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合集下载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资料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资料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一、概述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是规范医疗行业行为的重要工具,旨在保护患者的权益,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同时也维护了医疗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并阐述其重要性和意义。

二、常见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1、执业医师法《执业医师法》是规范医师执业行为的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医师的资格认证、执业范围、执业规则、培训和考核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对医师的执业行为进行了约束,如禁止医师在执业活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对患者隐瞒病情等。

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规范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设置、登记、命名、校验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医疗机构符合国家卫生健康标准。

此外,该条例还规定了医疗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如提供医疗服务、接受监督等。

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处理医疗事故的重要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的定义、分级、处理程序和赔偿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也明确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如报告医疗事故、配合调查等。

该条例有助于公正、公平地处理医疗事故,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和意义1、保障患者权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如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等。

同时,也保护了患者的合法权益,如接受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等。

2、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为,确保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也明确了医疗机构的职责和义务,如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保证医疗安全等。

3、维护医疗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医疗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如执业范围、培训和考核等。

同时,也保护了医疗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如获得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等。

4、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业的行为,促进其健康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自律性,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一、法律法规概述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1.卫生机构的管理2.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安全3.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4.卫生监督与卫生事件的处理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药品的生产、经营许可与监督管理2.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和质量标准3.药品的注册与审批4.药品的进口与出口管理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1.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和注册2.医疗器械的生产和经营许可3.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和监督五、所涉及附件1.附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全文2.附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全文3.附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全文六、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卫生机构:指依法设立,提供医疗服务或相关服务的法定机构。

2.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指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和安全措施。

3.药品: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疾病的物质。

4.医疗器械:指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缓解疾病的器具、设备、用品。

七、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困难:医疗机构申请药品生产许可面临的审批难题。

解决办法: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审批流程,提供完整的材料和准确的信息。

2.困难:药品进口与出口管理的复杂性。

解决办法: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要求申请许可,并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合规操作。

3.困难:医疗器械注册和审批过程的耗时问题。

解决办法:提前规划并妥善安排时间,确保申请材料的准备充分,并与监管部门保持沟通,尽量缩短审批时间。

4.困难:医疗机构卫生事件的处理和卫生监督的应对。

解决办法:建立完善的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加强卫生监督与内部管理,及时应对和处理各类卫生事件。

,详细介绍了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卫生法、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附件中提供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全文,同时了相关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常用医疗法律法规

常用医疗法律法规

常用医疗法律法规概述在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医疗法律法规,以确保诊疗行为的合法合规。

同时,患者也需要了解自身的医疗权利和医疗知情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医疗法律法规,以提高医患双方对医疗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

医疗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法》该法规于2009年1月1日实施,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设置、管理、执业医师注册、医疗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该法规明确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遵守的七项基本规范:医德规范、医疗服务规范、医疗质量规范、医疗安全规范、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规范、医学伦理规范和保密规范。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与计划生育法》该法规于2016年10月1日实施,规定了卫生与计划生育事业的组织管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医护人员执业等方面的内容。

该法规进一步强调了患者的知情权、同意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行为提出更高要求。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纠纷调解条例》该条例于2003年1月1日实施,旨在通过调解协议、仲裁裁决等方式解决医疗纠纷问题,维护医患关系稳定和谐。

该条例适用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与患者因医疗服务等产生的纠纷。

4.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该办法于2002年9月1日实施,主要规定了医疗事故的界定、报告、处理、赔偿等方面的内容。

该办法明确将医疗事故定义为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中导致患者损害的事件,并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认真处理和积极赔偿医疗事故的受害者。

5.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该条例于2014年6月1日实施,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登记、审批、生产、经营、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该条例明确了医疗器械的管理体系和质量要求,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医疗设备质量。

总结医疗法律法规是保障医患关系稳定和谐、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法律保障。

医务人员和患者需要共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和谐、安全、顺畅的医患关系。

同时,医疗机构与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医疗法律法规

医疗法律法规

医疗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律法规。

第二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履行职责,维护医疗卫生秩序。

第三条患者是医疗服务的主体,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医疗伦理,恪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职责,不得侵害患者合法权益。

第四条国家推行医疗纠纷调解制度,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应当积极参与调解工作,切实履行调解协议。

第五条国家加强医学科技、医学教育、医学伦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第二章医疗行为第六条医务人员应当执行国家和相关部门公布的医疗服务质量标准,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及时、文明的医疗服务。

第七条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自主权、隐私权和决策权,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应当依法保密。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当以患者为中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品,不得违规开具处方药或使用未经批准的药品。

第九条医务人员应当合理规避和处理医疗风险,对医疗事故应当及时报告和处理,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原因和赔偿情况。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当接受患者的监督和投诉,积极改进服务质量,不得通过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患者。

第三章医疗机构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办理相关许可证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确保医务人员的执业资格和专业水平,定期进行职业培训和考核。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制定详尽完善的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并及时处理医疗纠纷。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公布医疗收费、医疗质量、医疗服务评价等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设备、药品配送、废物处理等管理,确保医疗服务安全。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六条医疗纠纷应当首先通过协商或调解解决。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委员会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卫生计生委员会的职责、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以及卫生计生工作的相关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设置、管理、服务、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标准,以及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医疗服务、医疗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该法规定了卫生工作的目标、职责、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以及卫生工作中的各种规范和标准。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该法规定了药品的生产、流通、销售、使用、检验和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其中,涉及医疗的部分包括:药品的质量、有效性、安全性等要求;药品的审批、注册和备案要求;药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要求等。

5.《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医疗器械的分类、注册、备案、生产、销售、使用、检验和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其中,涉及医疗的部分包括:医疗器械的分类和管理要求;医疗器械的注册和备案要求;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医疗器械的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要求等。

6.《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规定了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使用、检验和监管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其中,涉及医疗的部分包括:医用食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医疗营养配方食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保健食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定等。

7.《中华人民共和国疾病预防控制法》该法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职责、组织架构和工作方式,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各种规范和标准。

其中,涉及医疗的部分包括:传染病防控的相关要求和措施;医疗卫生机构感染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措施等。

8.《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该法规定了医师的职业道德、执业资格、行为规范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其中,涉及医疗的部分包括:医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医师执业注册和资格认证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医师执业行为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等。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医疗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领域,为了保障患者的权益,并且确保医疗行业能够按照规范进行运作,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权益关系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和保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与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医疗机构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法是一部针对医疗机构运营管理的法律法规。

该法律法规主要围绕医疗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配置、卫生条件、设备设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通过该法律法规的实施,医疗机构将更加规范地运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二、医疗责任法医疗责任法是一部针对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

该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手术等医疗行为,以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等方面。

通过该法律法规的实施,医务人员将更加谨慎地对待医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是一部针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

该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药品注册审批、药品储存配送、药品广告宣传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通过该法律法规的实施,药品市场将更加规范有序,药品质量得到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保障。

四、患者权益保护法患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部针对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该法律法规主要涉及患者知情同意、患者隐私保护、患者投诉权利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通过该法律法规的实施,患者将在医疗过程中享有更多的权益保障,患者作为医疗活动的参与者,能够更好地参与决策、保护自身权益。

五、医患纠纷解决办法医患纠纷解决办法是一部针对医患纠纷处理程序的法律法规。

该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医患纠纷的调解、仲裁、诉讼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通过该法律法规的实施,医患双方将更加公正、合理地解决纠纷,维护医疗秩序,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权益。

综上所述,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保障患者权益、规范医疗行为、维护医疗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模板: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文档一、引言旨在提供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详细内容,以便参考和执行。

以下是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详细内容。

二、医疗相关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院法》- 注释:该法规规定了医院的组织形式、职责和权益,以及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2. 《卫生法》- 注释:该法规对卫生和医疗领域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进行了规定,包括人员卫生保健、公共卫生、医疗器械管理等方面。

3. 《医师法》- 注释:该法规规定了医师的执业条件、权利和义务,以及医疗行为的规范和责任。

4.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注释:该法规对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了规定,以确保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5. 《药品管理法》- 注释:该法规对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进行了规定,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6.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 注释:该法规规定了医疗纠纷的处理机制和程序,以促进医患双方的合理权益。

三、所涉及附件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院法》全文2. 《卫生法》全文3. 《医师法》全文4.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全文5. 《药品管理法》全文6.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全文四、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医院法:- 注释:法律规范医院的组织形式和管理2. 卫生法:- 注释:法律规范卫生和医疗领域的基本原则和制度3. 医师法:- 注释:法律规范医师的执业条件和行为规范4.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注释:法规管理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5. 药品管理法:- 注释:法规管理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6.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 注释:法规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和程序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1. 困难:医疗纠纷频发,纠纷处理不及时。

- 解决办法:加强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机制,促进医患双方的沟通和协商,实行及时、公正、公开的纠纷处理流程。

2. 困难:医院管理混乱,导致医疗质量低下。

- 解决办法:加强医院的管理和监督,推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制度,确保医院的职责和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在医疗领域,存在着多项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行为和保护患者权益。

以下是一些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列表:
1. 《卫生法》
这是中国的基本卫生法律,规定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基本原则、义务和责任。

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该法规详细规定了医疗机构的设置、运营、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3. 《医疗纠纷处理办法》
该法规明确了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并提供了解决医患矛盾的指导。

4. 《医疗损害责任法》
此法规规定了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和责任,以及医疗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

5. 《药品管理法》
该法规详细规定了药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监管的要求,保障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6. 《医疗器械管理条例》
此法规规定了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等方面的规范,以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性。

7. 《医师法》
该法规规定了医师的职责和权益,以及医师执业的注册、考核和纪律问题。

8. 《药店管理条例》
此法规规定了药店的经营和管理要求,以确保药店的安全和合法运营。

9. 《传染病防治法》
该法规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报告的规定,以维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10. 《医学伦理学指导原则》
此法规明确了医疗行为应遵循的伦理原则,包括医生患者关系、隐私保护和研究伦理等方面。

这些法律法规在医疗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旨在保护患者权益、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并维护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当前医疗形势特点:规范、紧张、竞争、严峻、法治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法律观念的日益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维护病人的利益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确保护理安全。

涉及卫生方面的法律共十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涉及卫生方面的行政法规二十四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麻醉药品管理办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精神药品管理办法、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等。

我们应掌握以下法律法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第四条以人为本,践行宗旨。

坚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宗旨,发扬大医精诚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第五条遵纪守法,依法执业。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医疗卫生行业规章和纪律,严格执行所在医疗机构各项制度规定。

第六条尊重患者,关爱生命。

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和健康隐私,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尊重患者被救治的权利,不因种族、宗教、地域、贫富、地位、残疾、疾病等歧视患者。

第七条优质服务,医患和谐。

言语文明,举止端庄,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自觉维护行业形象。

第八条廉洁自律,恪守医德。

第九条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第十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

第十一条乐于奉献,热心公益。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三十三条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②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③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⑤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在医疗活动中,患者可享有以下权利:患者有知道自己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医疗费用的知情权;有获得及时诊治的治疗权;有治疗方案的选择权;有隐私保护权;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有申诉权(《条例》第十一条等)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报告;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解释。

第十八条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

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护士条例》颁布日期:2008年1月23日实施日期:2008年5月12日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

第七条护士执业,应当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申请护士执业注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二)在中、高等学校完成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全日制3年以上的护理、助产专业课程学习,包括在教学、综合医院完成8个月以上护理临床实习,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三)通过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四)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

护士执业注册申请,应当自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之日起3年内提出。

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为5年。

第二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允许下列人员在本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一)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二)护士执业注册有效期届满未延续执业注册的护士。

在教学、综合医院进行护理临床实习的人员应当在护士指导下开展有关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行日期是2004年12月1日。

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发生流行时按哪类传染病管理: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行是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治疗霍乱最关键的环节是补液。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等。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上述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医院感染病例由报告人于 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医疗损害责任第五十四条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五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医务人员未尽到前款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意见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第五十七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八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二)隐匿或者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三)伪造、篡改或者销毁病历资料。

第六十条患者有损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不配合医疗机构进行符合诊疗规范的诊疗(二)医务人员在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下已经尽到合理诊疗义务(三)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难以诊疗。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

第三章第十六条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医疗机构执行许可证》(二)符合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三)有适合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有与其开展的业务相适应的经费、设施、设备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六)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章执业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工作,必须佩带载有本人姓名、职务或者职称的标牌。

第三十二条未经医师亲自诊查病人,医疗机构不得出具疾病诊断书、健康证明书或者死亡证明书等证明文件;未经医师、助产人员亲自接产,医疗机构不得出具出生证明书或者死产报告书。

第三十八条医疗机构必须承担相应的预防保健工作,承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支援农村、指导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等任务。

第三十九条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必须服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医疗单位应加强对麻醉药品的管理。

禁止非法使用、储存、转让或借用麻醉药品。

医疗单位要有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

处方保存三年备查。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 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悄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 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 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在48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调查处理结果向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应分类统一处理。

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三十四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入;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