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8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07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答案【经典版】.doc

难点 07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指作者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即作者在文中的思想、情感倾向等。
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以从“一分析四理解”入手。
“一分析”指分析题干的要求,即确定题干是要求从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角度分析语句的意 思还是要求直接写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理解”的具体内容是:1.理解观点句。
论述类文章中的观点句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 论点,段落的中心句等,考生阅读文章时要注重分析、理解这些语句表达的意思以及与作者 观点态度的关系。
2.理解事例。
事例是用来论证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论据,理解事例,能够帮 助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3.理解引用句。
论述类文章中使用引用手法的语句多是用来证 明作者的观点的,考生要重点理解。
4.理解标志句。
这里的标志句指的是使用标志性词语 (如“认为”“以为”“感到”等)的句子,这些语句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生要注重把 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专制下的清朝学术袁世硕1.袁由于清王朝统治者很早便利用了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朝廷的设立悉依明制, 世硕,山东定都伊始便摆出了尊孔崇儒的面孔,“修明北监为太学”,规定学习《四书》《五 大 学 终 身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康熙皇帝是 教授。
1949历代少有的博学而重视文教的帝王,读书甚多,特别崇尚朱熹。
他还任用了一 年 考 入 山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编纂理学图书,升朱熹为孔庙大成殿配享十哲之 东 大 学 师次,成为第十一哲。
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从冯沅君康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之时,便着手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 教授,毕业 后,成为冯1鸿词科,意欲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虽有一些人拒征,还是录取 沅 君 的 助了数十人,开始编修《明史》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分经、史、子、 教。
集四部,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余种,近十万卷,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大总袁世汇。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名题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8分)不言而喻,唐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结果,以及借助强盛的国力和至多的人才而崛起的高峰,使得我们对它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高峰分析”。
李白、杜甫作为高峰中的高峰,对他们的研究,因而也就成了“双高峰分析”,其间的极端重要性也就不能不辨。
高峰时代是某种精神文化发育得最充分、丰富、完整和精深的时代,作为时代标志的高峰之高峰,则是该时代中最有才华内涵和形式创新能力的样本。
双峰出现在盛唐,是中国文化史一大奇观。
从漫长的时间维度着眼,往前,它意味着对以往一部诗史和文化史极其丰富深刻的接受;往后,它意味着对以后一部诗史和文化史的极其丰富深刻的被接受。
李杜诗学是以生命体验为核心的。
杜甫有两句广为人知的诗,一句是自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句是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前一句中的“神”字,并非所谓存在于彼岸世界的神,清人贺贻孙《诗笺》认为“神者,吾身之气也”,它是内在于人的心灵的特殊生命体验,标志着这种诗学带有浓郁的对生命世界的体验沟通的意味。
前一句诗讲的是对诗史和文化史的广泛吸收,以及把这种吸收转化为诗的生命的情景。
“破”字,既是“读破”,又是“破蔽”。
破蔽还真,使诗人在充沛的元气中滋养出旺盛的主体创造欲望,对现实、人生有深刻透视,对历史、宇宙有透辟参悟,纵笔所之,自有“惊风雨”“泣鬼神”的力度。
这种充盈着生命、充溢着力度的诗学,体现了盛唐气象。
雄奇是李太白的绝招。
太白写黄河,黄河的大小缓急竟是那么随心所欲,可以是“咆哮万里出龙门”,可以是“黄河如丝天际来”,在心理时空中任意擒纵伸缩,显示出创造主体的非凡魄力和气象。
清人宋征璧《抱真堂诗话》引舒章的话说:“‘大’字是(杜)工部的家畜。
”杜甫比李白更加脚踏实地,但他也经常用天地、宇宙、乾坤、古今、万里、百年等词语,来包容自己的诗学魄力。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里的乾坤已经把外在的世界加以内化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显示了心理时空的无限舒展和巨大的内涵。
高考语文一轮精品复习之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2)Word版含答案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二)专项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商衡,字平叔,曹州人。
授鄜州洛郊主簿。
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
兴定三年,岁饥,民无所于籴,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全活者甚众。
后因.地震城圮,夏人乘衅入侵,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
秩满,县人为立生祠。
再辟原武令。
未几,入为尚书省令史,两月拜.监察御史。
哀宗姨郕国夫人不时出入宫闱,干预政事,声迹甚恶。
衡上章极言,自是郕国被召乃敢进见。
内族庆山奴将兵守旴眙,与李全战,败。
朝廷置之不问。
衡上言:“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则.无以谢.天下。
”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
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亲旧干预权利,其家人填委.诸司,贪墨彰露。
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
诏罢温户部,改太后府卫尉。
再上章言:“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哀宗为之动容,乃出温为汝州防御使。
未几,丞相完颜赛不领陕西行省,奏衡为左右司员外郎,密院表留,有旨:“行省地重,急于得人,可从丞相奏。
”明年,召迁,行省再奏留之。
正大八年,以母丧还京师。
十月,起复为秦蓝总帅府经历官。
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徒单兀典等败于铁岭,衡未加诸帅存殁,招集溃军以.须其至。
遂为兵干所得,欲降之,不为屈。
监至长水县东岳祠前,诱之使招洛阳,衡曰:“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
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望阙瞻拜曰:“主将无状,亡兵失利。
臣子罪责,亦无所逃,但以一死报国耳。
”遂引.佩刀自刭,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月拜.监察御史拜:授予官职 B.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谢:谢罪C.其家人填委.诸司委:托付 D.遂引.佩刀自刭引:拿(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后因.地震城圮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不尔则.无以谢天下欲速则.不达C.招集溃军以.须其至不赂者以.赂者丧D.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佯狂不知所之.者(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商衡有才能,直言敢谏的一项是( )①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②干预政事,声迹甚恶③衡上章极言,自是郕国被召乃敢进见④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⑤召迁,行省再奏留之⑥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衡为官廉洁,关心百姓疾苦,饥荒之年开仓赈济,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
【免费】高考语文核心考点“分析概括文章作者观点”例题解析

高考语文核心考点“分析概括文章作者观点”例题解析☞明常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所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有的则是间接表述;有的是集中表述,有的则是分散表述。
阅读时应能加以分析概括,分辨出作者的观点态度究竟是批评还是支持,抑或是有一定的保留。
通常情况下,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比较鲜明的,这些观点态度常常集中表现在全文的中心句和段落的中心句中。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两类中心句,就可以做到。
但有时候作者的观点、态度隐含在文章的表述之中,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从分析句子间的语意关系入手,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从材料出发,推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定考向高考对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面对×××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熟技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方法”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节考点2“真题示法”),完成后面的问题。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信息类文本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讲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观倾向。
作者的观点态度,可能直接表述,也可能间接表述;可能集中表述,也可能分散表述。
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是隐含的,分析时就要依据文本,揣摩文中的隐含信息,推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如果散见于文中不同位置,分析时就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与“概括”是两种对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是从复杂到简单,将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找出各个部分的本质属性,弄清彼此间的差异;概括是从简单到复杂,将若干事物依据其共同特征归纳在一起,实现对整体的认知。
【设问形式】形式一: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形式二: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形式三:下列不属于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形式四:下面这段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整体把握辨析作者在整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
这类试题一般从阅读的整体性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涉及的内容探幽析微,作出仔细的辨析。
第二步,查找评论文字,作出判断或概括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
这类试题在一般信息类文章中大量出现,一般要求在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观点进行辨析和概括。
【方法技巧】答题的时候,或者辨析从文中得出的判断的正误,或者辨别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
应用查找到的有关词句与选项对照,辨别、比较、筛选,通过分析进行取舍。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要领是:一、从全文中筛选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语句,常在文章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
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高中每日一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必修2 试题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21年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偃虹堤记有自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荆、潭、黔、蜀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那么皆泊南,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那么谋其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那么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那么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
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苏教版高三必修)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苏教版高三必修)杨厚典【考点突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层级,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义,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和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此考点题型基本稳定,一直采用的是选择形式的题型:普通单选式。
形式为:对××话或××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
这个题型是对作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考试说明》早就列出了这一内容,但是以前试题中未出现过,2003年是第一次。
答题时要联系全文对选项进行分析,看其是否符合文意,是否恰如其分,有没有歪曲事实、故意拔高、有意贬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避重就轻等情况。
【典例调研】【典例1】释秘演诗集序[宋] 欧阳修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
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
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
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
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自高。
二人欢然无所间。
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
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
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
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
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
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
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
已老,胠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注:①胠:打开——选自《古文观止》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天下太平日久,那些有才能的人往往蛰伏不出,必定有老死而不被世人发现的,想要访求他们,与之结交而不能。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201903041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
【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千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
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
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
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
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
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
(用自己的话作答。
)
【参考答案】
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
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①,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②。
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
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
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
于时极乐。
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
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
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
②汉嘉,蜀地名。
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1.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
B.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
C.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
D.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
3.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4.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分析。
1.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
“卢君之施泽于民”这句话的意思是卢君给百姓施加恩惠,根据此意可在第三段中找到“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这句话。
2.A
3.参考角度:化用诗句;对偶;炼字;整散结合、举例、效果。
句式上,整散结合。
运用动词如“携”、“挈”、“攀援”等生动形象地表现登山之乐;运用对偶如“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音韵和谐,富有节奏;化用苏轼名句,文意典雅,如“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表现登游凌云的超然洒脱,心旷神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侧重考查语言表达技巧。
分析语言技巧,一般可从三个角度分析。
炼字,如动词、形容词等;对偶对账,整散结合;化用前人诗句,增强表达效果。
此句可从这三个角度做出分析。
4.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
因为苏轼仕途屡遭坎坷,怀才不遇,无法实现经世致用之志,即使畅游山水也无法真正释怀;但他仍以积极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寄情山水。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可从第二段中找出“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
第二问要联系苏轼的生平来回答。
苏轼的三起三落:一起:步入仕途。
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落:大难临头。
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
苏东坡青云直上,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二落:知难而退。
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一再主动请辞外放。
三起:再回朝廷。
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
三落:一贬再贬。
苏东坡被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
现在海南岛经济发达,古代却是极其落后、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
贬谪至此,就再无处可贬了。
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变幻莫测,做好此问题要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来回答。
【参考译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不是山水能使人娱乐,而是智者、仁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寄托在这(山水)里面。
南方本来就是山水幽深玄妙的地方,而四川峨眉(的景色)尤其怪伟奇绝。
从前苏轼把官位视为浮云,却愿意担任汉嘉太守,以便成全游览凌云山(的愿望)。
古代杰出的士人,他们纵情游览山水却不被世俗的事务羁绊,大都像这样啊!
我的朋友卢抱孙凭进士的身份担任四川洪雅县令,(洪雅)地方小而且偏僻,政治简洁明了,人民安守当地的习俗,(卢君)从容治理(洪雅)。
于是(他)携带着孩童,带着酒,逶迤而来,攀着(草木)登上(山峰),坐在高山堆积的山石之间,超然远望,邈然静思,飘飘然有离开尘世的情怀,浩浩然好像处在三代之上。
在这时
(卢君)感到非常快乐。
(卢君)回到家乡闲居之后,请擅长绘画的人,画了一幅《卢公载酒游凌云》图。
古人(前人)曾经做过的事情,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仿效它。
昔人曾经做过的事,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比得上啊。
然而苏轼有志于此(游览凌云寺)却没有实现的,到了卢君却能够用他的行动实践了,那么卢君(先生)给百姓施加恩惠,大概也类似古人(曾经)做的事吧?于是我替他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