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故事

合集下载

“推敲”一词的由来

“推敲”一词的由来

“推敲”的来历
相传唐代诗人贾岛进京赶考,在驴背上吟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后来,他觉得“推”字不好,想改成“敲”字。

一会儿,他又觉得“敲”字不好,又想改回“推”字。

究竟用“推”还是“敲”,一直定不下来。

于是,他在驴背上一边念,一边不停地做“推”和“敲”的动作,以至出了神,入了迷。

当时任京兆尹官职的韩愈刚好经过这条路。

贾岛想得出神,竟不知道退避,一头撞进了韩愈出行的队伍。

贾岛连声道歉,并讲明了事由。

韩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时也忘记了责怪贾岛,和他一起琢磨了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多好啊!因为僧人‘敲’着寺门,更能显出月夜的寂静,而‘推’字却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推敲”这个词语就是从这则小故事演变而来的。

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雷慧莹。

推敲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推敲的故事(一):反复推敲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那里。

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

但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立刻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

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

韩愈听后不仅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这个故事之后构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

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

“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推敲的故事(二):“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以前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

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推敲》课文内容

《推敲》课文内容

《推敲》课文内容《推敲》课文内容《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和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来表现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推敲》课文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推敲》课文内容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

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

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推敲》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

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推敲的故事(精选14篇)

推敲的故事(精选14篇)

推敲的故事推敲的故事(精选14篇)推敲的故事篇1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

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那里。

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

但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立刻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

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

韩愈听后不仅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这个故事之后构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

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

“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推敲的故事篇2“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以前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

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推敲的故事篇3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

“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

推敲的故事篇4有个叫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

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

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

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

推敲的典故

推敲的典故

推敲的典故篇一:推敲二字的典故一天,唐朝年轻的诗人贾岛回来长安参加考试。

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

突然,他想到了俩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大叫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

原来,他碰见了上大文学家韩愈和他少脉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表示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词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还是敲字好。

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德德的大叫,这个情景是很美的。

”于是“推”字改为“敲”字。

后来,“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春风盛景,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完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为,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第三段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本来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第四辑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全家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五代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发给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想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沔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差距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第三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喝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节节败退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顺利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经已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推进到最高潮.篇二:推敲的故事推敲的故事<推敲>译文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里。

关于推敲的故事简短

关于推敲的故事简短

关于推敲的故事简短推敲,是一种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作的态度。

推敲的故事,或许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却是每一个文档创作者都会经历的过程。

推敲,是文字的精雕细琢,是思想的深度挖掘,更是对自我的严格要求。

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则关于推敲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日。

创作者小李拿着手中的笔,坐在书桌前,思考着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更加准确、生动、简洁。

他推敲着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

他不断地修改、润色,直到他觉得自己的作品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在小李看来,推敲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种享受。

他喜欢在文字间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喜欢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喜欢让每一个句子都充满力量。

他知道,只有经过反复的推敲,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出色。

推敲,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

小李深知,要想写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不断地反复推敲。

他会反复斟酌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

他会问自己,这个词语是否更贴切?这个句子是否更通顺?这个段落是否更连贯?只有经过严格的推敲,才能让作品更加完美。

推敲,是一种对读者的尊重。

小李知道,自己的作品将被更多的人阅读,所以他必须对读者负责。

他希望读者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他用心的态度,能够被作品所感染,被作品所启发。

因此,他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推敲每一个细节,让作品更加出色。

推敲,是一种对文学的热爱。

小李热爱文学,热爱文字。

他相信,只有经过反复的推敲,才能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他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反复推敲,因为他相信,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更加深刻。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

经过小李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写出了一篇令人满意的作品。

在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之后,他的作品更加准确、生动、简洁,更加富有力量。

读者们读完他的作品后,纷纷赞叹不已,称赞他的作品是真正的精品。

推敲,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品质。

作为文档创作者,我们应该学习小李的故事,用心推敲每一篇作品,让每一个词语都充满力量,让每一篇作品都成为精品。

《推敲》文言文

《推敲》文言文

《推敲》文言文
摘要:
1.《推敲》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
2.《推敲》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3.《推敲》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正文:
《推敲》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其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学创作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韩愈向读者传达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事的主人公是唐代诗人贾岛。

一天,贾岛在赴京应试的途中,偶遇一个和尚,和尚见他神情疲惫,便邀他到庙里休息。

在庙里,贾岛看到了和尚的诗作,对其中的一句“僧敲月下门”产生了疑问,他认为应该改为“僧推月下门”。

和尚却坚持自己的观点,两人争执不下,最后决定请教韩愈。

韩愈听完两人的争论,沉思片刻后,表示赞同贾岛的观点,认为“僧推月下门”更符合诗意。

这个故事表现了韩愈对于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强调了创作中对于字词句的精心推敲。

《推敲》一文,不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更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强调了创作中对于字词句的精心推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韩愈文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他对于文学创作的一次深入阐述。

推敲文字的故事有哪些:

推敲文字的故事有哪些:

推敲文字的故事有哪些?推敲文字的故事有哪些?推敲文字的故事有哪些?可可e1g9语文2014-12-08优质解答1、唐朝的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凝,一路上搜索诗句,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车骑.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2、清代人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苏东坡和黄庭坚和苏小妹讨论诗词,小妹说:“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间要加一个字,成五言的对联.”东坡说:“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小妹说:“好,但不够好.”黄庭坚说:“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也不够好.”小妹又说.苏东坡说:“那你说加上什么字才算好呢?”苏小妹道:“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东坡、黄庭坚拍着手说好.3、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阿瑟啦4802014-12-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敲的故事
在唐朝,有一个诗人叫贾岛。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

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

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
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