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合集下载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生儿静脉输液是新生儿治疗常用的一种途径,但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静脉输液外渗的问题时有发生。

新生儿的皮肤薄嫩,静脉输液固定点易受压迫和摩擦,加之新生儿活动度大,不易配合治疗,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输液外渗的风险。

静脉输液外渗导致药物浪费、局部组织损伤等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对新生儿造成危害。

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对于提升新生儿输液护理质量,保障新生儿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研究还比较有限,临床护理人员在日常实践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来降低外渗发生率,提高新生儿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护理干预策略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2 问题意义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一种常见的护理问题,其严重程度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外渗不仅会导致药物浪费和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对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静脉输液外渗是一个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护理干预策略及效果评估,不仅可以提升护理人员对外渗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还可以改善新生儿的护理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健康与安全。

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问题意义的内容到这里就已经完成,总字数为185字】。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分析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

通过评估护理干预的效果,总结并提出预防措施和护理经验,为解决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儿童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儿童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儿童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输液外渗或疑似应立即停止静脉输液,48h内可以抬高外渗的肢体,促进外渗药液的吸收。

普通药物外渗早期可以使用30~42℃的热毛巾热敷以促进渗出的吸收,减缓症状,但是发泡剂外渗早期首选冰敷治疗。

若出现水疱,小水疱可以使用碘伏进行外涂无需将其刺破,若是大水疱可以用碘伏消毒后,使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的渗出液抽出,再用碘伏外涂、外敷,促进水疱的吸收消退。

全面掌握各种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确保用药安全,并建立三级监控管理定期检查,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2、外敷药物治疗①喜辽妥加芦荟外用:使用喜辽妥轻轻涂抹于肿胀的部位,范围大于外渗区域2cm,并稍加按摩3~5min ,每6h一次,再将新鲜芦荟切成薄片外敷于红肿处,其消肿的时间较50%硫酸镁湿敷更短,且消肿效果更佳。

但需注意外敷芦荟前需先取一小块于前臂做皮试,观察有无过敏。

②中药外敷:(1)药外敷治疗葡萄糖酸钙外渗后产生的硬结效果优于喜辽妥。

(2)研究表明六神丸蜂蜜膏具有清热、消炎、消肿、镇痛活血的功能,对于高渗性药物外渗的治愈率高于50%硫酸镁外敷。

(3)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药可以扩张局部浅表血管。

研究表明使用复方丹参或联合山莨菪碱湿敷可以降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发生率。

(4)用如意金黄散加食醋搅拌调制成糊状外敷于外渗的部位,发现其治疗时间短于50%硫酸镁外敷,且更便于操作。

③肝素软膏外用:将肝素软膏均匀地涂抹在外渗部位,并沿血管的方向螺旋式按摩,每天3次或4次,取得满意的效果。

有出血性疾病、新生儿颅内出血者禁用。

④局部封闭疗法:采用2%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1mg+生理盐水1ml进行局部封闭的方法治疗多巴胺外渗的患儿,结果显示对多巴胺外渗晚期的患儿效果尤为明显。

一旦发现多巴胺局部外渗后,若静脉穿刺处有回血,予立即拔除,并按压10min,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周围做环形注射,直至局部形成皮丘,若无回血,直接由穿刺针中注入封闭液。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关于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第1页,共3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药物外渗是儿科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有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1~6%,药物外渗导致的后果,轻者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淤血,重者可出现组织溃疡、坏死,甚至残疾,所以药物外渗后的妥善处理对于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并发症、减少护患矛盾尤为重要。
第30页,共3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水泡的处理
水泡处理(小水泡)对于多发性水泡注意水泡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 ,保持局部清洁抬高患肢,每天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贴水胶体薄膜敷贴,待水泡自行吸收。 水泡处理(大水泡直径大于1厘米)伤口消毒,针头在水泡边缘刺破水泡,无菌敷料覆盖,吸干渗出液,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第28页,共3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评价为3级时患肢抬高制动,予以康惠尔透明贴应用,对早期渗出和肿胀范围较大的患儿,及早使用康惠尔透明贴,将整个肿胀范围覆盖,待其肿胀消失,自然脱落,此法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第29页,共3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评价为4级或伴有水泡者,如果直径小于5mm,用康惠尔透明贴外敷,如果直径大于5mm,且张力较高,在水泡底部用1cm注射器抽吸渗出液,保留水泡表皮,注意无菌操作,在康惠尔透明贴外敷。
血管收缩剂外渗表现:以多巴胺为主的血管收缩剂在使用30分钟后可出现注射部位颜色发白,呈条索状延伸,有时会出现树枝状蔓延,如持续使用同一静脉,时间过长会使整条注射静脉色素沉着,呈条索状硬化,甚至失去弹性。
第7页,共36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一
静脉外渗的不同表现
高分子抗生素外渗的表现:抗生素一般是高分子物质的化学药品,它们在静脉使用时,浓度过大会使针尖周围呈缺血性苍白,局部皮肤缺血,如果缺血时间过长,会使局部组织呈青色、紫色,甚至发黑坏死。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发表时间:2009-12-15T13:10:34.1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6期供稿作者:陈海燕谭启明[导读]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海燕谭启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儿科河北保定 071000)【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185-02 儿科静脉输液外渗是儿科护士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1.1患儿因素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

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2疾病因素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儿,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3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②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④使用钢针。

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⑤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⑥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⑦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新生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新生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新生儿静脉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一、应急预案
1、正确选择血管(尽可能选择四肢血管,禁止选择关节处血管),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

2、妥善固定留置针,病儿烦躁时适当予以安抚,避免管道移位、脱落引起药物外渗。

3、熟知特殊药品的理化性质及副作用,包括药物外渗早期表现及处理要点。

4、加强巡视,观察静脉穿刺处局部皮肤情况,注意有无肿胀、发红等色泽的改变。

5、班班交接,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护士长或经验丰富的老师,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处理,必要时邀请相关专家会诊,采取最优的处理方案,避免或降低对病儿的伤害。

二、处理流程
效果好效果不好。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摘要】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新生儿护理中常见的并发症,引起原因可能包括输液速度过快、静脉穿刺技术不够熟练、输液管路漏气等。

外渗不仅影响药物疗效,还可能导致局部皮肤损伤以及感染等危害。

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外渗,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定期检查输液管路、注意静脉穿刺技术等。

需要及时评估护理效果,确保患儿安全和舒适。

结合护理工作建议,可以进一步提升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干预效果,保障患儿的健康。

【关键词】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危害、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评估、护理效果、总结、工作建议1. 引言1.1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通过静脉输液管道的液体渗漏至血管外组织空间的现象。

外渗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输液缺陷:输液管道或连接部位不严密,存在漏液的风险。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导致血管壁承受不住而发生外渗。

3. 静脉血管情况:静脉血管异常、痉挛、炎症等情况会增加外渗的风险。

4. 治疗性药物:一些药物对血管壁有刺激性,可能导致外渗的发生。

5. 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的血管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增加外渗概率。

为了减少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带来的潜在危害,护理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输液设备的检查和维护,控制输液速度,注意监测静脉血管情况,选择适当的输液部位,并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理情况,可以有效减少外渗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安全与健康。

2. 正文2.1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是指静脉输液液体从血管内渗漏至组织间隙,造成液体滞留、肿胀和皮肤瘙痒等症状的情况。

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静脉通路不畅:静脉通路不良、静脉针头脱落、输液管路扭曲等原因会导致输液液体无法顺利进入静脉血管,从而造成外渗。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增加静脉内压,导致静脉扩张和血管壁薄弱,从而增加外渗的风险。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输液外渗的护理对策。

方法选择39例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方法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无效率高于观察组(P<0.05)。

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发生输液外渗的患儿,避免了皮肤组织坏死的发生,补救了因输液不慎引起的不良后果,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新生儿输液外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3-0396-01外渗局部皮肤表现为颜色苍白或者红晕,继之肿胀,以静脉血管周边为主,头皮静脉输液外渗一般局部鼓起肿块,易早发现,四肢静脉呈弥散性肿胀,外渗面积以针尖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不易觉察,护士在巡视中应左右肢对比粗细程度、皮肤弹性及皮肤色泽,以便及时发现异常[1]。

本组主要总结我院对新生儿发生输液外渗后的护理处理经验,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新生儿输液发生外渗的患儿78例,外渗时间均在24h之内,随机将患儿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男23例,女16例,体重2500~4500k g,外渗部位:上肢11例、下肢8例、头皮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者39例:男20例,女19例,体重2500~4000kg,外渗部位:上肢10例、下肢9例、头皮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外渗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观察组护理方法1.2.1 输液外渗的预防观察护理人员在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操作责任心,对于输液中通常情况要进行密切的观察,尤其是对于患有水肿的新生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而且在选择穿刺路径时,要注意选择血管较直且较粗大的静脉,尤其是对于注入刺激性药物时,局部涂擦2%山莨菪碱,以扩张血管,增加局部血流,减少发生渗液的机会,还要注意防止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的进行输液。

新生儿输液渗漏后的护理对策PPT课件

新生儿输液渗漏后的护理对策PPT课件
告知家长输液结束后的护理要点,如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触碰和摩擦 等,预防输液渗漏的发生。
输液中观察
指导家长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宝宝 的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 员。
06
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
定期总结分析渗漏原因
汇总新生儿输液渗漏案例,分析具体原因,如穿刺技术、固定方法、输液速度等。 针对高频次渗漏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找出根本问题所在。
鼓励医护人员积极上报输液渗漏事件,以便及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技能
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新生儿输液技能培 训,包括穿刺技术、固定方法、输液 速度控制等。
通过模拟操作、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 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邀请专家或有丰富经验的护士进行现 场指导和经验分享。
完善输液流程确保安全
制定详细的新生儿输液 操作流程和规范,确保 每一步操作都有明确的 指导和要求。
对输液设备进行定期检 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 良好状态。
使用安全性能更高的输 液器和针头,以减少渗 漏风险。
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 和观察,及时发现并处 理渗漏情况。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鉴别诊断
与其他可能引起皮肤红肿 、疼痛的疾病进行鉴别, 如感染、过敏反应等,确 保准确诊断输液渗漏。
并发症风险评估
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评 估输液渗漏可能引发的并 发症风险,如局部组织坏 死、静脉炎等。
03
局部护理措施
立即停止输液并拔针
02
01
0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现输液渗漏后,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针时避免损伤血管,压迫穿刺点止血。 抬高肢体,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输液针头位置确认
检查输液针头是否固定良好, 有无脱出或移位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为颜色苍白或者红晕,继之肿胀,以静脉血管周边为主。

化学物质外渗表现:钾、钙剂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它能对毛细血管
致密度增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新生儿头皮静脉丛交错连接,
且无静脉瓣,虽然回血良好,推注无渗漏,但在它的周围已破坏的 血管部位可出现外渗、漏出、引起钙盐沉着,毛囊破坏,不长毛发
6/2/2014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渗透压 )
•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280~310mosm/L,渗透压> 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 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 药物
• 阿奇霉素 • 5%GS • 生理盐水 • 3%氯化钠 • 20%甘露醇 • 5%碳酸氢钠 • 50%GS 6/2/2014
6/2/2014
临床资料(17例) 2011年10月~2013年3月
性别: 男:10例 女: 7例 药物种类: 20%甘露醇外渗6例,人血丙种球蛋白3例,复方小儿氨基 酸5例,多巴胺2例,外院带入溃疡形成者1例。 临床表现: 外观无改变,触摸有压痛者4例;血管呈条索状改变者2例; 外渗处局部组织肿胀者8例;水疱者2例;创面溃疡1例。
患者损伤 降到最低, 避免医疗 纠纷的发生。
6/2/2014
6/2/2014
6/2/2014
常见外渗药品
• 20%甘露醇、10%氯化钾、10%葡萄糖酸钙、多巴胺、 碳酸氢钠、 丙种球蛋白、白蛋白、 氨基酸、脂肪乳等
6/2/2014
导致血管内膜损害的药物因素(PH值 )
• PH值 正常血液PH值7.35~7.45,药物PH值超过此范围会 干扰 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P H<4.1为强酸,PH> 9.0为强碱 • 部分药物PH值
b.虽然留置针尖端在血管内,但是由于输入液引 起的静脉收缩或导致尖端对血管壁的刺激,产 生了向后的压力,使得输入液从置管时留下的 针眼处渗漏。 c.高渗性或其他性质的输入液刺激血管壁,引起 液体的扩散从而造成外渗。
6/2/2014
药物外渗的常见因素
• 药物方面:PH值、渗透性、药物本身毒性及Ⅰ型 变态反应 • 护理人员方面:护理技术、用药知识、责任心。 • 病人方面:血管方面、组织水肿、病人及家属对 药物外渗的风险认识不足。
形敷于创面,再用3M透明贴或保鲜膜包裹,保
证持续湿敷,直至症状消失。
6/2/2014
静脉外渗的预防
选择有弹性,位置好,稍粗的血管 提高一次性穿刺率 留置针植入的深度要深 熟悉药物的性质,高渗性液体尽量经中心静脉输入 输入液体前,严格按A-C-L流程评估留置针 合理掌握静脉输入速度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责任心,输注过程中多巡视 长期静脉输液患儿提倡使用中心静脉(PICC) 尽量减少药液外渗,一旦发现外渗即进行妥善处理。
对于减轻患儿痛苦、减少并发症、减少护患矛盾尤其重要。
6/2/2014
6/2/2014
输液渗漏的概念
• 何谓输液外渗? • 何谓输液外漏?
6/2/2014
输液外渗
• 药物本身理化性质或毒性作用,使血管通透性增 加,液体经血管壁进入局部组织 • 原因:非人为或客观因素 药物本身理化性质影响 病人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6/2/2014
局部封闭药物
• 一般用利多卡因、地塞米松进行封闭治疗
利多卡因有扩张血管、麻醉止痛,减少炎症渗出和促进 组织修复的作用;地塞米松有稳定生物膜,减少炎性物质 的释放,提高组织耐受性和特异性抗炎作用。
• 局部注射解毒剂
多 巴 胺:酚妥拉明5mg+0.9%NS10~15ml 碳酸氢钠:利多卡因+VitC 脂肪乳剂:利多卡因+透明质酸 甘 露 醇:利多卡因+地塞米松 化疗药物:不同类型解毒剂
6/2/2014
局部封闭方法
• 用41/2 ~ 51/2 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 闭,边推药边退针 • 进针方法:与皮肤成15~20度为宜 • 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以针 尖最好在红肿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 • 封闭次数: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新生儿输液渗漏后的护理对策
6/2/2014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是儿科临床实践中经常出现、 不可避免的护理问题之一。文献报道[1]静脉输液药物外渗 发生率为0.1%~6%。药物外渗所导致的后果,轻的可使 局部组织出现发红、疼痛、肿胀、瘀血,重的可出现组织
溃疡、坏死,甚至残疾。所以,对药物外渗后的妥善处理
待其肿胀消失,自然脱落。此法简便易操作,效
果良好。
6/2/2014

评价为4级伴/或有水疱者,如水疱直径小于5mm,则用康惠尔透明 贴外敷,促进吸收;水疱直径大于5mm,且张力较高者,在水疱底
部用1ml注射器刺破水疱,抽出渗出液,保留水疱表皮,注意无菌
操作,再用康惠尔透明贴外敷。
6/2/2014
水泡的处理(小水泡)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避免摩擦和热敷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 让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 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以上) 伤口消毒 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 黏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液体外渗相关因素的分析
输入刺激性药物发生外渗机率高,而高浓度、高渗透压的液体进入 静脉,输液时间越长外渗的机率越高,推注速度越快,越易引起外 渗,过快的速度会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6/2/2014
液体外渗相关因素的分析
室温降低时,全身末梢血管收缩,管腔变窄,流速变慢,
6/2/2014
药液渗出的分级标准[1]
0级:没有症状; l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4 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 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4 cm~15.24 cm。皮肤发凉.伴
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15.24 cm,皮肤发凉
渗透压
280 352 308 1030 1098 1190 2526
药物因素
• 药物输注速度—— 液流>血流时,会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 致渗出而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 • • • • 外周小静脉 5ml/min 手背及前臂静脉 <90 ml/min 肘部及上臂静脉 100—300 ml/min 锁骨下静脉 1—1.5 L/min 上腔静脉 2—2.5 L/min
6/2/2014
输液外漏
• 血管穿破,液体经血管破损处流入局部组织 • 原因:人为或主观因素多 穿刺技术不过关 输液管理不到位 病人不合作
6/2/2014
儿科静脉外渗的不同表现
一般表现:头皮静脉输液外渗一般局部鼓起肿块,四肢静脉呈弥散 性肿胀,外渗面积以针尖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外渗局部皮肤表
大量微粒沉积在局部血管引起阻塞。 血管因素主要是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不足。
6/2/2014
液体外渗相关因素的分析
新生儿尚无自主意识,不能按需要制动,且血管细小、充盈度差、尤其在
疾病通透 性增强。

护士的技术不熟练和责任心不强。
6/2/2014

评价为0级时,立即停止静脉输入,保留注射针头,用 2ml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缓慢回抽,尽量抽吸出刚渗出的
药液,多巡视,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6/2/2014
评价为1级时,在药物外渗后48h内,抬高外渗
肢体,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促进血液回
流,减轻局部组织肿胀。
6/2/2014
不容忽略血流变缓的的因素:

6/2/2014
偏瘫侧静脉炎发生率高达32% 卧床或术后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 局部包扎与滞动
液体外渗相关因素的分析
踝部大隐静脉外渗机率最大,其次是手腕部、头静脉、贵 要静脉、颈外静脉,小儿静脉留置针应72小时拨除,一旦
发生炎症,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
6/2/2014
6/2/2014
发黑坏死。
儿科静脉外渗的不同表现
营养性物质外渗表现:无论蛋白制剂、血制品剂静脉高营养制剂均
为渗透压较高的药物,一旦外渗,可引起局部肿胀,血管红肿变黑, 不易短时间恢复,肿胀部位的肌肉组织亦容易缺乏弹性,影响肢体
活动。
6/2/2014
液体外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a.留置针尖端刺破血管壁,导致输入液体进入血 管周围组织。
白,之后逐渐转暗红色,可产生局部出血,如此时热敷, 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加, 可加速组织坏死 6/2/2014
局部外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 的吸收,灭活药物毒性作用,从而减轻局部组织 的损害。 • 应用于血管刺激性较大的化学药物的渗漏(局部 产生无菌炎性反应)。如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等。 • 常用冰袋冷敷,渗漏后应早期用,防冻伤。
评价为2级时,在抬高患肢的同时配合喜疗妥软膏外涂。 局限性外渗用喜辽妥软膏外涂,边缘大于渗出处直径
2cm,并局部按摩20分钟以上,使药物充分吸收。
6/2/2014
评价为3级时,患肢抬高制动,并予以康惠尔透
明贴应用。对于早期渗出和肿胀范围较大的患儿,
及早使用康惠尔透明贴,将整个肿胀部位覆盖,
6/2/2014
• 热敷: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促 进渗漏液的吸收,达到消除肿胀的目的。 应用于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一般普通液体的渗漏。 如如抗生素类、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 维生素类等。 常用热水袋和热水毛巾热敷,温度 在50度左右, 防烫伤
局部外敷
注意:渗漏超过24h以后,不可热敷。因此时,局部皮肤苍
• 5%GS、 10%GS 、50%GS PH=3.2~5.5 • 0.9%NS PH=4.5~7.5 • 5%GSNS PH=3.5~5.5 • 复方氯化钠 PH=4.5 • 5%NaHCO3 PH=7.5~8.5 • 20%甘露醇 PH=4.5~6.5 • 低分子右旋糖苷GS PH=3.5~6.0 • 多巴胺 PH=2.5~4.5 • 10%KCL PH=4.5~6.5 6/2/2014 • 氨苄P PH=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