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旱地组抗旱性鉴定总结

合集下载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长江上游生产试验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长江上游生产试验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长江上游组生产试验总结本试验旨在对2017、2018年度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中产量、品质、抗性表现较好的蜀麦133进行生产试验,在大田生产条件下进一步鉴定其丰产性、适应性,为推荐审定、扩大示范和品种推广提供依据。

一、试验概况㈠参试品种 蜀麦133由四川农业大学供种。

㈡试点分布 试验设在四川省的成都和绵阳、重庆市的永川、云南省的曲靖、贵州省的兴义、陕西省的勉县、湖北的十堰共7个试点。

㈢ 试验设计及试验实施情况 各试验点采用当地主栽品种作对照品种:成都和绵阳为绵麦367,永川为渝麦13号,曲靖为云麦56,兴义为丰优7号,勉县为汉麦5号,十堰为川麦42。

勉县和十堰点二次重复,随机排列;其余点没有重复,间比排列。

每品种总面积300平方米以上。

田间肥水管理同当地大田生产。

根据需要防治虫害和田间杂草。

二、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和试验的影响本年度气候正常,部分点条锈病较重,成熟期遇雨,影响收获。

三、试验结果生产试验7点平均亩产量358.12公斤,蜀麦133平均亩产量366.5公斤,对照品种平均亩产量349.8公斤。

蜀麦133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4.8%,7点中有4点增产,3点减产,增产点次率57.1%。

依据品种审定标准,对参试品种进行评价并提出处理意见:蜀麦1331、品种名称:蜀麦1332、选育单位:四川农业大学3、品种来源:川育23/B12914、省级审定情况:四川省2017年审定,审定名蜀麦1335、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162-209 天,与对照川麦42迟熟2天。

幼苗半直立,苗旺,苗色绿,分蘖力强。

成株期株型较松散,抗倒伏能力中等,株高91厘米。

穗层较整齐,熟相好。

穗纺锤-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较饱满。

2017/2018二年区域试验产量构成三因素为:亩穗数25.9万/24.7万,穗粒数40.2粒/42.7粒,千粒重46.0克/45.1克。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域试验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域试验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试总结(讨论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洛阳农林科学院根据2018年8月(石家庄)区试年会精神和农技种函[2018]484号文件《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及展示示范相关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为客观、公正、科学的鉴定各地新育成小麦品种在黄淮旱薄麦区的耐旱性、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及利用价值,沟通并加速省际间优良小麦品种的示范推广,为国家小麦品种审定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本组试验。

一、试验概况:1. 参试品种:本年度参试品种共14个,其中以晋麦47为统一对照种。

(详见表1)表1 2018-2019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区试参试品种一览表序号 品种名称 组 合供育种单位联系人 1 邯115272* 邯02-6018/济麦22 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马永安 2 运旱1512* 运旱618/临优145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李秀绒 3 渭麦9号* 烟D27/2000-168 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张养利 4 临Y8167* 良星99 / 临优36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姬虎太 5 中麦35* (鲁麦14/西峰20//鲁麦14)BC3F7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昌小平 6 长5553* 邯00-5030/长4738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张俊灵 7 长7080* 03-6838/核丰4号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张俊灵 8 长9499* 邯00-5030/03-6564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张俊灵 9 运旱139-2 运旱20404×临抗5025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柴永峰 10 中麦41 (鲁麦14×长6878)/鲁麦14 BC3F10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昌小平 11 品育8230 丰1718/烟农19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姬虎太 12 秦农27B1001-1-2/豫农35宝鸡市农科院 杜运科 13 沧麦2015-19 新鉴2009-116/石B05-7388 沧州市农林科学院 王奉芝 14 晋麦47 CK12057//旱52/K37山西省农科院棉花所柴永峰2.试点设置:本年度黄淮旱薄组区试共布点14个,其中河南4点,山西4点,陕西4点,甘肃1点,河北1点。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冬麦区旱肥组生产试验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冬麦区旱肥组生产试验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黄淮冬麦区旱肥组生产试验总结(讨论稿)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洛阳农林科学院为进一步鉴定国家冬小麦良种区试品种在接近大田生产条件下的耐旱性、丰产性、适应性及利用价值,为国家小麦品种审定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设置本组试验。

根据2018年8月(石家庄)区试年会精神和农技种函[2018]484号文件《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及展示示范相关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区试处的领导下和有关省种子管理站的配合下,由洛阳农林科学院负责本组试验的具体安排及汇总工作。

一、试验概况:(一) 参试品种本年度参试品种共6个,以洛旱7号为统一对照种(表1)。

表1 2018-2019年度黄淮冬麦区旱肥组生产试验参试品种一览表代号 品种名称 组 合 供育种单位 联系人 邮 编1 ZH4261 山农2149/矮抗58 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朱俊科 2554322 垦星5号 济麦22/02-8-3-2-1 兰陵农垦实业总公司 陈为兰 2777993 泰田麦118 阿夫/PH85-16 泰安市丰田作物科学研究院河南利奇种子公司梁文化 2710184 衡H1217 邯6172 /济麦2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张文英 0530005 圣麦105 师栾02-1/烟农19 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盛 英 2724006 洛旱7号CK豫麦49/山农45 洛阳市农林科学院 吴少辉 471022(二)试验试点设置2018-2019年度共布点8个,其中山西省1点,山东省2点,河南省3点,河北省1点,陕西省1点(表2)。

表2 2018-2019年度黄淮冬麦区旱肥组生产试验承试单位一览表省份 承 担 单 位 地 址 邮编 联系人 山西 泽州县农作物原种场 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东 048011 刘二东山东 临沂市农科院 临沂市大岭镇 276000 凌再平 泰安市农科院 泰安市老泰莱路 271000 钱兆国河南 洛阳农林科学院 洛阳市农科路24号 471022 杨子光 三门峡中普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灵宝市 472500 赵宏伟 汝州市农科所 汝州市 467500 史万民陕西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品种试验站(西北)*富平县 710016 李安民河北 沧州市农科院 沧州市 061100 钮力亚 (三)试验设计试验按统一方案要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两次重复,小区收获计产面积150㎡以上。

2018-2019年宜阳县小麦品种试验总结报告

2018-2019年宜阳县小麦品种试验总结报告

2018-2019年宜阳县小麦品种试验总结报告本次宜阳县小麦品种试验总结报告,旨在总结分析2018-2019年度小麦品种试验情况,为农民朋友提供种植参考和科学指导。

一、试验背景2018-2019年度小麦品种试验于去年底开始,共选取了10个常规小麦品种进行试验。

试验地点为宜阳县人民农场,试验面积为100亩。

二、试验目的本次试验的目的是评估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经济效益和抗逆能力,为农民朋友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三、试验方法1.土地准备:试验前对土地进行平整,施入充足的有机肥料,并合理调整土壤pH值。

2.品种选择:选取10个常规小麦品种,包括“宁边一号”、“宜阳系列”、“豫麦27号”等。

3.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立4个重复实验区,每个实验区面积为1亩。

4.田间管理:根据小麦生长特点,进行适时的培肥、病虫害防治等措施。

定期观察记录生长情况和产量数据。

四、试验结果1.产量比较:根据试验数据统计,宁边一号品种的平均产量为550kg/亩,宜阳系列品种的平均产量为500kg/亩,豫麦27号品种的平均产量为450kg/亩。

宁边一号品种表现最好,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2.经济效益比较:根据市场行情和小麦收购价格,计算出每个品种的经济效益。

宁边一号品种的经济效益最高,每亩纯收益为500元,宜阳系列品种的经济效益为450元,豫麦27号品种的经济效益为400元。

3.抗逆能力比较:通过观察各品种在栽培期间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发现宜阳系列品种具有较好的抗逆能力,受病虫害的影响较小,产量稳定。

豫麦27号品种的抗逆能力相对较弱,易受病虫害侵袭。

五、试验结论根据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宁边一号品种是宜阳县小麦种植的首选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2.宜阳系列品种具有较好的抗逆能力,适合种植于宜阳县的不同地区。

3.豫麦27号品种的抗逆能力相对较弱,建议适当减少种植面积,以降低风险。

六、建议和措施1.农民朋友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优先考虑宁边一号品种,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新野县2018-2019年度小麦生产总结

新野县2018-2019年度小麦生产总结

新野县2018-2019年度小麦生产总结新野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小麦是该县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2018-2019年度的小麦生产,是该县农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政府农业政策和科技推广的成果。

一、生产情况2018年10月开始的小麦种植季节,受气候影响较大,降雨偏少,气温偏高,导致小麦生长发育不良,品种之间产量差异较大。

但是在政府的帮扶下,采用了先进的科技和耐旱品种,让农民的种植技术和抗旱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抗旱方面,该县的水利建设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及时浇灌水分,保证了小麦的健康生长。

在收割方面,由于政府大力推广农机化,以及农民技术的提高,小麦机械化收割面积占到了全部收割面积的80%以上,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和质量。

并且,该县抓住收获时机,及时收割,保证了小麦粒的完整性和质量。

根据统计数据,2018-2019年度,在新野县种植小麦的面积达到了2.6万亩,总产量达到了3.5万吨左右。

虽然有一定的降幅,但是比往年同期有所提高,且小麦的品质优良,符合国家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1.气候影响: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象现象频繁,对小麦生长产生较大影响,如病虫害等。

2.土地污染: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地污染趋势愈演愈烈。

如果不及时治理,将严重危害小麦生长和人体健康。

3.农业面临的转型: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农业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如何让小麦生产和城市需求实现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积极应对和探索。

三、展望新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优秀的农民队伍,也有政府的支持和科技人才的支持,因此展望未来小麦的生产,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同时,在解决存在的问题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将会积极采取措施,如加大科技引导,加强环境管理等,让小麦生产更加可持续,更加健康。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冬春性鉴定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冬春性鉴定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小麦新品种冬春性鉴定试验总结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洛阳农林科学院一、试验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春化特性,防范因品种定性不准造成的冬春冻害风险,准确鉴定小麦品种的冬春性类型,为小麦品种审定、合理布局及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本年度继续由洛阳农林科学院负责国家黄淮冬麦区 小麦新品种冬春性鉴定工作。

二、参试品种2018-2019年度黄淮冬麦区参试品种共计136个。

其中黄淮南片冬水组96个、黄淮冬麦区旱肥组26个(A组13个;B组13个)、旱薄组14个。

三、鉴定方法试验采用田间分期春播与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分别在试验田及室内低温光照培养箱内进行。

(一) 田间春播鉴定1.试验处理春播设置3个播期。

第一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3℃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第一播期设置为2月23日;第二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7℃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播期设置为3月20日;第三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10℃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播期设置为4月8日。

2.田间设计随机区组排列,3行区,行长2m,2次重复。

出苗后人工定苗,3行定100棵苗,株距均匀。

3.调查项目播种期、出苗期、始穗期、抽穗期、成熟期、基本苗数、最高总茎数、抽穗数。

4.苗穗期:春播小麦出苗期到始穗期的天数。

5.春播抽穗率同一播期某品种春播平均抽穗数与该品种春播平均最高总茎数的百分比。

6.春播抽穗率的计算春播抽穗率y按式(1)计算。

y=x/p×100 (1)式中:y ─春播抽穗率,单位为百分率(%);x ─抽穗数;p ─最高总茎数。

(二)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1.样品准备将待测材料种子样品随机选取完整饱满种子2200粒,每100粒为1份。

2.试验处理设置11个春化时间处理:0d、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2次重复。

2018-2019年宜阳县小麦品种试验总结报告

2018-2019年宜阳县小麦品种试验总结报告

2018-2019年宜阳县小麦品种试验总结报告一、试验目的和意义小麦是宜阳县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优良的小麦品种对于改善农民种植效益、提高农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小麦品种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应宜阳县种植条件并且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小麦品种,为农民选用适合的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内容和方法1. 试验内容:本次试验共选取了10个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试验比较,包括普通小麦、早熟小麦和精细加工小麦等。

试验选取了宜阳县中心地带的2个示范田作为试验基地,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分为3个重复,共分为4个处理组。

在试验过程中,对小麦的生长情况、抗病能力、产量以及品质等指标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和观察,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试验结果和分析1. 小麦生长情况:试验结果显示,10个小麦品种在生长初期表现较为一致,但到了抽穗期和成熟期时,品种间的生长情况出现差距。

XX品种在生育期之后的生长速度较快,抽穗率较高,同时叶片颜色鲜绿,植株健壮。

2. 小麦抗病能力:试验结果显示,XX品种在小麦赤霉病和白粉病方面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感病程度较轻;而XX品种对小麦纹枯病的抵抗力较强,受病程度较低。

3. 小麦产量:试验结果显示,XX品种在小麦产量方面表现出色,平均亩产量达到X kg,比其他品种高出约X%;而XX品种产量较低,平均亩产量仅为X kg,比其他品种低出约X%。

试验结果显示,XX品种在小麦品质方面表现出色,口感好,品质较为稳定,适合用于精细加工;而XX品种在面筋强度方面表现优秀,适合用于制作面食。

四、结论和建议根据试验结果和分析,小麦品种XX具有生长快、抗病力较强、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适合在宜阳县进行推广种植。

而小麦品种XX的面筋强度较高,适合用于制作面食。

建议农民在选择小麦种植品种时考虑到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以及自身需求,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以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2018—2019年度宝丰地区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2018—2019年度宝丰地区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2018—2019年度宝丰地区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一、引言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冬季粮食作物,也是宝丰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冬小麦的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地方农业经济,宝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于2018年开始进行了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经过一年的试验和观察,现将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供农民和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二、试验目的1. 比较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生长状况和产量,为农民选择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优质品种提供参考。

2. 研究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抗逆性和病虫害防治能力,为品种改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三、试验方法1. 试验地点:选取宝丰地区典型的冬小麦种植区域作为试验地点,分别在不同的田块进行试验。

2. 试验品种:选择了来自不同农业科研机构以及种子生产企业的10个主要冬小麦品种作为试验对象。

3. 试验设计:在同一地块上进行小麦品种的平行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分组设计,保证各品种之间的比较公平。

4. 实验措施:对各品种的播种时间、田地施肥、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同等处理,保证各品种受到的农业生产条件一致。

5. 数据收集:试验过程中对各品种的生长状况、产量、抗逆性和病虫害防治情况进行记录和观察。

四、试验结果1. 生长状况:经过一年的试验观察,不同品种的冬小麦生长状况有所差异。

XX品种生长势头较好,株高、叶面积指数、株冠指数等生长指标均优于其他品种;而YY品种的生长势头较差,叶片发黄,株高偏低。

2. 产量比较:通过收获测产,不同品种冬小麦的产量也有明显差异。

XX品种的单株产量、千粒重、亩产量均居于前列,表现出较好的产量潜力;YY品种的产量较低,表现较为不理想。

3. 抗逆性和病虫害防治:在试验过程中,各品种的抗逆性和病虫害防治能力也得到观察和检验。

结果显示,XX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抗病、抗虫能力,适应性较广;而YY 品种则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抗逆性较差。

五、试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品种冬小麦的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XX品种在宝丰地区的生产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生长势头和高产性能,适应性强,适宜本地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旱地组抗旱性鉴定试验总结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洛阳农林科学院一、试验目的为进一步在人工干旱胁迫条件下(旱棚试验)鉴定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抗旱性,及时、准确地鉴定出新育成(或引进)的小麦品种的抗旱性,筛选出适宜我国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为旱地生产、品种利用及审定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国家冬麦区小麦区试年会会议精神,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的领导下,由我院负责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抗旱性鉴定工作。

二、参试品种2018-2019年度参试品种共48个,其中黄淮冬麦区旱肥A组参试品种13个,黄淮冬麦区旱肥B 组参试品种13个,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参试品种14个,均以晋麦47为统一对照种;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参试品种8个,以西峰20为统一对照种。

三、鉴定方法1.试验设计小麦品种的抗旱性鉴定方法主要采用旱棚鉴定法。

本年度的抗旱性鉴定试验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自动折叠式干旱棚进行鉴定,试验分两个处理:干旱棚内全生育期水分胁迫试验和干旱棚外相邻地块水分非胁迫试验。

棚内、棚外两组试验均设三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棚内试验小区长3.4m,行距0.2m,3行区;棚外小区长2m,宽1.6m,6行区。

棚内试验在小麦播种后进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处理;棚外试验全生育期以自然降雨为主,在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进行补充灌溉。

2.鉴定指标以小区籽粒产量抗旱指数作为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指标。

抗旱指数计算公式:DI =GY S.T2·GY S.W-1·GY CK.W·(GY CK.T2)-1式中:DI --- 抗旱指数GY --- 待测品种棚内籽粒产量;GY S.W --- 待测品种棚外籽粒产量;GY CK.W --- 对照品种棚外籽粒产量;GY CK.T --- 对照品种棚内籽粒产量。

3.分级标准表1 小麦全生育期抗旱鉴定分级标准(旱棚鉴定法)抗旱级别 抗旱指数 抗旱评价1 ≥1.300 强2 1.100~1.299 较强3 0.900~1.099 中等4 0.700~0.899 较弱5 ≤0.699 弱四、试验概况试验地土质粘壤,前茬绿肥掩青。

2018年8月中旬人工整地,撒施二铵10kg/亩,同时每亩撒施3%锌硫磷5kg防治地下害虫。

2018年10月6日人工耧播,出苗后人工定苗,棚内、棚外基本苗均定为每亩15万。

4月12日喷施克蚜威、氧化乐果混合药液防治蚜虫,播种后遇雨推上干旱棚,全生育期进行干旱胁迫。

棚外试验于1月8日、3月6日补充灌溉,并追施尿素5kg/亩,其它管理措施以及调查记载,棚内、棚外均一致。

为充分发挥参试品种的性状及产量潜力,于小麦起身前在水分非胁迫区架设了防倒网。

棚内试验于5月27日收获,棚外试验于6月3日收获。

五、试验结果黄淮冬麦区旱地组2018-2019年度旱肥(A组)、旱肥(B组)区试对照种洛旱7号抗旱指数为0.949,抗旱级别为3级,抗旱性与抗旱对照种晋麦47相当。

北部冬麦区旱地组2018-2019年度区试对照种长6878抗旱指数为1.061,抗旱级别为3级,抗旱性与抗旱对照种西峰20相当。

(一)黄淮冬麦区旱肥(A组)参试品种中抗旱性与抗旱对照晋麦47相当并达到3级的有2个:分别是石14-6111、石114195;抗旱性较抗旱对照晋麦47较弱达到4级的品种有8个:分别是冀麦520、济麦60、冀麦825、泰科麦38、登海202、烟农679、济麦52、冀麦325;抗旱性较抗旱对照晋麦47弱达到5级的品种有2个:分别是SND184、ZH5169。

1.石14-6111:第一年参试,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918,抗旱级别3级,是抗旱性中等的旱地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变化较大,千粒重变化相对稳定。

2.石114195:第二年参试,2017-2018年度抗旱指数0.826,抗旱级别4级;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918,抗旱级别3级,是抗旱性中等的旱地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千粒重变化较稳3.冀麦520:第一年参试,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839,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旱地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穗粒数有所变化。

4.济麦60:第一年参试,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815,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旱地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穗粒数变化较大,株高有所变化。

5.冀麦825:第一年参试,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795,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千粒重变化较大。

6.泰科麦38:第一年参试,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793,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旱地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千粒重相对稳定,有效穗变化较大。

7.登海202:第二年参试,2017-2018年度抗旱指数0.784,抗旱级别4级;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761,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旱地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穗粒数变化较大,有效穗有所减少。

8.烟农679:第一年参试,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741,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旱地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千粒重变化较大。

9.济麦52:第一年参试,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718,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旱地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穗粒数变化较大,株高有所下降。

10.冀麦325:第二年参试,2017-2018年度抗旱指数0.862,抗旱级别4级;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712,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旱地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穗粒数有所变化,千粒重变化较大。

11.SND184:第一年参试,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619,抗旱级别5级,是抗旱性弱的旱地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变化较大,穗粒数有所减少。

12.ZH5169: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554,抗旱级别级,是抗旱性弱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穗粒数变化较大,千粒重变化较稳定。

(二)黄淮冬麦区旱肥(B组)参试品种中抗旱性与抗旱对照晋麦47相当并达到3级的有4个:分别是河农9204、秦农23、洛旱28、西农198;抗旱性较抗旱对照晋麦47较弱并达到4级的品种有8个:分别是品育8183、中麦570、衡H15-4229、圣麦127、衡14-K2-3、中信麦48、中麦132、徽研1515。

1.河农9204: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966,抗旱级别3级,是抗旱性中等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变化较大,株高变化相对较小,千粒重变化较稳定。

2.秦农23: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960,抗旱级别3级,是抗旱性中等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穗粒数、有效穗有所变化,千粒重变化相对较小。

3.洛旱28: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953,抗旱级别3级,是抗旱性中等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千粒重较稳定,穗粒数变化相对较大。

4.西农198: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933,抗旱级别3级,是抗旱性中等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穗粒数变化相对较大,千粒重有所变化。

5.品育8183: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839,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穗粒数、千粒重变化较大,有效穗有所变化。

6.中麦570: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826,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变化较大,穗粒数变化相对较小,千粒重变化较稳定。

7.衡H15-4229: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821,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穗粒数、千粒重变化较大。

8.圣麦127: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778,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千粒重、株高变化相对较小,有效穗变化较大。

9.衡14-K2-3: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768,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变化较大,千粒重有所下降。

10.中信麦48: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764,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千粒重变化较大,穗粒数变化相对较小。

11.中麦132: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746,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变化较大,穗粒数、千粒重变化相对较小。

12.徽研1515:第一年参试,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721,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千粒重变化相对较大,穗粒数有所变化。

(三)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参试品种中抗旱性与抗旱对照晋麦47相当并达到3级的品种有3个,分别是长5553、长9499、渭麦9号;抗旱性较抗旱对照较弱并达到4级的品种有10个,分别是长7080、邯115272、运旱1512、沧麦2015-19、品育8230、运旱139-2、秦农27、中麦35、临Y8167、中麦41。

1.长5553:第二年参试,2017-2018年度抗旱指数0.757,抗旱级别4级;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953,抗旱级别3级,是抗旱性中等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变化相对较大,千粒重变化较稳定。

2.长9499:第二年参试,2017-2018年度抗旱指数0.783,抗旱级别4级;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932,抗旱级别3级,是抗旱性中等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穗粒数变化相对较大,千粒重变化相对较小。

3.渭麦9号:第二年参试,2017-2018年度抗旱指数0.945,抗旱级别3级;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925,抗旱级别3级,是抗旱性中等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千粒重变化相对较大,穗粒数变化相对较小。

4.长7080:第二年参试,2017-2018年度抗旱指数0.847,抗旱级别4级;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877,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有效穗变化相对较大,千粒重变化相对较小。

5.邯115272:第二年参试,2017-2018年度抗旱指数0.851,抗旱级别4级; 2018-2019年度抗旱指数0.860,抗旱级别4级,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

该品种干旱胁迫情况下,千粒重变化较小,穗粒数变化相对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