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变体

合集下载

格律诗的变体

格律诗的变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全首诗仅有一联对仗,则称之为贫对仗。
(四)富对仗
一首诗有三联对仗,则称之为富对仗。
(五)全首对
(二)忌四言一法
在相邻两联中,上联与下联的句式结构不能雷同,不能四句话如同一法炮制。如宋代徐玑《春日游张提举园池》的中间两联:“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荫。”这四句句式完全相同,显得平板呆滞。
(三)忌同类连叠
在相邻两联对仗中,不能将同一类名词叠用,更不能将同类名词都用在四句的同一位置上。
其次,忌出句和对句叙事状物手法用意相同。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藉《若耶溪》)两句都是用虫鸟叫声反衬环境的幽静,在写事状物方面手法用意相同,缺少变化之美。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中说,王安石把“风定花犹落”(谢桢《春日闲居》句)作为上句,与下句“鸟鸣山更幽”对偶,“则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就做到了词工而手法用意出新。
一个单句从中间切断,分布在对仗两句中。这种折腰对,形式上是两句,实际上是一句。如:沈全期《陇头水》:“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这里的“三秋水分为两地泉”,是动词“愁见”的宾语。贾至《岳阳楼宴王员外》:“忽与朝中旧,同为泽畔吟。”这里的“与朝中旧(友)”是句子状语,“为”是动词谓语。也可理解为,上句是主语,下句是谓语。折腰对有难度,不多见。
(四)扇面对
亦称隔句对,两联对。它不是两句相对,而是两联相对,扩大延伸了对偶的句式。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郑谷《遇裴晤员外》:“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重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殊。”

诗词格律知识

诗词格律知识

第八章诗词格律知识第一节诗律一、诗体概说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不是散文,而是诗歌。

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古代诗歌在发展过程中,形式、体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从原始的二言诗体,发展出《诗经》的四言体,接着出现了杂言式的楚辞体(骚体)和乐府诗,最后产生了五言、七言体;又如从早期的没有严密的格律限制到后来的具有严密的格律限制等等。

大体来说,诗体的发展经历了古体诗、新体诗和近体诗几个阶段。

古体诗是相对于唐以后出现的所谓近体诗而言的,它的范围一般来说指的是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主要是汉魏六朝诗歌,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时期的文人诗;也包括唐以后仿照古体诗的体制而创作的形式自由、不受格律限制的一类诗,或称古风。

“古诗”是个含义模糊的概念。

“古”是个时间概念,就唐代而言,汉魏六朝的诗歌是古诗,就今天而言,唐代的诗歌又属于古诗。

比如,我们说会背古诗三百首,它的范围就很大。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册,1511页)把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把唐以后的仿古诗歌称为古体诗或古风;有的教材(如人大1998版《古代汉语》)不提古诗,而是统称为古体诗。

我们采取后一种做法。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朝产生的诗体。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

七言诗早期的代表是《柏梁台诗》和曹丕的《燕歌行》。

到齐梁时代,诗体又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创作中开始讲究平仄。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也叫“新体诗”,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脁为其代表作家。

唐代,诗体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即近体诗的兴起和成熟。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篇章、句式、对偶、音律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崭新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运动的深入发展,出现了用白话创作的新诗。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比较古体诗和近体诗各具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字数古体诗以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六言、七言和杂言。

诗词联句的几个术语

诗词联句的几个术语

1.韵脚韵脚是每一句诗中押韵的字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比如枯藤老树昏鸦ya小桥流水人家jia古道西风瘦马ma夕阳西下xia断肠人在天涯ya可以看到,每个拼音的后面都会有a的韵母,这就是韵脚这个知识上初一就学了一、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

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

二、“十三辙”是明清以来北方戏曲、曲艺等通俗文学押韵字的归类。

它以北方话为基础,把汉字按字音的韵母归纳为十三类,称为“十三辙”。

各辙的名称在记载中有所不同,如“也斜”辙也有称“乜斜”辙的,“衣期”辙也有称“一七”辙的。

等等。

韵母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凡韵尾相同、韵腹相同或相近的,不管韵头是什么,都归为一类。

这样,每一辙就可能包括一至五种韵母的字,情况如下:⑴发花辙包含韵母为 a、ia、ua 的字,如“发、家、花”。

⑵梭波辙包含韵母为 e、o、uo 的字,如“哥、波、梭”。

⑶也斜辙包含韵母为ê、ie、üe 的字,如“唉、斜、约”。

⑷姑苏辙包含韵母为 u 的字,如“姑、苏”。

⑸衣期辙包含韵母为 i、ü 的字,如“衣、十、鱼”。

⑹怀来辙包含韵母为 ai、uai 的字,如“来、怀”。

⑺灰堆辙包含韵母为 ei、uei(ui) 的字,如“悲、灰”。

⑻遥迢辙包含韵母为 ao、iao 的字,如“高、遥”。

⑼由求辙包含韵母为 ou、iu 的字,如“由、求”。

⑽言前辙包含韵母为 an、ian、uan、üan 的字,如“班、前、端、冤”。

⑾人辰辙包含韵母为en in un ün的字,如“人、亲、春、君”。

⑿江阳辙包含韵母为 ang、iang、uang 的字,如“刚、江、荒”。

⒀中东辙包含韵母为 eng、ing、weng、ong、iong的字,如“灯、丁、翁、中、穷”。

另外还有一道小辙儿:er 。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

简论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近体诗,又称“新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兴起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与传统的古体诗相比,近体诗格律有着许多正与变之处。

首先,正是在格律上的变化。

传统的古体诗,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有着严格的诗律要求,如要求字数固定、句式规范等。

而近体诗更加自由,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和句式要求,可以根据作者的意愿任意发挥,展现出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这种自由度使得近体诗在表达时更加灵活多样,形式上更为丰富,给了诗人更大的创作空间。

其次,正是在题材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古体诗往往描绘山水田园、抒发情思,内容比较纯粹。

而近体诗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感受,凭借自由的形式和鲜明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好地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爱情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近体诗能够以简洁、准确的语言对现实进行再现和观照,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

再次,正是在语言风格的变化。

传统的古体诗追求含蓄和典雅,句法多为平仄要求,讲究描绘形象。

而近体诗则更加直接、大胆,常使用白话或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更直接地触动读者的情感。

语言上的这种变化,使得近体诗更具现代性,并能更好地语音表达和情感交流。

最后,正是在创作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古体诗创作往往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重视凝神静思,注重诗人内心构思的完备性。

而近体诗则更注重灵感的即兴,并且多数创作于咖啡馆、酒吧或街头露天等公共场所。

这种变化是近体诗的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追求自由、解放和个性化的文化追求。

正与变,正是近体诗格律的两个重要特征。

正,是指近体诗格律在保留一定规则和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应时代变化的改革,使得传统文学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变,是指近体诗格律在形式、题材和语言上的多样化和创新,使得近体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读者的需求。

总之,近体诗格律的正与变不仅是形式上的演绎和突破,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成果和表现形式。

近体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独到的表达方式,在当代文学的舞台上熠熠生辉,为读者带来了新的审美享受和文化体验。

【诗词吾爱网格律检测】格律诗词的写作规则

【诗词吾爱网格律检测】格律诗词的写作规则

【诗词吾爱网格律检测】格律诗词的写作规则本文介绍有关格律(诗词)写作的规章。

历史上的大诗人,他们的许多诗词都是名篇,或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或照实记载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大事,或深刻反映了民间疾苦;诗篇或气概雄伟,或情深意切,在符合格律诗词的规章方面也是样板,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的高峰。

但细究有时也能发觉,大诗人在平仄、押韵、对仗偶有违例之举。

遵循格律,敏捷调整。

(李白)七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闭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首、颈、尾联的平仄格律,都符合首句押韵的格式,但颔联却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中唐闻名诗人钱起七律《赠阙下裴舍人》:“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也用的是上述平仄格律,但首联不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正好相反。

好玩的是,首联的出句和对句调换一下位置,平仄完全符合,而意思没有变化。

是否唐代传抄时颠倒了,亦未可知。

实在难改,便不拗救。

(杜甫)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第三、第七句都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格律,第三句第一字仄声拗,第三字平声救。

第七句第一字拗,第三字还是仄声,没有补救。

杜甫在更出名的一首七律《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第五句的第一其次、两字应是仄声,但三顾茅庐是历史改不得,而“三”字又是平声,只好这样。

假如把句内第三字“频”换仄声字,那么颈联就是自救和互救完善的结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古诗——折腰体

古诗——折腰体

1.什么是折腰体折腰体,是格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指中间腰部有规律的失粘至下联与上联平仄格式相同或相近,而意不断的绝句或律诗。

2.折腰体的格律折腰体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犹如正格格律诗一样要求同本句内平仄相对,同一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

只是上下联在平仄上,下联步上一联的平仄格律,这样就形成了有规律的失粘。

绝句的腰在第三句,律诗的腰在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

绝句有规律的失粘在第三句,与第二句比较失粘,律诗有规律的失粘是在下一联的首句,这样就形成了上下两联平仄格式相同。

在律诗里有规律的失粘可以出现在第二联也可以出现在第三联和第四联的。

整首律诗里一般只有一联失粘,也有两联失粘的,整首律诗都失粘的也有但很少见。

以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为例格律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他格式可以此类推,除第三句遵循第一句平仄要求之外,其他要求与正体绝句格律相同,如可平可仄处相同,也可以用拗救等。

律诗格式也是如此,如第二联失粘平起首句不押韵句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他格律可以此类推。

要强调的是,折腰后的律诗除整首都失粘的外,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粘的仍需粘。

3折腰体的理论折腰体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是唐代盛、中之交的诗选,高仲武,渤海(今山东滨县)人。

生卒年、字号不详。

诗集2卷,选录肃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历末(779)20多年间作家作品,计26人,诗130多首。

旧史家称此时为安史乱後之“中兴”时期,书名取此。

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题下注明“折腰体”。

这是有关折腰体的最早记载。

其后北宋僧人惠洪《天厨禁脔》卷上云:“折腰步句法:《宿中山》:'幽人自爱山中宿,更近葛洪丹井西。

格律诗写作(10

格律诗写作(10
格律诗写作(十)
第五章、相粘律的变通——折腰体
前面讲的拗救是相间律和相对律的变通,是句内和联内的变通,下面讲的折腰体是相粘律的变通,是联间的变通。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诗体》:“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下面来看例子。
一、绝句的折腰体
1、平起式的折腰体。
二、律诗一次折腰体
1、中折腰
举例:
杜甫《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第三联与第二联失粘,为中折腰。
2、上折腰
举例:
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2、四仄格
举例:
唐求《题郑家隐居》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三次失粘,三次折腰。仄起式,《雅伦》费经虞曰:“此诗一三五七皆仄起,二四六八皆平对,故谓四仄格”。
讲到这里有关格律的内容基本完成了。恭喜你对格律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一路走来,认识平仄给你推开了一扇窗户。了解格律的基本规则和基本句式,以及律绝标准格式,为你打开了格律的大门。通过这两章的学习,懂得了格律规则的变通。至此,我们才能说知晓格律。在实际创作中把上面所讲的句式和格式,基本上都使用过一遍,能够熟练的运用才能说我们掌握了格律。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这也是两次失粘折腰,第三联相反。
四、律诗三次折腰体
1、四平格
举例:
岑参《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格律诗的结构特点和五绝

格律诗的结构特点和五绝

一、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在我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排律等)。

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格律诗又叫做近体诗或者今体诗。

这是唐朝人的说法,我们至今沿用。

唐朝人把在格律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都称为古体诗。

二、格律诗的结构特点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也就是说,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2:各句字数相等。

(五言或七言)每句五个字,共四句的,叫五绝;八句的叫五律。

每句都是七个字,四句的叫七绝,八句的叫七律。

3:一韵到底,必须押平声韵。

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

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

)(至于一些作者故意写仄韵律绝的,那是例外。

)也就是说。

一首诗中只能押一个韵,不能换韵;并且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

偶数句(2、4、6、8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奇数句不押韵,并且句子尾部的那个字必须是仄声。

押韵句的尾字叫韵脚,不押韵的尾字叫白脚。

4:律诗,中间两联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一般不要四联全对仗。

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律诗的第一联(1、2两句)叫首联,第二联(3、4两句)叫颔联;第三联(5、6两句)叫颈联;第四联(7、8两句)叫尾联。

(颔是下颌的意思,颈是脖子的意思,)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三、格律诗的平仄和标准句式平仄,说简单点,就是声调。

汉字的四声:汉语乃一字一音,汉字的声调有不同,古汉字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唐代诗人对汉字四声作了巧妙的二元化处理,即平声归于一调,仍叫平声;上、去、入声归于一调,谓之仄声。

这就是格律诗中所说的平仄二调。

诗词格律中所讲的平,乃指平声字仄乃指仄声字(上、去、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种特殊平仄变体格律诗在四种基本平仄谱式和三种基本拗救方式以外,还有五种定型的平仄变体,即特殊律诗体式。

(一)丁卯体此体为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得此句。

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我认为,这本是一种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体式,拟有点舍本求末,自缚手脚,实无必要。

(二)折腰体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

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

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

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

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三)顺风体这种体式,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叫顺风调,如岑参的《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若全诗前三联平仄重复,联间失粘,而尾联与前联能用平仄粘对形式,这是一种半对半不对的顺风体,是介于古风与律体之间的一种体式。

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四)古律诗这是押韵、对仗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

如崔颢的《黄鹤楼》。

(五)吴体出句与对句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

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

但杜甫曾写此体,如《》愁注明“强戏为吴体”。

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种变体,非律诗之常体、正体,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七、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

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六种。

(一)蜂腰体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全首诗仅有一联对仗,则称之为贫对仗。

(四)富对仗一首诗有三联对仗,则称之为富对仗。

(五)全首对如果一首诗四联皆用对仗,就是所谓的全首对。

杜甫多用此体。

(六)首尾不对体如果一首律诗从头到尾都不用对仗,诗家称之为首尾不对体。

此体极为少见,唯大家李白多用之。

绝句,可一联用对仗,亦可两联都用对仗,还可两联全不用对仗。

排律,首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而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一定要用对仗。

八、对仗方法的五种变体对仗的通常要求是,两句对,并列对,相同位置对,相同词性对。

但对仗的方法也有一些变体,常见的有五种。

(一)借对也叫假对,分为借音对和借义对两种。

借音对,旧称声对,是把语义上不能互对的两个词语,借助它们字音上的联系,形成工对。

如杜甫《秦州杂诗》之三中的“马桥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借“珠”音“朱”,与“白”相对。

张子容《除夜宿乐城逢孟浩然》中的“樽开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借“柏”音“百”,与“九”相对。

借义对,是指甲字字面上通常的词义不能跟乙字对,就用它的另外一个词义与乙字对。

如杜甫《曲江》中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借“寻常”能表数量(八尺为寻,二寻为常)的词义,来与“七十”相对。

温庭筠《苏武庙》中的“回日楼台非甲账,去时冠剑是丁年”,这里的“甲账”指藏珍宝的账幕,它所对的“丁年”,是把干支“丙丁”的“丁”,借为“丁壮”的“丁”。

还有两句有趣的联语:“因荷(何)而得藉(偶),有杏(幸)不须梅(媒)”。

经查,出自清代褚人获《坚瓠七集》卷四《程篁墩对》。

有人将这幅联语归入借音对,似有不妥。

它是妙用谐音,语义双关,可以叫“谐音对”(二)错综对也叫错落对,交络对,交股对,蹉对。

它突破了对仗词语须处于上下句相同位置上的限制,可以根据平仄和达意需要,用斜侧交错的方式体现工对的内容。

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一是单个词语错综对。

如刘希夷《览镜》:“秋风下山路,明月上春期”。

出句第一字“秋”,与对句第四字“春”相对。

万楚的《五日观夜》:“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出句第二字“黛”,与对句第一字“红”相对。

二是多词语错综对。

如杜甫《长江》其一:“众水会涪万,瞿塘会一门”。

这里是“众水”对“一门”,“涪万”(涪州、万州)对“瞿塘”。

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湘江”与“巫山”,“六幅”与“一段”,在上下两句前后不同的位置上,交叉互对。

另外,在曲中还有回环对。

如《虎头牌》:“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赵氏孤儿》:“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我认为,诗中亦可用“回环对”。

如果不再单独列出一个对仗变体名称,也可把它看作是“错综对”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三)流水对又称串对,走马对。

上下两句的意思不是并列、对等、对立的,而是前后衔接,一脉相承,有承接、递进、因果关系。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王维《辋川闲居》:“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扇面对亦称隔句对,两联对。

它不是两句相对,而是两联相对,扩大延伸了对偶的句式。

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郑谷《遇裴晤员外》:“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重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殊。

”(五)折腰对一个单句从中间切断,分布在对仗两句中。

这种折腰对,形式上是两句,实际上是一句。

如:沈全期《陇头水》:“愁见三秋水,分为两地泉。

”这里的“三秋水分为两地泉”,是动词“愁见”的宾语。

贾至《岳阳楼宴王员外》:“忽与朝中旧,同为泽畔吟。

”这里的“与朝中旧(友)”是句子状语,“为”是动词谓语。

也可理解为,上句是主语,下句是谓语。

折腰对有难度,不多见。

九、对仗四忌对仗需力求工整,同时要注意有变化,避免词义、句法雷同。

(一)忌合掌在一联中,出句与对句不能语义重复,用意雷同,不能象左手与右手相合那样单调乏味。

首先,忌出句与对句用同义词对偶。

如:“蚕屋朝寒闭,田家昼雨闲。

”(耿湋《赠田家翁》)“朝”对“昼”,时间有交叉,词义有重复。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建议改为:“田家闲昼雨,蚕屋闭春寒”。

我觉得,经谢榛这么一倒一改,词义上固然避免了交叉重复,但平仄上则造成了与上联和下联的失粘。

又如:“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

”“闻”与“听”词义重复。

据清代施闰章《蠖斋诗话》记载,有人改“闻”为“看”,被拜为一字师。

其次,忌出句和对句叙事状物手法用意相同。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藉《若耶溪》)两句都是用虫鸟叫声反衬环境的幽静,在写事状物方面手法用意相同,缺少变化之美。

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中说,王安石把“风定花犹落”(谢桢《春日闲居》句)作为上句,与下句“鸟鸣山更幽”对偶,“则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就做到了词工而手法用意出新。

(二)忌四言一法在相邻两联中,上联与下联的句式结构不能雷同,不能四句话如同一法炮制。

如宋代徐玑《春日游张提举园池》的中间两联:“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

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荫。

”这四句句式完全相同,显得平板呆滞。

(三)忌同类连叠在相邻两联对仗中,不能将同一类名词叠用,更不能将同类名词都用在四句的同一位置上。

如李商隐《马嵬》的中间两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说:“此诗二联,连用虎、鸡、马、牛,犯复。

”纪晓岚此说,可能有些苛求,聊备一说,仅供参考。

再如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的中间两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说,此两联“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

尤其是将四个地名均用于各句开头,更显句法单调。

这也算是一种平头病。

(四)忌平头上尾在相邻的两联乃至三联、四联中,各句前半句的句法结构不能相同,后半句的句法结构也不能相同。

如项斯《送宫人入道》的颔联和颈联:“初戴玉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将敲碧落新斋磐,却进昭阳旧赐筝。

”这四句开头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就犯了平头病。

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五)的颔联、颈联和尾联:“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指出,这三联六句“俱用一虚字、二实字于句尾(笔者注:这六句句尾皆为动宾结构的词组)……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也”。

如果在相邻的两联乃至三联、四联中,既犯“平头”,又犯“上尾”,那就犯了“四言一法”,乃至“六言一法”、“八言一法”的毛病,尤须特加避免。

如果不犯“平头”,也不犯“上尾”,那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现“四言一法”等毛病。

所以,以对仗的诸种忌讳中,应着力忌合掌,忌平头,忌上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