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研究方案

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研究摘要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得舆论作用及其影响不断扩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权也在不断的扩大,公权力的扩大易乱用、滥用,而易滋生腐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积极地发挥应有的机能,而舆论监督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方式而成为对现代政府实行监督使其规范行政的一种必然监督方式。
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公共权力的范围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国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广大人民对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性要求越来越迫切,反腐倡廉的呼声越来越高。
近年来社会舆论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行政监督中的又一手段,对推进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舆论监督的分析,提出对舆论监督的建议,以期更好的完善舆论监督,促进行政管理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1、舆论监督2、法制建设3、中立化4、社会保障5、新闻立法目录一、基本概念 (1)(一)行政监督 (1)(二)舆论监督 (1)二、舆论监督的特性 (2)(一)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 (2)(二)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性 (2)(三)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性 (2)(四)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性 (2)(五)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性 (3)三、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一)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达. 4 (二)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5)(三)缺位现象明显,民众的口头舆论很少受到正确的对待 (6)(四)监督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内容也有失真实性 (6)(五)监督体制不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不全面 (7)四、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对策 (8)(一)加强行政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 (8)(二)提高行政舆论监督的相对对立性 (9)(三)加强对行政舆论监督的社会保障机制 (9)(四)加强民主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 (10)(五)加强新闻立法 (11)五、结论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一、基本概念(一)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行政舆论监督

行政监督概论论文—————浅谈我国的行政舆论监督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班级:091班29号姓名:***浅谈我国的行政舆论监督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行政权力日益扩大,行政权力的滥用、乱用现象不断,以至于腐败滋生,政府公信力下降。
而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力度大大增强,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舆论监督的作用显得愈加重要。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改革措施在当今社会中,网络、电视新闻、报刊杂志成了人们了解信息、参与公共事务和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工具,舆论监督手段在社会中的作用功能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一)行政监督的内涵监督,从字面上看就是监察、督导的意思。
所谓行政监督,从广义上理解,就是指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公民、社会舆论等政治和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督。
从狭义上理解就是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
(二)舆论监督的基本含义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我国《辞海》中对监督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
所谓舆论监督是指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具体来讲是指公民或组织表达一种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言论的活动。
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二、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概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在我国舆论监督虽然已经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相比于传统的监督方式来说,尚处于弱势,建立健全舆论监督迫在眉睫。
(一)舆论监督已经得到社会各界关注1、舆论监督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舆论监督在社会各界日益受到关注,有效的打击了腐败行为,弘扬了社会正气。
2011年山西长治公考状元因体检不合格被刷,但由于考生的素养高,在多家医院亲自复查后均显示身体各项指标正常,于是把这件事情公开化,随后该事件被社会各界关注,形成了舆论。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摘要当前,舆论监督已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翘首盼望舆论监督在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中以及反对官僚主义、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面对这一社会形势,我们要做好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克服舆论监督中的难点,拓展舆论监督的路子,不断提高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的透明度。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策略。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二、舆论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 (3)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重点及其特点 (3)(一)舆论监督是多种监督中的一种 (3)(二)舆论监督的重点 (3)(三)舆论监督的独特之处。
(4)四、加强行政权力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4)五、进行舆论监督所存在的问题 (4)一、记者的心态、素质和舆论监督的需要不相适应 (4)二、机关报体制和实行舆论监督的不相适应 (4)(三)媒体的关注与民众的关注产生错位 (5)(四)媒介对行政权力监督的依赖 (5)(五)缺乏健全的舆论监督机制 (5)(六)媒介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5)六、加强我国行政舆论监督的实施路径 (6)(一)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舆论监督 (6)(二)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 (6)(三)减少行政权力对舆论监督的干预 (6)(四)优化舆论监督环境 (6)(五)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7)(六)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化 (7)结论 (7)参考文献: (7)一、行政监督的概念及其意义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督,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否遵从规章、法律进行检查,约束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行为,以防止和纠正管理中的失误和偏差,保证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
它既包括专业行政监督机构对其他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构对下级行政机构的监督、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监督和行政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政党组织、国家机关、大众舆论、社会团体和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依法所进行的监督。
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学校名称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大学姓名学号专业行政管理教育层次本科入学时间2013 年9月指导教师肖凌峰论文提纲一当代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一)法律监督系统(二)政治和政府监督系统(三)社会监督系统二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一)舆论监督主体意识不强(二)舆论间的法制建设滞后(三)舆论监督组织结构不健全三舆论监督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一)、(这些“、”都删掉)没有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二)、新闻工作者欠缺职业道德素养(三)、报道爆出后没有下文,官员利用某些手段阻止批判性的言论发表或对发表言论的媒体人经行打击报复(这句话做标题不合适的,重新提炼,简明扼要即可)(四)、各监督机构不能够协调配合(五)、个人团体不能涉足媒体界(六)、新闻媒体权利不明确四加强舆论监督的对策(一)、要营造出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二)、提高新闻媒体队伍的素质(三)、加强追踪报道,健全舆论监督责任追究(四)、完善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部门协调配合(五)、拓宽新闻媒体围(六)、加快舆论监督立法进程五总结浅论我国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摘要:舆论监督作为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监督方式,在规公共权利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舆论监督越来越重视,加上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大幅增加,我国的舆论监督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舆论监督大力发展的同时,舆论监督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包括:舆论监督受到权利的干涉,舆论监督不受具体的法律保护,新闻媒体对舆论监督的滥用等等这些方面。
本文对舆论监督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待舆论监督可以发展的更好。
关键词:舆论监督行政监督新闻媒体一当代中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所谓的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五、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制度(一)

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内容摘要】行政监督在首要价值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不受监督的权力尽然走向腐败。
有监督才有法治,没有监督,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将推动保障。
行政监督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政府职能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
舆论监督是监督制度的一种,体现了公民对党和政府的各项事务、政策和决策的了解。
而这种体现往往会出现在与时俱进的网络时代的舆论监督中。
【关键词】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一、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的定义:(一)广义的行政监督,指政党、立法机、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的专门监督机关,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履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
(二)是狭义的行政监督,指行政系统上下级组织间或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系统自身履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
(三)是等同于行政监督检查,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管理对象(行政管理相对人)遵守法律、法规,执行行政机关决定、命令情况所实施的督促和检查活动。
而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及公务员的职务行为进行的监督则被称作行政法制监督。
(四)是认为行政监督=监督行政,社会监督。
即指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依法定职权对行政机关是否合法、合理地行使行政职权所实施的督察、纠偏等活动。
行政监督系统主要包括内部监督(自律系统)和外部监督(他律系统)。
内部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运用行政监督权力对其自身的行政活动进行监督和监察的行为。
外部监督则主要包括法制监督、社会监督、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
如网络、新闻、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对行政机关进行的社会监督。
二、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一)舆论监督的定义描述舆论监督,西方称之为“第四种权力”。
舆论监督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作为一种功能,它是言论自由权的诸项政治与社会功能之一。
广义的舆论监督指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
论政府行政中的舆论监督

论政府行政中的舆论监督赵文亮伴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权不断扩张,以前作为一个“守夜人”式的政府已不复存在,公权力在不断的扩大,易乱用、滥用而滋生腐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机能,因而人们寄希望于社会舆论的监督机制。
曾有一部名为《明日帝国》的电影,影片中媒体大亨借助于媒体控制了整个国家,左右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进而想借于此控制整个世界……这只是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其中我们却感受到媒体所承载的舆论的巨大威力。
从社会控制及社会秩序形成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在今天的社会中,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电脑网络等为形式的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正显现出愈来愈强化的趋势。
很多学者将舆论监督称作为“第四权”,因为它对传统的三权构成(立法、司法、行政)的制约在许多方面一点也不屈于三者之间的制约,因而舆论监督的作用日益受人关注。
而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权也在不断的扩张,以前作为一个“守夜人”式的政府已不复存在,现代政府管理调节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公权力在不断的扩大,易乱用、滥用而滋生腐败,传统的监督方式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机能,因而人们寄希望于社会舆论的监督机制,希望通过新闻媒体等公共论坛公开揭露权力滥用现象,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不利于被批评者的舆论压力,促使当事人有所觉悟或有关职能机关采取措施,以达到监督和制约的目的,使得政府及其官员能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本文正是基于这两种发展趋势而作的。
一、舆论监督的法律、理论依据及其在政府行政中的实施的原因我们平时所称的舆论监督,实际上是一种广义上的监督,即舆论对立法、司法、行政这三方面的监督,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狭义上的舆论监督,即舆论对政府的监督——具体的公民或组织表达一种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言论的活动。
这里存在的问题是作为一个批评者是否有权对政府作出批评性言论?有何法律依据和理论依据?我国的舆论监督是有法律上的依据的: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随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监督作为治理机制的一种主要手段,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行政监督的各种形式中,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舆论监督的定义与特点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媒体、公众舆论来对政府、组织或个人的行为进行评判和监督的过程。
舆论监督的特点有三个:第一,在于公众的参与。
舆论监督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依托公众的声音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在于媒体的媒介。
舆论监督通常依靠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来传达公众的意见和监督信息。
第三,在于舆论的影响力。
舆论监督能够对政府、组织或个人的形象和信誉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行政监督是指政府对自身、社会组织和公民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活动。
在行政监督中,舆论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政府是行政监督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之一。
舆论监督可以通过媒体的曝光和公众的舆论造势,让政府更加透明,避免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同时,舆论监督也能够让政府更加敏感地感知民意,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满足公众的要求和期望。
2. 对社会组织和企业行为的监督社会组织和企业的行为也是行政监督的重要对象之一,舆论监督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与此同时,舆论监督也能够引导他们更好地执行社会责任,尊重公益和公共利益。
3. 对公众事件的监督公众事件通常涉及公共利益,经常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舆论监督可以更好地揭示事件的真相,防止事件被掩盖或误导,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同时,舆论监督也能够更好地调节公众情绪,降低事件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三、舆论监督的优势和不足舆论监督有很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舆论监督的参与度高,广泛性强。
舆论监督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依托公众的声音才能发挥作用。
2. 舆论监督的媒介途径多样化。
舆论监督通常依靠传统媒体或新媒体来传达公众的意见和监督信息。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当代世界,大众传媒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达程度,我国新闻媒体产生的舆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公共行政监督力量。
舆论监督的定义是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力。
它与司法、内部、公民监督同作为我国行政监督的方式之一,足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行政监督的作用主要是对行政的政治方向和对行政政策的贯彻执行起保证作用,保护国家、社会、集团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推进行政法制化造就优秀政务家和公务人员。
通过行政监督,保障行政机关正确地行使行政权力,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而舆论监督能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对人民公仆监督的特性,对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各项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其深刻的意义,由此,本文将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在政府行政中的作用舆论监督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它有着行政监督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
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能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从而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对于人民群众而言,舆论监督是一种能制约政府权力的公民权利,是政府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
人们群众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有效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减少失误、杜绝腐败,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并能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这也使公民能够更好地成为监督政府机关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主体力量,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通过舆论监督,还可以使政府的工作更有效、政策更有效,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从而减少社会矛盾,有利于人民利益。
对于国家和政府机关而言,可以利用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对国家、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以及宣传政府新政策,引起人们的关注,形成社会普遍性的认知,借助舆论的压力使社会的不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从而保证政府权力的良性运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 ____________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姓名___________李______幸___________ 教育层次_________本科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1045001200101___________省级电大_______广西广播电视大学_____专业_________行政管理_______________分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陈贵虎____________ 教学点 _______开放教育学院__________目录摘要 ..................................................................... .. 1 1基本概念 (1)1.1行政监督 (1)1.2舆论监督 ............................................................. 1 2舆论监督的特性 (1)2.1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 (2)2.2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性 (2)2.3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性 (2)2.4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性 (2)2.5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性 ................................................. 2 3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1、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达 (2)3.2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3)3.3缺位现象明显,民众的口头舆论很少受到正确的对待 (3)3.,监督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内容也有失真实性 (3)3.5监督体制不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不全面 ................................... 3 4加强和改善我国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对策 .. (4)4.1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的氛围和环境 (4)4.2加强连续和追踪报道、健全舆论监督的信息反馈和责任追究机制 (4)4.3健全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 (4)4.4监督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行为 (4)4.5建设高素质的新闻工作队伍 (5)4.6加强新闻立法 ......................................................... 5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 ....................................................................5浅论行政监督中的舆论监督李幸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权力的范围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国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广大人民对政府行政管理的透明性要求越来越迫切,反腐倡廉的呼声越来越高。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飞速发展,社会舆论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行政监督中的又一手段,对推进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对舆论监督的分析,提出对舆论监督的建议,以期更好的完善舆论监督,促进行政管理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特性,问题,对策随着现代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电视、广播等传媒在人民生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大量的信息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
同时,随着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人民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由于舆论监督与民主的距离最近,备受关大人民群众关注。
1基本概念1.1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专设的行政监察、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广义的行政监督泛指执政党、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群众等多种社会力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
1.2舆论监督所谓舆论监督,是指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通过各种舆论工具,或者是称之为大众传媒工具包括报纸、电视等公开报道,评论等手段以形成舆论压力,对国家出台的各项工作,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实行应有的监督。
舆论监督是党和国家六大监督体系中的最特殊的一种,它的实质人民的监督,因此无论广义上理解的公民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力和自由,还是从侠义上理解公民依法运用新闻传媒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和呼声,表达自己的权利和自由,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舆论对各级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以及社会事务实行监督。
就舆论监督的本质和当前开展的实际情况而言。
2舆论监督的特性舆论监督是迅速、有效、广泛的监督。
和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其他社会监督方式相比,由媒体开展的舆论监督具有独特的优势。
舆论监督不同于一般职能的监督机构的监督,具有以下五大特性。
12.1舆论监督主客体的广泛性首先,与舆论监督相比,其他监督主体具有特定性,例如法律监督的主体只是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而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其宗教信仰、年龄、性别等都具有舆论监督权。
其次,舆论监督客体即被监督对象具有广泛性,舆论监督的客体不仅限于违纪或违法、党内或党财务或司法,而涉及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行为。
[1]2.2舆论监督方式的公开性这是由新闻媒介和舆论本身的公开性决定的。
经过新闻媒介的宣传报道,舆论监督的内容、指向的对象都摆在公众的面前,以至于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关注其结果,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监督过程。
而其他的监督形式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例如纪检监督则通过固定的渠道和方式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其监督内容、结果,除了当事人,外界很少了解,这说明透明度不高。
[2]2.3舆论监督影响的及时性这是由舆论本身与新闻媒体时效性强的特点决定的。
一般而言,形成舆论的都是些社会敏感话题,因而群众对此的反应很敏感,往往一触即发,产生共鸣,然而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只需通过大众传媒的一个环节,就能广泛传播开来,自觉的形成有力量的舆论监督。
而其他监督,例如通过信访渠道诉诸法纪监督,程序复杂,费时较长,延误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3]2.4舆论监督效果的威慑性这是由舆论监督的上面三个特性共同决定的。
舆论监督虽然本身不具有法律效力,没有直接处置权,也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但由于它是一种社会公开的道义的监督,在激起民愤后,掌握处置权的机关一般不敢轻易地包庇隐瞒,大事化了,小事化无,为此给监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舆论压力,从而重视社会问题,并认真解决,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威慑力。
2.5舆论监督成本的低廉性司法监督是一种非常有效、有力的监督,但司法监督会留下死角。
是司法监督的成本比较高,而且周期比较高,往往办案的经费会随着案件的重大及时间的推移,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这是普通人无法承担的。
相对而言,媒体从事舆论监督,特别是在市场条件下,不需要花纳税人的钱,也不需要花老百姓的钱,所以社会成本较低。
3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3.1、舆论监督的客体过于广泛,有些部门权利过大,社会舆论无法到达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其宗教信仰、年龄、性别都具有舆论监督权。
在我国的政治组织体制中各个部门具有其不可替代的责任与权利,随着这些权利在各个方面的广泛运用,产生了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
虽然国家宪法允许监督机构、社会大众与媒体对其进行合法的监督,但由于有些部门的权利过大,民众或者媒体根本不2能如本身所设想的那样真正的对他的行为进行指责。
实际上舆论监督不仅仅限于违纪与违法、党内或党外、财政与司法,而是涉及到监督客体的方方面面,大到贪污受贿小到个人品质,这些都在舆论监督的范围内。
因此,国家应该多多倾听民众的声音,真正做到分权。
3.2监督的公开制度不健全,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与全球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公开性做的还不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设计行政监督制度时设计主体更多的是考虑政策性而不是实际上的作用或效果;二是监督的主体非常的广泛,而所能够监督的内容却很狭隘,很多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的舆论根本得不到政府或社会的重视;三是监督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范,在我国现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开监督往往只是对某些特定的政府组织或部门进行了规定,而且这些组织都各自为政,缺乏规划与部署;四是监督的公开渠道很少,方式也比较单一,问题解决后也不能真正的公开的公布于众,使得群众的知情权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3缺位现象明显,民众的口头舆论很少受到正确的对待由于国家实际情况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约,大众媒体在监督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失语”(即不能真实的反应实际情况)现象,对民众口头的呼吁置之不理或缺少重视。
有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媒体对群众已经“议论纷纷”的事情故意忽略,或在报道中提及的并非民众真正关心、关注的方面,导致媒体的重点与民众的重点产生错位。
另一方面,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人总是将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个人与整个地区划等号,把舆论监督视为一种的威胁而对舆论监督者进行干预与阻挠,甚至采取暴力的方式阻止舆论的扩大。
3.,监督者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内容也有失真实性在我国只有一部分的监督者真正具有高素质或者高水平,而另一部分人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则不高。
有些个体监督者对大众媒体或个人所具有的监督权进行非正常的使用,以实现个人的私欲,如收受贿赂,骗取财产等;还有一些个体监督者则将其当成泄愤、鸣不平,甚至敲诈勒索的工具。
另外,少数媒体会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即进行报道导致了其对事情出现真相的扭曲。
另一方面,有些监督者经常采取事不关己就不关心的冷漠态度,即使真正参与其中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够科学,如暗访、偷拍等等,这些都是侵犯公民、团体、法人的正当权利的。
更有甚者,直接取代执法部门的权利,对其监督对象进行非法的扣押与报复,或者采用流言等形式影响民众的心里与社会的稳定和谐。
[4]3.5监督体制不健全,法律保障制度不全面我国虽然在近些年建立了一系列的有关舆论监督或者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但相比较社会实际的需求还是很少的,缺乏完整的体系,更没有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舆论监督的地位、性质与权利。
尽管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有很多措施支持舆论监督,但从根本上看还是过于抽象,操作的难度也很大,同时这些制度本身又不够连贯同一,往往在制度之间就存在矛盾冲突,进行裁决时难以评定是非。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法律保障,监督者在实施正当的3监督时人身与各方面的安全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致使监督者不敢也不愿意形式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