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维理论中的人类行为
社会工作概论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课件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引 导作用,这种引导可能通过教育、宣 传、媒体等多种途径实现,它们对个 体和群体的行为选择产生积极或消极 的影响。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与规律
模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存在一 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可能表现为个体与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群体行为的集聚 与扩散、文化传承与创新等。
社会工作概论第3章人类行为与社会 环境PPT课件
目录
• 人类行为概述 •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 社会工作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中的作用 • 案例分析
01
人类行为概述
人类行为的定义与特征
总结词
人类行为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所表现出的思维、情感和行动,具有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和动态性等特征。
VS
规律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些互动模式 背后隐藏着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既包括 个体层面的心理与社会规律,也包括群体 和社会的演变规律。
04
社会工作在人类行为与 社会环境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对人类行为的干预与引导
帮助个体解决问题
倡导社会公正
社会工作通过提供咨询、支持和资源 链接,帮助个体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困难,增强自我解 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生物学理论关注人类行为的生理基础,如遗传、大脑结构和功能等;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内部心理过 程和认知机制;社会学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文化学理论则关注文化传统、价值观和 规范对个体行为的作用。这些理论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类行为的理论框架。
人类行为的类型与层次
总结词
人类行为的类型包括本能行为、习惯行为、自觉行为 和创造行为;行为的层次包括本能层次、习俗层次、 理性层次和审美层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人的定义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系统能够分为两个子系统:⑴第一个要紧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⑵第二个要紧指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的人,那个子系统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
2.人类行为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动物行为的差异⑴人类行为的定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⑵人类行为的特点:①适应性:人类适应环境,同时改变环境;②多样性:人类行为存在各个不同的侧面;③动态性:人类行为处于变化之中;④指向性:人类行为有自己的逻辑性,指向特定的目标;⑤可控性:人类有意识的操纵和调剂自身行为,使其朝着目标前进;⑥进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持续的进展过程;⑦整合性:人类行为必须整合各方观点加以综合研究。
⑶人类行为的分类:①依范畴:狭义(指能够观看到的一切外在的活动);广义(除包括狭义行为之外,还包括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②先天或后天:本能行为、适应性为③行为主体:个体行为、集体行为、组织行为⑷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①人类多习得行为,而动物多差不多行为;②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推测,而动物的行为较少变化,较易测知。
③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行为,而人类则多摸索及学习的行为。
④人类的学习及适应行为时传播的及累积的,因此有文化。
动物因为无传播及累积,不能将他习得的行为传至下一代,因此无文化,一切的行为,从上一代至下一代均需重新开始。
3.环境阻碍行为的定则⑴各年龄时期由于社会环境改变阻碍行为的进展及转变之程度各不相同。
凡是个人的人格模式尚未充分定型,社会进展亦未成熟,则社会环境阻碍人类行为较多。
反之,个人身心进展均已成熟,则受社会环境的阻碍较少。
⑵环境转变程度极大,或专门不良,阻碍个人的行为较多。
环境之转变程度轻微,或对个人而言损害不太重大者,阻碍个人行为的改变较轻。
⑶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许多个人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会形成某些相同的或相似的行为或人格特质。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管理者需要关注员工对公平感的感受,建立 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晋升机制,避免员工 产生不公平感。同时,管理者还需要关注员 工之间的比较和攀比心理,采取措施防止员
工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冲突。
03
符号互动论
米德的角色理论
总结词
米德认为,个体通过扮演角色来理解社 会互动,角色是社会期望个体所表现出 的行为模式。
总结词
自我效能感
详细描述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 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的信念。他认为,自我效能感对 个体的行为选择和坚持性有重要影响。
总结词
情感和认知过程
详细描述
班杜拉认为情感和认知过程在行为习得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强调了情感对行为的影响,以及认知过程在行为调节和 自我调节中的作用。
敏感性训练的目标与原则
目标
提高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觉察和反 思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增强团队凝聚力。
原则
强调个体内在感受和认知,注重 非指导性、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 。
敏感性训练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
通过角色扮演、观察反馈、小组讨论 等形式进行。
技巧
鼓励开放式问题、倾听与反馈、非指 导性引导等。
敏感性训练的应用与效果
应用
适用于组织内部培训、团队建设、领导力发展等领域。
效果
提高个体自我觉察和人际敏感度,改善组织氛围和绩效 ,促进个人和团队成长。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提升领导力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领导者在激励员工、促进沟 通和建立信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提升领导 力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途径。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人类行为研究,最初关注于个体行为和心理过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绪论(PPT 105页)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词索引
推荐点评:
• 这两本美国人编的教材共同特点是: 逻辑性强、案例丰富、分析细致翔实 结构严谨、有分析有总结,便于自学
• 不足之处: 不太符合中国人演绎思维、思考习惯 文风、文字等文化差异降低了可读性
• 社会工作概述类课程
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社会福利政策、社工法规等
• 社会诊断分析类课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学等等
• 社会工作方法类课程
社会工作方法、社工研究与评估、宏观微观社工等等
• 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
社工实习、儿童妇女老年社工、学校企业家庭社工等
三、本课程作用
• 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影响 • 了解人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变化过程 • 熟悉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规律 • 学习分析研究人类行为的主要理论 • 学习分析各阶段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 学习分析人类行为在不同环境特点
度 • 对人类行为的分析圉于生命成长阶段历程
缺乏横向、跨年龄阶段的通性分类和分析 • 缺乏典型实证案例和针对性分析过程展示 (这仅是我的一家之言,同学们自行体会)
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 作 者: 韩晓燕,朱晨海著
• 出 版 社: 格致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9-7-1
• 作者介绍: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华东师大副教授
参考书4 推荐与点评
本书特色: • 理论部分翔实,占据全书一半分量 • 结构严谨,内容新颖,重点较突出 • 有关键概念、基本理论观点等环节 • 有当代议题、社工实务运用等环节 • 有各阶段发展框架、发展焦点环节 • 注重梳理历史脉络,有批判性分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PPT课件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谁来洗尿布??谁来泼奶粉??谁来洗尿布??谁来泼奶粉??谁来洗尿布?
喜当爹??喜当妈?? 会笑了??又哭了??
喜当爹??喜当妈?? 叫妈了??咋不叫爸呢??
喜当爹??喜当妈??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谁来洗尿布??谁来泼奶粉??谁来洗尿布??谁来泼奶粉??谁来洗尿布?
喜当爹??喜当妈??
会笑了??又哭了??
担心的妈妈李
第二位案主:担心的妈妈李 妈妈李曾在不知怀孕的情况下,感 冒用药,非常担心宝宝会有出生缺陷。 “我非常担心宝宝会受到药物影响,但 是我非常想要这个宝宝。您知道该怎样 检测宝宝的健康状况吗?您知道一些这 方面的资料吗?”
任务单:
1、帮妈妈李搜集关于产前检查的资料
2、查找“影响出生缺陷的因素”的资 料
婴儿期的社会发展
(二)依恋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
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
志,是婴儿与抚养者之间的 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系。
婴儿期的社会发展
“被怀孕”的秦爸
第四位案主: 秦爸:“我老婆怀孕了,晨吐反 应特别大,胃口也不好,有时吐得难受, 还会发脾气。我每天都要加班,老婆一个 人在家,回来就埋怨我,说我不关心她, 我担心啊,上班都心不在焉,可怀孕这事 儿我一点经验也没有,老婆这样我一点招 儿也没有,你说说我有啥法子吗?” 任务单: 1、帮助秦爸了解妊娠期反应,尝试改善 秦爸与妻子的状态 2、构架秦爸周围资源,为秦爸链接资源 支持
基础篇
本篇要点提示
零、我们专业为什么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行为的定义、类型与影响因素 二、社会环境的内涵、构成与所示情境 三、个体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四、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
我们专业为什么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多维意向心理学名词解释

多维意向心理学名词解释
多维意向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用于研究人类行为和态度的形成。
它主要关注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并通过多个维度来描述和解释这些评价和态度。
以下是一些多维意向心理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维度(Dimensions):指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或特征。
在多维意向心理学中,
通过将评价对象的特征分解为多个维度,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们的态度和评价。
2.构念(Concept):是指人们对评价对象的认知表示,涉及到对对象特征和属
性的理解和思考。
构念可以由一个或多个维度组成。
3.意向(Intention):表示个体对某种行为的倾向或意愿。
在多维意向心理学中,
意向可以通过多个维度来描述,如认知意向、情感意向等。
4.多维尺度(Multidimensional Scaling):是一种用于分析和可视化评价对象之
间相似性或差异性的统计方法。
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可以将评价对象在多个维度上的位置表示为空间中的点,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
5.构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是指评价对象在多个维度上的相互关系和
组织方式。
通过研究构念结构,可以揭示评价对象的认知和情感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层次结构。
6.偏好(Preference):表示对不同选项或选择的相对喜好程度。
多维意向心理
学可以通过多个维度来描述和解释个体的偏好。
多维意向心理学通过多个维度的描述和分析,提供了更全面和深入的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理解。
它对于市场研究、消费者行为、产品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级社工实务常用理论基础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切入点
营造互惠 在群体工作层面,强调群体成员的支持与帮助,在个人和群体与整个群体所在环境间营造互惠性行动,影响群体 与组织中的决策与功能发挥。生态系统伦理视角下社会工作是一种多因素介入。 解决之道 社会资本建构和集体效能增进是重要的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社会资本是社会中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交 换,一个社区的社会资本的水平对个体的健康和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而集体效能则是社会资本的一种衡量方式。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的切入点
环境资源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及其支持资源是影响个体、 家庭、群体和社区的环境因素,也是其滋养型环境。鉴于个人、家庭、群 体和社区的问题与环境资源的不足有关,因此实务介入的方向也是多元的 。 家庭与群体 家庭是个人所在的微观系统或即时环境,同时也是个人所在更宏观环境的 一部分,故此,运用家庭关系图可以客观地分析家庭关系,运用生态图描 述可以理解个人、家庭与外在系统间交流的流动方向与关系强弱。
满足需求
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进行。“生活中的问题 ”是对此认识的诠释,社会工作应聚焦于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交流互动。
介入目标
社会工作介入目标是增进个体的胜任能力,同时聚焦于建立社会支持即干预环境,以增进人与环境的调和度 。依据生态系统的四个层次,分析个体、家庭、群体和社区与其所处环境的互惠关系。
提升调和度
社会工作的重点在于提升人与环 境的调和度,即增强人与环境的 适应性、互惠性、相互性,使之 相互适应并发展。
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
行动目的
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 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生活的 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
【必读】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带你读懂人性

【必读】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带你读懂人性0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简介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
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
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
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HBSE)
第一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节 生命周期中的动态发展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 相互关系
团体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1951)最早 从系统论出发,把行为定义为个体与环境 交互作用的结果。他提出人类行为的基本 原理可表达为: B =f(P· E) 公式中:B代表人类行为;P代表个体, 包括一切内在因素;E代表环境,即人类行 为(B)是个体(P)与环境(E)交互作用所产生 的函数或结果。这里的“个体”和“环境” 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两个 变量。
三、成长的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同时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个体成长与环境影响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差异 人类成长存在着个体差异 人类成长具有不平衡型 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 人类成长是循环的、重复的 人类成长即是连续的又具有阶段性 人来成长是贯彻终生的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有关人类行为的本质,众说纷纭: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行为是由刺激引起的, 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反应。刺激可以来自外 部环境,例如,强烈阳光使人眯起眼睛; 也可以来自机体内部,例如,性激素的分 泌使个体性行为的频率增高。 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要理解人类行为必须 探索人的潜意识系统,行为很大程度上由 本能左右。社会学家强调广义的行为概念, 认为外在行为是其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现。
环境决定论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J. B. Watson,1878~ 1958),他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的观点出发, 过分强调外显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提 供了某一刺激(S)就可以预言有机体的反应 (R)。同时,已知有机体的反应可以推断先行的 刺激。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有机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华生试图通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通过经典条件 反射的方法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他说:“给我一 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 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 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 何一个人训练成我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 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 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 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因此,社会环境并不是 单独对人类行为起作用的,遗传和环境是两个相 互依赖的影响源,发展的路径取决于遗传力量和 外部环境影响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 境。尤其是领袖人物或者大众的一致性行为,对 社会环境的影响力尤为可观。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 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第二节 生命周期中的动态发展
一、什么是成长 定义:成长指的是贯穿一生的过程中个体所 发生的系统的变化。
二、成长的阶段划分
儿童期 胎儿期:从怀孕到出生 婴儿期:0-2岁 幼儿期:3-6岁 儿童期:7-11岁 青春期:12-19岁 成年期 成年早期(青年期):20-35岁 中年期:35-60岁 老年期:60岁及以上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hereditary determinism)的哲学 基础可以追溯到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 前347)和笛卡尔(R. Descartes,1596~1650) 有关先天理念的阐释,即认为人的发展就是先天 理念的展开并逐渐发展成为有意识的过程,发展 由人的天性所定。其始作俑者是英国心理学家、 将进化观引入心理学的第一人斯宾塞(H. Spencer,1820~1903)。他用生物进化的观 点解释心理现象的本质,强调环境对有机体进化 和心理发展的作用,把心理现象解释为适应过程 的不同方式。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优生学的创始 人英国的高尔顿(F. Galton,1822~1911)。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G. S. Hall, 1844~1924)提出的“复演说” (recapitulation theory)也属于遗传决 定论。霍尔说过:“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 教育。”他把当时生物学上的复演说用来 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个体心理发展 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 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
二、社会环境
1、社会环境的界定 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划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了土地、资源、气候、动物、植物、 噪音等;而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 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庞大系统,涉及日常活动 的互动系统和影响社会功能的环境系统等各层次 领域,这些系统对个人的福利和发展起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环境本身并不孤立, 它又与影响人类行为的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由 此,我们可以把社会环境界定为与人类生物遗传、 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 学校、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 部分。
人类行为的特点
1.适应性:从进化论的角度,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适应环 境,维持个体及种族的繁衍。与此同时,通过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人类也在不断地改变环境。 2.多样性:人类行为是个复杂系统,存在着各个不同的侧面,有 外显的,有内隐的,有来自遗传的,有后天习得的,有生理范畴的, 有社会属性的,千姿百态。 3.动态性:人类行为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既有 来自身体素质如身高、体重变化的影响,也包括由于社会生活条件所 造成的行为改变。 4.指向性:人类行为不是盲目的,它有自己的逻辑性,常常指向 特定的目标,如听到声音后个体的定向反射等。 5.可控性:人类能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使其向着目标 前进,这是与受本能驱使的动物行为最大的不同。 6.发展性:人类行为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当前行为是过去行 为的继续,而未来行为又必然是当前行为的延续。 7.整合性:由于人类行为的复杂特征,必须整合各方观点加以综 合研究。只有综合各方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理解人类行为。
1、生理因素—基础、自然前提
人的躯体作为物质实体是一切思想、意识、 行为的物质载体。 不同的生理成熟水平制约了心理能力的发展。 例如:大脑皮层的成熟度影响了认的思维 水平、言语水平; 先天的聋哑人不能成为伟大的歌唱家。
2、心理因素—核心
认知水平的影响 情感对行为的作用 意志水平的影响 人格特征的作用(气质、能力、性格)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研究什么的?
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
一、人类行为
人是什么?
个体
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自然的人
人
群体
人
社会的人
生理特征: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相貌等
人
心理特征: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
人类行为的界定
简单地说,人类行为泛指人的一切行动。如布 鲁诺(Bruno)认为,行为即有机体的作为及其行动, 包括内在的、秘密的、可观察到的。从进化论的 观点出发,则可以把行为看作是有机体适应环境, 并满足自身需求的反应方式,这类反应方式或者 反应系统包括外显的可观察的活动,如表情、语 言、动作等;也包括内在的生理性变化,如肌肉 收缩、血压升降、腺体分泌等。
3、社会环境的构成 构成社会环境的单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 朋辈群体、单位组织、社区、文化、大众 传媒等。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是复杂的互动关系,可 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 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待,并学习 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许多人长期受相同 环境影响,会形成相似的行为和人格特征。但各 年龄段人士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一般而言, 人格未充分定型、社会化未完成者受社会环境的 影响较大;反之,人格已充分定型,社会化完成 者的个人行为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小。
2、社会环境分类: 社会环境按包含的要素性质分为物理社会环境(包括建筑物、 道路、工厂等)、生物社会环境(包括驯化、驯养的植物和 动物)与心理社会环境(包括人的行为、风俗习惯、法律和 语言等)。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Society Ecosystems Theory)将人类成 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 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 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社会生态系统可以 分为四种类别或层次:微系统(Micro system)、中系统 (Mezzo system)、外系统(Exo—system)与宏系统(Macro system)。微系统是指任何个体实际参与或接触的直接环境, 包括角色关系与活动,如家庭内的互动、与朋友的交往等。 中系统主要指个体的直接环境或微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对于儿童而言,是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之间的交互作 用。外系统是个体未实际参与,却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影 响的环境系统,如父母的工作环境等。宏系统则是个体发 展所处的大的文化或亚文化环境,如法律体系、意识形态、 社会阶层等。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 人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 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 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高尔顿(1869)曾在《天才 的遗传》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 其受遗传的程度如同机体的形态和组织之受遗传决定 一样。”为此,他曾做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从英国 的名人(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 和艺术家等)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有血 缘关系)中有多少人与他们同样著名。结果发现,他 们的父子兄弟中有322人也同样出名。而另一个对照 组,即所谓的一般的平常人(人数相等),他们的父 子兄弟中只有1个名人。由此,他得出名人家族中出 名人的比率大大超过一般人,从而认为这就是能力受 遗传决定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