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交通运输》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交通运输》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第1课时)【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交通运输》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材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大量中国自然地理内容,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等基本国情,人文地理很少涉及。

本节内容具有很明显的承上启下作用,将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巧妙有机地联系起来。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

本节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感悟自己的认识。

【课程标准】2011版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2022版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结合体会,并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通过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结合生活实例和真实情境,能选择出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关于“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体会,总结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课堂上多用实例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一谈:你都到什么地方旅游过?怎么去的?直达还是中途有停转?引出交通运输方式,导入新课。

出示自主学习问题:1.什么是交通运输方式?2.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3.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有哪些?引导、点拨学生归纳交通运输的含义及交通运输方式。

假如没有便捷的运输工具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谈谈交通运输对生活的影响。

教师引导点拨: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承转:你到外地探访亲友或旅游,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任务1 结合体会,并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选择运输方式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生活经验说出5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一等奖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一等奖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交通运输的种类和特点;2)掌握交通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规则;3)学习交通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的遵守规则和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运动的情感;2)培养学生乐于分享和合作的情感;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安全和安全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交通运输的种类和特点:1)汽车运输;2)火车运输;3)飞机运输;4)船舶运输;5)自行车和步行。

2.交通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规则:1)乘坐汽车的正确姿势和安全规范;2)上、下火车的正确方法;3)乘坐飞机的注意事项;4)登船和乘船的规则;5)自行车骑行和步行的交通规则。

3.交通安全知识:1)灯光信号的意义;2)斑马线和人行横道的使用方法;3)交通警察手势的解读;4)安全用车和安全乘车的常识;5)应急状况下的自我保护方法。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生动有趣的交通运输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交通运输有初步的了解。

2.讲解交通运输的种类和特点:教师简要介绍汽车、火车、飞机、船舶、自行车和步行等交通工具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3.活动一(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交通工具进行调研。

调研内容包括:交通工具的特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用图文展示调研结果,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4.讲解交通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规则:教师利用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详细讲解每种交通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规则,提醒学生要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安全意识。

5.活动二(角色扮演):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交通场景的角色,包括司机、乘客、交通警察等。

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准备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剧本,并在班级中进行表演。

表演内容包括正确的交通姿势和行为规范等。

6.讲解交通安全知识: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道具,详细讲解交通安全知识,包括红绿灯的意义、斑马线的使用方法、交通警察手势的解读以及安全用车和安全乘车的常识等。

交通运输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功能。

2. 使学生了解我国交通运输网的构成、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交通运输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

2.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自豪感,使其树立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设计注重实践性、探究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交通运输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其具备一定的交通运输学科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交通运输基本概念与分类- 交通运输的定义、功能及其发展历程。

- 交通运输的分类: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2. 我国交通运输网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我国交通运输网的构成、布局和特点。

-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等。

3. 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影响-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状况及其优缺点。

- 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等。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交通运输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课时:我国交通运输网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第三课时:交通运输方式及其影响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 学生能够掌握交通运输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简单的交通运输线路和规划方案。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和展示交通运输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对交通运输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交通运输领域的热点问题,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树立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交通运输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学生特点:学生为大一、大二本科生,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对交通运输领域有一定了解,但尚未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并为将来从事交通运输相关工作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中,注重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交通运输概述- 交通运输的定义、功能与分类-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 交通运输系统- 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与运行机制- 交通运输线路、节点及网络布局3. 交通运输规划- 交通运输规划的原则、目标与方法- 交通运输需求分析及预测- 交通运输线路规划与设计4. 交通运输管理- 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 交通运输企业运营管理- 交通运输政策与法规5. 交通运输与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与环境保护-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与新技术应用- 绿色交通与智能交通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组织和系统安排,涵盖交通运输的基本理论、方法、管理与实践。

第四章第一节 交通运输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一节 交通运输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8分钟
交通运输
方式的比

教师:提供图文资料,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
的运输工具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学生:学生讨论,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运量、运费、运速等方面的优缺点并填写在表中。
3分钟
交通运输
方式的选

教师:给出实例。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依据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交通运输工具
3分钟
过渡
教师:交通运输方式选择要从多方面考虑。
学生:理解交通运输在国名经济中的作用
5分钟
现代交通
运输的概

教师:引导学生读“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
“交通运输方式”等图,认识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工具。
学生:明确概念,认识交通运输方式及相应概念
4分钟
选择交通
运输方式
应考虑的
因素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交通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形成观念,综合地看待问题
11


比较与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展示图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根据不同的运输需求和
相应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工具
学生:讨论活动,总结归纳
4分钟
知识梳理
教师:梳理本节知识结构。
学生:跟随教师总结。
课题
交通运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2. 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课程设计一、背景交通运输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交通运输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是各种交通媒介所追求的目标。

在交通系统中,有许多的运输方式,如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

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所以对于交通运输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的探究和分析,完善参与其中的各种运输方式,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并且使其可持续的发展。

三、设计内容1.交通需求分析通过对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媒介中的一个或多个进行分析,总结出交通需求的主要因素。

重点考虑运输方式的效率、可靠性、安全性、环境保护性和经济成本等因素。

2.交通信息系统设计在上述交通媒介的任一种或多种中,设计一个交通信息系统,可以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

系统设计包括相关系统的功能、数据要求、硬件和软件选型、系统操作方式和系统的可扩展性设计。

特别是关注运输的调度和管理,包括货运和人员运输的调度和管理。

3.交通系统运营模式模拟分析例如,创造一个区域运输系统,模拟并优化运输流程,使其达到最佳效率。

该模拟分析总结运输需求,各个运输方式的可利用程度以及运输成本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设计一个高效、可实现和可持续的运输模式。

4.交通挖掘分析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例如,利用汽车GPS数据分析道路拥堵情况等。

分析交通系统中的瓶颈点,找出合适的改善方法,优化交通系统的效率。

5.桥梁和隧道可靠性分析对某些交通媒介中的桥梁和隧道进行可靠性分析。

确定合适的保养和维护计划,以最大程度减少故障停机时间和维修成本。

四、结论本文提出了一些有关交通运输系统的课程设计内容,包括交通需求分析、交通信息系统设计、交通系统运营模式模拟分析、交通挖掘分析和桥梁和隧道可靠性分析。

这些设计旨在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以推动城市交通发展。

交通运输类教案设计模板

交通运输类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交通运输2. 授课年级:[年级]3. 授课时间:[课时]4.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作用及适用范围。

-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交通运输业的认识和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 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依据。

- 交通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交通运输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如速度、运量、运价等)。

- 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适用范围。

2.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依据:- 讲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考虑因素(如货物种类、运输距离、时间要求等)。

-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3. 交通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分析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举例说明交通运输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案例分析:提供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依据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选择依据。

2.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正确性和完成质量。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

交通运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种类和发展历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安全驾驶和公共交通的重要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交通运输的概念、种类和发展历程。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交通问题,比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并让学生说明这些问题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2.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交通运输的概念、种类(公共交通、私人交通、货物运输)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4.案例分析(20分钟)给学生发放几个实际交通问题的案例,如如何选择最佳交通工具、安全驾驶等。

让学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5.安全知识介绍(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交通安全知识,如过马路注意事项、遵守交通规则等。

引导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安全驾驶对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

6.拓展练习(15分钟)设计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

可以设计小组或个人练习,如设计一个交通规划、制定一则交通宣传标语等。

7.总结归纳(5分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再次强调交通运输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个人拓展练习等方式,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交通运输的概念和种类,并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交通运输的概念、种类和发展历程-公共交通-私人交通-货物运输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概念和种类,并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项目背景 (4)1.1概况 (4)1.2行政区划 (4)1.3地理环境 (4)1.4人口民族 (5)1.5自然资源 (5)1.6景区景点 (5)二、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现状分析 (5)2.1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5)2.2交通运输现状分析 (6)三、项目的必要性分析 (6)四、汽车客运量的预测 (7)4.1渝北区历年经济、人口、客运量分析 (7)4.2预测模型与方法 (8)4.2.1一元线性归法 (8)4.2.2二元线性回归分析 (9)4.2.3弹性系数法分析 (9)4.2.4指数平滑法分析 (9)4.2.5组合预测法 (10)4.3渝北区公路客运量预测 (10)4.3.1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 (10)4.3.2二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 (11)4.3.3弹性系数模型预测 (12)4.4.4指数平滑模型预测 (12)4.5最终预测推荐值的确定 (13)五、汽车客运站的主要指标 (14)5.1本项目客运站适站量预测 (14)5.2客运站的工艺计算 (14)5.2.1设计生产能力确定 (14)5.3建设规模需求 (14)5.3.1旅客最高聚集人数D (15)5.3.2发车位数M (15)5.3.3日均发车班次N (15)六、车站设施规模计算 (15)6.1站务用房面积的计算与确定 (15)6.2站前广场面积的计算域确定 (17)6.3停车场面积的计算与确定 (17)6.4发车位面积的计算与确定 (17)6.5辅助设施面积的计算与确定 (17)七、项目选址 (18)7.1选址原则 (18)7.2选址步骤 (19)7.3项目的最终选址 (19)八、总结 (20)九、参考文献 (20)一、项目背景1.1概况渝北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北部,是1994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撤销原江北县建制基础上设立的新区。

渝北区东邻长寿区、南与江北区毗邻,同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连北碚区、合川区,北接四川省华蓥市。

截至2013年底,渝北区面积1452平方公里,辖10街道、11镇;常住人口为146.52万人。

渝北区境内主要有统景温泉城、张关溶洞、玉峰山、华望山森林公园、碧津公园、巴渝民俗文化村、恐龙化石展览馆等景点。

1.2行政区划截至2013年,渝北区共辖10个街道、11个镇,分别为:龙溪街道、龙山街道、龙塔街道、双凤桥街道、两路街道、王家街道、回兴街道、双龙湖街道、悦来街道、宝圣湖街道、石船镇、洛碛镇、龙兴镇、大湾镇、古路镇、统景镇、大盛镇、木耳镇、兴隆镇、茨竹镇、玉峰山镇。

1.3地理环境位置境域:渝北区位于重庆主城东北部,地跨东经106°27'30"-106°57'58"、北纬29°34'45"-30°07'22"之间。

东邻长寿区、南与江北区毗邻,同巴南、南岸、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连北碚、合川区,北接四川省广安地区的华蓥市,幅员1452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渝北区地处华蓥山主峰以南的巴渝平行岭谷地带,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

自西向东由华蓥山脉、铜锣山脉、明月山脉三条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条状山脉与宽谷丘陵交互组成的平行岭谷。

北部为中山,海拔800-1460米;中部为低山,海拔450-800米;南部多浅丘,海拔155-450米。

地质属沉积岩广泛发育区,地质形态为华蓥山帚状褶皱束和宣汉-重庆平行褶皱束,褶皱带呈北北东向展布,狭长而不对称,褶皱紧密,向斜宽,背斜窄,断裂少。

地貌多呈垄岗状,山体雄厚,长岭岗、馒头山、桌状山错落于岭谷间,地势起伏较大。

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谷坡河岸多溶洞。

河流水系:渝北区过境河流主要有长江和嘉陵江,其中长江沿区境东南边境流过,嘉陵江沿区境西南边境流过。

渝北区中、东部有寸滩河、朝阳河、长堰溪、御临河注入长江。

1.4人口民族人口:截至2013年底,渝北区常住人口146.5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4.37万人;户籍人口113.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29万人,农业人口42.39万人。

在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57.23万人,女性人口56.45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1.4(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民族:截止2012年,渝北区常住人口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9.7%;少数民族有壮、满、白、傣、布衣、朝鲜、侗、瑶、土家、哈尼等28个,人口为1948人,约占渝北区常住总人口的0.03%。

1.5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渝北区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硫铁矿、砂金、含钾凝灰岩、石灰岩、石英砂、陶瓷土、耐火粘土等19种。

生物资源:渝北区有野生脊椎动物87种,其中有哺乳动物19种、鳞介类21种、禽类40种、爬行类7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锦鸡、鲟鱼、水獭等。

野生植物有97科219属329种,其中野生中(草)药材123种。

水能资源:渝北区境内除有长江、嘉陵江、御临河等过境地表水,其中御临河常年过境地表水约17亿立方米。

另外,境内年平均降水量为10亿立方米,地下水出露总量约1.1亿立方米。

1.6景区景点主要的景区有:(1)统景温泉位于渝北区统景镇境内,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2)龙兴古镇位于渝北区东南部,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主要景点有龙兴老街、刘家大院、华夏祠堂、民俗博物馆等。

(3)张关水溶洞位于渝北区张关镇,景区占地32平方公里,分为御临洞、张家洞、云霞岭、泫念洞四大游览区,内有亚洲最长的地下长河-水溶洞、古战场-云霞岭古寨。

(4)碧津公园位于渝北区两路城中心,始建于1987年,1993年扩建,是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免费开放综合性文化休闲公园。

二、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现状分析2.1区域经济现状分析2013年,渝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76亿元,同比增长14.1%。

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6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640.42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336.58亿元,增长9.5%。

第二产业占渝北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6%。

第一产业:2013年,渝北区农业总产值37.84亿元,同比增长6.6%。

粮食播种面积61.00万亩,粮食总产量20.04万吨。

蔬菜总产量37.42吨,下降3.2%。

水果总产量12.92万吨,增长14.3%。

生猪出栏29.41万头,增长0.5%。

家禽出栏795.29万只,增长4.7%。

第二产业:2013年,渝北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48.92亿元,同比增长23.0%。

至2013年底,渝北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17户,总产值达2554.59亿元。

其中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3.13亿元,增长4.6%;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01.46亿元,增长41.9%。

从行业看,汽车制造业总产值1318.02亿元,增长28.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590.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1%;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业总产值79.4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

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1.49亿元,下降12.6%,占渝北区地区生产总值9.1%。

注册地建筑业总产值700.72亿元,在地建筑业总产值353.03亿元。

第三产业:2013年,渝北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69亿元,同比增长13.9%。

实现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883.17亿元,增长21.4%;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57.54亿元,增长12.6%。

接待国内外游客1294.8万人次,同比增长2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85亿元,增长25.1%。

实现邮电业务收入11.18亿元,增长13.2%。

至2013年末,渝北区固定电话用户27.29万户,增长11.8%;移动通讯用户135.78万户,增长14.6%;互联网用户31.25万户,增长27.5%。

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7.52亿元,增长19.9%,其中新型金融业增加值28.87亿元,增长27.6%。

至2013年末,渝北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83.12亿元,增长了29.7%,其中个人存款余额829.52亿元,增长23.3%。

贷款余额2309.18亿元,增长20.3%,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486.72亿元,增长17.2%。

2.2交通运输现状分析公路:渝北区境内主要道路(含过境道路)有渝邻高速公路、兰海高速公路渝黔段、渝长高速公路、渝宜高速公路、机场快速路、重庆内环快速公路、重庆外环高速路、210国道、319国道等。

目前,渝北区内主要有七个长途汽车客运站,分别是:重庆汽车北站、重庆龙头寺长途汽车站、重庆市渝北汽车站、重庆市渝北总站两路汽车站、重庆市渝北洛碛汽车站、重庆市渝北石坪汽车站、重庆市悦来汽车站。

铁路:重庆北站位于渝北区龙头寺,也称为龙头寺火车站,为客运、货运特等站。

渝怀线、渝遂线、襄渝线途经重庆北站。

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位于渝北区两路街道,1990年1月建成使用,是中国西南地区三大航空枢纽之一,也是国家大型枢纽机场。

轨交:过境渝北区的轨道交通主要有轨交3号线、轨交4号线、轨交5号线、轨交6号线等。

而且共约有40条公交线路,其中包括旅客专线、学生专线等,线路有:101、112、120、132、411等等。

三、项目的必要性分析1、有利于建立健全渝北区的交通运输体系渝北区作为重庆的“第一门户”,其对外开放的基础,就是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

抓住重庆建设“一圈两翼”、“两江新区”、保税港区等重大发展机遇,渝北区将以机场为核心,加快完善农村公路交通网络,统筹衔接各交通运输方式,以形成水、陆、空多式联运,零换乘、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

渝北区的道路建设相对比较完善,2007-2012年道路里程增长率相对较低,在道路发展比较完善时,需要相对应的车站与之对应,同时作为重庆向北开放的示范区,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体系迫在眉睫。

2、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渝北区经济、旅游业的发展渝北区作为重庆市GDP最好的区县,在过去9年间一直保持平均27.9%的速率增长。

重庆在过去的十年之间飞速发展,渝北区积极响应重庆市的号召,经济伴随重庆市的发展一起腾飞。

日前,记者从区旅游局获悉,为了抢抓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机遇,打造渝北“一日游”品牌,我区拟从学习外地经验、研发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及构建宣传营销体系四个方面做起,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3、有利于道路管理现代化GDP(亿元)12001000800600GDP(亿元)400200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图4-32005至2013年渝北区公路客运量增长趋势图公路客运量(万人)500040003000公路客运量(万人)20001000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4.2预测模型与方法适用于公路客运量预测的方法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