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原电池(全国一等奖)优秀课例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原电池优质课公开课

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知识点掌握情况
学生对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等知识点掌握情况较好, 能够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实 验任务。
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中,积极参与交流,表现出良好的团队 协作和交流能力。
教师点评与建议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电池 的基本原理、构造和应用,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 工作奠定基础。
原电池概述
01
02
03
定义
原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 化为电能的装置,通过氧 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
构造
原电池由正极、负极、电 解质溶液和导线等部分组 成,形成闭合回路。
工作原理
1 2 3
肯定学生的表现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学生 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提出改进意见 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知识点掌握方面存在的不 足,教师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帮助学生更好 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鼓励继续努力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努力提 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与老 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提高 自己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军事领域
原电池可作为单兵装备、无人机等军事设备的动力来源,提高作 战效能和生存能力。
原电池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消费电子产品
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中 广泛使用原电池作为能源供应。
智能家居系统
原电池可用于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各种传感器和控 制器,实现家庭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原电池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原电池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高二必修一化学原电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难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
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
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
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①电流表指针偏转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
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播放幻灯片]: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
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原电池-说课一等奖

教学过程【复习】基础模块中有关原电池内容。
【投影】1、原电池的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活泼性强的做负极两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电极可能与电解质溶液反应也可能不反应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可以是导线相连接也可以是两电极接触【板书】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primary battery)【讲解】我们已所学过的原电池,是为了便于说明原电池化学原理的一种最简单的装置。
如果用它作电源,不但效率低,而且时间稍长,电流就不断减弱,因此不适合于实际应用。
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由于在铜极上很快就聚集了许多氢气泡,把铜极跟稀硫酸逐渐隔开,这样就增加了电池的内阻,使电流不能畅通。
这种作用称为极化作用。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我们来设计一种更为科学的原电池装置。
【设计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锌片和锌盐溶液、铜片和铜盐溶液,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用一个装满电解质溶液的盐桥(如充满KCl饱和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连接起来,再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联接,并在导线中串联一个电流计,观察现象。
【学与问】什么是盐桥?盐桥中装有饱和的KCl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胶冻的作用是防止管中溶液流出。
盐桥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中性,否则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正电,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负电【现象】(1)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根据指针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
(2)铜片上有铜析出,锌片则被溶解。
(3)取出盐桥,指针回到零点,说明盐桥起了沟通电路的作用。
【讲解】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变成Zn2+进入溶液,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硫酸铜溶液中的Cu2+从铜片上获得电子变成铜原子沉积在铜片上。
由于电子从锌片流到铜片,所以锌片上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上发生还原反应。
锌片(-):Zn-2e-=Zn2+氧化反应;铜片(+):Cu2++2e-=Cu 还原反应总反应式:Cu2++Zn=Cu+Zn2+【讲解】一定时间后,溶液会因带电离子的积累(ZnSO4溶液中的Zn2+离子过多,CuSO4溶液中的SO42-离子过多)而阻碍电子的转移。
原电池的优秀教学设计

原电池的优秀教学设计原电池的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原电池的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电池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教学过程:【板书】化学能与电能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
那么,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学生答: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教师:我们来看看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吧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 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烧蒸汽发电机【投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教师:但是煤炭发电有很多缺点,大家一起来说说。
学生:污染大、转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师:那么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上有气泡(H2),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板书】Zn片上发生反应:Zn + 2H+ ==Zn2+ + H2↑【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1.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省一等奖教案

1.3.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原电池工作原理、构成条件、电极名称的判断。
(2)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2、能力目标:落实双主一本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本课时的重点原电池工作原理。
难点是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四、[教学用品]原电池反应槽、电流计、铜片、锌片、导线、稀硫酸。
五、[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必修2当中所学的知识,回顾总结一下: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知识回顾: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活泼性不同的两极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典型例题判断:[过渡]那么这节课呢,我们主要学习一下: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请同学们看两组实验探究:实验设置:将课本19页《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改成递进式演示实验,进行实验探索。
实验探索1(flash 实验演示):把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原电池反应槽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探索2(flash 实验演示):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中间接上电流计,插酒精 稀H 2SO 4稀H 2SO 4ABCD入盛有稀硫酸的原电池反应槽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解答:(学生举手解答)f lash实验演示现象1:锌片附近有气泡产生--锌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的前面,能置换酸中的氢;铜片附近无现象--铜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位于氢的后面,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flash实验演示现象2:电流计指针偏转,铜片周围有气泡生成。
问题探究问题探索1:为什么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问题探索2:为什么气泡在铜片周围产生,而在锌片周围无气泡生成?通过实验是否能说明由于实验探索2的装置使锌片和铜片的活泼性有所改变?[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1:因为有电流产生。
问题探索2:因为锌比铜活泼,容易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沿导线流向铜片(Zn-2e==Zn2+),电子流向铜片后,溶液中的氢离子在铜极附近得到电子产生氢气,发生还原反应(H++2e==H+↑)因而铜片上有气泡产生,因此说明装置改变锌片和铜片活泼性的观点是错误的。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原电池-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原电池》教学设计(节选自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学流程图:演示实验讲解原电池工作原理演示实验判断原电池正负极方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通过格林太太的故事,病症,引出原电池课题。
问题与思考:格林太太的病因是什么能为她开个处方吗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验探究一】将一锌片、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
【问题讨论一】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Zn + 2H+ = Zn2+ H2↑【实验探究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用一根导线将铜片和锌片连接起来【问题讨论二】我们又观察到什么现象铜片上的气泡可能是什么气体H元素原来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从氢离子到氢气,氢离子是得到电子还是失去电子得到的电子是谁失去的锌失去的电子是怎样转移到铜片上去的怎么验证你的猜想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实验探究三】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在导线中接入一电流计【问题讨论三】仔细观察电流计指针有什么变化探究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H2SO4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猜测。
CuZnH2SO4新课导入(故事导入)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单点学生回答是否构成原电池练习两名学生上台设计简单原电池分小组讨论设计水果电池两名学生上台制作水果电池下台展示成果课堂练习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原电池1、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装置图:电极电极反应反应类型正极Cu 2H++2e-= H2↑ 还原反应负极Zn Zn-2e-= Zn2+氧化反应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教学设计反思:1、课堂开始利用故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2、录播室无投影设备,让第一排学生到讲台两边观察演示实验,并借用物理学科演示电流表,使得实验现象更好地展示出来;3、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的能力;4、分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上台制作水果电池,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并将制作成果下台展示给同学观看,通过水果电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原电池教学案例(五篇模版)

原电池教学案例(五篇模版)第一篇:原电池教学案例原电池原理的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1,学生:中学2,学科:化学 3,课时:1 4,准备实验材料: 桔子锌片铜片电线小灯泡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掌握原电池形成的原理及原电池的定义。
2、能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3、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运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原电池原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四、探究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五、教学方法思考探究观察分析:实验教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六、探究过程【引入】电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池?(学生踊跃回答)电池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谁发明的吗?告诉大家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于1799年发明的,又称伏打电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原电池【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展示】西红柿电池。
(观看趣味实验,激发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欲望。
)【转引】下面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探究】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测量溶液的温度,分析能量变化情况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3: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起来插入稀硫酸的烧杯里。
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学生回答】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化学能转化为热能2、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3、铜片上有气泡【教师设疑】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学生讨论】学生激烈讨论的焦点问题有:1、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2、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3、锌片有什么变化?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结果: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上,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转变为氢气【引导】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锌片上的电子是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片上?【学生回答】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检测有无电流【实验验证】在连接锌片和铜片的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 原电池-一等奖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4《原电池》教学设计142团中学高二化学------李冬松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的教材依据是人教版高二年级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遵循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学生从高一所学习过的原电池的概念,组成要素引入课程,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本节课采用“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盐桥的的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本节是在高一电化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错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错误!能量的转换重点内容错误!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错误!盐桥的作用错误!原电池的用途2、教材作用: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学习之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
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本节教材,不仅仅是前面必修课学习的复习,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角度有了一定的变化,从能量的角度、从电流产生的本质以及最后的应用两方面进行了编排,应该说符合认知规律,既是复习旧知,又是加深学习,提升能力。
虽然学生的学习有了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但是必修课中学习经过较长的时间,学生对知识淡忘了较多,所以要进行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兴趣还是非常浓厚的,应该利用好这一点。
为此,本节课宜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组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并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原电池
教师演示,提炼模型
G
Zn Cu
提炼模 型
稀H2SO4
此铜锌原电池装置中
G
Zn Cu
正负极分别发生了什么 反应? 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稀H2SO4
电子e电流
负极:氧化反应
Zn-2e-=Zn2+ 正极:还原反应
2H++2e-=H2↑
H+Zn2+
SO42-
以上单液电池因氧化剂与 还原剂直接接触(会发生非原 电池反应),放电时间短,转 化为电能的效率不高,如何提 高效率呢?下面我们做专门探 究。
此装置中为何能产生 电流?
结合模型,进行理论分析
电子e-
负极:氧化反应
电流
G
正极:还原反应
Cu Cu2++2e- = Cu
Zn-2e- =Zn2+
Zn
提供电子 的物质
负极液作用
ZnSO4
H+
接受电子 的物质
CuSO4
Yn-
正极液作用
三个模型
理论发展
负极:氧化反应 Zn-2e- =Zn2+
正极:还原反应 Cu2++2e- = Cu
橘子实验提炼模型
学生小组实验:设计橘子电池
仪器和药品:灵敏电流计、铜片、 锌片、导线、培养皿、橘子
注意:铜片、锌片较尖锐,使用时小心。
请利用所给材料设计橘子电池,观察 实验现象并提炼出原电池模型。
方案1:
电极插入单瓣橘子
G
Zn Cu
提炼模 型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方案2:
电极插入两瓣未分开的橘子
方案 负极 负极液 正极 1 Zn CuSO4 Cu 正极液 CuSO4 现象 Zn表面变黑 有电流产生
为何Zn表面 变黑?
对比分析各方案
方案 负极 负极液 正极 1 2 Zn Zn CuSO4 ZnSO4 Cu Cu 正极液 CuSO4 CuSO4 现象
Zn表面变黑 有电流产生 Zn表面不变黑 有电流产生
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电极反应 根据电极反应选择电极和电解质溶液
学生探究实验:Zn-CuSO4电池
仪器和药品:灵敏电流计、铜片、锌片、导线、 培养皿、ZnSO4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 浸有NaCl溶液的滤纸条(盐桥)。
注意:及时清洗电极。
G
按图中装置及所给材料,根 据Zn+CuSO4=ZnSO4+Cu设 计原电池并实验。
两瓣分开的橘子——改进产生电流
1.加 NaCl 溶液
2.两 瓣接 触 3.“ 连 隧 道” 4.“ 搭 桥”
方案3:
两瓣分开的橘子——改进产生电流
3.“ 连 隧 道” 4.“ 搭 桥”
这两种方法
为何能产生 电流?请提
炼模型?
建立盐桥模型
G
Zn Cu
介绍盐桥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盐桥中通常装有含琼 胶的KCl饱和溶液
序号
方案简述
设计意图
方 案 总 结
Zn片和Cu片同时插入 一瓣橘子中 方案1 (有电流) Zn片和Cu片分别插入 方案2 未分开的两瓣橘子中 (有电流) Zn片和Cu片分别插入 分开的两瓣橘子中 方案3 (改进后可以产生电流)
单池
分池 膜
分池 盐桥
分析盐桥模型的工作原理
G
Zn Cu
此装置中正
负极分别发生 了什么反应? 电流是如何 产生的?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理论分析
负极: 氧化反应
Zn
原反应 (得电子)
(失电子)
H+
Yn-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思考交流,根据反应设计电池。 根据反应Zn+CuSO4=ZnSO4+Cu设计 原电池,说说你的设计思路。
导线中的电子
提供电子 的物质
负极液
导电
阴离子
阳离子
盐桥或膜
接受电子 的物质
正极液
应用思维模型解决问题
判断 分析 原电池 设计
可能设计的方案:
Zn+CuSO4=ZnSO4+Cu
方案 负极 负极液 正极 1
2 3
正极液 CuSO4
CuSO4 CuSO4
现象
Zn表面变黑 有电流产生 Zn表面不变黑 有电流产生 Zn表面不变黑 有电流产生
Zn
Zn Zn
CuSO4
ZnSO4 NaCl
Cu
Cu Cu
对比分析各方案
分析异常现象认识能量损耗
分池
Zn
G 膜
Cu
提炼模 型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方案2: 电极插入两瓣未分开的橘子 为何两瓣未分开的橘子
Zn
G 膜
Cu
也能产生电流?
强调“膜”的功能:分区但又允 许离子通过。
果汁(含电 解质溶液)
方案3:
电极插入两瓣分开的橘子 两瓣分开的橘子 不能产生电流, 如何改进才能产 生电流?
方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