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成语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用法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用法学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热爱和使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成语。
2. 难点: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灵活运用成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准备相关的成语故事、成语卡片等教学资源。
2. 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3. 教学环境:保持教室安静整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成语图片或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习成语: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个常用的成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并让学生跟读、朗读。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一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和用法,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 游戏互动:设计成语接龙游戏或成语填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成语。
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成语的使用,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成语。
6.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成语,让学生总结成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感悟,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延伸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其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运用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成语教案模板高中数学

成语教案模板高中数学
教学内容:成语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成语,使学生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词汇量。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灵活运用成语进行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教师向学生介绍成语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讨论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二、梳理知识
1.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成语,如“一马当先”、“落井下石”等,并讲解其意义和用法。
2.教师以丰富多彩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三、实践演练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语的分析和理解练习,让学生自行解释并使用成语进行造句。
2.教师设计成语拼图、填空等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互动。
四、实践应用
1.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演讲比赛,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展示自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
2.教师设计成语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成语进行文章或故事创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
力和想象力。
五、总结反馈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成语学习的看法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包括背诵和应用常用成语,写作一篇关于成语的文章等。
七、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更多成语学习资源和阅读材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成语教学与运用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成语教学与运用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教案成语教学与运用指导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并记住教材中的常见成语的词义和用法;2. 学会正确运用成语,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成语,并能够正确运用;2. 练习使用成语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教材选择适当的章节和素材);2. 教具:黑板、彩笔、教案、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口头讲解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成语教学。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成语吗?举个例子。
- 你们平时在哪些场合中会见到成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Step 2:学习与理解(20分钟)1. 教师利用教材中的例句和材料,依次介绍几个常见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亡羊补牢”、“画蛇添足”、“金玉满堂”等成语进行讲解。
2.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中相关的篇章,理解成语的使用场景和意义。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Step 3:巩固与拓展(25分钟)1. 要求学生课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写一段短小的故事来运用该成语。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多个成语来增强文采和故事的趣味性。
2.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写的故事,让其他同学猜测故事中所使用的成语。
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
Step 4:总结与检测(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出示一份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成语的掌握程度。
测验可以包括填空、选择题等形式,以确保学生能熟练掌握成语的使用和运用。
五、课堂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在课堂上进行成语联想游戏,寻找与之相近或相对应的成语。
2. 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并记录身边所遇到的有趣成语,形成一个成语表或者学习笔记,不断积累和拓展对成语的理解。
成语的正确运用教案

成语的正确运用教案第一篇:成语的正确运用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教学理念:成语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使文章如何写得更好的法宝,为达“九年一贯”中充分培养学生对信息“搜寻、分析与应用”的能力以提高学习成效,并提升自我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讲,练,评和学生的不断反思,达到多数学生能熟练使用成语的目标。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加强积累成语,增强语境意识,判别成语使用的正误,提高解题能力。
体会成语的妙用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加强积累成语,增强语境意识判别成语使用的正误,提高解题能力教学难点:判别成语使用的正误,提高解题能力教学方法:对策一:加强积累对策二:利用具体语境判别成语使用的正误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加强积累成语,增强语境意识,判别成语使用的正误,提高解题能力。
体会成语的妙用教学步骤(一)导入:运用成语故事导入:闻鸡起舞,鸡鸣狗盗等等(二)成语运用的几大误区知识归纳成语误用有以下几种情况: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对象不当、不合情景、误解词义、重复用语、自相矛盾、搭配不当等。
1、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的难度。
如果不仔细辨析语素意义,则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辨析:“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
“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而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这个成语的词义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
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辨析:“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把“降价的烽火”理解为“火中取栗”的“火”显然是望文生义。
而且“火中取栗”也带有贬义,用在本句不合适。
正确使用成语优秀教案

正确使用成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3.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成语的定义和特点;2.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成语的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谈论一些常用的成语,如“一马当先”、“一举两得”等,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存在和使用。
2. 学习成语的定义和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固定词组,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成,具有一定的意义和特定的用法。
成语的特点是:语言简练、意义深刻、形象生动、富有文化内涵。
3. 学习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成语的正确使用技巧。
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熟记成语的意义和用法;2.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3.注意成语的搭配和用法;4.避免滥用成语。
4. 练习成语的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让学生提高成语的运用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些句子,让学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填空;或者让学生自己编造一些句子,运用所学的成语。
5. 总结归纳教师可以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成语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出一些成语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让学生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或者让学生自己编造一些句子,运用所学的成语,检验自己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有待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成语的运用水平。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提高。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

教案成语的正确运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汉语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和结构: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
2. 成语的用法:成语可以作为谓语、宾语、定语等,用于表达完整的意思。
3. 成语的来源:成语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成语的含义、结构和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成语的用法和意义。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讲解成语的含义和结构:通过讲解成语的构成和特点,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3. 讲解成语的用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成语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
4. 练习:让学生练习使用成语,加深对成语用法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成语用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起源和故事背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 成语接龙: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记忆力。
3. 成语应用比赛:设置成语应用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正确运用成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成语故事书籍:提供成语故事书籍给学生阅读,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和背景。
2. 成语卡片:制作成语卡片,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成语。
3. 在线成语字典:提供在线成语字典给学生使用,方便他们查询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八、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成语,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成语运用 教案

成语运用教案教案标题:成语运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常见的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进行创造性思维,增强语言灵活性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常见的成语及其意义。
2. 学会正确运用成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成语卡片或成语列表。
2. 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简短的故事或情境引入成语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2. 教师展示一些成语卡片或成语列表,让学生猜测其意义。
二、讲解和练习(15分钟)1. 教师逐个讲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给出例句进行解释。
2. 学生跟读和模仿教师的例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3. 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搭配练习,通过对话或小组讨论运用成语。
三、创意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成语创意表演,每组选择一个成语,编写小剧本并进行表演。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成语融入到故事情节中,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拓展应用(1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成语故事写作任务,要求使用尽可能多的成语并保持故事连贯性。
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修改和评价,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规范性。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成语,并检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成语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积极运用成语,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2. 建议学生每天背诵和运用一个新的成语,以扩展成语知识储备。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创意活动和写作任务中的成语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成语的正确运用教案

《成语的正确运用》【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易错成语的几种类型。
2、判别成语使用的正误,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学生判断和使用成语的失误原因,并确定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明确考查重点一般是常见、常用、常错的成语。
【教学难点】成语量非常大,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掌握技巧、分析方法是本专题需要突破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成语是我国汉语言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
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是对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幻灯片展示)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类题型已经成为众多同学的考查难点,丢分率较高。
其实原因很简单:平时积累少,不能很好的理解成语的含义。
要想解答好此类题型,除了平时的勤动手查、勤动嘴问,还需要掌握一些解答此类题型的技巧。
结合日常生活中人们滥用成语的现象,及考试中我们考察的重点和范围,我把错用成语的类型做了以下分类:二:讲解常见的几种错误类型第一类望文生义幻灯片展示例句:(同学们,看句中成语运用是否准确?)1、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啊,好美的大海!”2、在飞机上俯瞰祖国的沧海桑田,我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
学生发言后,归纳:成语源于典故,因此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而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所以我们不能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幻灯片:第一类望文生义)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长期以来,我们就这样错误的理解着,甚至使用着,有时难免会出笑话。
看下面这些成语,你理解对了多少。
幻灯片展示:大方之家具体而微差强人意高山仰止空穴来风屡试不爽不足为训振聋发聩罪不容诛首当其冲学生活动:同桌二人交流,找出自认为理解准确的成语并加以解释。
第二类用错对象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有指个体的,有指群体的;有指人的,有指物的;有专用于夫妻间的,也有专用于亲人间的。
即这类成语是有专指范围的,不能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幻灯片展示成语汗牛充栋妙手回春鳞次栉比天伦之乐豆蔻年华信笔涂鸦破镜重圆巧夺天工济济一堂学生活动:试着说出这些成语的适用对象,并用一词造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运用——成语教学目标:1、把握考试要求2、熟记规律并灵活运用重难点:熟记规律教学方法:通过例题的分析总结规律教学时数:1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光辉灿烂,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对于自己祖国的文化必须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光荣。
而怎样体现自己的文化修养呢?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说话。
你是妙语连珠还是笨嘴拙舌,是能言善辩还是词不达意,说上几句话就能了解了。
而体现自己说话有水平有文采的极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恰当适量使用成语。
那么成语的使用到底应该注意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成语使用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误区误区一,望文生义有些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我们看到某一不明含义的成语,如果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就极易出现望文生义的毛病,作出错误的或片面的解释。
如:(1)对茶的重视很不够也说明了这一点,甚至形成偏见,以为中国的茶只是下里巴人解渴的东西,档次不如一些进口饮料。
(2)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豹。
“下里巴人”原指流行于战国时楚国的《下里》《巴人》两首民间歌曲。
后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艺作品,多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
而(l)句在使用“下里巴人”这条成语时,把它误解成地位不高的人。
“目无全牛”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
后比喻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亦形容办事准确熟练。
而(2)句在使用该成语时,把它误解成只见部分不见整体了。
误区二,对象误用有些成语使用的对象是特定的,如果掌握不牢,就很容易扩大其使用对象,从而造成错误。
如:(1)这对老朋友分别了近半个世纪,没想到这次居然大街上萍水相逢,于是站在路边畅谈起来。
(2)同学们有不懂的问题应虚心向老师请教,不耻下问。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句(1)用该成语形容老朋友相遇属对象误用。
“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句(2)是学生向老师请教,用“不耻下问”,显然用错了对象。
误区三,褒贬不分成语在感情色彩上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加以分清,避免误用。
如:(1)全市几百名警察倾巢出动,终于将歹徒捉拿归案。
(2)在成克杰治下,广西贪官前赴后继上刑场。
“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多含贬义。
句(1)用来形容警察有误。
“前赴后继”形容英勇战斗,勇往直前,多含褒义。
句(2)用来形容贪官有误。
误区四,轻重不当有些成语的词义有轻重之分,使用时应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如:(1)各种形式的周刊、月刊、分类细密的专业报纸不断出现,真有风起云涌之势。
(2)每个考生都要注意休息,否则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考试。
“风起云涌”比喻事物迅速兴起,声势浩大。
句(1)用来形容各类报刊出现,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三长两短”多用来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常用作“死亡”的委婉语。
句(2)用来形容考生,有些言重了。
误区五,形近混淆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
如:(1)周老师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关心,真称得上无所不至。
(2)只要我们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做,无疑一定能改变那种事半功倍的状况。
“无所不至”指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后多含贬义。
而(1)却把它与一字之差的成语“无微不至”混淆了。
(2)句把事半功倍“当成了”事倍功半“,意思用反了。
误区六,语义重复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将成语和句子语义进行比照,否则极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义的重复。
如:(1)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吧。
(2)我俩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难言之隐”指难以明说的事情或缘由。
该成语与(l)句中的“苦衷”义有重复。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分上下。
该成语与(2)句中的“各有千秋”义有重复。
误区七,功能混乱每个成语在句中都有自己不同的语法功能,如果对此把握不准,就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如:(1)这则笑话,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学习诸公”给予了有力讽刺。
(2)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了。
“漠不关心”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不能带宾语。
“出奇制胜”也不能带宾语。
而句(1)、句(2)却硬让它们带上了宾语,都犯了功能混乱的错误。
误区八,谦敬颠倒有些成语有谦词与敬词之分,如果辨别不准,就会犯谦敬颠倒的错误。
如:(1)王教授已谈了这些,算是抛砖引玉,下面请诸位发表高见。
(2)刘厂长是这方面的行家,下面请他不揣冒昧地跟大家讲几句。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常作谦词,用在自己身上,句(1)却用在别人身上,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不揣冒昧“指不揣度自己言行轻率,常作谦词。
句(2)却把它用在刘厂长身上、同样犯了谦词敬用的毛病。
三、成语的分类按成语的结构来分类: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买椟还珠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并列式:千山万水、画蛇添足;偏正式:倾盆大雨、窈窕淑女(中间可加“的”字)。
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而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
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
四、成语使用规则及步骤1、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2、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3、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5、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合要求的。
具体地说,就是:1、事理简单,更要深思。
例如:(1)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99•全国)(2)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3)人们走回头路的劲头没有来的时候,有些人走累了,就成群结队地坐在柏油马路边的树阴底下聊天。
(4)心目中先有了跃然纸上的人物,才能写出生动的故事来。
2.本义出现,要敢于相信。
不少成语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决不能认为它用错了。
例如:(1)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92•全国)(2)他在攀登峭壁时跌了下来,肝脑涂地,惨不忍睹。
(3)还有十分钟就要上车了,你只粗枝大叶地告诉我就行了。
(4)他被扔进了地牢,从此光天化日同他再也没有缘分了。
3.见一字,更要见其余。
例如:(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95•全国)(2)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95•全国)(3)天下决无一挥而就之事,亦无一学即能之业,无不从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
(4)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地等了一个小时。
(5)几近年来,伊拉克因受制裁,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
最近又遭到美英飞机的袭击,真是祸起萧墙。
4、“两栖”色彩,要能兼知。
例如:(1)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91•全国)(2)父亲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口若悬河,仿佛他有满肚子的苦衷要告诉我一样。
(3)驻科索沃地区的几位青年记者发回的新闻背景材料信息丰富,平铺直叙,得到新闻部主任的赞扬。
(4)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高的勇敢机智,先轸的忠直刚烈,都只寥寥几笔,便刻画得栩栩如生。
5.字面重复,要能看出。
例如:(1)他乐不可支,笑醒了,原来是一场南柯一梦。
(2)她一语道破了他的隐私,使他好像如芒在背。
(3)他在监狱里受尽折磨,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6、变更用法要能明白。
例如:(1)搞好群众关系对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有人等闲视之。
(2)土郎中的名堂可多啦,山上有的是万验灵丹,比这里的盐水强多了。
五、课堂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昨天晚上,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我被振聋发聩的雷声惊醒醒了。
B、《康熙王朝》是一部以史实为依据的鸿篇巨制,它囊括了康熙在位时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
C、最近,那位足球明星在场上情绪低落,心不在焉,传球和防守都差强人意,真是令人失望。
D、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鹜地进入中国。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时下,田园风光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很流行,满足了人们走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
B、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响,去年春天来得早,春节刚过,北海公园就涣然冰释,让喜欢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C、本届影展表现出参赛者对民俗摄影的深刻理解,参赛作品的题材从日常生活习俗、人物服饰到节庆活动应有尽有,真是蔚为大观。
D、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B.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漫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达不满。
D.有的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且面对困难不胆怯的孩子,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随着两个儿子的出世,家庭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
C.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