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拓展-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王安石——《泊船瓜洲》

王安石——《泊船瓜洲》篇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提到王安石,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宋神宗年间的变法,虽然从根本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新法遭到守旧派的抵制,最终被废,历时近十五年的变法失败了。
其间,王安石主持的变法,使得当时国家的各项弊端有所改观,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他从政的一大功绩,被铭记史册,流芳千古。
除了政治上的成就之外,王安石在文学领域也有着一定的地位和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生平写诗著书丰厚,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俗话说:“千锤百炼出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句话用来形容王安石最贴切不过了。
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有一首七言绝句诗,叫《泊船瓜洲》。
其试如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尤其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被称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经久不衰。
王安石的这首《泊船瓜洲》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情感。
实际上,当时王安石作这首诗的时候,也是经过多次修改,反复推敲,最终才成就了这一首佳诗绝句。
王安石原稿的前两句和最后一句没有出入,比较满意,尤其是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才成就了一首完整的经典之作。
据《容斋随笔》记载:“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
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由此可见,想成就一首好的诗句,抑或好的文章,就得像王安石那样,需得反复修改,要有“千锤百炼出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种执着劲,否则,好的诗篇和文章亦不会轻易而成。
篇二:谢丽花505班《泊船瓜洲》王安石5、《泊船瓜洲》(王安石)学习目标:1、理解“泊船”“间”“数重”“绿”“何时”等词意思,握全诗大意;2、了解诗中提及的地名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诗歌。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及文学赏析《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王安石改诗的故事

王安石改诗的故事王安石手迹王安石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是王安石乘船停泊镇江对岸的瓜洲时所作,写好后很快就流传开来,不少人为这首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诗击节赏叹。
尤其是第三句中的“绿”字,将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春天来到时江南的一派勃勃生机极其巧妙而逼真地勾画出来,使抽象的文字成了一幅极其传神、富有动感的图画,把人们带进了美妙的艺术境界。
后来,有人发现了这首诗的草稿,发现总共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竟有很多处进行过修改,其中那个最为人称道的“绿”字,竟然前后修改了五次,先是“到”字,后来在一旁写了“不好”两字,又改“到”为“过”,大概是觉得“过”仍嫌死板,复又改为“入”字,但“入”字显然也不称心,又再次被改为“满”字,“满”字当然没有“绿”字好,最后还是被改掉了。
可以想见,在这张涂得乱七八糟的诗稿上,王安石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
王安石的诗南北朝诗人王籍的一首作品《入若耶溪》,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这首作品是创作于王籍任职湘东王参军时期,那时候作者游会稽若耶溪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作品。
若耶溪风景优美,如诗如画,置身其中让人心旷神怡,王籍看到这个美景后久久不能忘怀,人生在世,碌碌仕途,有这么优美的风景不懂得欣赏,顿时对现在的生活产生厌倦,有了归隐之心,于是创作了这首作品,表明向往归隐生活。
王安石在文坛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话说一日王安石看见这首作品,认为这两句字用的不是很贴切,于是就将其鸟鸣山更幽改成了一鸟不鸣伤更幽,还将这具诗加入了他的作品《钟山绝句》中。
他的好友黄庭坚拜访王安石,两人相谈甚欢,王安石还将新作拿给好友看,黄庭坚看完后对作品只有四个字:点金成铁。
好友走后,王安石心中郁闷,这是自己反复斟酌,反复比较而得出的,怎么会不好呢?细细推敲王籍采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后他对于别人的批评欣然接受。
最后再次修改为“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古人推敲故事

古人推敲故事
杜甫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卢延让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古人做诗,反复推敲,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故事一:“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
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
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
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
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故事二:《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
有家人藏有这首诗的诗稿,拿来一看,发现该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
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始定为“绿”。
为什么呢?“绿”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色彩鲜明,唤起江南一片春色,唤起联想,引起游子思归的念头,与下文的“明月照我还”密切呼应。
故事三: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是大文豪苏轼游庐山所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
但据《东坡志林》,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才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
“到处看山”,不仅意思与第一句重复,而且语言平平,读来乏味,改为“远近高低”,既再现了庐山的特点,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蕴无疑丰富得多,诗意也更加浓厚。
………………。
泊船瓜洲

一水间 间隔
数重山 重重叠叠
照我还 还家
中间
重要
还是
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 江之隔,而京口到钟山也 只隔着几座山。
南京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 他出生在江西,但是他是在南 京长大的,因为他的父亲曾经 在南京做过地方官,诗人此时 站在瓜洲渡口极目远眺,由隔 江相对的京口想到了离他的家 乡不远的钟山。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 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 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 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 的“明月何时照请我还”的 强 烈思乡情深深震撼了我们。
• 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 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 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 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 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 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 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 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 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南京这个地方与王安石有着 难舍难分的情缘,王安石的青年 时代都是在南京度过的,他曾经 三次担任南京的知府,他的父母 去世以后,王安石曾经两次在南 京守孝,他两度辞官后也都是居 住在南京这个地方。南京对于王 安石不仅仅是一个居住之地,更 是他的家乡。
南京这个地方与王安石有着 难舍难分的情缘,王安石的青年 时代都是在南京度过的,他曾经 三次担任南京的知府,他的父母 去世以后,王安石曾经两次在南 京守孝,他两度辞官后也都是居 住在南京这个地方。南京对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春风又过江南岸 春风又满江南岸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 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 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 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 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 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素材】《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拓展阅读《背景简介》

《古诗词三首写作背景》
《古诗词三首》课外拓展阅读
《泊船瓜洲》写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秋思》写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
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长相思》写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
纳兰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五年级扩写泊船瓜洲

标题:《泊船瓜洲的夜思》
春日里的一个傍晚,诗人王安石乘船停靠在了江边的瓜洲渡口。
此时此刻,夕阳斜照,金黄的余晖洒满平静的江面,如同铺上了一层薄薄的金沙。
两岸翠绿的杨柳随风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依依之情。
诗人站在船头,远眺那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京口。
那里,是他曾经挥斥方遒、施展抱负的地方;那里,有他魂牵梦绕的故人与家园。
然而,此刻的京口却只在江的那一岸,似乎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人的目光越过静静流淌的长江,直抵远方连绵起伏的钟山。
那巍峨的山峦,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沉静而庄重,仿佛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默默守护着他的家乡和亲人。
春风轻拂过脸颊,带来了江南特有的温润气息,也勾起了诗人对家的深深思念。
他知道,过了这江水,再越几重山,便是他的故乡金陵,是他的家人正在翘首期盼之地。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借春风之绿,寄寓自己归心似箭的心情,同时,抬头仰望那一轮明亮的圆月,不禁感慨万千,心中默问,何时才能在那皎洁的月光下踏上回家的路?
这首《泊船瓜洲》,犹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将诗人面对江水、遥望家乡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对于亲情和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仕途生涯无常变迁的深深感慨。
泊船瓜洲改写成小故事

泊船瓜洲改写成小故事夜深人静,有一只小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船舱里的王安石难以入眠,便点燃了一盏煤油灯,坐在船舱里看书。
王安石刚看了一会儿书,感到心情烦闷,便走出船舱,站在船头,只听见水在江里流淌的声音,看到天上群星璀璨,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天边。
王安石看到这一轮明月,不禁想到了自己隔着几座青山的家乡——钟山。
王安石想到自己小时与小伙伴们嬉戏的情景。
春天,大人们正忙着耕种,他与小伙伴们种下一棵棵小树苗,如今,也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了吧。
这时,王安石诗兴大发,作下《泊船瓜洲》这一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改写成故事黑夜笼罩着大地,长江水静静地流淌着,波浪轻轻地拍打着岸边的岩石。
诗人王安石乘坐的小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随着起伏的波浪有节奏地摇曳着。
王安石静静地倚着船舷,用手捋着胡须,眯着眼睛眺望着江对岸的京口,心里默默地沉思着:我已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懒,且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此次再次被起用为相,自己面对的不知是祸还是福。
想到这些他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
天灰蒙蒙的,王安石迷惘地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在黑夜里只能看到远山模糊的影子。
他不禁想道:钟山脚下的家乡离我是这么近,只是隔着那一线的长江水和几重起伏的群山,而我却……忽然,一阵微风拂来,王安石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
他仿佛来到了充满绿色的江南大地,仿佛漫步在桃红柳绿的家乡。
池塘里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岸边的柳树吐出了嫩芽,千万条柳枝在微风中摇曳,小鸟在柳条中穿行,还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鸣叫声。
满山的花草经过春雨的滋润变得更加的精神。
山野中小孩在兴高采烈地嬉戏、玩耍,好一幅和谐的江南山村春景图……他完全被这美好的回忆陶醉了。
一轮金黄的圆月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洒在江面上,整个江面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王安石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金黄的圆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推敲”的故事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却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
他在京城闲居无聊,决心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
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只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
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加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
想了一会儿,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
“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
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
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
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
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想到这里,王安石特别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
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