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觉敷__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心理学史

布朗(1778-1820)是苏格兰学派的代表。主要心理学著作有:《人的心灵哲学》。
首先,布朗用"提示"(Suggestion)代替"联想"的概念。"提示"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提示,即别人所谓的联想,如听到朋友在隔壁说话声而想到他的面容;另一种是关系提示,即知觉或设想两个对象时立即觉察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看两个东西时觉得这个比那个大。其次,布朗提出了九条联想副律。再次,布朗提出了一个"心理化学"的见解。布朗认为,由"提示"而引起的复杂心理状态;不只是集合而是溶合。最后,布朗还提出了关于空间知觉的学说。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强调知觉不只在于联结感觉资料,主要在于人具有掌握关系的潜能。二是指出肌肉感觉在空间知觉中的重要性。
另外,建议大家仔细阅读一下《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考试大纲。
? 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是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反应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注意了。古人以为在人体内有某一东西在主宰人的活动,这个东西被他们称为"灵气"或者"灵魂"。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伯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古罗马的伊璧鸠鲁(公元前约341-270)、卢克莱茨(公元前约99-95)、西欧中世纪的奥古斯丁(354-430)、阿奎那(1224-1275)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说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心理学确实有一个长期的过去。
贝克莱和休谟的心理学思想纯属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范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赫主义和西方一些心理学流派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都是近代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对心理学的问题如空间知觉的形成,印象与观念的区分,联想的本质、种类和规律的分析等都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看法,促进了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进一步发晨。
基础心理学课程参考文献

基础心理学课程参考文献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2. 墨顿. 亨特著,李斯译. 心理学的故事·上卷.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3. 邵郊. 生理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4. 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5. 叶奕乾等. 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7.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8.王甦,朱滢等. 当代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彭聃龄,张必隐. 认知心理学. 台北市:东华书局, 199710. 王甦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11. Dennis Coon. 心理学导论.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2.理查德 .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3.孟昭兰.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彭聃龄主编.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15.叶奕乾主编. 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6.曹日昌主编. 普通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17.车文博. 心理学原理.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18.高玉祥. 健全人格及其塑造.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9.黄坚厚. 人格心理学. 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20.简. 斯特里劳著,阎军译. 气质心理学.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1. 高觉敷.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22.高觉敷.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3. 秦金亮,郭秀艳.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J]心理科学,2003,(1).24. 张雷. 进化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与历史.心理学报,2007,(3)25. 陈昭燃,张蔚婷,韩济生. 经颅磁刺激:生理、心理、脑成像及其临床应用.生理科学进展, 2004,(2).26. 单志艳,孟庆茂. 心理学中定量研究的几个问题. 心理科学, 2002,(4).27. 林志成. 眼睛注视:独特的还是不独特的?. 心理科学进展, 2005,(4)28. 吴健辉, 罗跃嘉. 盲人的跨感觉通道重组. 心理科学进展, 2005,(4)29. 刘强, 陈安涛,王琪等. 知觉加工中存在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08,(1)30. 任衍具, 禤宇明, 傅小兰. 视觉短时记忆与视知觉的信息整合. 心理科学进展, 2007,(2)31. 苏彦捷, 郭晓娟. 儿童视听觉通道现实监控的发展. 心理学报. 2007, (1)32. 魏萍,周晓林. 从知觉负载理论来理解选择性注意. 心理科学进展,2005,(4)33. 曹志彤,朱蕾,方加忠. 意识特性的理论框架. 心理科学, 2005(2)34. 霍涌泉,赵微. 意识心理学研究的复兴与发展特点. 心理科学, 2005(5)35. 王勇慧,王玉凤,周晓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在不同加工阶段的干扰控制. 心理学报, 2006,(2).36. 张学民,申继亮,林崇德等. 小学生选择性注意能力发展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1)37.杜建政. 记忆研究的新取向. 心理科学进展, 2002(2)38.李林,杨治良. 内隐记忆研究的新进展:概念、实验和模型. 心理科学, 2004,(5).39.陈会昌,夏菡. 6~14岁儿童对想象物的文字与图画描述.心理科学,2001,(5)40.罗斐,吴国宏. 斯腾伯格思维风格理论述评. 心理科学,2004,(3)41.张结海,朱正才. 归因是怎样影响假设思维的?.心理学报, 2003,(02).42.侯建成,刘昌. 语言与音乐活动的脑机制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8,(1)43.刘燕妮,舒华. ERP与语言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03,(3).44.罗劲,应小萍.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心理科学进展,2005(4)45.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6.卢家楣. 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 心理科学, 2005,(05).47.徐晓坤等. 社会情绪的神经基础. 心理科学进展,2005(4)48.周萍, 陈琦鹂. 情绪刺激材料的研究进展. 心理科学,2008,(2)49.胡瑜,孔克勤. Personality:人格还是个性. 心理科学,2006,(2)50.蒋京川,郭永玉. 动机的目标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 2003(6)51.谢晓非,王晓田. 成就动机与机会 -威胁认知. 心理学报,2002(2)52.张野, 杨丽珠. 我国3~6岁儿童个性类型及发展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2005,(4)53.文萍,张莉,李红等. 儿童执行功能对数学能力的预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54..张坤,李其维. 有关智力的遗传研究演进. 心理科学, 2005,(05).55.郭永玉,张钊. 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架构初探. 心理科学进展,2007,(2)56.刘邦惠, 黄希庭. 国外反社会人格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7,(02)57.马前锋, 孔克勤. 文化与人格:心理人类学的解释.心理科学,2007,(6)58.王登峰, 崔红.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和西方五因素人格量表(NEOPI-R)为例. 心理学报,2008,(3)59.王登峰,崔红. 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及人格与行为的关系——对人格内涵及其中西方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心理学报, 2006,(04)60.徐华春,郑涌. 国外人格障碍五因素模型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02).61.张建新,周明洁.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心理科学进展, 2006,(04)62.Logan G D. Working memory, task switching,and executive control in the task span proced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4, 133 (2) :218-23663.Luck S J , Vogel E K. The capacity oF visual working memory For Features and conjunctions .Nature, 1997, 390 :279-28164.Paller K A,Wagner A D. Observ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nto memory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02, 6(2) :93-10265.Shepard R.N.,Metzler J. Mental rot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Science,1971(171):701-703.66.Wheeler M,Treisman A M. Binding in short-term visual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2002, 131 :48-6467.Church A T, Katigbak M S. Trait psychology in thePhilippines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0, 44(1) :73-9468.Digman, J. M. Personality structure : Emergence of the 53 five-factor model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0, 41 :417-440 .69.Eysenck HJ,Eysenck M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570.Eysenck, H. J.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The thre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0, 58(1) :245-261 .71.McCrae R R, Costa P T. 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7, 52(5) :509-51672.Schwarz N,Clore G L. Mood as information:20years later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3, (14) :296~30373.Shields S A,Kappas A,Magda B. Arnold’s contributions to emotions research .Cognition and Emotion, 2006, (20) :898~901。
中国心理学史人物(9)

陆志韦:(1894—1970)中国语言学家、心理学家。
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1915年留学美国,192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燕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校长。
1937年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一生从事心理学和汉语音韵、语法的研究。
前期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
曾改进艾宾浩斯曲线,两度修订比内-西蒙智力量表。
主要论著有《遗忘的条件》(博士论文,1920年)、《社会心理学新论》(1924年)、《中国儿童的无限制联想》(1932年),译著有《教育心理学简编》(桑戴克著,1926年)。
郭一岑:(1894—1977)中国心理学家。
江西万载人。
191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大学。
1922年留学德国,就读于柏林大学,1923年转入杜宾根大学,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8年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暨南大学、蓝田师范学院、中山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受格式塔心理学传统的影响,在知觉方面学有专长,并长于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学史研究。
在介绍苏联心理学和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极力主张心理学应是一门社会科学。
主要著作有《遗觉之研究》(1930年)、《内分泌研究对于心理学的关系》(1930年)、《生理的欲求》(1935年)、《现代心理学概观》(1937年)、《从人的心理实质看心理学的科学性质》(1959年)、《批判詹姆斯的自然主义》(1962年)、《批判格式塔心理学的自然观》(1962年),译著有《苏俄新兴心理学》(1934年)。
杜佐周:(1895—1974)中国教育学家。
字纪堂。
浙江东阳人。
1919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研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
1923年获博士学位。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美学专业参考书目(修订版)

文艺学美学专业参考书目一、美学原理: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4.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8日)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6. 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959年5月18日)7. 列宁:《哲学笔记》8.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
9.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 亚理斯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1. 柏克:《论崇高与美》,上海,三联书店。
12. 莱辛:《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3. 鲍姆嘉通:《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4. 歌德:《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5.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6.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7. 席勒:《秀美与尊严》,文化艺术出版社。
18. 黑格尔:《美学》(第一-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981年版。
19.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20. 尼采:《悲剧的诞生》,青海人民出版社。
21.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和美学》,人民出版社。
22.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
2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
24. 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工人出版社。
25. 克罗齐:《美学原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6.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7. 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8.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9.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心理学经典书籍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 荣格著
《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 拉?莫阿卡宁著
《荣格心理学入门》 霍尔等著
《神秘的原型》(好) 施春华著
《神秘的荣格》 杨韶刚著
《荣格:灵魂的现实性》(好) 河合俊雄著
《灵性:分析与体验》 申荷永等主编
《千面英雄》(好) 约瑟夫?坎贝尔著
《挑战自我》 刘津主编
《变态杀手》 道格拉斯等著
《重塑你的生活》 莫蒂?莱弗科著
《意识与大脑》 汪云九等著
《非常态心理学》 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著
《罗曼蒂克心理学》 纳撒尼尔?布兰登著
《一目了然》 高间直道
《创造性社会心理学》 艾曼贝尔等著
《个性与价值》(好) 罗兰?帕克著 尚京子等译
《心理学通史》(3、4、5卷) 杨鑫辉主编
《普通心理学》(好) 孟昭兰主编
《普通心理学》 彭聃龄主编
《现代心理学史》 杜?舒尔茨著
《心理学史》
《西方心理学史大纲》 唐
《西方心理学史》 李汉松编著
《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 叶浩生主编
《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 高觉敷主编
《理解心理学》 申荷永等著
《存在心理学》 杨韶刚著
《分裂的自我》(好) RD莱恩著
《挑战自卑》 阿德勒著
《三种心理学》
《夜间风景梦》(好) 王溢嘉著
《梦:内心的声音》(好) 朱建军著
《梦的心理解析》上下 朱建军著
《精神我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好) 方刚著
《你是做梦大师》 盖尔?戴兰妮著
《梦与人生》 夜未眠著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极好)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心理学学科书目推荐复习

附录1心理学学科书目推荐普通心理学教材:1.格里格,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参考书:1.D.Coon, J.Mitterer.心理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彭耽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阿伦森.社会性动物,新华出版社,20015.R.Hock.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工业出版社,2000心理学史教材: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参考书: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波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14.黧黑.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6.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19997.熊哲宏.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申荷永.理解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心理统计教材:1.张厚粲,徐建平著.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参考书:1.王孝玲著,教育统计学(第4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辛涛著,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丁国盛、李涛著,SPSS统计教程:从研究设计到数据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郭志刚著,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5.薛毅著,统计建模与R软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舒华, 张亚旭著,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发展心理学教材: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2.[美]David R. 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参考书:1. 罗伯特费尔德曼著苏彦捷等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72. 美国心理学会组编发展心理学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3.史密斯等著寇彧等译理解孩子的成长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9专业期刊:中文: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英文:Child Development(儿童发展)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科书:Jerry M. Burger 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辅助教科书:Jerry M. Burger.Personality (Sixth Edition)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5 (影印本)参考书:1.郭永玉著.《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郑雪编著.《人格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审美心理学参考书:1.周冠生审美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2.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43.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0.4.阿恩海姆. 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105.童庆炳程正民主编. 文艺心理学教程2003.26.荣格. 心理学与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17.贝尔曼-诺埃尔. 文学文本的精神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自我分析与体验教材:1. 自我分析,卡伦霍尼著,许泽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1. 查尔斯•布伦纳著,杨华渝译,《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2. 朱建军著,《我是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3. 朱建军著,《你有几个灵魂》,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生理心理学教材:1. 沈政,林庶芝编著《生理心理学》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1. 卡尔森 Carlson N.R,苏彦捷等译,《生理心理学第六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 邵郊编著《生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觉敷__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反应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注意了。
古人以为在人体内有某一东西在主宰人的活动,这个东西被他们称为"灵气"或者"灵魂"。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伯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古罗马的伊璧鸠鲁(公元前约341,270)、卢克莱茨(公元前约99,95)、西欧中世纪的奥古斯丁(354,430)、阿奎那(1224,1275)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说明西方国家的心理学思想是源远流长的,心理学确实有一个长期的过去。
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历史却很短。
心理学这个名词在欧洲16世纪以前没有出现过。
通过17到19世纪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和19世纪心理生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得到了它的体系、科学事实和研究方法。
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若以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的心理实验室建立为标志,则至今仅仅有120多年的历史。
绪论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上溯至古希腊(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公元前约460,370]、柏拉图[公元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等人对灵魂或心理现象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1879年,德国的威廉.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培养出一大批一流的心理学家,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距今不过120多年的历史。
一、心理学史的性质和对象1、学科性质与发展动力研究心理学发展的学科,是心理学的分支之一,是历史学科而不是理论科学。
关于发展动力的两种观点:伟人决定论(托马斯•卡莱尔的《论英雄、英雄崇拜及历史上的英雄行为》——整个历史“归根到底是伟人史”)和时代精神决定论(Zeitgeist)(历史是由巨大超人的非人为力量所决定的,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弗洛伊德,则会有别人创立精神分析,因为这一观念早已存在于19世纪的时代精神之中)。
2、研究对象研究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主要的内容包括:(1)心理学发展的时段: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孕育在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却与人类文明同步。
从欧洲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灵魂观念的形成算起,包括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至20世纪70~80年代,心理学在西方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这样的时间更久。
心理学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哲学心理学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到19世纪中叶,它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之前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
在这一时期的前期,即古代与中世纪,心理学主要研究灵魂(soul),后期(17-19世纪)主要研究心灵(mind)。
二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阶段:即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历史,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70~80年代。
这一时期学派林立,各种学派对心理学的主张个不相同。
此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最初为意或无意识,20世纪20~50年代为行为(behavior),直到60年代又回到了心理(意识、潜意识)和行为。
(2)心理学在不同国家的进展西方心理学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西欧和美国心理学的形成、演变和发展的历史。
前苏联和中国的心理学也各有特色: l 古希腊罗马、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心理学思想l 17~19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心理学思想l 17~19世纪德国与荷兰理性主义(rationalism)心理学思想l 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内容心理学(content psychology)以及与之相对立的意动心理学(act psychology) l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在欧洲和美国的产生与发展l 行为主义在美国的产生与发展l 美国的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uralism)l 德国的完形主义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l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的产生及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l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在美国的产生与影响l 日内瓦学派(Geneva school)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l 以维果斯基与彼德罗夫斯基等为代表的前苏联的心理学发展l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心理学的成就从这些分析中不难看出,心理学发展的脉络是:古希腊罗马是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发源地;德国是实验心理学产生的故乡,是世界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源地;美国是机能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以及认知、社会等心理学的产生地,也是当代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中心。
(3)心理学史的主要内容:l 前人关于心理现象的哲学观点和具体见解l 心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发现与重大成就l 前人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争论及其对心理学发展的预测l 心理学与邻近学科在发展上的联系l 各个国家的心理学传统与特点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研究的是,心理学在近代西欧和美国是如何形成、演变和发展的。
大致上来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笛卡儿和洛克到冯特前为止,包括17,19世纪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以及18、19世纪的生理学。
第二个时期:主要包括实验的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第三个时期:自冯特到现代,包括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这也是西方近代心理学的重点) 二、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与方法1、学习心理学史的意义(1)有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提高心理学研究与学习的理论水平。
以精神分析为例,通过历史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及其对心理学的贡献。
(2)通过心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心理学在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人的特性与本质。
(3)学习心理学史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的意义1.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掌握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学习和研究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对于我们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也很有好处。
2、学习心理学史的方法(1)整体把握法指在学习中要先有一个总的框架,然后把部分性的材料镶嵌进去。
时间、地域等都可以成为构成框架的材料。
(2)比较分析法在比较中提高理论认识。
从发展上可以分为纵向与横向比较;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同类与异类比较。
(3)史论结合法指在学习中始终要坚持事实与观点理论的统一,切忌以论代史和堆砌史料两种倾向。
(4)两点论评价法指在学习时对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和流派均应视为对立统一体,具有两重性,既要肯定其合理、积极、贡献的一面,又要指出其不合理、消极、局限的一面,切忌一点论。
第一章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哲学心理学思想一、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十七至十九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心理学思想的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心理学仍属于哲学心理学思想的范畴;第二,心理学的理论来源主要以笛卡儿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第三,哲学心理学主要以经验论、联想论和感觉论为理论形式。
二、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勒奈?笛卡儿(1596-1650)是近代二元论和中华民族主义唯理论的著名代表,是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家,是资产阶级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之一。
笛卡尔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1) 认为人的观念有三种来源:一是天赋的,即与生俱来的,如上帝的观念和数学公理等;二是从外面来的,如感觉;三是人造出来的,如想象。
2) 提出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笛卡儿从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根据光学、力学原理和解剖实验,以及受哈维关于血液的机械解释的启发,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刺激弧的假设,揭示了反射和反射弧的本质。
3) 在心身关系上提出了"心身交感论"的二元论观点。
在心物关系上,笛卡儿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实体以外,还有所谓的精神实体。
心灵和身体既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又是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东西。
笛卡儿根据当时的解剖学知识认为松果体是心身交感的地方。
总之,笛卡儿的心理学思想是二元论的。
这个二元论虽然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是在当时宗教和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它还是具有进步作用的,在生命活动最复杂的领域中为决定论的新方法论开辟了新的前景。
三、霍布斯的心理学思想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是培根唯物论的继承者,近代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和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其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1) 主张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2) 运用联想来解释人的想象和思维。
霍布斯对联想的本质和种类作了论述,他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
四、洛克的心理学思想约翰?洛克(1632-1704)是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学家,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典型代表和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
洛克的心理学思想对后来英国和法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贝克莱和狄德罗都渊源于洛克。
"洛克心理学思想的主要观点有:1) 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白板说"。
认为人的全部观念"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洛克认为,构成知识的观念来源于两类经验:一类是外部经验,即感觉,它是由客观外部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所引起的;另一类是内部经验,即反省,它是通过对人的"心灵"的内部活动的体验而得来的。
由于洛克把观念的来源归结为物和心两个方面,因而使陷入了二重经验论,为唯心主义经验论打开了方便之门。
2) 洛克将感觉观念分为"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和"第二性的质的观念"。
洛克虽然承认一切感觉观念都是内外物刺激引起的,但是他并不认为一切感觉观念都是外物酌"真正映像"。
他把感觉观念分为两类:一类叫第一性的质的观念,即关于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等的观念,它们同自己的原型是相似的,是这些性质"真正的映像或肖像"。
例如,取一枚麦子,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仍具有体积、形状、广延等性质,若继续分下去,一直分到各个部分都看不出来的程度,每一部分还是保持这一些性质。
另一类叫第二性的质的观念,即关于事物的颜色、声音、滋味、气味等等的观念,它们完全根据主体的变化而变化,根本没有与之相符合的原型,至多在物体中只有引起这种感觉的诱因。
例如,同样的火,离得较远我们就有温暖的感得离得较近我们就有灼病的感觉又如,一块班岩在黑暗中是没有颜色的,但光线照在它上面,我们就有红色和白色的感觉。
于是,洛克就认为,温暖和灼痛、红色和白色等性质的观念并不是客观事物的映像,而是主体接受第一性的质的作用后历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