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合集下载

古今异义的成语

古今异义的成语

古今异义的成语
中国古老的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成语。

许多成语蕴含着深沉的意义,它们的意义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出现差异的。

以下是一些古今异义的成语,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
一、“图穷匕见”和“图谋不轨”
“图穷匕见”比喻凭借聪明才智解决问题,表达对人们的赞赏。

而“图谋不轨”则指受到别有用心的坏影响,意图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

二、“路遥知马力”和“深履薄”
“路遥知马力”比喻行程的路程越长,马匹的力气就可以越大。

而“深履薄”则指越走越深,步伐越来越轻,意指可以更轻松地完成任务。

三、“弱不禁风”和“改过不吝”
“弱不禁风”比喻身体虚弱,像风一样无法抵抗。

而“改过不吝”则指既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要勇于改正,不应该犹豫犹豫才能进步。

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和“改变一日,不改变百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喻及时行乐,即使没有资源也应该珍惜生活。

而“改变一日,不改变百日”指凭借自己毅力,可以获得长久的成功,即使只进行一次改变也可以有持久的效果。

通过以上这些古今异义的成语,可以看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对于同一个成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含义。

这些古老的成语不仅可
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启发我们更好地思考和行动,更有助于我们完成自己的目标。

成语体现的古今语词的差异与联系

成语体现的古今语词的差异与联系

成语体现的古今语词的差异与联系
成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有特定的意义和用法,成语的使用可以准确地表达某种含义或情感。

成语的形成和使用一般与古代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相关,因此古今语词在成语中体现出了一些差异与联系。

差异:
1. 词义变化: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演变,一些成语的词义发生了改变。

例如,古代的成语“卧薪尝胆”原指刻苦努力,现代的词义已经扩大为指决心坚定,不怕艰苦。

而“打草惊蛇”原指行动不慎而惊动敌人,现代的词义已经扩大为指行动不谨慎而暴露目标。

2. 文化差异:成语中常常体现出古代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思想等。

例如成语“一日千里”和“百年树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追求进步、修养自己的价值观。

联系:
1. 共同的语言基础:尽管古今语词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基于汉字语言,因此成语中古代和现代的词汇仍然有很多共同之处。

例如成语“风雨同舟”和“鱼目混珠”虽然形成的时代不同,但词语本身在古代和现代依然存在。

2. 共同的人性追求:尽管时代变迁,但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追求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成语中古代和现代语词都可以表达人们对爱情、友谊、成功等方面的追求和看法。

例如成语“情深意
浓”和“人生如梦”在古代和现代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观是相通的。

总的来说,成语体现了古今语词的差异与联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价值观、情感和追求的共同认知。

古今异义不同的成语

古今异义不同的成语

古今异义不同的成语
1. “差强人意”,以前是说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却是说大体上还让人满意。

比如说:“你这次的表现差强人意啊,还得多加油哦!”
2. “首当其冲”,古时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可现在好多人以为是第一个冲上去呀!就像有人说:“危险来了,他首当其冲地跑过去。

”这可就错啦!
3. “空穴来风”,原本是指有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可如今却成了没有根据的意思。

好比说:“你说他作弊,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吧?”
4. “美轮美奂”,以前是形容房屋高大华丽,现在也泛指美好的事物。

可以说:“这场演出真是美轮美奂,太精彩了!”
5. “万人空巷”,原来指人都聚集到某个地方,致使街巷都空了,现在被误解成街巷空无一人。

比如:“演唱会那天,真的是万人空巷啊!”
6. “目无全牛”,以前是说技艺高超,现在却容易被理解错。

可以讲:“他解牛的技术那可谓是目无全牛啊!”
7. “危言危行”,以前是指正直的言行,现在可千万别理解成危险的言行啦!就像有人会说:“他这人平时都是危言危行的。


8. “久假不归”,原来是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现在有的人会误以为是长期请假不回来。

例如:“他借了东西久假不归,真让人郁闷!”
9. “七月流火”,过去是指天气转凉或天气变寒,可不是说七月很热像着火一样呀!像这样说:“现在都秋天了,可不是七月流火的时候啦!”
总之,这些成语的古今异义可真得好好区分呀,不然用错了可就闹笑话啦!。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果关系。
5.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
(1)断句类题型
:该类题可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
: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
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2.实词标志法
(1)者: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
:
“具告以事。”(《鸿门宴》)。
无(有)以:没有(有)用
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
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
之谓:说的就是――。
之于:对„„的态度,同„„
相比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
“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利是图”等。
(4)
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
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
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词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词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词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词有很多,以下仅举几例:
1. 短兵相接: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 破涕为笑:古义:泪;今义:鼻涕。

3. 走马观花:古义:跑;今义:行走。

4. 赴汤蹈火: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 身体力行: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 形容枯槁: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8.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9.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配偶。

10. 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今义:不管,不论。

这些例子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语言的发展,一些词的含义会发生改变。

成语中的古今异义词提醒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或解释现代语言时要注意词义的变化,以免误解或误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古今异义1、名词的活用。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②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如:不胫而走(长腿),华而不实(结果实),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等。

④名词活用作状语。

日理万机(每天),朝闻夕改(在早晨,在晚上),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响声一样),虎口余生(从虎口里)等。

2、动词的活用。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救死扶伤(死的人,伤的人),量入为出(收入的东西,支出的东西),道不拾遗(遗失的物品)等。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落雁(使……沉,使……落),众口铄金(使……熔化)等。

3、形容词的活用。

①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就是形容词代替了具有自己特性的名词,如:抱残守缺(残缺的局势),避重就轻(重的方面,轻的方面),披坚执锐(坚固的盾,锐利的矛)等。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正本清源(使……正,使……清),光宗耀祖(使……光耀),独善其身(使……善)等。

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不耻下问(以……为耻),厚古薄今(认为……对的,认为……不对),不远千里(以……为远)等。

④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穷兵黩武(竭尽),恃才傲物(傲视)等。

4、数词的活用。

①数词作名词。

如:杀一儆百(一个人,许多人),举一反三(一点,很多),万无一失(很多,一点)等。

②数词作动词。

如:身价百倍(抬高百倍),万众一心(结成一心),一日千里(奔驰千里路)等。

③数词作副词。

如:一无长物、一无可取、一无是处、一无所有,“一”均作“全、都”解。

成语中古今异义的字

成语中古今异义的字

成语中古今异义的字
1. 嘿,你知道“走”这个字在成语里可是古今异义的哟!比如“奔走相告”,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呢!就好像你着急地要去告诉别人一个超级大秘密,那得跑着去呀!
2. 哇塞,“妻子”这个词也是哦!在“妻子邑人”里,古代的“妻子”可是指妻子和儿女呢!这就好像你的家人都聚在一起一样呢!
3. 哎呀呀,“行李”在古代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旅行的包裹呀!像“使者行李”里,它指的是使者呢!是不是很神奇呀,就如同一个东西突然变了身份!
4. 嘿,“牺牲”这个字在成语里的意思也不一样呢!在“牺牲玉帛”里,古代是指祭祀用的牲畜呀!这和我们现在说的为了什么而献身差别很大吧,就好像同一个词有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5. 哇哦,“爪牙”在古代可不是贬义的呀!像“蚓无爪牙之利”,那时指的是得力的助手呢!是不是很意外呀,就像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宝藏!
6. 哎呀,“指示”在成语里也有特别的意思呢!在“璧有瑕,请指示王”里,古代是指指出给人看呀!这和我们说的上级指示可不一样呢,好比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7. 嘿,“开张”也有古今异义哦!在“诚宜开张圣听”里,古代是指扩大呀!这就好像把一个小窗户一下子打开变成了大门一样!
8. 哇,“可怜”这个词古代的意思好让人心疼呀!在“可怜身上衣正单”里,是指值得怜悯呢!就好像看到一个瑟瑟发抖的人让你忍不住去关心!
9. 哎呀呀,“绝境”在古代可不是我们说的没路了呀!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时指的是与世隔绝的地方呢!是不是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10. 嘿,“无论”在成语里的意思也很特别呢!在“无论魏晋”里,古代是更不用说的意思呀!这就好像是跳过了一些东西直接到了后面,很奇妙吧!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成语中这些古今异义的字真的太有意思啦,能让我们看到文字的变化和魅力呀!。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

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

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标签:成语语义转移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字面义一、引言在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1)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

①(2)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3)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通常认为,“一丝不挂”指“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按照此义,例(1)应解释为“佛就是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这令人费解。

“空空如也”一般解释为“一无所有”,似乎与“有鄙夫问于我”在文义上无法衔接。

例(3)所说的应为值得褒扬之事,但“明目张胆”意为“公开地大胆做坏事”,显然与语境不符。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上述成语古今义已大相径庭,三个例句使用的是成语的古义,若按照成语的今义去理解句义,自然会出现偏差。

我们将成语这种古今义无相承关系,甚至发生了毫不相干的意义变化的现象称为“语义转移”。

显然,上述成语均发生了语义转移。

那么,它们语义转移的类型是否相同?成语语义转移的类型究竟有哪些?引起语义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一)多义语素义位转换有些成语中的多义语素本来使用义位甲,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转换为义位乙,这就导致整个成语语义发生转移。

前文所说的“一丝不挂”就属这种情况。

该成语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不被尘俗牵累”②,在佛典中常见其本义。

其他文学作品用例如:(4)你想那颗一丝不挂却又爱着一切的童心,眼见得在那隐约的朝雾里,凭你怎样招着你的手儿,总是不回到腔子里来。

“一丝不挂”的“挂”本为“挂” ③的“(内心)牵挂”之义。

现在,“一丝不挂”用来“形容不穿衣服、赤身裸体”。

在作此义解时,衣服被看作身体的附着物,“挂”为“挂”,即“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之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成语是一种结构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成语多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成语主要来源于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文》里的一则寓言;“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里的寓言故事;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出自《左传》的一则历史故事;“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也有从古典的文学作品的词句中来的,如“集思广益”出自《诸葛亮丞相集》:“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所以古代汉语特点,大多的短小易记的成语中仍有沿留。

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特别突出,而在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古今异义这一文言现象,在理解成语时应注意区别,成语中的古今异义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词义从古义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减少,
外延扩大。

如:江河日下古:江,长江;河,黄河。

今:江河泛指一切河流。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池:古:护城河。

今:水池。

2、词义缩小。

词义由古义演变为今义,所表示的概念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如:待人接物,恐遭物议。

物,古:事物、人。

今:事物。

古义大于今义。

3、词义转移。

词义由古义演变到今义,由表示甲事物变到表
示乙事物。

如:“贻笑大方”中的“大方”古今均作为一个双音词,但古今词性词义大不一样,成语中用古义,意思是“有某种
专长的人”,属名词,今义“举止不拘谨,对于财物不吝
啬”,属形容词。

如:“赴汤蹈火”中“汤”古热水,开水;今为菜汤。

4、感情色彩的变化。

人们对事物的爱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
代风尚、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人们对词义的
爱憎感情又随着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而变化,虽然古今词
义所表示的概念相同,但古人和今人的感情色彩有了明
显的变化。

如:和气吉祥:祥,古:吉凶的预兆,中
性词。

今:吉祥,褒义词。

势均力敌:敌,古:对等,相当,也有仇敌之义是中性词。

今:只有敌人,敌军之义,是褒义词
明哲保身:古:赞扬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是褒义词。

今:批评那些不坚持原则,只顾保住自己
的处世态度,变成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

古代某些事物的称呼,在今天已换成另
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场合和成语中还保留着,如“目
改称眼睛;“寡”改称少;成语“目不识丁”、“目无全牛”、“寡不敌众”中还沿用。

下面再列举一些成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釜底抽薪:薪,古:柴火;今:薪水。

亡羊补牢:亡,古:丢失;今:死亡,灭亡。

假公济私:假,古:借;今:虚假。

克勤克俭:克,古:能够;今:克服,克制。

高屋建瓴:建,古:倾倒;今:建造。

箪食豆羹:豆,古:木碗;今:豆类。

莫予毒也:予,古:第一人称代词;今:给予。

唯利是图:是,古:宾主前置标志;今:判断词。

求全责备:责、备:古:单音词,要求,完备;今:双音词,
批评。

短兵相接:兵,古:武器;今:士兵。

巧言令色:令,古:美好;今:命令。

还有“学而不厌”“不知凡几”“作如是观”“自怨自艾”“屡试不爽”“名副其实”“忘乎所以”等成语,加点的词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

成语中有许多词用的是古义,切不可望文生义,以今义去解释,这样的词在成语里不少,由于同形极易误解,学习时应注意区别用的是古义还是今义,准确理解成语意义,加深对这一文言现象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