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拗救

合集下载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拗救日记•什么是“拗救”?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

拗了,然后想办法去补救。

注意,“拗救”原则只适用于格律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但,不广泛运用于排律,更别说词了。

词的平仄都是固定音律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没有拗救这一说。

字拗为“拗字”,句拗为“拗句”。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拗句的一种。

只是因为这种格式运用频率较高,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成了一种特定的合律句式了(下文会特解)。

字拗,本句自救;句拗,对句补救。

进行拗救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持音律的谐调,失一平音就在合适的地方补回一个平音相救。

另一个是为了救孤平。

在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何谓“孤平”?其实孤平有两个概念:(一)全句除押韵字外,只一个平音字。

比如: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故称“孤平”。

(二)一句除两头外只有一个孤立的平音字称为“孤平”。

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变成: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两种孤平都是在创作过程中依循了一些宽松的平仄格式,或完全遵循了一三五不论的定律所产生的,所以一定要防孤平,救孤平。

前面一字用了拗,后面就要在适当位置进行“救”。

若前面该用仄声的地方而用了平声,就一般情形来说,是没办法救的,即只能平救仄而不能仄救平(特拗律体除外)。

下面,将五字句及七字句所有需要拗救的句例和拗救的方式,全部排列一遍,并多举例证:••••(一)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杜甫《复愁十二首》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故”拗,“今”救。

这属于“本句自救,三救一”。

••••(二)在该用“平平平仄仄”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可以在对句的第一字改用平声来相救。

律诗中的拗救 _河北春秋

律诗中的拗救 _河北春秋

律诗中的拗救_河北春秋律诗中的拗格律诗中,凡平仄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所谓“拗救”,就是指在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违反了格律组合规则的句子,必须采用补救的方法。

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必须在本句或者其对句的对应位置上,把该用仄声字的改用平声字,以为补偿。

这样,拗了用救,仍算合律。

拗救的形式,主要是给诗人在造句上更多的自由空间。

可以这么说,格律诗之所以能够生存数千年而不衰,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变通方式存在而能让格律诗生机勃发的。

如“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精炼优美的诗句,只能用拗救的方法才能写成。

常见的三种拗救法:(一)、本句拗救:本句自救又称“孤平拗救”。

在7言的第4字或者5言的第2字是平声,而它的前后都是仄声字,成为“仄平仄”时,就是犯“孤平”了。

具体用法如下:在5言“平平仄仄平”的句型里,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就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出现孤平,就只能在本句的第3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平平仄平”的句式。

这样的句式没有违反格律的要求。

这个句型中,第1字拗,第3字救,所以叫“本句自救”。

在7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里,如果第3字用了仄声字,也是犯了孤平。

为了避免孤平,就必须在本句的第5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第3字拗,第5字救,也是“本句自救”。

刘禹锡《纥(ge)那曲》“竹枝无限情”,苏颋ting《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都是第1字拗,第3字救的例句。

贾岛《三月晦日送春》的“明月有光人有情”,曹邺(ye4)《送人归南海》“十二玉楼非我乡”,都是第3字拗,第5字救。

小菜鸟文集《遥思》清风逐月浮云飞,手按长箫寂寞吹。

迢迢汉河九霄处,乡思千里人未归。

(二)、特拗拗救:特拗的句型:在5言中,基本的句型有两种,一种是“平平仄仄平”,还有就是“仄仄平平仄”。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宋时盛(笑破红尘)一引子我们在读前人的诗作,分析声律结构时发现,一类是普通的格律诗,使用律句,讲究平仄粘对;另一类是古体诗,不讲平仄粘对,只是一堆有意境的口号而已。

但是有一类诗,既不同于一般的律体,也不同于古体:讲究平仄,讲究不粘、不对,讲究使用拗句。

因为这种体材中,有较多的、刻意追求的拗格句式,故称之为拗体诗。

那么,什么是拗体诗?什么是拗句?在此,还须回顾一下以前讲过的知识。

(一)格律诗的四种标准句式:(1)平起仄收式:(2)平起平收式:(3)仄起平收式:(4)仄起仄收式:对于七绝的正体组合模式(常用模式),不必死记硬背,根据七绝组合模式的三项原则(一是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二是上联对句与下联起句联间平仄相黏;三是偶句押韵脚分明)。

只要确定了第一句的句式,其下面三句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例如平起仄收式*,其组合模式是:(—)—(|) |(—)— |(|)| ——(|) | —(|)|(—)—— | |(—)—(|) | | ——(*:横线表示“平声”;竖线表示“仄声”;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这就是七绝的正体平仄谱的四种标准律句之一——(1)平起仄收式的的组合模式(去掉开头两个字就是五绝的正体格式),其余三种标准句式类推。

因为下面所讲的内容与此相关,所以温故而知新。

(二)拗句与拗体诗在《王力诗词格律十讲》第六讲“平仄的变格”中,王力先生有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因此,相对于正体格式讲,“拗”就是不顺、不合、病态。

这种具有特定的不合声律要求的格式称为拗格,拗格的诗句就称为拗句;而拗体诗,则是这种拗格病态的集中体现,它是刻意打破固定的格律、用拗句写成的格律诗。

它是格律诗的一种变体。

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请注意,诗中出现拗句,不一定就是拗体诗,而在拗体诗中一定是拗格成堆之地。

二拗句种类在正体平仄谱中,这四种标准句式,除了孤平、病句以外,每一种句式中组合模式的第一、第三字是加圈的(标红),表示该字可平可仄。

格律诗之拗救全解

格律诗之拗救全解

关于第四个字,只有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三字补救;七言的第四字, 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关于第六字,七言有两种变动的例子,如特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子中的五六字调换了位 置,称为五拗六救,还有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出格了,必须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如何补救,下面我会详细讲解。 10,分句式讲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五言: a,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一字不可以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中平仄仄平,是孤平,如果第一字变 动了,要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字。如果第三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 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b,仄仄平平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万一第三字随意了, 第四个字没有随意,就算了,也不补救;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有押仄韵的,下面同, 即使是白脚,也不可以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万一第四个字变 动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三个字补救。 c,平平平仄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平仄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仄 尾;万一第三字变动了,第四字补上一个平声,是特拗,特拗以后,第一字就不准再随意了; 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第四字变动, 除特拗句外) d,仄仄仄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中仄仄平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平 尾;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七言: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 成了孤平;如果第三字变动了,要在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第五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 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七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 第二、四、六个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格律诗的拗救

格律诗的拗救

格律诗的拗救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是格律诗最基本、最规范的要求。

但在实际创作实践中,由于汉语言字、词声调及其意义与人们实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往往不可能一字一音不变的完全按照诗词格律规定的基本句式和基本格式来写作,于是便出现了一些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者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的现象,造成了诸如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等平仄不协调的情况。

古人把格律诗句中这种平仄不协调的现象叫做拗句。

出现了拗句就要补救,只要补救恰当,就不算平仄失调。

什么是拗救在格律诗中,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即凡是必平必仄的地方,作者如果改变了平仄,便是出了律。

这样的诗句就叫做拗句。

所谓“拗句”,就是拗口、不顺畅的意思。

出现了拗句就要补救,补救了还是律诗;如果不补救,则是诗中的弊病。

这种一拗一救的补救方法,就叫做拗救。

近体诗要保持平仄字数的相对均衡,仄声字不宜过多,因此拗救总是以平救仄。

所谓“拗”的主要表现,就是诗句中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或者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

“救”的方法是,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另一个该用仄声的地方改用平声,或该用平声的地方改用仄声,对用错了平仄声的地方加以补救,以达到协调平仄,也给诗人写诗增加一点自由。

纵观古今诗坛,容易出现拗句的情况主要有:1、孤平,2、三仄尾,3、三平调。

下面分别做一介绍。

1、关于孤平所谓孤平,是指五言或七言的平脚句式,除韵脚之外,仅有一个平声字。

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

律诗讲究平仄,本是为了声韵的不单调,平仄相互交错,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犯了孤平,诗句则呆滞,故诗人力求避免,就是在动之害义的情况下,也要想方设法补救。

这种拗句只会出现在乙种句式上。

正确的句式应当是:五言句:平平仄仄平七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第二个字是音节点,不能变动,只有第三个字可以变通,但如果只变通一个第三字,改平为仄,句式就变为:“仄平仄仄平”,这样就犯了孤平,因为去掉韵脚,就剩一个平声字了。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

【诗词微塾】格律诗中的对句相救格律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有拗有救,才为不病。

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

(二)对句相救第一种是腹节上字前拗后救,或后拗前救。

前面曾说过,写诗时,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腹节上字),尽量按标准句式写,最好不用拗字,若是腹节上字拗了,要尽量用对句相应的字去救。

所谓小拗,就属这一类。

例如: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王维《登裴迪秀才小台作》)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谁言宰邑化黎庶,欲别云山如弟兄(李嘉佑《承恩量移宰江邑》)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歌声袅袅出清漠,月色娟娟当翠楼(杜牧《南楼夜》)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上述拗救方式,叫作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诗人写诗,有时对句腹节上字非用平声不可,于是就将出句腹节上字的平声改用仄声,来个平拗仄救。

这种拗救方式只适用于出句是甲1句(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是乙2句(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一联。

其他联式都不适用。

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和三仄脚。

若是乙2句作为出句,也就是入韵诗的首句,腹节上字该仄而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怎么样救?不用救。

因为对句是甲2句(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其腹节上字正好是仄声,平仄相对,若是以平相救,则成为三平调了。

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多,前人以乙2句为首句,第五字用拗字的不少。

例如: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蜀相》)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戎昱《离家别湖上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庭院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所谓一三五不论,其中第五字只有在上述条件下,即乙2句作为入韵诗的首句时,仄改平而不用抵偿。

写近体诗时,腹节上字尽量不用拗字,如用了,应尽量去救;当然,不救也勉强合辙,故云“小拗可救可救不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律诗的拗救
*律诗的拗救
律诗比较严谨,格律要求复杂,而如“拗救”、各种对仗、“一、三、五不论”等都是给复杂的律诗一个宽松的条件,利用好了,写诗词将更加得心应手。

首先要熟悉句型,律诗基本有四种句型。

五言有1、〇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3、〇平平仄仄4、〇仄仄平平七言有1、〇平〇仄平平仄2、〇仄平平仄仄平3、〇仄〇平平仄仄4、〇平〇仄仄平平所有的律诗的格律都是由这四种句型,根据格律需要交替安排在一起而形成的。

共有十六种律绝的格式。

拗救其实学起来很简单,没有想象的那麽复杂。

首先要记住两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拗救只发生在两种句型中:一、韵脚句型为“仄仄平”的句子,又叫“平脚句型”。

五言句型是“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管那种体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可以“一、三、五”(或一、三)不论,但要有条件,就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用仄声字,必须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本该用仄声字的地方改用平声字相救,又叫本句自救。

如果不救,这两句除韵脚是平声字外,就只有五言第二字;七言第四字是平声字了(韵脚不算),又叫犯“孤平”,必须救。

否则为拗体诗,不是律诗。

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仄则第三字用平则成仄平平仄平。

孤平拗救。

〇仄
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仄则第五字用平成“〇仄仄平平仄平”,孤平拗救。

二、韵脚句型为“平平仄”的句子,又叫“仄脚句型”。

记住这个句型的对句只是“仄仄平”,全句是:五言出句仄仄平平仄对句平平仄仄平七言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该句型有三种“拗救”形式(都是对句相救):1、对句相救即五言第三或三、四字或七言第五或五、六字用了仄声字。

可在对句五言第三或三、四字仄声处用平声字相。

五言:〇仄平平仄——第三或三、四字拗成“〇仄仄平仄”或“〇仄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第三或三、四字救成“平平平仄平”或“平平平仄平”。

七言:〇平〇仄平平仄——第五或五、六字拗成“〇平〇仄仄平仄”或“〇平〇仄仄仄仄”。

〇仄平平仄仄平——第五或五、六字救成“〇仄平平平仄平”或“〇仄平平平仄平”。

2、大拗必救:五言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出句仄仄平平仄——成“仄仄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平——成“平平平仄平”七言的六字拗,对句第五字救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成“仄仄平平平仄平”韵脚句型成“平仄仄”,因为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改变了平仄脚(平平仄)的句型,故为大拗,必救。

3、小拗可救可不救: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在对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平声字救。

但属小拗亦可不救。

但是谙熟此技法的人,大都会救。

五言第三字
拗,对句第三字救〇仄平平仄——成“〇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成“平平平仄平”七言第五字拗,对句第五字救平平仄仄平平仄——成“平平仄仄仄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成“〇仄平平平仄平”三、还有一种特殊的拗句五言“平平仄平仄”和“仄仄平平仄平仄”。

可以直接用这种句型写律诗,多用于第七句。

不须要救。

须要记住:1)、只有两种句型可以出现拗救:仄脚句型(本句自救)和平脚句型(对句相救)。

2)、特殊拗句。

即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

多用在第七句。

3)、其他两种句型:〇平平仄仄〇仄仄平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必须遵律写诗,不可改动。

下面列举我实际应用于律诗中的例子(每例只选一诗):【七律】愿粗茶陋室伴徐娘,拜乞佛神怜窘殇。

--第三字“佛”拗。

犯孤平;第五字应仄改平声“怜”救。

孤平拗救,求赐楼堂描彩栋,赏俦春眷配秋郎。

金银万贯乘车辇,燕翅三餐饮杜康。

香烛供需无看少,依然清苦睡寒床。

【七律】笑爵侯隐逸深山笑爵侯,日边伴虎起高楼。

爽风过舍炎当扇,细雨淋扉暑自柔。

林竹掘芋为膳喜,溪潭垂钓解觞愁。

柳荫约弈司黑白,--“黑”大拗,因它改变了平仄脚(平平仄)句型,属大拗。

草笠麻衣优绢绸。

--第五字应仄改平“优”救,属大拗必救。

【七律】好恶篇千奇百怪寻常事,好恶亲疏莫憾伤。

爱养猧儿当孝子,喜收咪崽认爷娘。

愿为玉瑕失真烈,--“失”拗为小拗,可救亦可不救想保冰
清修节坊。

--第六句在该用“仄”的地方改用平声字“修”相救苦辣酸甜人各道,谁能劝恶做贤良。

【七律】孔方兄天圆地正孔方兄,行走千年任纵横。

可教鬼神推碾磨,尽由匪盗变囚黥。

一文挫倒英雄锐,万贯鼎成商贾经。

美女相携识贪色,--特定拗句:“〇仄平平仄平仄”远离裙钿见官清。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