知,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的有组织有准备的特色,培育剖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术。
思想方面:经过对汉初推行养精蓄锐政策的原由的学习,培育学生形成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因此获得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进下,因为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勤劳奋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一致是国家富强的先决条件。
经过本课的教课以,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富强的极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一致是实现富强的重要原由。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概,更难得的是他有勇气认可错误。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踊跃作用。
同时反应出人民生产踊跃性的提升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
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但有绚烂的一面,但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败、落伍的一面。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5

备注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规则:请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难题,然后就要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答题最出色
1、“文景之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
(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即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
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
C、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
3、自西汉以后的两千多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学说B、法家学说C、佛家学说D、儒家学说
4、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最大学府,我国西汉时的最高学府是()
A、太学B、儒学C、郡国学D、大学
教学重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重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
学
过
程
预
习
导
航
1、西汉初期,经济萧条,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
和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和,注重发展。
2、文景时期,注重“”,社会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出现了繁荣景象,史称“”。
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的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后来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七年级历史学科
学教案
课题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
教学设计3: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了解的基础知识有:了解汉朝的兴衰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东汉的建立;东汉中期、中期以后的社会状况;最后结局。
通过对“光武中兴”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学和回答问题“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额?”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自学和总结归纳,了解东汉的政治。
3、情感与态度: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
外戚宦官专权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但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二、教材分析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七年级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同时掌握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知道汉朝的历史背景。
2. 掌握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理解其对汉朝的影响。
3. 了解汉朝的繁荣与灭亡,分析其原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朝的建立过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难点: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引发学生对汉朝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范围等内容。
(2)讲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包括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等内容。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让学生理解汉朝的统治特点,如:“汉朝与秦朝在统治方式上有哪些不同?”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如:“汉朝的建立者是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汉朝的繁荣与灭亡的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6. 知识拓展:通过多媒体展示汉朝时期的文物、古迹等图片,让学生感受汉朝的文化底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汉朝的繁荣与灭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汉朝的建立过程是怎样的?(2)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大一统?(3)汉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 答案:(1)汉朝的建立过程:刘邦建立汉朝,统治范围包括中原地区,实行郡县制。
(2)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开通丝绸之路,促进经济发展。
(3)汉朝灭亡的原因:内忧外患,内部腐败,外部受到匈奴等民族侵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解: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理解汉武帝大一统。
感受汉武帝的雄 风。
投影展示:西汉,东汉朝代更替 示意图 简要介绍东汉的统治情况。
把握两汉兴衰的基本 脉络。 自学
关注学生的自学 能力培养。
雪》 能力 简 要 评 价 汉 出示:毛泽东《沁园春· 提升 武帝 讲解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齐读 畅所欲言:评价汉武 帝。
情景再现, 给学生 以直观印象。
合作 探究
过渡:诸侯国问题解决后,汉武 帝又有了新的烦恼。 (2)思想上: 设 疑 : 汉 武 帝 新 的 烦 恼 是 什 么 罢黜百家, 呢?他又是如何解决的 独尊儒术。 呢? (董仲舒) 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汉武帝的 抉择》 大力推行 儒学教育 设疑:汉武帝又是如何推行儒学 长安举办 教育的? 太学,以儒 家 “ 五 经 ” 总结: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 为教材。 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 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成 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对后世影响深远。 对比: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与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 。
大
基础 文景之治 文帝 景帝 大一统 汉武帝
政治:削弱诸侯 国的势力 思想: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鼎 盛
统
课 后 记
课题 第 12 课大一统的汉朝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归纳汉初的统治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汉武帝“大一统” 的政策和政治、思想上的措施,知道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培养学 生归纳能力、表演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于方法:通过《汉武大帝》的主题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使 学生理解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势力,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通过表演历史剧,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 方法; 认识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多媒体展示:汉武帝的画像 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汉武帝。
介绍诸侯国问题的由来。 播放视频: 《汉武大帝》诸侯谋反 (1)政治上: 片段 削 弱 诸 侯 设疑:汉武帝时期诸侯国问题面 国 临一种什么形势? 的势力。 (主父偃) 组织学生组成“汉武帝智囊团” 出谋划策 投影展示:削弱诸侯国示意图 设疑:推恩令的巧妙之处? 这样做的作用是什么?
倾听 感悟 使学生认识到文 景之治与汉武帝 大一统的关系。 观察 畅所欲言: 雄才大略、 善 于 用 人 等。 理解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回答:诸侯国威胁中 央统治 组成智囊小组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解决办法 各抒己见 结论:加强了中央集 权,实现了政治上的 大一统。 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 合作学习、 探 究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对比 的方法分析、 解决 历史问题的能力。 同时树立勤俭节 约的良好品质。
自主 学习
二、汉武帝大 一统 1、原因: (1)客观: 文景之治 —物质基础 (2)主观: 汉武帝雄 才大略, 善 于 用 人。 2、措施:
过渡:汉武帝就在这个时候登上 了历史舞台,在历史的天 空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 笔。
回答(经济萧条,到处 是荒凉的景象。) 找出原因。 (秦的暴政 和长期的战乱。 ) 畅所欲言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 归纳文帝、景帝采取 的发展经济的措施。 回答:文景之治
培养学生分析、 解 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教 材分析、 归纳历史 问题的能力。
观察图片,对比分析 启发:成由俭,败由 奢。 结论:为汉朝经济的 继续发展奠定了雄厚 的物质基础。
自主 学习
第 12 课大一 统的汉朝 一、 文景之 治 1 、西汉初期 的经济形势 及原因
合作 探究
投影: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 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 乘牛车。 ” 设疑: ( 1)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 种怎样的经济形势? ( 2 )这种形势又是如何造成的 2、主要措施: 呢? 假如你是汉初的皇帝,该怎么 轻徭薄赋 办? 重视农业 提问: (1)汉文帝、汉景帝恢复、 奖励农桑 发展经济的主要措 提倡节俭 施? 以德化民 ( 2 )文帝景帝的这些措施 使西汉出现了什么局 面? 投影出示图片汉文帝霸陵与秦始 皇陵 设疑:相对两幅图片有什么不 同?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 发? 如何理解文景之治
初步培养学生运 用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评价历史人 物的能力。
小结
由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休养生息,因此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在前人成果的基 础上大展宏图,敢想前人所未想,敢于创新,成就了一代伟业。从中我们看到,创新才能发 展,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
巩固 课件显示习题 训练 学生完成 第 12 课 大一统的汉朝 板 书 设 计
汉武帝的大一统 多媒体课 重点 教学 件 手段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难点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认真倾听、观看 通过这首气势恢 激趣 《汉武大帝》 播放歌曲 弘的歌曲来渲染 导学 的 主 题 歌 — 提问:歌曲中描述的是哪位历史 回答:汉武帝 —《最后的倾 诉》 人物? 出示歌曲中对汉武帝评价的三句 话。 解释“大一统” 感悟 理解 阅读 分析投影的史资料 使学生学会从史 料中了解史实。 (论从史出) 气氛, 使学生进入 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欲。
即兴表演历史剧 理解“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回答问题 理解
通过表演培养学 生的表演、 合作和 探究问题的能力。
畅所欲言:分析两种 做法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 回答
培养学生的比较 能力。Fra bibliotek 意义:西汉进 入鼎盛时 期,也是我 国封建社 会的第一 个鼎盛局 面。 三 东汉的统 治
回顾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