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铁工业发展的几点认识
钢铁行业概况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钢铁行业概况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钢铁行业概况:市场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钢铁行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担负着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钢铁的广泛应用范围使其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介绍钢铁行业的市场现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市场现状1.1 产能与产量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钢铁产量持续居于全球首位,均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
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中国钢铁产能已经开始逐步减少。
1.2 供需关系钢铁行业的供需关系对市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中国钢铁产量的不断增长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同时,全球市场上也出现了过剩的钢铁产能。
这种供应过剩对钢铁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竞争压力。
1.3 国际贸易全球钢铁行业之间的贸易规模巨大。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进口国。
随着全球资源和市场的不断整合,国际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激烈。
同时,各国政府对于钢铁产业的保护和贸易争端的增加,将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未来发展趋势2.1 结构调整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环境问题,钢铁行业需要进行结构调整。
一方面,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亟待解决,需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来实现。
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技术创新,提升钢铁行业的竞争力。
2.2 绿色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是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执行,钢铁企业将被迫加大环保投入,提升绿色生产能力。
开发和采用绿色技术,实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将是钢铁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2.3 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钢铁行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通过推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应用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同时,加强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协同创新,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结语:综上所述,钢铁行业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都需要充分的关注。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钢铁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程辉煌而漫长。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建立第一座钢铁厂,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钢铁工业体系。
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钢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步走向国际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钢铁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的钢铁工业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不断提高产能和技术水平,逐步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随着钢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相关产业链也得到了促进和完善,进一步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钢铁工业对于国家的基础建设、工程建设和军事建设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与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国内环境治理的严格化,中国的钢铁工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着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过剩产能、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限制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未来,中国的钢铁工业将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钢铁工业将越来越注重品质、效益和环保。
中国将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行业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辉煌,未来趋势乐观。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的钢铁工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为国家经济的提升和民族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中国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上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钢铁工业,但规模较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钢铁类的发展趋势

钢铁类的发展趋势
1. 轻量化:钢铁类材料的轻量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汽车、航空航天和电子等行业高效、高性能和节能环保的需求。
2. 智能化: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钢铁类企业正在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智能化生产过程将逐步实现,包括自动化和数字化等方面。
3. 环保型:钢铁类企业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并促进重要资源节约和再利用。
4. 多元化:钢铁类企业将扩大其产品阵容,除了基础钢材产品之外,仍会增加更多的材料种类,以应对市场的需求和挑战。
5. 国际化:国际化也是未来钢铁行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钢铁企业将寻求更广泛的市场,通过加强国际化合作,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钢铁行业的发展及环境分析

钢铁行业的发展及环境分析第一篇:钢铁行业的发展及环境分析钢铁行业的发展及环境分析一、世界钢铁业的发展现状21世纪的世界钢材消费市场仍主要在亚洲,其消费量约占世界钢材消费量的46%,亚洲的主要消费市场在中国、东南亚各国和日本。
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现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世界钢铁生产能力过剩,生产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钢铁生产布局也相应生了重大变化,钢铁生产重心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世界钢产量中的比重急剧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份额大大减少。
(2)、国际钢材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竞争焦点集中在高附加值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区钢材出口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
据有关分析,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板带材产能仍将大于需求,冷轧板、不锈钢镀锌板等设备的开工率只有70%左右,贸易价格波动大的状况不会在短期改变,市场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3)、钢铁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加深,技术创新步伐加快世界钢铁工业出现了两轮大规模的技术创新高潮,在不到半个世纪的内,大致形成了三代炼钢技术。
技术创新活动大大提高了钢材的产量和质量。
日本、美国、德国、韩极参与这两次大的技术创新,使他们不仅成为世界产钢大国,同时也使他们界钢铁市场上赢得了竞争优势,成为了世界钢铁强国。
二、钢铁公司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一)、政治环境分析自2005年出台钢铁产业政策以来,2007年钢铁行业政策出台力度与速度明显加大,国家对钢铁行业的规范引导是基于国内宏观经济、钢铁行业运行态势及国际市场氛围等综合因素权衡的必然结果,而目的是规范钢铁行业稳健运行。
(1)、税收政策:钢铁产品调整的重点仍然集中在出口上,其中对生铁、钢坯、盘条、钢筋、焊管、带钢等产品均大幅提高出口关税税率。
(2)、淘汰落后政策:关停和淘汰落后炼铁能力。
(3)、节能减排政策:中国钢协将用“万元产值能耗”取代吨钢综合能耗与吨钢可比能耗,落后工艺装备企业的节能减排形势更为严峻。
钢铁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

钢铁高质量发展学习心得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作为一名天钢人,能扎根在这个重要的行业我倍感自豪。
钢铁企业助力工业发展,延伸到全国各行各业,钢铁制造技术的创新,钢铁成品的质量提高,解决了许多关键项目“卡脖子的问题”,让我国实现自主研发生产减少进口依赖变成了现实。
和耕耘奋斗在各个钢铁企业的职工一样,天钢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畏艰难的勇敢创新,为我们勇往直前增添了无限动力。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的奉献,职工的幸福也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让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共享美好未来。
钢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支柱,是我国强国富民的百年梦想,更是我国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脊梁。
钢铁冶炼我国从古就有,但是近现代我国钢铁冶炼远远落后于世界强国。
为了我国的强大、繁荣昌盛,新中国一代代人抛洒热血,足迹遍布华夏大地的每个角落,从无到有建立起一个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
我国的钢铁产量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第一,从进口到出口,从被人卡脖子制约到自力更生技术领先,一系列的变化都是钢铁人的努力奋斗的结果。
钢铁行业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钢铁行业的发展与未来。
在此,我想以“砥砺前行,共筑钢铁强国梦”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些心得和思考。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起步,到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我国钢铁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广大钢铁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然而,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钢铁行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产能过剩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化解,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压力;二是钢铁产品质量有待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环保压力加大,钢铁行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钢铁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三、强化环境保护。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保投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努力实现钢铁行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四、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培养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员工素质,为钢铁行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实现钢铁强国梦,需要我们全体钢铁人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并进,砥砺前行,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此,我衷心祝愿我国钢铁行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加辉煌的成就!谢谢大家!。
钢铁领域的问题与发展方向思考 (3)

钢铁领域的问题与发展方向思考一、引言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基础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如何解决钢铁领域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二、当前问题1. 过剩产能: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面临过剩产能的困境。
供给过剩使得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给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2. 环保治理:传统钢铁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高碳排放是导致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 技术升级:我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
4. 人才短缺:缺乏高素质人才对于推动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构成阻碍。
三、发展方向思考1. 转型升级:要解决过剩产能问题,首先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推动钢铁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2. 环境友好型:通过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在降低能耗、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成本。
3. 创新驱动:加大对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提升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
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人才,培育技术创新领军企业。
4. 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钢铁专业教育与科研机构的合作。
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四、发展举措1. 加大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激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环保投入。
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良好发展模式。
2. 推进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钢铁产业合作和竞争,加强国际标准制定和技术交流,提升我国在全球钢铁行业中的影响力。
3. 建立监管机制:完善行业监管体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强化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结合,鼓励企业自主实施环境治理。
4. 持续创新: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奖励基金、建立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等手段,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活动,并将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推向市场。
钢铁工业的崛起及其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钢铁工业的崛起及其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影响2023年,钢铁工业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自从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钢铁工业一直是现代工业的支柱之一,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钢铁工业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材料,钢铁在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能源开发等领域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钢铁需求的不断增加,使得钢铁工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对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在钢铁工业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地区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生产方式。
钢铁的应用范围极广,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各种产业的发展和人们的就业。
此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钢铁制造是一项能源和耗材密集型的工业生产,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和钢铁企业都在尝试寻找新的解决方案,例如加强环保监管和研发新的环保技术等。
总之,钢铁工业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石,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各种问题,但钢铁工业所带来的红利仍是巨大的。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钢铁工业将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 1 页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钢铁工业发展的几点认识学习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几点体会2003年质量工作会议2003年12月4日武汉一 钢铁工业快速增长的合理性当前经济既不是总体过热,又不是局部过热,也不是没有新特点的正常发展,而是中国的工业化已进入以重工业重新大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新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日)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钢产量到了一亿吨后开始下降,日本钢产量到了一亿吨后开始下降,前苏联钢产量到了一亿多吨后开始下降,中国钢产量到两亿吨了,已经到了峰值或接近峰值,也该下降了。
的确,美国、日本、前苏联钢产量达到一亿多吨后开始下降,但是德国钢产量的峰值在5323万吨(1974年)而英国、法国、比利时钢产量峰值均在2700-2800万吨(1970-1974),瑞典甚至597万吨就是钢产量的峰值。
可是韩国钢产量4570万吨、印度2700万吨也没有达到峰值,巴西(1660万吨)、墨西哥(1560万吨)阿根廷(447万吨)没有进入饱和期。
不是钢材消费达到某一数量(比如一亿吨)就到了峰值,就开始下降,要看工业化进程完成没有。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金属矿产人均消费量与人均GDP 呈“S”形有序变化,反映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后工业经济矿产资源消费的基本特征。
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80000200000186018661872187818841890189619021908191419201926193219381944195019561962196819741980198619921998千吨美国俄国/苏联日本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以一批新的高增长产业的出现和持续强劲增长为标志,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较快增长周期。
处于领头地位的高增长主导产业是住宅、汽车、电子通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带动了一批投资性质的产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化工等。
)以上两方面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产业的增长。
韩国的启示:韩国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达四十年之久。
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相继出现一轮又一轮的高增长产业群,或者被称为主导产业群。
韩国产业十年后谁“当家”2003.08.22在汉城青瓦台总统府召开了“下一代成长动力产业促进报告大会”,确定了未来10年作为韩国经济增长引擎的“十大新增长动力产业”,数字电视和广播、液晶显示器、智能机器人、未来型汽车、新一代半导体、新一代移动通讯、智能型家庭网络系统、数控软件、新一代电池、生物新药及人工脏器等十大领域1962年至1972年,高增长产业群是轻纺工业(纺织、服装、制鞋、家具、食品,烟草等),其中纤维业连续10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
三星、大宇、鲜京等大财团都是从纤维工业起家的。
1965年至1970年,纤维工业增长3倍。
1973年至1981年,高增长产业群是重化学工业,将钢铁、有色金属、造船、机械、电子、化工工业作为“六大战略工业”,并确定1981年的重化工业产品的比率由1971年19%提高到60% 1969年颁布《电子工业振兴法》,七十年代电子工业以平均40%的速度发展,其中1972-1977年,年增长速度高达63%。
1982年至1991年,建立三个互相协调发展的产业群。
第一个产业群包括纺织、水泥、石化、钢铁、家用电器、汽车、造船等工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技术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国产化率;第二个产业群包括精密化学、精密机械、精密材料、计算机、电子、航空等,尚处于引进、吸收阶段,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培育;第三个产业群包括新能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新兴技术产业,属于韩国的“未来产业”。
预测结论:考虑到:与钢材消费密切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今年1-6月增长31.1%,全年可突破5万亿元,30%以上的高增长可能不会持续,但今后几年投资会适度高增长;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今年上半年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35万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1.93万亿元。
上半年除房地产开发、城乡集体和个人投资外的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70.5%,可见今后两年钢材需求走势仍会旺盛。
我们认为:从市场拉动的角度分析,预测2005年全国钢材实际需求(即扣除重复材)2.5~2.6亿吨(表观消费2.7-2.75亿吨);2010年钢材实际消费3.1亿吨(表观消费3.35亿吨)左右。
折合成钢需求:2005年为 2.7亿吨,2010年为 3.3亿吨2005年2.5亿吨钢材消费中,长材占55.48%,板带需求占43.46%,比2003年提高3.52个百分点。
二 要居安思危,钢铁行业有那些“危”要“思”?要增强忧患意识,钢铁行业有那些“隐患”要“忧”?2.1 在建规模过大,冶金投资增长108.9%;存在盲目投资科技园区 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擅自越权批准钢铁建设项目,有的以开发区名义批复,有的为了钻进口鼓励目录的空子,将不锈钢冶炼热轧项目,按废钢加工项目批复。
假合资企业违法出让、转让土地,越权出台优惠政策(0地价),随意圈占大量耕地(1) 2003~2005年两年间,高炉炼铁能力增加9400万吨 2003年全国钢铁企业拥有高炉487座,总容积21.6万立方米,年产生铁能力2.186亿吨;其中协会会员单位拥有高炉347座,总容积19.1万立方米,年产能力1.79亿吨。
2005年全国钢铁企业将有高炉599座,容积30.0万立方米,年产生铁能力3.13亿吨;其中协会会员单位有高炉403座,总容积25.54万立方米,年产能力2.42亿吨。
2010年全国钢铁企业按照部分企业目前的规划,将有高炉652座,总容积35.9万立方米,年产生铁能力3.91亿吨;其中协会会员单位有高炉434座,总容积30.1万立方米,年产能力2.98亿吨。
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亿元2)高炉炼铁能力将更分散强劲的市场需求给钢铁工业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人们期盼钢铁工业能“在总量扩张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发展总量”,在炼铁高炉建设上,现实与要求有距离。
2003~2005年两年间,全国高炉炼铁能力增长43%,规模大的会员企业增长35%,而非会员企业增长78%,高出会员企业43个百分点。
这样,两年后,高炉炼铁能力将更加分散,会员企业占总能力的比重将从2003年的82%下降到77%,降低5个百分点。
钢铁工业的轮岗(3)炼钢能力集中度分析2003~2005年两年间,全国炼钢能力增长48%,企业规模大的会员企业增长35%,而非会员企业增长122%,高出会员企业87个百分点。
这样,两年后,炼钢能力将更将分散,会员企业占总能力的比重将从2003年的84.9%下降到77.4%,降低7.5个百分点。
2010年会员企业占总能力比例再降低2.2个百分点。
(4)全国高炉按容积分析产能变化2003~2005年全国钢铁企业增加生铁产能9400万吨,我们按高炉容积大小分析其结构:增量中最多的是300~500立方米的高炉,增加产能3114万吨,占总增量的33.12%,1000~2000立方米高炉增加产能2545万吨,占27%;2000~3000立方米高炉增加产能1540万吨,占16.4%。
2005~2010年全国钢铁企业增加生铁产能7800万吨,我们按高炉容积大小分析其结构:增量中最多的是2000~3000立方米的高炉,增加产能3385万吨,占总增量的43.2%,1000~2000立方米高炉增加产能2128万吨,占27.2%。
2003~2005年两年间,炼钢炉壳能力增加11900万吨2003年全国钢铁企业炼钢能力(转炉+电炉)2.47亿吨;其中协会会员单位2.1亿吨,非会员企业3700万吨;2005年全国钢铁企业炼钢能力(转炉+电炉)3.66亿吨;其中协会会员单位2.83亿吨,非会员企业8300万吨;2010年全国钢铁企业炼钢能力(转炉+电炉)4.45亿吨;其中协会会员单位3.4亿吨,非会员企业1.06亿吨。
(5)转炉炼钢能力按炉容结构分析2003~2005年全国钢铁企业增加转炉产能1.14亿吨,按炉容大小分析其结构:增量中最多的是100~200吨转炉,增加产能4335万吨,占总增量的38%,50~100吨转炉增加产能2880万吨,占25.3%;30~50吨转炉增加产能2620万吨,占23%。
2005~2010年全国钢铁企业增加转炉炼钢能力7695万吨,按炉积大小分析其结构:增量中最多的是100~200吨转炉,增加产能4394万吨,占总增量的57%。
1 2005年、2010年国内炼铁建设项目规模调研2 2005年、2010年国内炼钢建设项目规模调研3 2005年按铁钢平衡后的炼铁、炼钢规模节奏失衡2005年钢产能达到3.3亿吨,多了还是少了?要是2010年不多,但2005年就多了;即:3.3亿吨钢不是不需要,但不是2005年就需要,是2010年需要的数。
这说明,当年的市场并不需要这样大的建设规模;第三部分支撑条件调研表明,当年铁矿石资源也支撑不了这样大的建设规模。
所以说:2003~2005年在炼铁、炼钢领域存在一定的盲目投资倾向。
结构失衡板带材产需矛盾突出。
板带材消费占钢材消费的比例从2001年的38.31%提高到2002年的39.94%、2003年1~9月的42.48%,分别提高了1.63%、1.54%;而板带材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比例同期仅提高了0.83%、0.3%;致使板带材进口猛增,板带材进口量的比例从2001年的86.44%提高到2003年1~9月的89.91%。
分析其原因,一是板带投资滞后;二是板带市场发育快。
2.2 资源、能源、环境制约风险还体现在五个制约:1 国内铁矿资源的制约矿石产量。
截至到2001年底,全国有采矿权的铁矿山5712家,其中重点矿山44座,地方矿山5668家。
2005年原矿产量29000万吨,折合成品矿14356万吨。
可支撑生铁产量9260万吨。
2010年原矿产量33000万t,折合成品矿16340万吨。
可支撑生铁产量10540万吨。
自1981年宝钢投产起,我国钢铁工业开始大量利用国外铁矿资源,23年来,累计进口铁矿石7.5亿吨。
2002年进口铁矿石1.1575亿吨,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铁矿进口国。
进入21世纪的三年间,我国进口铁矿石每年以20%以上幅度增长,预测2003年进口量达到1.4亿吨以上,相当于2000年进口量的一倍。
进口铁矿石保障程度分析世界铁矿石海运贸易量2002年:4.7亿t扣除长期合同和合资办矿的贸易量,国际铁矿的自由贸易量约为2.4亿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