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的分期及治疗
胸腺瘤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适用 于各种类型的 胸腺瘤,尤其 是恶性胸腺瘤。
手术切除的并 发症包括感染、 出血、胸膜瘘 等,需要在术 后进行密切观
察和护理。
手术切除的效 果与肿瘤的分 期、病理类型 等因素有关, 需要根据具体 情况进行评估。
放疗和化疗
放疗:通过高能 射线破坏癌细胞 并阻止其分裂和 扩散
化疗:使用药物 杀死或抑制癌细 胞的生长和繁殖
其他治疗方法
化疗:使用药物杀死癌细胞,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放疗:通过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 免疫疗法:利用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使用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XX
THANK YOU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01
咳嗽
痰中带血:肿瘤侵犯支气管 引起痰中带血
干咳:胸腺瘤压迫气管引起 刺激性干咳
呼吸困难:胸腺瘤压迫呼吸 道导致呼吸困难
声音嘶哑:胸腺瘤侵犯无力, 可能是由于肿瘤 压迫或免疫系统 受损所致。
患者通常会感到 身体疲劳,无法 进行正常的日常 活动,需要休息 才能缓解。
放疗和化疗的优 缺点比较
放疗和化疗的适 用范围和注意事 项
免疫治疗
胸腺瘤的免疫治疗是指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 免疫治疗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反应,帮助身体更好地抵抗肿瘤。 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细胞免疫治疗等。 免疫治疗在胸腺瘤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两种方法,其中组织学检查更为准确可靠。
病理学检查的优点是可以明确诊断,缺点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风险。
在进行病理学检查前,需要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如禁食、清洁肠道等,以确保检查结 果的准确性。
胸腺瘤有几个治疗方法

胸腺瘤有几个治疗方法胸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胸腺肿瘤,它发生在胸腺上皮细胞中,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
胸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以及靶向治疗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胸腺瘤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手术切除可根据肿瘤的性质和位置进行不同的手术方案。
对于良性的胸腺瘤,一般采用胸腔镜手术切除或开放性手术切除,将肿瘤完整地切除,同时保留胸腺组织,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损伤。
对于恶性的胸腺瘤,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健康状况,可能需要进行更广泛的手术切除,包括胸腔切开或胸腔全切开。
手术切除在胸腺瘤的治疗中具有明确的疗效和适应症,但同时也存在手术风险和切除后的并发症。
放射治疗是胸腺瘤治疗的另一种方法。
放疗是通过利用高能射线杀灭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放疗可以作为手术前的辅助治疗,用于缩小或固定肿瘤的大小,以减少手术的难度和手术后的复发风险。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可以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用于控制肿瘤的生长和缓解症状。
然而,放疗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如皮肤炎症、食管炎症、肺炎等,因此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反应。
化疗是通过用药物抑制或杀灭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以达到治疗效果。
化疗可以作为胸腺瘤的辅助治疗手段,用于手术后的保守治疗或放疗后的继续治疗。
化疗方案一般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化疗常常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免疫系统抑制等,因此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耐受性和病情变化。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胸腺瘤治疗方法之一。
靶向治疗是基于恶性肿瘤特有的生物学特征,利用特异性的药物或抗体靶向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扩散。
目前,靶向治疗在胸腺瘤中尚处于研究阶段,具体的靶向药物和治疗方案尚待进一步研发和验证。
然而,靶向治疗为胸腺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除了上述几种治疗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手段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得到应用。
2021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全文)

2021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全文)中国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胸部肿瘤类型,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
中国胸腺肿瘤的发病率略高于欧美国家,约为4.09/100万。
对于可手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优先推荐手术完全切除,术后或辅助以放化疗。
而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上皮肿瘤,治疗方式以放化疗为主,但缺乏标准的一、二线治疗方案。
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胸腺上皮肿瘤中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前景。
目前,XXX肿瘤的诊疗尚无指南发布。
因此,XXX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对国内外胸腺上皮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讨论,并对胸腺上皮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制定了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通常位于前纵隔。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病理学分类,它被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其发病率为1.3~3.2/100万。
在2019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上报2016年肿瘤数据登记处为682个,质量控制后共纳入487个肿瘤登记处,覆盖人口3.8亿。
筛选胸腺恶性肿瘤(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为C37)的新发病例为1562例,发病率约为4.09/100万,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2.73/100万,高于欧美国家。
根据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北美的胸腺肿瘤发病率为2.14/100万,胸腺肿瘤在亚裔人中的发病率(3.74/100万)高于高加索族裔(1.89/100万)。
2016年中国胸腺上皮肿瘤死亡710例,死亡率1.86/100万,标化发病率(Segi′s世界标准人口)为1.20/100万,2000年始至今发病率呈波动性增高趋势。
胸腺肿瘤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和医学检查。
胸腺肿瘤的起病隐匿,当肿瘤体积较小时,患者常无体感症状;随着肿瘤增大,患者首发表现为纵隔局部压迫症状,如胸闷、气短、头面部肿胀感等。
约1/3的胸腺瘤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伴发疾病为重症肌无力。
胸腺瘤诊疗指南或共识

胸腺瘤诊疗指南或共识流行病学1.胸腺上皮肿瘤起源于胸腺,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胸腺瘤的发病率约0.13/1 0万-0.15/10,是前纵隔常见的原发肿瘤。
男女发病率相似,40-70岁是好发年龄,儿童和青少年很少发生胸腺瘤。
酒精、烟草、电离辐射都不是胸腺瘤发病的高危因素。
2.前纵膈肿块包括肿瘤病变:胸腺瘤、淋巴瘤、胸腺癌、胸腺类癌、胸腺脂肪瘤、生殖细胞肿瘤、肺转移瘤等(只有胸腺瘤、胸腺癌和胸腺脂肪瘤来源于真正的胸腺成分)。
3.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约占50%,病程常呈缓慢发展(除外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
诊断1.CT扫描是诊断胸腺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其表现为:位于前纵隔的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不伴有淋巴结的肿大。
常邻近大血管、心脏,在左侧无名静脉下方,邻近胸骨;若病灶较大可包绕纵膈大血管,CT表现:中等软组织密度,少部分患者可表现囊性化和钙化。
2.MRI主要用于制定手术计划时确定切缘边界,尤其对于在术前考虑有大血管、心脏侵犯的病人更有价值;不能耐受碘造影进行增强CT扫描的患者,可进行胸部MR I。
3.低剂量CT不能用于胸腺瘤或胸腺癌筛查,因为没有数据证实胸腺瘤或胸腺癌的筛查可以提高生存期。
4.PET-CT能更好的提示解剖结构的情况,能更好的提示解剖结构的情况;有研究显示胸腺癌的最大SUV值明显高于胸腺瘤,与胸腺瘤相比,胸腺癌呈均匀性摄取。
(PET-CT对于胸腺瘤的诊断价值有待进一步明确)5.纵膈肿瘤需要查AFP和β-HCG检测以便于排除生殖细胞肿瘤;查T3、T4、TSH 排除纵膈甲状腺肿。
6.胸腺上皮样肿瘤:①胸腺床部位界限清晰的纵膈包块并不与甲状腺连续;②肿瘤标记物AFP或β-HCG阴性;③无淋巴结肿大表现。
7.FNA可以引起针道肿瘤细胞的种植,因此在考虑胸腺瘤时谨慎使用FNA。
8.若临床和影像学特征都强烈提示胸腺瘤为可切除病灶(例如重症肌无力和影像学典型的占位病灶),没有必要进行手术活检,避免经胸膜的方法进行活检,以防止肿瘤的种植转移。
胸腺瘤的分型及分期

胸腺瘤是最常见的前纵隔原发肿瘤之一。
绝大多数胸腺瘤位于前上纵隔的胸腺部位,极少数可异位发生在后纵隔、下颈部、肺门周边、胸膜或肺实质内。
胸腺瘤一般生长缓慢,以局部浸润为主要生长方式,转移灶常常局限在胸膜、膈肌、心包、或者横膈内,胸腔以外的转移少见。
即使完全切除的胸腺瘤仍有后期复发的可能性。
较小的胸腺瘤可没有任何症状。
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时,会产生周围组织压迫、刺激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膈神经麻痹等。
胸腺瘤可能合并重症肌无力(MG)、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低球蛋白血症、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红斑狼疮、巨食管症等,其中以重症肌无力最为多见。
分型胸腺瘤主要病理特征为混杂的细胞成分,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和非肿瘤性淋巴细胞,各种细胞比例变化是组织病理学分类基础。
传统分型以占80%以上的细胞成分命名,分为菱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性和混合型。
这种分型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没有意义。
另有将胸腺瘤分为皮质型、髓质型和混合型,皮质型又分为皮质为主型和“单纯”皮质型2个亚型。
这种分型方式和预后高度相关。
1999年WHO对胸腺瘤的组织学分型:A型胸腺瘤:即髓质型或梭型细胞胸腺瘤。
AB型胸腺瘤:即混合型胸腺瘤。
B型胸腺瘤:按照逐渐增加的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及核异型上皮细胞比例又分为3个亚型;B1型胸腺瘤:即富含淋巴细胞的胸腺瘤、淋巴细胞型胸腺瘤、皮质为主型胸腺瘤或类器官胸腺瘤;B2型胸腺瘤:即皮质型胸腺瘤;B3型胸腺瘤:即上皮型、非典型、类鳞状上皮胸腺瘤或分化好的胸腺癌。
C型胸腺瘤:即胸腺癌,组织学上此型较其他类型的胸腺瘤更具有恶性特征。
2004年WHO分型取消了C型胸腺瘤作为胸腺癌的同义词,将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列入胸腺癌。
胸腺瘤分期(masaoka)I期:局限于包膜内;IIa期:肉眼浸润周围脂肪组织、纵膈内脂肪组织或两者都有。
IIb期:镜下浸润包膜III期:肉眼侵犯邻近器官(如:胸膜、大血管或肺);IVA期:胸膜或心包播散;IVB期:淋巴造血系统转移。
胸腺瘤诊断治疗

治疗
治疗策略:
I 期非侵袭性胸腺瘤:对于 I 期胸腺瘤,标准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如非手术 切缘阳性或因内科疾病不能手术患者,放疗不需参与。 II 期胸腺瘤:II 期胸腺瘤包括对于包膜及包膜外脂肪组织的侵犯。术后放疗 对于II期完全切除术后胸腺肿瘤目前建议不考虑术后放疗。Chen 及 Wuerzburg 的数据显示对于 A/AB/B1 术后放疗无益。术后切缘不尽的病例必须行术后放疗 。 III/IV 期胸腺瘤:III 期及 IV 期胸腺瘤如有手术可能,可考虑外科手术及术 后放疗。化疗可用于术前诱导治疗。
影像学表现
1、非侵袭性胸腺瘤-X线片表现
X线:可为阴性,可为上纵膈向一侧或两侧突出的弧形密度增高影,其边缘清晰,轮 廓光整。
影像学表现
1、非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
CT:①前中、上纵膈内的实质性肿块、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相当于胸大肌约50-70HU,少数同时累及前上、 中、下纵膈。
②边界光滑清晰,密度均匀,较少出现囊变、坏死,肿瘤与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呈光滑弧形,两者间脂肪间隙 均匀存在。
胸腺解剖
胸腺解剖
正常胸腺CT下形态
胸腺解剖
正常胸腺CT下大小
• 胸腺厚度随年龄变化,变化最大的在 20-49岁,总体来说是从大到小再到大, 大于60岁有增大趋势<59岁,均小于 21mm,大于60岁可超过30mm,宽度则 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胸腺解剖
正常胸腺CT下密度
• 1、6-19岁人群中胸腺的CT密度与肌肉相同或稍高,CT值约30HU • 2、由于随年龄增加腺体逐渐消失而代之以脂肪,故从青春期至25岁期间,以前外
概述
纵膈肿瘤需完善的化验:
1、需要查AFP 和β-HCG 检测以便于排除生殖细胞肿瘤;
第八版胸腺瘤分期评述

第八版胸腺瘤分期评述胸腺肿瘤往往与自身免疫综合症相关,这引起了临床医生对其的好奇。
胸腔播散是胸腺肿瘤独特的生物学行为,且存在组织学异质性。
由于胸腺肿瘤相对罕见,因此很难对这类肿瘤的组织学分型和分期达成共识。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提出不同的胸腺肿瘤分期标准,但是大多数并未获得认可。
过去40年,至少提出了14种不同的分期标准。
3-4年前,Masaoka及其同事首次提出了胸腺瘤的分期系统。
虽然,该分期系统只是基于93例患者进行分析,但该系统经过时间的考验证实可以很好的预测患者的预后,由此得名的Masaoka分期系统仍然是今天使用最广泛的分期标准。
随后很多研究者尝试予以改良,其中最有名的是1994年Koga 及其同事提出的修订方案。
然而,依然存在问题,有些问题来源于临床及病理描述。
例如,什么是“肉眼侵犯邻近器官”?如何才能确定肿瘤''严重粘连而不是穿透纵隔胸膜''?纵隔胸膜在标本的哪个部位?该分类是否适用于胸腺癌,还是只针对胸腺瘤?这些条目由Detterbeck及其同事逐项列出, 并着眼于修改分期系统。
为了促进对该类罕见肿瘤的研究成立了国际胸腺恶性肿瘤兴趣小组(ITMIG)。
ITMIG的一个主要目标提出以证据为基础的新的TNM分期,该项目由AJCC发起。
作为国际肺癌研究协会的合作伙伴,ITMIG组建了15个国家50个研究机构的6000例患者的全球数据库。
根据这些数据研究者基于肿瘤大小,淋巴结和转移成立了新的分期系统。
该分期系统表明T分期具有重大意义,因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较为少见,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分为纵隔脂肪(T1a),纵隔胸膜(T1b),心包(T2)和其他邻近器官(T3,T4)。
需要重点提的是,T分期的描述是基于显微镜下表现和病理评估其侵犯情况,而不是''宏观侵犯’’。
目前,纵隔胸膜和心包予以单独描述,这有助于将来更为彻底的评估其预后意义。
邻近器官的侵犯基本上可分为“可切除”(T3)和“不可切除”(T4)两类。
胸腺瘤的影像诊断及分期

鉴别诊断
胸腺其它原发肿瘤
如胸腺癌、胸腺的良性肿瘤等
鉴别诊断
非胸腺来源肿瘤性病变
包括淋巴瘤、生殖细胞肿瘤、小 细胞肺癌等
鉴别诊断
纵隔的转移瘤
复发与随访
胸腺瘤是惰性肿瘤 需长期随访
复发与随访
复发病灶 早发现很重要
如能完全切除,与术后不复发者预后类似,5年生存率 可以达到65%~80%
复发与随访
PET/CT
Stage IVa thymoma in a 50-year-old man. a Contrast-enhanced chest CT scan shows a primary mass M and a pleural drop metastasis arrow . b On an axial fused FDG PET/CT image, the primary tumor M and the drop metastasis arrow are FDG avid.
MRI表现
脂肪抑制技术有助于 区分肿瘤与周围脂肪
a
b
WHO type B1 thymoma in a 47-year-old woman with left-sided neck pain. a Axial T1-weighted MR image shows a rounded intermediate-signal-intensity mass M in the anterior mediastinum. b Axial fat-suppressed T2-weighted MR image demonstrates a 6-cm anterior mediastinal mass M with high signal intensity at the level of the ascending aorta Ao . The mass was diagnosed as a lymphocyte-rich WHO type B1 thymoma at resec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手术治疗
பைடு நூலகம்
Ⅰ期患者可行肉眼及镜下肿瘤完全切除 。
随着分期时间的延长手术切除率逐渐降低。
治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是否能被完 全切除。
2
放射治疗
2 Ⅰ期放患射者术治后疗复发率极低,术后放疗对预后无明显
影响,故对于肿瘤完全切除的Ⅰ期患者不推荐放疗。
Ⅱ期患者术后放疗可使复发率降低,是预防复发的
期不能手术,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作为姑息治 疗。
有效药物有:顺铂、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异环 磷酰胺、皮质类固醇 。
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有: CAP ; ADOC ; EP ; IFO ; BEP
4
综合治疗
Ⅲ~IVa期胸腺瘤多主张采用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包括术前化疗、手术、术后化疗或放疗 能提高Ⅲ、lVa期胸腺瘤切除率,延长生存期 。
胸腺肿重瘤要措组施织。分型标准.
Ⅲ期胸腺瘤患者术后辅助放疗能减少肿瘤局部复发 的概率,延长生存期。
胸腺瘤不的能手临术床或病局部理晚分期期Ⅲ、. IVa期患者,放疗可使肿
块缩小,从而获得手术机会。
3
化疗治疗
化疗可以作为Ⅲ、Ⅳ期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 术前化疗可使肿块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对于晚
胸腺瘤的分期及治疗
讲 者: 吴 x x 指导老师:
前言
胸腺瘤为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 。 根据组织学不能确定胸腺瘤的良恶性质。 良恶性判断依据:有无包膜浸润、周围器官侵犯
或远处转移 。 所有胸腺瘤均是潜在恶性的 。
胸腺瘤的分期
组织分型标准 临床病理分期
组织分型标准Muller-Hermelink
A型---髓质型(1.5%). B型---上皮瘤细胞,具有树突状
或皮质样表现. B1:皮质为主型(10-20%). B2:皮质型(20-35%). B3:鱼鳞状上皮样(10-15%). AB型---兼有AB型特征,混合型(1/3). C型---即胸腺癌,细胞异型性更显著, 丧失胸腺特异结构.
临床病理分期
临床Ⅰ期:包膜完整,无镜下包膜浸润. 临床Ⅱ期:侵犯周围胸膜或脂肪组织,
或镜下包膜浸润. 临床Ⅲ期:侵犯邻近器官,(心包,大
血管,肺等). 临床Ⅳa期:胸膜或心包播散. 临床Ⅳb期:淋巴道或血道转移.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治法疗方Your
Concept 化疗治疗
综合治疗
谢谢!
201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