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赏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范文一:勤为径,学海有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学习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而学习的收获也是无止境的,需要我们始终用心去探索。
首先,我们来看看“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话。
学习是需要勤奋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目的。
就像登山一样,如果我们想要到达山顶,就必须要沿着曲折的山路一步一步地走上去,才能看到最终的美景。
同样,学习也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知识和技能,通过每一步的努力,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所以,我们要在学习中保持坚持不懈的态度,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人生奠定稳固的基础。
另一方面,我们再看看“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
学海无涯意味着知识的海洋非常深广,我们永远也探索不尽,需要我们始终努力学习。
而“苦作舟”则是指我们需要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同样,学习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挑战,只有不断摸索和实践,才能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综上所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勤奋和坚持,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和精神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更深。
要点分析:本文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为主题,从勤奋为标志、坚持不懈、探索和挑战等角度总结和论述了学习需要怎样的态度和方法。
主题鲜明,重点明确,语言简练有力。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恰当、准确,语言流畅,重视语言的感染和表述力。
文章中蕴含了很多比喻、象征的手法,用意味深长而引人思考的语言来诠释一些概念。
同时,文章也用到很多比较生动的词语和短语,如“探索”、“勤奋”、“坚持不懈”、“摸索”、“实践”等。
这些书写方法和用词都能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加深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范文二:“苦作舟,为学海行航”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而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再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摘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这一自古流传至今的名言,激励着多少有志之士,潜心书海,发奋攻读,为人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学习需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和苦学精神才能取得进步。
这句名言不仅仅是一种说法,而且应该当作教师一种教学观念和主张,学生的一种学习精神和信念来看待,切不可轻易的抛弃。
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们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应该助长那种不想动手动脑,贪图轻闲安逸,只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懒汉学风。
【关键词】名言观念主张精神信念学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这一自古流传至今的名言,激励着多少有志之士,潜心书海,发奋攻读,为人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学习需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和苦学精神才能取得进步。
可是现在有些人却说什么:“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崖乐作舟”。
由于受这类言论的影响,不少小孩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以“趣”、“乐”为目的。
只要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就不做,只要使自己“乐”不起来的事就不干。
我曾经多次听到一些学生相互聊天时议论道:“我最不乐意背那些公式呀,定理呀,英语单词呀,对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最不感兴趣”。
“哎!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傻子才苦学苦干呢,这好那好,我看吃好、喝好、玩好比什么都好”。
试想,他们才是几岁或十几岁的顽童呀,以他们的“乐”、“趣”任其自由地发展下去怎么得了。
不搞传统教育,不守旧,要改革创新这是完全对的,但古人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好的学风、宝贵经验,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广大,牛顿是说过:“我的成就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所以,我们应培养一种好的学风。
宣传一种观点,改变一种说法,要考虑到它的正负作用,应该全面地辨证地宣传它,首先应该考虑到它给社会和孩子带来多大的好处和坏处。
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中的“勤”与“苦”改为“趣”与“乐”也未尝不可,只是宣传时应该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达到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目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若有疑惑无定数,不明之处必定问的意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若有疑惑无定数,不明之处必定问的意思示例文章篇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若有疑惑无定数,不明之处必定问》我呀,是个特别爱学习的小学生。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里呀,有好多好多的道理就像闪闪发光的小星星,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好好聊聊这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若有疑惑无定数,不明之处必定问”。
先说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吧。
你们看那些高高的书山,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样。
书那么多,知识就像山上的宝贝。
如果我们想要爬到山上去找到那些宝贝,靠什么呢?就得靠勤奋呀。
就像我班上的小敏同学,她可勤奋啦。
每天早上她都是最早到教室的,一到教室就拿出书来读。
不管是语文书、数学书还是英语书,她都读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问她:“小敏,你咋这么早就来读书呀?”她笑着说:“书山上的宝贝可多啦,我不早点来,咋能找得到呢?”我当时就想,可不是嘛,要是不勤奋,就只能在山脚下干瞪眼,啥宝贝都找不到。
这就好比爬山,如果不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怎么能到达山顶看到最美的风景呢?知识也是这样,没有勤奋这个路径,那些书本里的知识就像山上的宝藏被深深埋起来,我们根本没法得到。
再讲讲“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海呀,那可真是无边无际的。
就像一片超级大的海洋,大得我们都看不到边儿。
那在这个大海里航行,可不是那么轻松的事儿,得吃苦呀。
我有个表哥,他为了学好数学,做了好多好多的练习题。
那些练习题堆起来比他的课本都高。
我就问他:“表哥,你做这么多题不累吗?”表哥说:“学海这么大,不吃苦怎么能在里面航行呢?这就像在大海里划船,如果怕累,船就只能在原地打转,永远到不了对岸。
”我听了后觉得特别有道理。
学习就像在大海里行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浪。
有时候题目太难,就像海上的风暴;有时候要记的东西太多,就像大海里的暗礁。
如果不吃苦,不愿意去克服这些困难,那我们就只能被大海吞噬,啥也学不到。
那“若有疑惑无定数,不明之处必定问”呢?这可太重要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路苦作舟的意思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路苦作舟的意思《谈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唠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
你想想啊,那书堆起来不就像一座山嘛!要爬上这座山,可不得勤快点嘛。
就像咱小时候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要是偷懒,那可就上不去啦。
这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呀,你不勤奋,知识能自己跑到你脑袋里去吗?不可能呀!所以说呀,勤奋就是通往书山的那条路。
再说说这学海无涯。
那知识的海洋可大了去了,没有尽头。
你要是觉得苦,不想在里面扑腾,那可就啥也学不到喽。
就好比你在海里游泳,游着游着觉得累了,不想游了,那你不就只能在原地打转嘛。
但是你要是咬咬牙,坚持下去,说不定就能游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风景呢。
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那会,每天都得早早起来背课文、做习题。
有时候真的觉得好辛苦呀,好想出去玩。
可是一想到自己的目标,就又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那时候真觉得自己就像在学海里苦苦挣扎的小鱼,不过慢慢地,我也尝到了努力过后的甜头,成绩越来越好,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学习这条路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
你看那些学霸们,哪个不是天天埋头苦读才取得好成绩的呀。
他们就像在书山上努力攀登的勇士,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
虽然说学习是苦的,但当你真正掌握了知识,那种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呀。
就好像你历经千辛万苦爬上了山顶,看到了那美丽的风景,一切都值了。
所以呀,朋友们,不要害怕学习的苦,要勇敢地在书山中攀登,在学海里遨游。
相信我,只要你够勤奋,够努力,你一定能收获满满的知识和快乐。
哎呀,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呀,咱可得好好记住咯。
好啦,今天就唠到这啦,大家都加油努力学习吧!。
26.赏析与仿写赠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用勤奋和刻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用勤奋和刻苦
赏析:此句意思是指: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
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表明了勤奋是学习的主要点。
可作互文手法解释。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书山学海可谓读书学习,苦作舟谓之刻苦。
据互文手法可译:读书学习之道,看似无边无际,不知何去何从,倘若勤奋刻苦,书山自有石经,学海岂无彼岸。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感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感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是一句古训,意味着只要勤奋努力,就能够攀登上知识的高峰,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够在学习的海洋中航行无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
无论是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学习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学习资源和知识点,我们不能被吓倒,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去面对。
首先,勤奋是通向学习成功的必备品质。
没有人能够轻松地取得成就,没有人能够一蹴而就。
只有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才能够循序渐进地攀登书山。
勤奋不仅体现在学习的时间上,更体现在学习的态度上。
要有责任心,对待学习要认真负责,不断追求进步。
其次,学会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学习的重点和时间。
学海无涯,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学习所有的知识,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技能。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筛选,找到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中。
而在选择学习内容时,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同时,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很多人追求学习的广度,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
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广度并不可取,应该注重深度的学习。
只有深入学习,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在学习中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方法。
学习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不断反思和总结,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只要我们勤奋努力,正确选择学习内容,注重深度而不是广度,不断反思和总结,就能够在学习中取得持续的进步和成功。
让我们一起做好坚定的船长,驾驶舟船在学海中畅行无阻!。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全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全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https://img.taocdn.com/s3/m/03101b12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2.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全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古训《增广贤文》中有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韩愈的一句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
那么什么是勤奋?怎样做到勤奋呢?勤奋,即不懈地努力,努力学习。
它具体表现为:勤学、好问、乐读、善思。
勤学,就是要在学习上舍得花时间,每人每天都有24个小时,除了休息、睡觉、适当的运动以外,把绝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学习上的人就称得上是勤学的人。
好问,在学习中,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加以解决,但有的问题不是自己所能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不耻下问,向同学向老师请教。
向别人请教问题不是一件难为情的事,别人不会因此而取笑你,反而会觉得你是一个谦虚的人。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乐读,那就是要博览群书,除了我们上课用的教科书,还要多读各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如:儿童文学、童话、寓言故事、少年百科全书,以及各类的报刊杂志等等,它会令我们大量地吸收信息,增加我们的知识面。
善思,古人说,学贵有疑,这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你不是一味地吸收,而是要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有思考才能有发展,有发展才能有创新。
如果把勤奋比作鸟的羽翼的话,那么勤奋是左翼,而右翼就是“潜心”。
把心沉下来,少一点贪玩,少一点浮躁,把心思放到学习上来,把聪明才智用到刻苦钻研上来,给自己一个安宁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空间,营造一种脚踏实地勤奋向上的氛围,让双翼共振,那时你必能展翅高飞,到达你理想的彼岸。
同学们,学校是书山的登山口,是学海的扬帆港。
从这里我们登山入林,从这里我们扬帆起航。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让我们以韩愈的治学名联为学习的座右铭,相互共勉,共同上进,力求做得更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当然,人与人之间,智力是有差别的,有的人敏锐,有的 人迟钝。敏锐的人,如果不学习,也会变得迟钝的。迟钝 的人,如果勤学苦思,也会变得敏锐起来。试看古今中外 成名成家的人,哪一位不是勤学苦练才有成就的呢?在他 们走过的道路上闪烁着勤奋的光芒。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 上小学时,老师说他脑子笨,难有成就。可是爱迪生毫不 气馁,刻苦钻研,勤奋求学,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 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成名以后,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天才, 可是他却笑着说:“天才等于九十九分血汗加一分灵感。” 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出:勤奋,刻苦才是成功的要素。
天资差的人,不 必自暴自弃,记住: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
谢谢观看
拜拜
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不间断地耕耘才 会有收获,想一口吃个大胖子是不可能 的。《荀子· 劝学篇》云:“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 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则亦及之,功在不舍。锲而不舍,朽木 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天性 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才是最关键的。 笨鸟先飞的故事就说明,通过勤奋可以 弥补天资的不足,懒惰,荒废,即使是 天才也会自我扼杀。
相反的,有些天资较好的人不努力 勤奋学习,反而一事无成。宋人王安 石的文章《伤仲永》里讲了一个叫方 仲永的小孩。他天资很好,五岁便能 作出很好的诗来。其父为了赚钱,便 带他挨家挨户去作诗,却荒废了他的 学业,结果到了十二岁时,已经什么 也写不出来了。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 很多。一块玉石经过磨练才能发光。 如果有的少年朋友自以为自己聪明而 不认真学习,免不了有“江郎才尽” 的一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古今贤文·劝学篇》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儿不学。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坚持不懈,久炼成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赏析
关于本联的疑问:
人们经常引用或书写一副励志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总觉得这里面分明有误,曾试图去弄清真相。
殊不知追溯到著名学者王芸生处,线索就断了。
王芸生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大公报》社的一名编辑。
他在工作之余,致力于研究中日关系史,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采访若干名流,著成并出版了一部近二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成为时人极推重的一位中日关系史专家。
他为这部书所下功夫之大,委实令人惊叹。
别的不说,单以平均每月完成六七万字定稿的写作速度,即非一般学者所能想见。
当时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诀,王芸生便口吟了这一副书山学海联。
其意,自然是在强调学习与治学首先必须勤奋和不怕艰苦。
可是这副联语究竟是王芸生自撰,还是他在复诵别人之作,我所见到的材料语焉不详。
但不管怎么说,这副经王芸生之口而流传至今的联语,肯定是有毛病的。
毛病在哪里?就在上联的“路”和“径”字上。
这两个字,音异而义同,出现在短短七个字的上联中,本身就显得笨拙、牵强而欠通,和下联音义皆异的“涯”和“舟”字相对,也太失水准。
我想,不论是否王芸生所撰,只要是经他之口传出的,这么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怎么可能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揣度该联本意,可能是转述者无意间把上联的“路”和“径”这两个字念颠倒了。
它原本应该念成——
书山有“径”勤为路。
为什么把颠倒后的“径”字打上引号呢?
因为还原了位置的这个“径”字,本应写作“尽”——当初念颠倒了,才错写成“径”的。
现在纠正过来,顿然文从字顺,对仗工稳,几乎称得上天衣无缝了。
你看——
书山有尽勤为路,
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海”对“书山”,“无涯”对“有尽”,“苦作舟”对“勤为路”,
不论声韵、词性、内涵、意境,无不字字工稳,处处贴切。
这才应该是此联的本真!
可能有人一时还想不通。
既是“学海无涯”,怎会又说“书山有尽”呢?这样岂不矛盾?其实,“学海”与“书山”,虽则有关,却非同一概念,二者是不可混为一谈的。
学海之无涯,源于庄子的“知也无涯”,不论学习与研究,的确永无止境。
而书山之有尽,则是就客观实际而言的,作为物质形态之书籍,总有其极限。
别说是古人极言“学富五车”的那点儿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典籍、诗词歌赋不难被饱学之士所遍览,就是在今天各种著述浩如烟海之际,不也可以用几台电脑加一堆光盘,便将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型图书馆的藏书都囊括殆尽么?
所以,“书山有尽”而“学海无涯”,正体现了事物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
邓遂夫著《探源偶拾》
(邓遂夫自贡人知名的红学专家,著名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专职
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其著述已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曾与魏明伦并称“自贡两大才子”。
)
以上纯属其他读者玩弄的文字游戏,无中生有的,请读者自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悟登舟相对更合理!
《古文观止》一书,验证学有止,
这几句很简单理解:读书初看是没有路可走,只有勤奋才能开创一条路。
学习知识就如一个人身在大海中一样,只有在里面悟出道理,学为所用,这样就好比一条属于自己的船。
知识转化为智慧之船,人生里程的航行就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