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结合自身资源的乡村转型发展之路——以昆山市锦溪镇祝家甸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为例

合集下载

昆山南部水乡岸线综合整治方案及效果分析

昆山南部水乡岸线综合整治方案及效果分析

第20卷 第9期 中 国 水 运 Vol.20 No.9 2020年 9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September 2020收稿日期:2020-04-20作者简介:何 岩,昆山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昆山南部水乡岸线综合整治方案及效果分析何 岩,金国裕(昆山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昆山 215300)摘 要:水乡岸线整治能充分发挥河网水系调蓄功能,提高引排能力,增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少和避免沿线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分析了昆山南部水乡岸线综合整治必要性,从挡墙(护岸)工程、防汛道路工程、口门建筑物工程等方面阐述了南部水乡岸线综合整治工程内容及规模,格宾网挡墙断面、防护岸结构断面进行了设计,从提升区域防洪除涝能力、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分析了工程实施效果,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区岸线整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岸线综合整治;格宾网挡墙;效果分析;水乡中图分类号:TV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09-0087-02滨水空间是城市的文化特色之一,构建形态各异、辅以变化的各种滨水驳岸及亲水空间将大大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宜居品味,并能吸引人流并带动城市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延伸。

目前关于已有一些学者对岸线综合整治进行了研究,如曲慧明提出了滨江区域生态整治方案[1],马朝晖从河道管理范围划界、河道岸线整治利用和保护等方面,探讨了柳州市柳江河岸线整治思路[2],姚仕明等开展了湘江橘子洲综合利用岸线整治工程试验研究[3],刘拓针对陕西安康月河综合整治岸线利用与管理进行了分析研究[4],蒋胜银提出了宜居水岸工程河道整治案例[5]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相关工程提供了借鉴。

昆山市地处阳澄淀泖区中东部、行政区划属苏州市,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改革开放以来,阳澄淀泖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名列全国前茅,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加快,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路径目录一、内容概览 (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4)(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5)(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8)(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9)(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10)(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关系 (11)三、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3)(一)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14)1. 自然资源保护 (15)2. 农业面源污染 (16)3. 生态系统退化 (18)(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19)1. 经济社会发展压力 (20)2.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21)3. 环保意识薄弱 (22)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探索 (22)(一)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建设 (24)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25)2. 加强执法力度 (26)(二)推动农村绿色农业发展 (27)1.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28)2. 培育绿色农业品牌 (29)(三)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 (31)1.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32)2.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33)(四)完善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35)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36)2.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 (37)五、国内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借鉴 (38)(一)国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经验 (39)1. 美国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0)2. 欧盟农村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41)(二)国内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践 (42)1.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44)2. 四川省农村生态保护与产业融合发展 (45)六、结论与展望 (46)(一)研究结论 (47)(二)未来展望 (48)(三)政策建议 (49)一、内容概览本文档旨在通过综合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深入探讨当前农村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挑战和问题。

昆山市锦溪镇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昆山市锦溪镇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锦溪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锦溪镇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一月目录第一章“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1)第二章“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指导原则 (8)(三)发展目标 (9)第三章实施四大行动计划,助推三次产业跨越发展 (10)(一)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扩张计划 (10)(二)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化升级计划 (12)(三)大力实施农业持续增效计划 (13)(四)大力实施人才科技优先发展计划 (13)第四章城镇与农村互动并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15)(一)优化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 (15)(二)完善城乡一体化功能设施 (16)(三)加快富民强村建设步伐 (17)(四)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品质 (17)第五章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努力建设和谐锦溪 (18)(一)提高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水平 (18)(二)大力推进社会事业现代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19)(三)强化公共安全预警与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化服务与管理机制 (19)第六章立足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20)(一)传承“江南、水乡、古镇”历史文脉 (20)(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1)(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22)第七章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22)(一)着力打造政府服务品牌 (22)(二)着力打造社会管理体制新优势 (24)第八章统一思想,全面推进规划落实 (24)附表1:锦溪镇“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27)附表2:锦溪镇“十二五”时期重大项目计划一览表 (28)锦溪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幸福锦溪的深入推进期,是锦溪继续坚定不移快发展、加大力度促转型的关键期,也是巩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战略机遇期。

昆山锦溪城投项目规划方案

昆山锦溪城投项目规划方案

昆山锦溪城投项目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锦溪城投项目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占地面积1000亩,地处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是昆山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项目旨在通过规划和开发一系列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加速锦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项目定位锦溪城投项目定位为综合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包括商业综合体、住宅小区、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等。

项目将注重打造现代化、生态化、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以满足当地居民的各种需求。

三、项目规划框架1. 商业综合体商业综合体是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建设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市场、餐饮街区、娱乐设施等。

商业综合体将引入国内外知名品牌,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生活的需求。

2. 住宅小区住宅小区将建设多个小区,包括高层住宅、别墅和公寓等。

通过不同类型的住宅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小区将注重绿化和环境景观的打造,提供宜居的居住环境。

3. 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是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学校、医院、文化中心、体育设施等。

通过完善的公共设施,提供方便快捷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4. 配套设施配套设施将包括停车场、交通枢纽、绿化带、商业街道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提供方便的交通和休闲环境,提升项目的整体品质。

四、可行性分析1. 市场需求锦溪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对商业、居住和公共服务需求旺盛。

项目将充分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2. 地理位置项目地处昆山市核心地带,交通便利,紧邻主干道和重要设施。

良好的地理位置为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3. 政策支持昆山市发展委员会将为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推动项目的顺利开展。

政策支持为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了保障。

五、项目实施计划1. 建设前期准备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和选址工作,提前进行市场调研和项目预算估算,准备资金和人力资源等。

2. 建设中期实施按照项目规划方案,进行土地平整、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等工作,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协调。

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研究——以昆山市为例

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研究——以昆山市为例

村落人居环境空间规划探究——以昆山市为例昆山市位于江苏省东部,素有“江南花园”之称。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进步,昆山市村落人居环境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起首,规划不合理。

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村落空间被大量分离利用,土地资源浪费严峻。

其次,环境污染严峻。

废弃物处理不当,水源污染和空气质量下降,严峻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城市与村落进步不平衡,村落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利于村落经济的茂盛和居民的幸福感。

针对以上问题,昆山市政府加大了对村落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关注和投入。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包括建设秀丽村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村落风貌提升等。

在秀丽村落建设方面,昆山市将村落规划、土地利用、生态保卫等归入思量范围,重视统筹进步,通过高品质的环境和特色的建筑,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村落环境。

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方面,昆山市加大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投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改善了村落环境质量。

在村落风貌提升方面,昆山市重视开掘村落的文化和历史资源,通过修缮、保卫和利用,提升了村落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村落人居环境空间规划的探究不息取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

起首,村落人居环境规划需要建立在对村落进步的科学熟识上。

只有充分理解村落自身的特点、资源和进步潜力,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案。

其次,需要加强与农村居民的沟通和参与。

只有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深度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得到村落居民的支持和协作。

最后,需要提高对村落环境保卫的意识和能力。

村落环境保卫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大对环境保卫的宣扬教育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综上所述,村落人居环境空间规划是当前村落振兴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以昆山市为例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村落人居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和提升。

将来,我们还需要加强相关探究,不息总结阅历,探究村落人居环境规划的创新模式和方法,为村落振兴提供更好的空间支持。

维护古朴田园风光彰显现代水乡美景——昆山谱写农村复兴历史性新篇章

维护古朴田园风光彰显现代水乡美景——昆山谱写农村复兴历史性新篇章

维护古朴田园风光彰显现代水乡美景——昆山谱写农村复兴历史性新篇章张树成;徐永明【期刊名称】《上海农村经济》【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4页(P42-45)【作者】张树成;徐永明【作者单位】昆山市经济学会;昆山市经济学会【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我们通过昆山农村调研,亲眼目睹,亲耳听闻,亲身体验,发现过去一大批曾是生产徘徊不前、经济毫无生气、村容趋于破败、百姓一筹莫展的乡村,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如今变得水乡特色甚浓、田园风光甚美、百姓富庶和谐,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熠熠生辉的喜人景象,谱写了农村复兴历史性新篇章。

经济发展是复兴一切的基础。

如果经济上不去,“复兴”的愿望还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一场空。

近30多年来,昆山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乡村复兴,业已取得显著的成效。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大开发,构筑催生致富大舞台。

昆山的大开发起步于1984年,当初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创办自费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此以后城乡经济发展势如破竹,地方财力日益增强。

通过城乡一体规划,全市150多个行政村抢得改革开放开发的先机,锐意进取,因地制宜,加快经济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新的业绩,绝大多数村由穷变富,百姓的经济收入与生活质量亦显著提高。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11个村,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凭借开发区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经济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就其集体经济收入而言,2016年有4个村可支配收入超千万元,最高的新成村利用历年积累资金,经上级批准建造了6幢标准厂房,共26700平方米,租给各大企业使用,年租金收入450多万元;建造了两个与动迁小区配套的农贸市场、沿街商铺等,年租金收入500万元左右;同时还先后筹资6200万元入股开发区富民总公司等,年分红330万元。

这样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总额达1666万元。

还有3个村超900万元,其余4个村大多在800万元以上,最低的小连村也有613万元。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昆山市锦溪镇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3]88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昆山市锦溪镇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3]88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昆山市锦溪镇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昆山市锦溪镇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3〕88号)昆山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恳请批准实施昆山市锦溪镇总体规划的请示》(昆政呈〔2013〕4号)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你市上报的《昆山市锦溪镇总体规划(2013-2030)》。

二、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和省有关部署,充分利用锦溪镇湖荡资源丰富、民间博物馆众多等优势和特点,统筹做好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大力发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把锦溪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活舒适、社会和谐的历史文化名镇。

三、合理控制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到2015年,镇区规划人口规模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7.5平方公里以内;到2030年,镇区规划人口规模8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8.7平方公里以内。

四、进一步优化镇区空间布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规划建设。

逐步完善镇区路网结构,合理组织公共交通,鼓励发展慢行交通,提高旅游交通组织水平。

五、遵循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原则,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依法加大湖荡水系、历史街巷、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保护力度,保持并延续古镇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

六、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加强水系与路网、公共服务设施与开放空间的有机融合,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合理确定分期建设的目标、内容和重点,按照规划引导全镇有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产业遗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探索——以威海荫子村金辰机械厂改造设计为例

乡村产业遗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探索——以威海荫子村金辰机械厂改造设计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2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2-0058-07 收稿日期 2023-02-18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乡村产业遗存作为乡村建成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业态转型和空间再利用方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阐述乡村产业遗存概念内涵、发展演化及类型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乡村产业遗存调研,总结乡村产业建筑遗存的功能类型、择址布局、形态肌理特征。

以威海荫子村金辰机械厂适应性改造设计实践过程为例,总结适用于乡村产业遗存空间适应性再利用的功能整合策略、整体布局策略、空间利用和技术优化策略,以期为乡村人居空间可持续发展和闲置产业空间更新再利用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遗存建筑 适应性再利用 荫子金辰机械厂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relics of rural industr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ral built-up spa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functions and formats and the way of space reuse have gradually become important issues of social concern.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conceptual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typ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n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functional types, site selection and layout, and morphological and textur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industrial architectural remains are summarized. Taking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adaptive renovation design of Jinchen Machinery Factory in Yinzi Village, Weihai as an example, we summarize the functional integration strategy, overall layout strategy, space utilization and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strategy applicable to the adaptive reuse of rural industrial remnant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ace and the renewal and reuse of idle industrial space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buildings, Adaptive reuse, Yinzi Jinchen Machinery Factory乡村产业遗存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探索——以威海荫子村金辰机械厂改造设计为例Exploration on the Adaptive Reuse of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Buildings: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Jinchen Machinery Factory in Weihai Yinzi Village周忠凯 | Zhou Zhongkai 张 猛 | Zhang Meng 郭立强 | Guo Liqiang 司鸿斌 | Si Hongbin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有效推动了乡村发展建设水平,但相当长时间内乡村建设工作主要关注村庄环境风貌整治和基础设施提升,缺乏对乡村人居环境的人文关怀和精细化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自身资源的乡村转型发展之路
——以昆山市锦溪镇祝家甸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为例
刘仁洁
【摘要】城市化进程下,城市产业升级给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

村庄作为城乡结构的一部分,合理发展村庄,有利于缩小城乡二元差距。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中经历了由城市转型到乡村转型的历史阶段,实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中国乡村的转型发展也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本文以昆山市锦溪镇祝家甸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为例,介绍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如何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走出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从而对其他村庄的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优势资源;产业转型;空间转型;内生发展
伴随着城市转型,作为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乡村转型既是乡村现代化的实际要求,也是实现城市转型、使城市与乡村互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过程中也同样经历了由城市转型到乡村转型的历史阶段,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日本推行“新农政”推动町村合并与乡村转型发展,韩国的新村运动帮助乡村实现发展的转型,法国的农业产业化带动乡村的转型以及美国的以法制化建设确保乡村的转型发展。

各国的乡村转型有着不同的国家背景和政策措施,但其最终目标都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乡村的转型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围绕乡村生产,解放乡村生产力的改革,促进和形成了苏南乡村地区就地工业化和小城镇的繁荣,创造出了我国发达地区乡村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苏南模式”。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期,开展了大规模的乡村行政区划与基层政治体系改革,建设规模化的村镇工业园区,通过工业带动小城镇迅速发展;同时,开展了大规模乡村行政区划改革工作,解决分散发展所带来的土地利用浪费、行政成本上升等问题,苏南乡村的经济模式和空间格局有了重大变化,开创了园区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特点的“新苏南模式”。

如今,村庄转型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由传统的经济改革转向全面深入的社会改革,城乡统筹稳步推进。

与此同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村庄的转型发展如何展开新的突破,不再千篇一律单纯依赖工业,走出一条符合自身条件,缩小城乡差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下文以昆山市锦溪镇祝家甸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为例,介绍祝家甸如何结合现状资源,发挥自我优势,进行村庄的转型发展与品质提升。

1.项目概况
祝家甸隶属昆山市锦溪镇,位于两市两区“昆山市、吴江市、苏州市吴中区、上海市青浦区”交界处,区位条件优越;村庄三面环水,湖荡环绕,生态条件优越;同时,祝家甸紧靠古镇周庄,同(里)周(庄)公路从村前穿过,交通条件优越。

祝家甸现有300户人家、500多人口,其中50%人家靠窑业为生,制作各种仿古砖瓦销往全国各地。

祝家甸古窑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转型发展思路
积极接受锦溪古镇对祝家甸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旅游景点、旅游设施的建设为重点,提升品牌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吸引城镇居民旅游观光,休闲消费,促进村庄内生发展,创造可持续的活力。

最终形成“古窑环甸绕,碧水映村容”的旅游型村庄。

3.转型发展
3.1资源分析
村庄转型发展,要结合村庄自身资源特色,发展自身优势产业,避免村庄在转型发展道路上过于同质化,不利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祝家甸作为典型的江南村庄,自然资源特色明显,村庄三面环水,湖荡环绕,生态条件优越,碧水环绕,湖荡风光。

同时,祝家甸拥有独特的历史资源—祝甸窑址,在锦溪,历来有“三十六顶桥,七十二只窑”的民谚。

据地方志记载,锦溪(陈墓)窑业始于明,发展于清代及民国,其窑大都集中在祝甸村,是江苏省境内分布密度最为集中的一组古窑址群。

图 1 现状自然环境
图2 现状历史资源
3.2规划重点
(1)建立健全各项设施,注重改善民生,保证村庄健康发展;
(2)结合自身资源,把握产业转型方向,促进村庄内生发展;
(3)落实产业转型的空间支撑,实现村庄有力发展。

3.3总体构思
结合优势特色资源——自然湖荡、历史古窑,将祝家甸定位为砖窑文化体验特色村,湖
荡风情旅游特色村,江南水乡砖窑文化旅游名村。

将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以旅游产
业支撑村庄的转型发展。

规划突出“乡土湖荡风情”和“砖窑文化体验”两大特色,以别具一格的景观景点和文化体验活动吸引游人;规划在景观上突出自然乡土特色,体现文化内涵,在设施上统筹考虑生活和生产设施、日常和旅游设施,建立健全设施体系,空间上保证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3 村庄现状图图4 村庄规划图
3.4产业转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扩大,绿地面积大幅减少,交通拥挤,城市环境质量面临恶化,加之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城市人群压力与日俱增。

于是,在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条件改善和假日制度调整的背景下,都市人群释放压力,回归自然,享受清新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祝家甸地处同里周庄旅游经济带,并且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加之顺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1)结合现状窑址群打造古窑文化体验区,结合老砖瓦厂开设砖窑文化博物馆,让游客体验砖窑风景,感受砖窑文化;并且保留部分砖窑的生产功能,让游人亲身体验制砖乐趣。

提供观赏与亲身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2)做好“古窑环甸绕,碧水映村容”的品牌宣传,增加旅游知名度。

(3)避免“乡土性”不足,“城镇化”有余,使得村庄旅游索然无趣,产业转型缺乏生命力。

祝家甸在发展为旅游配套的餐饮服务业时,利用农民自住屋开设农家乐餐饮;在新建设施风格上秉承乡村传统风貌,让游客充分体验浓浓的乡土气息。

通过系列打造,使得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丰富祝家甸旅游活动,凸显其旅游特色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致富,增加了村庄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图5 旅游资源现状图图6 旅游规划图
3.5空间转型
祝家甸如何在产业转型中突围,落实旅游发展目标,必然需要大量的服务设施作为后勤保障。

(1)同(里)周(庄)公路从祝家甸村前穿过,面对这样的区位优势,旅游产业的启动必然带来大量的人流车流,因此规划完善道路等级,在村口村内主要景点处设置大巴停车场,并在村口设置了游客接待中心,服务旅游产业。

(2)祝家甸转型与提升并重,在空间布局上充分考虑村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结合村口的游客接待中心设置了便民服务中心、农资超市,利用原有礼堂布置老年活动室,利用村庄北部古窑及滨湖空间规划古窑文化广场,修缮原有公共建筑,增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

图7公共设施规划图图8道路系统规划图
4.结语
城乡二元对立、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城乡的可持续发展,村庄转型的目的最终都是缩小城乡差距,立足于村庄内生发展能快速提升并实现乡村地区的高效发展。

因此,在村庄转型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具有自身优势资源的村庄,应合理发挥其资源优势,促进村庄的内生发展,合理转型,势必为其村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活力。

祝家甸在村庄的转型发展上充分考虑了自身旅游资源的优势,以旅游产业为支撑,带动村庄的内生发展,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陆洲,许妙苗,朱喜钢. 乡村转型的国际经验极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2):80-84
[2]龙花楼,邹健. 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转型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2011:97-100
[3]王兴平,涂志华,戎一翎. 改革驱动下苏南乡村空间与规划转型初探[J].城市规划,2011(5):56-61
作者简介:刘仁洁(1990- ),男,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助理城市规划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