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黄土高原
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分层练习八年级地理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基础题】读“四大高原的自述”,完成下面小题。
1.漫画所示四大高原的地形特征,对应正确的是()A.A一青藏高原B.B一云贵高原C.C一内蒙古高原D.D一黄土高原2.我们陕西省北部位于()A.A高原B.B高原C.C高原D.D高原【答案】1.A 2.B【解析】1.漫画A“远看成山,近看成川”指的是青藏高原;漫画B皱纹指的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景观;漫画C痘印,坑坑洼洼指的是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漫画D皮肤光滑,平坦指的是内蒙古高原辽阔坦荡,草场广布的景观。
故选A。
2.黄土高原范围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主要包括山西、宁夏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东南部等。
因此,陕西省北部位于B黄土高原。
3.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地形区则镶嵌其间。
下列图中字母位置表示黄土高原的是()A.B.C.D.【答案】C【详解】读图可得,①是塔里木盆地,②是东北平原,③是黄土高原,④是青藏高原。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下图中表示秦岭的数字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详解】读图可知,黄士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大致北起长城,南至③秦岭,西抵②祁连山乌鞘岭,东到①太行山,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距今有一千六百年的陕西省柏社村,拥有二百多个地坑式窑洞(见图),展示出独树一帜的关中窑洞文化。
据此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此地适合挖窑洞的主要原因是()A.黄土层厚,直立性好B.红壤广布,土质粘重C.黑土深厚,肥沃粘重D.冻土广布,不易坍塌6.与其他地区窑洞相比,此地窑洞多为地坑式的主要原因是()A.地形较平坦B.山崖沟谷多C.高温多雨D.植被茂密7.这里的人们有在院子中央或周围种树的习惯,主要目的是()A.安全警示B.美化环境C.夏季乘凉D.冬季阻风【答案】5.A 6.A 7.A【详解】5.由图可知,图中所示的黄土高原适合挖窑洞,是因为当地黄土层厚,直立性好,适合开挖,与红壤、黑土和冻土无关,故选A。
6.3 黄土高原 (18张PPT)

分,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的一部来自。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分布着_黄__土__塬、 黄__土__墚__、黄__土___峁__、黄__土___川___等黄土地貌景观。
4、黄土高原地处_湿__润_半__湿_润_区向_干__旱_半__干_旱_区、_农_耕__区__ 区向 牧区 过度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4、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并在下游形成“_地_上_悬_河___”,严重威胁两岸地区人民的 生命财产安全。
植被越密,降水强度越小,坡度 越小,水土流失强度越小;反之, 水土流失强度越大。
1、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_三_分__之_二_ 被称为“_乌_金__高_原__”。 2、黄土高原的煤炭资源具有 煤__种_齐__全_ 、品__质_优__良_、埋__藏_浅____ 多露天煤矿,开采成本低的特点。 3、主要矿产地有山西的_大_同__、_阳_泉__、_平_朔__、陕西的_神_府__ 内蒙古的_东__胜___等地。 4、黄土高原近年来采用_火_气_发_电_、煤液_化_气__技_术等,将煤转化为电力、 煤气供应全国。
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基本成本一样。
阅读P20 自主探究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_土_质__疏_松、_降_水_集_中 、植_被_覆_盖_率_低_等。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_乱_垦_滥_伐_、过_度__放_牧_、 _陡_坡__耕_种_等。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带来的问题有?
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 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黄土的世界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 覆盖厚度一般在100-200米,黄土分布的面 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四节【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所学到的黄土高原的基础知识打铃,上课师:上一节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怎样的地貌类型呢?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川。
师:这些地貌是怎样不断变化多呢?生:水土流失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请大家迅速的翻到课本27 页,我们先来确认一下本节课的框题。
师生共同确认框题。
【会诊目标】:师:这节课我想请大家来一次对黄土高原的会诊,来诊断一下黄土高原怎么了?并请大家给出合理的诊断对策。
让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会诊目标。
请一位同学大声的为大家读一下。
生:大声朗读师:好,声音非常洪亮,希望这节课同学们的回答问题都很精彩。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尝试会诊】:请大家自学课本27-31 页,根据学案,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来,稍后展示。
(5 分钟)【交流展示】:师: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自学之后的成果吧生:黄土高原的四种地貌类型。
师:这四种地貌类型是怎么变化的呢?主要的生态问题是什么呢?生:流水侵蚀,水土流失师:同学们的归纳能力太强了。
流水侵蚀是怎样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呢?又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呢?播放视频: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带来的结果生:看视频,感知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损失。
师:同学们的活学活用的能力太强了,老师不得不为大家树个大母指。
从视频中我们深深的感知到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损失。
那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呢?【合作会诊】师:这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猜想:请大家看图思考1.A、B、C、D 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是?为什么?2.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生:最严重的是B,最轻的是C。
生生:(学生上台指图)各抒己见师:总结同学生各抒己见的结果:坡度、降水、植被、土质。
师:同学生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因素影响了水土流失呢(生生说,教师板书影响因素)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些都属于什么大的因素呢?生:自然因素师:非常好,看得很准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黄土高原

1.看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答案:黄土高原处于祖国内陆地区,大体位于北纬34°~40°之间,属于暖温带。
2.找出太行山脉、乌鞘岭、长城、秦岭,说说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
答案: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抵长城,南连秦岭。
3.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答案:主要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位于暖温带,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跨越晋、陕、宁、甘、内蒙古、豫等省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呈现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川等地貌景观。
探究二黄土高原的能源及开发1.找出大同、阳泉、平朔、准格尔、东胜、神府等煤矿,说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
答案:山西的大同、阳泉、平朔,内蒙古的准格尔、东胜,陕西的神府。
2.找出经过黄土高原主要的铁路线,说说它们对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
答案:主要的铁路线有陇海线、大秦线、太焦线、包西线等,为黄土高原的煤炭外运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当地的能源开发及经济发展。
黄土高原的能源输出方式主要包括依靠铁路、公路等传统运输方式;煤转化成电力、煤转化成煤气。
3.将煤转化为电力和煤气输送,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有什么优势?答案:(1)减轻了传统运输方式的压力。
(2)有利地保护了黄土高原的环境。
(3)延长了能源基地的“产业链”,优化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众多的能源中,煤炭资源尤为丰富。
探究点结合材料,探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1.结合材料一,水土流失小实验,思考水土流失的强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案:植被的疏密、降水强度、坡度大小。
2.结合材料二,黄土高原自然特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答案:(1)地表坡度大;(2)植被覆盖率低;(3)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4)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2)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请看视频《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二、知识讲解考点1 文明的摇篮1.称谓:文明的摇篮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如华夏始祖炎黄二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A太行山、西至B乌鞘岭、北连C长城、南抵D秦岭。
跨越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考点2 严重的水土流失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考点3 水土保持的措施(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4)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三、例题精析考点一文明的摇篮例1“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黄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山。
人教 八年级地理 下册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知识点试题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给人的印象:、、。
2、黄土高原的地表:、、严重。
3、黄土高原的范围:东起,西至,北连,(大致以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上奔流着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5、黄土,便于。
【二】、风吹来的黄土6、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7、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得到广泛认同。
8、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①原因:黄土土质极易遭受侵蚀。
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沟壑。
②结果: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
【三】、风吹来的黄土9、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严重的水土流失。
10、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
1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②;③。
人为原因:①;②;③。
12、水土流的危害:①;②;【四】、水土保持1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保持的经验:①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梯田、修挡土坝。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14、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意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将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
【试题精选】1、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说法错误的是()A 东起太行山B 西至乌鞘岭C 北连内蒙古高原D 南抵南岭2、下列不属于黄土高原的人文或者自然地理特点的是()A 千沟万壑B 陕北窑洞C 白山黑水D 信天游3、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下列不是黄土可开挖窑洞的原因的是()A 黄土土质疏松B 黄土具有直立性C 黄土不易崩塌D 黄土比较干燥4、黄土容易受流水侵蚀,是因为()A 黄土土质疏松B黄土具有直立性 C 黄土不易崩塌 D 黄土比较干燥5、下列哪一个不是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描述()A 地表破碎B 沟壑纵横C 地势平坦D 塬、梁、峁、川6、下列不属于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的是()A 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B 长期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C 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D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7、防治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A 植树种草B 修建梯田C 修挡土坝D 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8、防治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①植树种草②修建梯田③修挡土坝④合理安排农业生产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9、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①植树种草②修建梯田③修挡土坝④退耕还林还草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0、植树种草对水土流失有什么作用()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少水土流失④能有效减少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1、关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A 冰川说B 水成说C 风成说D 火山灰堆积说1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A 内蒙古高原B 云贵高原C 黄土高原D 青藏高原13、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A 竹楼B 平房C 窑洞D 蒙古包14、黄土高原在人头脑中的印象()①白羊肚头巾②窑洞③北大仓④信天游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5、对黄土高原的认识()①千沟万壑②地表破碎③水土流失严重④白山黑水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经验有()①打坝淤地②林草护坡③植树种草④退耕还林、还草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17、不是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是()A 黄土梁B 黄土坝C 黄土峁D 黄土塬【亲爱的同学们,成功的大门向你敞开,努力去打开吧!】。
2022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练习题--第六章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测试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读图,回答1—2题。
1.(2021河北沧州黄骅期中)图中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是()A.太行山、黄河B.阴山、黄河C.秦岭、黄河D.阴山、长江2.(2021河北沧州黄骅期中)古人游记所记载“北顾”的是我国某高原的深秋景色,这个高原是()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我国脱贫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其中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回答3—6题。
3.下列行政区不在黄土高原的是()A.江西省B.山西省C.陕西省D.甘肃省4.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上的黄土形成原因是()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C.风力作用D.风化作用5.黄土高原居民生活贫困,受自然环境影响大,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A.湿地退化B.草原退化C.水土流失D.冰川萎缩6.在黄土高原脱贫工作中,应坚持的原则是()A.坚持脱贫第一B.环保优先政策C.环保与脱贫关联D.关闭所有污染企业7.(2021河南驻马店汝南期中)黄土高原地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艺形式是 ()A.二人转B.信天游C.花鼓戏D.梆子8.下面四幅景观图,位于黄土高原的是()ABCD9.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文化丰富多样,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我们漫步在黄土高原上,常常可以看到()A.小桥流水,前街后河B.沟壑纵横,窑洞层叠C.河网密布,四合院落D.椰树林立,竹楼掩映10.下列证据不支持黄土“风成说”的是()A.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B.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C.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基岩成分不同D.黄土像积雪那样较均匀地覆盖在各种地形上11.(2021甘肃平凉崆峒一模)如图所示的三幅图片反映的是黄土高原地貌景观,三幅图片反映的地貌依次是()①②③A.①黄土塬、②黄土墚、③黄土峁B.①黄土墚、②黄土峁、③黄土塬C.①黄土峁、②黄土塬、③黄土墚D.①黄土峁、②黄土墚、③黄土塬12.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因为这里地形破碎,气候干旱B.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C.因为这里的环境特别容易遭到破坏,且破坏后很难恢复D.因为这里常受台风袭击,多暴雨13.(2021河北沧州黄骅期中)关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叙述错误的是()A.地表破碎,破坏交通和村庄B.肥沃土壤大量流失,影响农业生产C.下游河床抬升,易发生洪涝灾害D.地震、台风加剧,影响人们生活14.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资源开采过多B.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D.工业污染日益严重1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以下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①兴修水利,修梯田、挡土坝②开垦坡地,大力发展种植业③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④保护草地,禁止发展畜牧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突出的特点是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本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实验探究》说课稿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用四个框题阐述了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水土保持。
本节课选取的教学内容源自“严重的水土流失”这一框题。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模拟降水装置、模拟地表装置和收集水沙装置。
实验装置的制作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简单易得,可推广性强。
实验装置的设计科学、操作简洁,可以准确控制实验条件,严谨实验结果。
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和土层厚度都是可控的。
在研究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实验基础上,增加一些小配件,例如塑料泡沫制作的大坝,拓展到治理水土流失的实验——打坝淤地。
让学生探索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既为后面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研究打下基础,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
实验原理包括植被、土质、降雨和地面坡度等因素。
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植被覆盖率越高,保持水土能力越强。
土质越疏松,土壤颗粒间空隙越大,渗水性越强,更易被侵蚀。
造成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
暴雨的降水量多、对地面冲击力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强。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速度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实验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能直接体验到水土流失,感受到植被、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的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逐步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自主做出合理解释,得出实验结论,并利用实验结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让学生在实验中主动获取知识。
学生需要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实验教学内容包括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及探究植被、土质、降水强度、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老师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影像资料,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实验探究来初步了解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确定实验条件的“同”与“不同”,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