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之拗救全解

合集下载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

关于拗救----诗词格律•拗救日记•什么是“拗救”?所谓拗救,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拗和救。

拗了,然后想办法去补救。

注意,“拗救”原则只适用于格律诗,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

但,不广泛运用于排律,更别说词了。

词的平仄都是固定音律的,出律了就是出律了,没有拗救这一说。

字拗为“拗字”,句拗为“拗句”。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就是拗句的一种。

只是因为这种格式运用频率较高,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成了一种特定的合律句式了(下文会特解)。

字拗,本句自救;句拗,对句补救。

进行拗救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保持音律的谐调,失一平音就在合适的地方补回一个平音相救。

另一个是为了救孤平。

在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何谓“孤平”?其实孤平有两个概念:(一)全句除押韵字外,只一个平音字。

比如: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故称“孤平”。

(二)一句除两头外只有一个孤立的平音字称为“孤平”。

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型变成: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

这两种孤平都是在创作过程中依循了一些宽松的平仄格式,或完全遵循了一三五不论的定律所产生的,所以一定要防孤平,救孤平。

前面一字用了拗,后面就要在适当位置进行“救”。

若前面该用仄声的地方而用了平声,就一般情形来说,是没办法救的,即只能平救仄而不能仄救平(特拗律体除外)。

下面,将五字句及七字句所有需要拗救的句例和拗救的方式,全部排列一遍,并多举例证:••••(一)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

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

杜甫《复愁十二首》之三:“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故”拗,“今”救。

这属于“本句自救,三救一”。

••••(二)在该用“平平平仄仄”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可以在对句的第一字改用平声来相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

谈谈格律诗句拗救宋时盛(笑破红尘)一引子我们在读前人的诗作,分析声律结构时发现,一类是普通的格律诗,使用律句,讲究平仄粘对;另一类是古体诗,不讲平仄粘对,只是一堆有意境的口号而已。

但是有一类诗,既不同于一般的律体,也不同于古体:讲究平仄,讲究不粘、不对,讲究使用拗句。

因为这种体材中,有较多的、刻意追求的拗格句式,故称之为拗体诗。

那么,什么是拗体诗?什么是拗句?在此,还须回顾一下以前讲过的知识。

(一)格律诗的四种标准句式:(1)平起仄收式:(2)平起平收式:(3)仄起平收式:(4)仄起仄收式:对于七绝的正体组合模式(常用模式),不必死记硬背,根据七绝组合模式的三项原则(一是联内上下句平仄相对;二是上联对句与下联起句联间平仄相黏;三是偶句押韵脚分明)。

只要确定了第一句的句式,其下面三句是可以推导出来的。

例如平起仄收式*,其组合模式是:(—)—(|) |(—)— |(|)| ——(|) | —(|)|(—)—— | |(—)—(|) | | ——(*:横线表示“平声”;竖线表示“仄声”;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这就是七绝的正体平仄谱的四种标准律句之一——(1)平起仄收式的的组合模式(去掉开头两个字就是五绝的正体格式),其余三种标准句式类推。

因为下面所讲的内容与此相关,所以温故而知新。

(二)拗句与拗体诗在《王力诗词格律十讲》第六讲“平仄的变格”中,王力先生有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因此,相对于正体格式讲,“拗”就是不顺、不合、病态。

这种具有特定的不合声律要求的格式称为拗格,拗格的诗句就称为拗句;而拗体诗,则是这种拗格病态的集中体现,它是刻意打破固定的格律、用拗句写成的格律诗。

它是格律诗的一种变体。

这类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崛奇古拙﹑富于气势。

请注意,诗中出现拗句,不一定就是拗体诗,而在拗体诗中一定是拗格成堆之地。

二拗句种类在正体平仄谱中,这四种标准句式,除了孤平、病句以外,每一种句式中组合模式的第一、第三字是加圈的(标红),表示该字可平可仄。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

律诗中的拗句与拗救1、什么是拗句?在律诗中,凡是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拗了就必须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

)2、什么是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所谓“救”,就是补偿。

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拗救办法:【1】本句自救:我们看个例子:唐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其中首联“寂寥无所欢”一句,格律为“仄平平仄平”,按照五律格律要求,应该为“平平仄仄平”,而第一字“寂”为仄声字,为了避免孤平,诗人在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字“无”。

象这样的例子,在格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如崔涂《除夜有怀》“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仄平平仄平)”。

杜荀鹤《春宫怨》“风暖鸟声脆,日高花影重(仄平平仄平)”。

同样我们在七律诗中‘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用了仄声犯孤平,就在第五字用一个平声来救,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就是本句自救。

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间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仄仄仄平平仄平)”等,皆属于此。

我就不多举例了。

【2】对句相救:所谓对句救,我们还是以五律为例:一般是指“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子,上句的“仄仄平平仄”的平声字,换成了仄声字的情况。

这样的情形有三种,下面分别来讨论。

首先,是第三字换为仄声字,即“仄仄仄平仄”的情况,这属于小拗,也叫半拗,可救,也可不救。

若要救,则在对句第三字补一平声字,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例1(半拗对句救)梅尧臣《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这属于半拗对句救的例子。

此诗首联“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格律为“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起句第三字“野”字用了仄声字,诗人在对句第三字补救了一平声“高”字。

律诗绝句拗救概览

律诗绝句拗救概览

出四拗对三救,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正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救格: 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 (五字互救) 罕救格: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 (出六拗,对五救) 上述拗救叫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注意:这种拗救只适用于五言联“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它联式不适用。因为用了 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
四、既本句自救,又对句互救,也叫复合拗救、“一拗双救” 五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仄 本句已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平 对句又一三互救 七言 正格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格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救格出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本句已 一拗三救 救格对句:仄平平仄仄平平 对句又 一三互救 五、“三仄脚”拗救两法:对句相救(特殊的一拗双救句) 其一: 正格 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六字双拗: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仄改平救:仄仄平平平仄平(五不论导致的合法拗句还不违反对句相 对原则) 举例:看杜牧《江南春绝句》是怎样救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拗救成: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二:正格 三仄脚 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五六双拗 :平平仄仄仄仄仄 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改仄五改 平救:仄仄仄平平仄平 此法不但对三仄脚实施拗救,而且本句也进行了避孤平的拗救。特殊的 一拗双救是错位相救,这个对句必须是孤平自救句: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类拗救只能在律诗和
绝句中允许,排律中不行,因为排律的平仄规则比普通律绝更严。 举例: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脚:仄平仄仄仄仄仄拗救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格律诗的拗救

格律诗的拗救

格律诗的拗救句子中处于重要位置的字如果违反了平仄,叫做“拗”。

初唐早期的诗歌中有一些拗句,中唐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了。

有的句式,在特定的位置上平仄是不能变动的。

如“仄仄仄平平”句式,只有第一字可以不论,第三字是不能不论的。

如果第三字不论,就会出现“三平调”,这是格律诗所绝对不允许的。

有的句式,某字平仄拗了以后,允许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相应的位置上改变平仄。

改变了以后的句式是可以用的。

这叫做“拗救”。

这里介绍常见的拗救句式:1.本句救第一种情况: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

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

这就是“孤平拗救”。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例句:故园芜欲平。

“故”字当平而用了仄(拗),“芜”字当仄而改用平(救)。

以下可类推。

往来成古今。

月光明素盘。

恐惊天上人。

笑问客从何处来。

“客”字当平而仄(拗),“何”字当仄而平(救)。

抱病起登江上台。

山雨欲来风满楼。

双鬓向人无再青。

溪柳自摇沙水清。

第二种情况:五言诗句“平平平仄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成为“平平仄平仄”。

七言诗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无为在歧路。

“在”字当平而用了仄(拗),“歧”字当仄而改用平(救)。

以下例句可类推。

何时倚虚幌。

正是江南好风景。

记取江湖泊船处。

竹叶于人既无分。

弟妹萧条各何往。

惶恐滩头说惶恐。

其实,这种句式在格律诗中很常见。

在尾联的出句上甚至比正常句式还要多,可能是诗人故意追求平仄的变化。

2.对句救五言诗的“仄仄平平仄”句式的第三、四字,如果违反了平仄,可以在对句第三字救。

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仄仄仄平仄(或: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如: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不”当平而用了仄(拗),“吹”字当仄而用平(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律浅说》【对仗】【拗救】

《诗律浅说》【对仗】【拗救】

《诗律浅说》【对仗】【拗救】《诗律浅说》【对仗】【拗救】《诗律浅说》【拗救】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

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

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

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

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一词拆散。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

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

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

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象《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

诗词格律第六讲-拗救为了大家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今晚我们再来从细学习四相调整之二:拗救偶用。

孤平必须救,对孤平的救,叫孤平救。

拗句也应该救,对拗句的救,我们称之为“拗救”,孤平句本质上也是拗句。

所以,广而言之,也可以把孤平救和拗救,统称为“拗救”。

下面我们讲“拗救”的三种救法。

(1)本句救本句救适用于对孤平的救。

在孤平句中,第一(三)字用了仄声字,后面第三(五)字本来是应仄可平的,改用了平声字,就等于把前面的孤平补救回来了。

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三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还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字,我们把第五仄声字改为平声字,就救回来了。

记住孤平的错误是犯在平收的句式中。

而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用了平声,也不会是孤平。

所以说白了,孤平是在五言律句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仄起平收中犯的错误。

下面我们举几个诗例说明:2379及第后荅潼关主人(唐·吕温)五言律诗押元韵本欲云雨化,却随波浪翻。

一沾太常第,十过潼关门。

志力且虚弃,功名谁复论。

主人故相问,惭笑不能言。

这首五律今天早上在我们的【温馨港湾】群小西转发早读诗的一首。

我们来看第二句“却随波浪翻”,第一字“却”字是仄声,很可能把第二字“随”造成孤平,所以第三字用“波”平声字救。

再看: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是李白的一首五律,名字叫《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其中颈联的下一个律句“月光明素盘”就是“月”字犯“孤平”,用“明”字来救的。

我们看看它的平仄分配:“仄平平仄平”。

这在律诗和律绝的律句中,依然还是算正格的。

我们知道这是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的衍生。

下面我们再举一个七言律诗的例子: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这是唐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的第三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第四个字,只有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四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三字补救;七言的第四字, 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关于第六字,七言有两种变动的例子,如特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子中的五六字调换了位 置,称为五拗六救,还有七言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出格了,必须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如何补救,下面我会详细讲解。 10,分句式讲解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五言: a,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一字不可以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中平仄仄平,是孤平,如果第一字变 动了,要在第三字补上一个平声字。如果第三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 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b,仄仄平平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万一第三字随意了, 第四个字没有随意,就算了,也不补救;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有押仄韵的,下面同, 即使是白脚,也不可以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万一第四个字变 动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三个字补救。 c,平平平仄仄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平仄仄;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仄 尾;万一第三字变动了,第四字补上一个平声,是特拗,特拗以后,第一字就不准再随意了; 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第四字变动, 除特拗句外) d,仄仄仄平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中仄仄平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成了三平 尾;第五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不准随意。二、四要分明。 七言: (a)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个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可随意,随意了就 成了孤平;如果第三字变动了,要在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第五字变动了是小拗,写诗的时 候不好换字就算了; 第七个字是韵脚,更不可随意, 第二、四、六个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什么是坳句?
在格律规定可平可仄之外的字位,若更动了平仄,便出律了,这样的诗句叫做“拗句”(除特拗 句外)。特拗句下面会讲解。 2,什么叫拗救?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要注意补救的字一点要 在指定的位置,更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如何拗救后面会讲解。 3,什么叫做特拗句子?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 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 仄平仄”。 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 这种写法已经千年有余,最先是江西派的诗人创立的,以后诗界就认可了 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七言举例 例句是:任是深山更深处 原格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更改后:平仄平平仄平仄 这就是特拗句,但我要重申:如果你写成了特拗句式,五言的第一个字,七言的第三个字就不 得再任意了。(七言的第一字可以任意)。 4,什么叫做尾三平? 尾三平又称“三平足”或“三平脚”,是指对句结尾连用了三个平声字,此为律诗的忌讳,应当 杜绝。即在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了;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 第三字应仄而平了,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如: 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 平平仄仄平平平。 又如: 春光绣画秦川明。(杜牧) 平平仄仄平平平。 “三平尾”在古诗中较多,近体诗被认为是诗家“大忌”,主要是从诗歌的音律上考虑,如果犯 了“忌”,在吟诵时,就会感觉不协调,破坏了诗歌的音律美。近体诗忌三平尾。 5,什么叫尾三仄? 尾三仄就是指出句结尾连用三个仄声字,也叫“三仄脚”,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 五字应平而仄了,写成了“仄仄平平仄仄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应平而仄了, 写成了“平平仄仄仄”,造成收尾三字均为仄声的情况。如: 依法修行可入道 仄仄平平仄仄仄 修改一下: 依法修行能入道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三平尾和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 6,什么叫做犯孤平? 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平声字以外,句子中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叫做“犯孤平”。 此慨念针对七言诗,五言诗没有那么严格,不可误会。五言只有一种句式是孤平,即五言“平 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成了“仄平仄仄平”,这就是孤平,但可以拗救。稍后讲解。 现在诗界里关于五言句式孤平的问题众说纷纭,如下请看例句 野店正分泊 仄仄仄平仄:不是孤平!
野火烧不尽 仄仄平仄仄:不是孤平 高阁客竟去 平仄仄仄仄:不是孤平!(阁入声字,仄) 到家日已曛 仄平仄仄平:孤平! 只应伴月归 仄平仄仄平:孤平! 他的意思是说:除了尾字平声外,前四个字里面只有第二个字是平声,定为孤平,其它的就不 是孤平了。其它的句式是不是孤平?我想有待研究。 在网页里、论坛里对五言格式的孤平、三平尾、三仄尾讲的五花八门,不知道听谁的好,有一 些人凭个人意识在讲,找了一些古诗做例句。古诗本身就有很多不讲究格式的,怎么能够做例 句?我个人认为,只有句子中有两个平声连在一起的句子最好,读起来最有韵味。大家请注意 正格,如下: 格式是这样规定的: 五言: 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是四个分句,每一句都有两个平声在一起 中字表示可平可仄 大家就按照格式写吧,这样不会引起纷争。 不过“平平仄仄平”可以一拗三救,救了以后,也 有两个平声字在一起了 ,仄平平仄平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七言句式的孤平问题: 原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把第三字变动了,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 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故称孤平。一般来说可以“救”,即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回 某个平声字,使平,仄声的比例恢复大体上的平衡。 还有一个句式是:原格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把第五字变动了,就成了“中平仄仄仄平仄”, 第五六七就成了两仄夹一平,也意味着孤平。如:既一个平声难以发挥其平声的声调,第六个 字,为了避免“犯孤平”,某些句子的“一、三、五”诸字也不能不论, 凡是“仄平仄”的句 子,要注意不能犯孤平。如何防止?二四六字是“仄平仄”时,第三字或第五字中必须有个平 声。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于诗的格式不熟练的人暂时不用,对于诗的格式熟练的人可以用,好表达诗意,表达作者的 思想感情,特别是有一些名词,地名,典故,年代,人名,等等,特别是有一些名词,地名, 典故,年代,人名,等等,不懂拗救,不方便用诗词检测仪器,,必须学懂,凡是通过拗救的句 子,就算合律。 7,孤仄,同孤平一样的道理。 但是,孤仄在格律诗里面还算不上大忌,放的宽一些。 8,四连平和四连仄,即连续四个发平音的字,或者连续四个发仄音的字。持续高音和持续低音, 对声韵有妨害,不可。 9,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怎么解释? 这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不是说所有句式中一、三、五的地方都不要论,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几 处第一、三、五字的地方还是要论的,不然,就会出现“三平尾”、“三仄尾”以及“孤平”现 象。下面我会讲到的。“二、四、六分明”是一种很严谨的说法,即句中的第二、四、六字不得 随意出格。关于第二个字,无能是五言还是七言,目前还没有可以随意变动的例子,
(d)中平中仄仄平平、
12,律诗中出现了拗句,一般要补救,这就是“拗救”。拗救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a、孤平拗救。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 三字必须用平声,否则叫做“犯孤平”。但是,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用了仄声,怎么办? 可将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该用仄声的改用平声,这就把孤平救过来了。这种救法, 五言(简称一拗三救),七言(简称三拗五救)。也叫本句自救,如:
变格式: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一种是出句的第三、四字都拗了,也是到对句的第三字补救。 如果“仄仄平平仄”,只有第三个字变动了,不要救, 我们再来看七言的大拗如何补救: 原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补救后: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就是出句的第六个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五个字补救。就是出句的第六个字拗了,在对句的第五 个字补救。 如果“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出格,也用同样的方法补救(即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最好不 出格,补救太麻烦。但是,王力先生说,可以不补救 关于第五个字出格,目前有两派意见 一个是补救,一个是不补救 要补救就在对句的第五字补救 请看对句相救。如: 野火烧不尽,(出句四字拗) 仄仄平平仄,(原格式) 仄仄平仄仄,(拗格式) 春风吹又生。(对句救出句) 平平仄仄平。(原格式) 平平平仄平。(对句三字救) d,对句救出句,然后又本句自救,如下: 紫竹夜宿雨,出句三四字拗 仄仄平平仄,正格 仄仄仄仄仄,变格 媚娘红绣妆。对句救出句又自救 平平仄仄平。正格 仄平平仄平。救出句又自救格 媚娘红绣妆,是本句自救,即一拗三救,“红”字即救了出句的“夜、宿”又救了本句的“媚” 字,这个实在太复杂,大家知道就行了,不要模仿。衣服上的补巴打多了,总是不好看。一首 是里面的拗救最好不要超过两处。 再如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客”二字拗,“何”字救。半拗可救可不救。这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写成 了平声,是小拗,可以不救。 b,还有一种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个字出格了,过去也叫小拗,现在很多论文加以 了评论,不可出格,出格了要在对句的第五个字补救,(目前成了两派意见)。王力先生得意见: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 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没有很清楚地说明是该补救还是不该补救)。 c,“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字出格了,是小拗,可以不救。 d,另外,五言的“仄仄平平仄”,第四个字没有出格, 只有第三个字出格了,可以不救。我们 写诗,尽量不要用拗句。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格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律绝诗里可以有拗句,包括新韵和古韵,但填词不允许有不合词谱的拗句。
(b)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一、三字可以随意,写成 中平中仄平平仄;第五个字不可随意,万一第 五字随意了,要在对句(下一句)的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字;也有人不主张补救,第七个字是 韵脚,更不可随意;第二、四、六个字不准随意。二、四、六要分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