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格律诗的平仄押韵讲义
格律诗的平仄押韵

以是平,其他奇数句末字都必须是仄。
⑤ 类推……
15
作业
例如:平起仄收,画的步骤如下:
①—
丨,
② — — 丨丨— —丨,
③ — — 丨丨— —丨, 丨丨 — —丨丨—。注意第二句和第三句平仄不是完全相同。 丨丨 — — —丨丨,多观察变化的规律,死记也要记住。 — — 丨丨丨— —。 — — 丨丨— — 丨, 丨丨— —丨丨—。 丨丨— — —丨丨, — —丨丨丨— —。
14
作业
1,上面都是只有四句的绝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你把 后面四句的平仄补充出来,变成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2,学会自己画平仄表格。平用—,仄用丨表示。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 ② 补齐第一句。 ③ 按照相反的规律画第二句,并且注意偶句的末字是平(韵
“平”——孤平。孤仄是可以的。 •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对,
一三五的平仄无所谓,但是要检查有没有犯“孤平”和 “三平”的错误。 • 出现错误可以补救,叫做“拗救”,由于比较复杂,所以 不讲了,因为尽力就可以不犯错误,所以不需要拗救。除 非有好字不想更改。(其实“平平仄仄平平仄”变成“仄 平平仄平平仄”就属于拗救了。)等你对诗熟悉了,想了 解拗救再了解吧。
16
把第五个字“仄”改为“平”就可以了。“仄仄仄平平仄平”就不是孤平了。第一句和第四
句是同样的句型,但是第一句是正确的例子,三和五同时改掉,还是两个平。
13
写诗要点
• 偶数句末字必须押韵,并且是平声韵。 • 首句可以押韵,可以不押,看你写的哪种格式。 • 句末不可以三个平收尾。句中可以。 • 除了最后一个字,其他位置不能出现孤零零的一个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
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
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VIP专享]诗词格律格律诗词格律格律诗词诗词格律检测诗词格律大全
![[VIP专享]诗词格律格律诗词格律格律诗词诗词格律检测诗词格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2cfc88f227916888486d7a8.png)
诗词格律格律诗词格律格律诗词诗词格律检测诗词格律大全第一节:格律诗的类型格律诗是按一定的平仄,音韵,对仗句式等关系组成的古体诗。
它包括七律五律七绝五绝排律等。
1、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中间四句必须两两对仗,在结构上要求具有起承非转合的的关系;例如毛主席的长征:毛主席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其他与七律相同。
例如:俗夫 客居久客京城里,溟蒙雾里鸿。
一街花月貌,全是陌生容。
泪里沧江水,愁边碧岭风。
乡关三万里,尽在一杯中。
3、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必须符合律诗的平仄。
例如:易水寒送春柳絮参差十里坡,秋来春去又如何?但将飞马踏花去,一路香幽一路歌。
4、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每首五句,每句五个字,要求符合律诗的平仄,例如:李白《秋蒲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第二节:古体诗词的用韵及平仄用韵就是压韵,古体诗词对压韵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在古代,没有韵的就不叫诗,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前人整理了很多韵谱,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这部《平水韵》。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语音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平水韵也不能很准确的反映出现代人的语言了,于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又编出了一本《诗韵新编》,现代不少古体诗人写诗是按照这本韵书用韵的规则的。
用韵应该掌握两个最基本的法则:第一:在不转韵的情况下,一般平仄韵不通压。
由于平声字读起来响亮悦耳所以压平声韵的最多,仄声韵也有压的,但是比较少。
第二:除第一句外,只在偶数句使用韵,奇数句不用韵,并且奇数句的末尾字要用和韵相反的平仄,比如用平声韵的,则奇数句的末尾字必须用仄声字。
例如:压平生韵的:李白《夜静思》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

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
即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①仄仄平平仄 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②平平仄仄平 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 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④仄仄仄平平 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A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
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
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
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
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
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
也就是一个字在中古时期所属平仄的识别——一定要突破这个难点,否则诗词格律部分将永远无法掌握!有多种识别方法:1、利用方言识别中古平声字。
(完整版)律诗平仄押韵

(完整版)律诗平仄押韵古體詩與近體詩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從詩的句數上看,古體詩沒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可以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達百句以上。
律詩一般是八句,少於八句的只能是四句,那叫“絕句”,又叫“律絕”;多於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從理論上說可以無限長,但無論多長,都必須是偶數句。
第二,從每句詩的字數上看,古體詩每句的字數沒有嚴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但也有一、二、三、四、六、八、九、十一等字數的情況;句與句之間的字數更沒有規定。
律詩一般只有五言或七言,而且同一首詩每句的字數必須相等。
第三,從詩的押韻情況看,雖然都是要押韻的,但是,古體詩的用韻比較靈活,沒有嚴格要求,可以句句押韻,也可以隔句押韻;可以隔一句,也可以隔幾句;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可以整首詩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而且,古體詩所押的韻是依口語實際的語音,也正因為這樣,古體詩在音韻研究上具有較高價值。
律詩押韻要求比較嚴格,一般只押平聲韻;韻腳一般在偶數句末尾,首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其他奇數句都不得入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律詩的用韻嚴格按照韻書(《唐韻》、《廣韻》、《平水韻》等),否則科舉考試便不會被錄取。
因為律詩是按韻書規定來選韻腳字的,有時,實際語音已與前代韻書不同了,而寫律詩卻只能按韻書押韻,因此,律詩並不一定是實際語音的反映,所以對於研究當時的語音,價值就低些。
也正因為實際語音與前代韻書之間有差異,所以後代也在不斷對韻書進行修改,規定某兩個或幾個韻“同用”,這種“同用”反映的就是語音的演變。
第四,從平仄情況看,古體詩對字的平仄沒有要求,可平可仄。
律詩對字音的平仄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同一句內平仄要相間隔,尤其是在節奏點上的字,該平的一般不用仄,該仄的一般也不用平聲,如果不得已“拗”了(即違反了平仄規則),有時還要加以補救;律詩同一聯內出句和對句平仄要求相對,兩聯之間(即上一聯的對句跟下一聯的出句之間)平仄要相粘。
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标准和技巧

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标准和技巧⼩乌⽼师的诗词课程讲义尽⼼了便⽆悔2018年元⽉整理收藏近体诗的押韵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我国的民歌、诗、词、曲⽆不押韵,所以诗歌⼜叫韵⽂。
押韵是把同韵母或韵母相近的字,放在诗篇某些句⼦的末尾,使诗歌读起来顺⼝,听起来悦⽿,容易记得住、传得开。
押韵的⽅式,古体诗⽐较⾃由,可以隔句押韵,也可以句句押韵;可以⽤平声押韵,也可以⽤仄声押韵;可以⼀韵到底,也可以换韵;换韵的形式⼜有多种。
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式,则有定规。
⼀、⼀律以平声押韵(也有少数以仄声押韵的,其中五⾔诗居多,但格律诗以平声押韵为正格;因古体诗容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不论五绝、五律、五排,七绝、七律、七排,都必须⼀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三、不论五⾔、七⾔,都是双句⼊韵,单句不⼊韵。
但⾸句可以⼊韵,也可以不⼊韵。
七⾔诗⾸句⼊韵的较多,五⾔的较少;四、押韵句的尾字⽤平声,不押韵的必须⽤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的尾字⽤仄声,不押韵的⽤平声)。
过去写诗,靠韵书来做统⼀的标准。
所谓韵书,就是把同韵的字放在⼀起,分成若⼲部,作为做诗押韵的依据。
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韵》。
《⼴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到了⾦代,以《平⽔韵》为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
平⽔是平阳府城(今⼭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于此城,故名《平⽔韵》(⼀说为南宋时代平⽔⼈刘渊根据前⼈韵书修编⽽成,故名《平⽔韵》)。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声17韵。
各声韵⽬第⼋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直沿⽤到现在。
前⼈做诗押韵有两种情形:⼀种是严格按韵书的规定做诗。
例如封建时代,奉皇帝命令所作、所和的“应制诗”;科举考⽣作的“试帖诗”,押韵的字必须属于同⼀韵部。
学习格律诗词之平仄ppt课件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 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 绿树青苔半夕阳。
采桑子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 点滴凄清,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
作业:练习写一首诗,注意平仄
什么是粘?
要求在相邻两联之间,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和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 一致。
平平脚。这四种句式按照上面的顺序排列
组合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如:
忆江南
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 山中黄叶飞。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
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
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
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
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
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B:(仄)仄平平仄仄平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井乡初级中学教师培训
讲义
培训人:
时间:
格律诗的平仄与对仗
概念:
格律诗:
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
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也被称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其实它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
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
偶有六言体,简称
六律。
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同句相对,邻句相粘”。
《寓舍书怀》陆游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书生莫倚身常健,未画凌烟鬓已凋。
“同句相对”
这里的同句相对,指一个句号之内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先看首对: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通]仄[平]平。
依照前次我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见这句中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那么再看其它句子是不是也相对呢?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
观察方括号里面的字,都是合乎“对”的规则的。
“邻句相粘”
邻句相粘,指不同句的相邻两分句,平仄相同。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此两句
相粘]
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此两句相粘]
高梧夜挟雨声骄。
书生莫倚身常健,[此两句相粘]
未画凌烟鬓已凋。
请各位试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分析一下这些句子,标明相粘的两句之间关键字的平仄关系。
如此标明,则不难发现规律。
我谨举一例。
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
平[平]仄[通]仄[平]平。
平[通]仄[仄]平[平]仄。
请看:怀-从;思-蔻;无-头。
平仄相同。
这就是所谓“粘”。
粘对是律诗的基本特点。
仅如此,律诗的做法还不算完整,还有个重要问题是对仗。
这也是我在讲诗词写作前,先讲对联的原因。
《九成宫》李商隐
十二层城阆苑西,平时避暑拂虹霓。
云随夏后双龙尾,风逐周王八骏蹄。
*
吴岳晓光连翠巘,甘泉晚景上丹梯。
*
荔枝卢橘沾恩幸,鸾鹊天书湿紫泥。
《问江南物》白居易
归来未及问生涯,先问江南物在耶。
引手摩挲青石笋,回头点检白莲花。
*
苏州舫故龙头暗,王尹桥倾雁齿斜。
*
别有夜深惆怅事,月明双鹤在裴家。
观察标注了星号的句子,你会发现两个分句之间是工整的对仗。
这就是律诗的特点,颈联和颔联是对仗的句子。
换言之,是一副对联。
对以上规律,为方便朋友记忆,我尝试给出这样一句总结:“邻句对,同句粘,颈颔是对联。
”
律绝: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
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
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
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
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郿坞》(第二首)苏轼
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
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
《塞下曲》李益
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绝句四首》(第三首)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用韵上的注意:
近体诗押韵不同于词,不可以不加顾忌地邻韵通押,首句可以用相邻韵部的韵,其余必需严格使用一个韵部。
至此,近体诗写作规则就算讲完了。
需要补充的内容,会在以后慢慢添加提到。
关于写作:
首先明确一个态度,就是近体诗未必比古体诗更加难写,有的朋友写诗不注重格律,有的朋友则把自己不成熟的作品称作古风,这都是有违严谨治学的精神的。
古诗确实是近体诗的前身,但个中意为却并不容易把握,古风之长,个人以为应在“拙朴”,言语平易,却气象雄浑。
古风的格律全凭个人感觉去发挥,要求对节奏有一定的领悟力。
近体诗则是在古风的基础上,进行了格式化的修整,对一些好的东西,做了硬性的规定,要求必需同句相对,邻句相粘。
古体诗,近体诗和近体诗的差别:
用韵: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
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
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
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
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
声韵。
平仄:
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
唐
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我们如今需要讨论的,都该是近体诗。
其它名词:
在平日阅读时,相信大家都有见到“步韵”,“依韵”等字眼。
这叫做“和韵”指与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其诗所押的韵作诗。
大致有三种方式:
1.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
2.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
序也必须相同。
3.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
步韵某某君某某作,并附某某君原玉(或原韵)。
戏墨:
汉字的精致是深有可究的,这里谨对一些游戏作品做一展示:花草芬芳蒸葳蕤,
潋滟清溪沁涧流。
墉垣培堆埵城堌,
梧桐杨柳杌桂楼。
循环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