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韵律
常见词牌名格律平仄韵律

符号说明:○平声●仄声◎可平可仄△押平韵▲押仄韵1【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
◎◎●,◎●●○△。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十六字令[毛泽东]2【忆江南】也叫望江南,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乐府杂录》谓此调本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后改此名。
但玄宗时教坊已有此曲。
白居易依其调作《忆江南词》,始名《忆江南》。
又名《梦江南》、《江南好》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五十四字,皆平韵。
南唐冯延巳所作,双调五十九字,平仄换叶,为变体。
○◎●,◎●●○△。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唐五代·白居易]3【捣练子】以咏捣练而得名。
又名《杵声齐》、《深院月》等。
单调二十七字,双调三十八字,皆平韵。
○●●,●○△,◎●○○◎●△。
◎●◎○○●●,●○◎●●○△。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秋闺[李煜(南唐后主)]4【忆王孙】又名《豆叶黄》、《忆君王》等。
单调三十一字,平韵。
另一体又名《怨王孙》,双调五十四字,仄韵。
◎○◎●●○△,◎●○○◎●△。
◎●○○◎●△。
●○△,◎●○○◎●△。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忆王孙·春闺[秦观]5【调笑令】出于唐人酒筵小曲。
又名《宫中调笑》、《转应曲》等。
单调。
分两体:一体为三十二字,平仄韵换叶。
起句二字重叠,如韦应物"胡马,胡马"一首;又一体仄韵三十八字,词之前用七言古诗八句,并以诗的末句二字,为词的首句二字,用于北宋"转踏"中。
○▲,○▲,●◎◎○○▲。
◎○◎●○△,◎●○○●△。
○▲,○▲,◎●◎○◎▲。
渔父。
渔父。
江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裳衣。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平仄韵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平仄韵律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具体来说:
1. 首先是句式和声调。
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句七个字,总共四句。
在吟诵时,诗句的声调要有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使得语言流畅、优美动听。
2. 其次是平仄。
根据平仄规律,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其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的平仄是:平平平仄平平仄。
3. 再看韵律。
这首诗押的是“ong”韵,即“中、红、风”都为“ong”韵,这是古诗常用的押韵方式。
在诗中,“此门中”“笑春风”等词都与韵律相合,使得诗更具有音乐美感。
4. 最后是句意。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去年今日场景的怀念与感慨,通过描绘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景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的意境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平仄韵律的运用,更增添了诗的艺术魅力。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平仄韵律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

诗词的平仄韵律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而诗词的平仄韵律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平仄韵律是指诗词中字音的平仄变化规律,包括平声、仄声、中声等不同的读音。
平仄韵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诗词的音韵美感和节奏感,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同时也是体现诗人修辞技巧和表现力的一种方式。
平仄韵律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平声指的是声调平缓的音节,读起来平稳舒缓;仄声则指的是声调变化较大的音节,读起来有起伏有抑扬。
平声和仄声的组合形成了诗词的韵律,使诗歌旋律优美动听。
平仄韵律在古代诗歌中有着严格的要求。
古代文人在写诗时,必须遵循特定的韵律规则,包括平水韵、仄水韵、平仄对仗等。
在韵律上要求读者对音节进行准确的把握,使诗词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必须注意平仄韵律的变化,保持句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才能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第二篇示例: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平仄和韵律之美,是中国文学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古代,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诗歌,无一不体现了这种神奇而奇妙的平仄韵律。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探讨一下诗词的平仄韵律表。
一、平仄韵律的基本概念平仄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诗句中字音的读音特点。
平音即声母和韵母均为平声,发音平和稳定;仄音即声母或韵母为仄声,发音上扬。
通常来说,古诗中的平仄音分为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四种,其中平仄音交替变化,使整体节奏变化丰富多样,增加了诗词的美感和音乐感。
二、平仄韵律在不同体裁中的体现1. 古体诗古体诗是中国古代一种严格限制诗句的体裁,有着固定的格律和韵律要求。
在古体诗中,平仄韵律尤为重要,不仅影响着诗歌的节奏和韵味,也影响着诗歌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唐诗的平仄韵律精妙绝伦,如"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平平仄仄,"唯见翠莲吐玉英"中的仄平仄平等等,都体现了唐诗的高超艺术水平。
诗词的平仄韵律一览表

诗词的平仄韵律一览表
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绝句律诗平仄表:七绝:平起首句入韵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
忆秦娥平仄韵律表

忆秦娥平仄韵律表
一、忆秦娥的平仄韵律
忆秦娥的平仄韵律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其中,“平平仄”表示平声(不押韵),“仄平平仄平平仄”表示仄声(押韵),押入声韵。
二、词牌结构
忆秦娥的词牌结构为“四十六字”,上下两片,共四平韵,上片三仄韵,下片五仄韵。
上片第一句为七言句,第二句为四言句;下片第二句为五言句,第三句为四言句,第四句为七言句。
三、词牌名称含义
“忆秦娥”这个名称的含义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秦娥”指的是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因此“忆秦娥”就是回忆弄玉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秦娥”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美女西施,因此“忆秦娥”就是回忆西施之意。
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与回忆美女有关。
四、起源与传承
关于忆秦娥的起源与传承,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该词牌最初为唐代词人李白所作,后来经过宋人温庭筠等人的发展,逐
渐成为固定格式。
另一种说法认为,该词牌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的《花间集》中,后来经过宋人柳永等人的发展,逐渐流传开来。
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表明了忆秦娥这个词语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并成为了固定的词牌格式。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古诗词韵律,是指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归纳,欢迎阅览。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
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
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
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
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
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
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
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诗词格律平仄 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

诗词格律平仄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诗词格律平仄,以及七律平仄的基本格式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律诗的平仄格律一览表如下:1、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2、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3、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平平中仄平(韵)。
4、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5、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6、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7、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诗词格律平仄一览表诗词格律平仄一览表仄仄平平仄(平仄脚)平平仄仄平(仄平脚)仄仄仄平平(平平脚)平平平仄仄(仄仄脚)第一种平仄格式诗词格律平仄:平仄脚 + 仄平脚 + 仄仄脚 + 平平脚《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诗词格律平仄,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诗词格律平仄,更上一层楼。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诗词格律平仄:“撷”为入声字,为仄声。
第二种平仄格式,首句用韵,在第一种诗词格律平仄的基础上将首句改为平平脚:平平脚 + 仄平脚 + 仄仄脚 + 平平脚《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黑”为入声字,为仄声。
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格律诗的平仄规定格律诗诗词格律平仄的平仄规定主要包括上仄下平、平仄相对、不能失替等。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诗词格律平仄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卜算子平仄格律对照表

卜算子平仄格律对照表
卜算子平仄格律对照表:
1. 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一平五仄),如“行人无语泪沾衣”。
2.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二平四仄),如“花径不曾缘客扫”。
3.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三平三仄),如“春风得意马蹄疾”。
4. 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四平二仄),如“一朝春尽红颜老”。
5. 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五平一仄),如“天涯何处无芳草”。
以上是卜算子的平仄格律对照表,它描述了每一句的平仄规律。
其中,平指平声,仄指仄声。
平声即轻声,仄声即重声。
在卜算子
中,每句都由7个字组成,前面的数字表示平声的数量,后面的数
字表示仄声的数量。
通过这个对照表,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卜算子的平仄格律,并在
写作或欣赏卜算子时更好地把握其韵律和节奏。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仄韵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不想太过受限于平仄的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但如果像我一样的考据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韵背下来了,因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来是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
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
一般用于偶句句尾。
也称韵脚。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
这也是诗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
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需说明的是,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古时参加科举,否则即使偶尔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
押韵规则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为例,若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
古诗(古风)允许中途换韵,但近体诗不允许这样。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掺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
押韵以格律诗的要求最为严格,许多字如一东中的“终”、“风”、“公”和二冬的“钟”、“峰”、“恭”,现在读音一样,律诗却不能通押,如果通押,就犯了出韵的错误,就要遭人耻笑,考试就要落第。
中唐以后,才逐渐出现邻韵通押,如杜牧的《清明》诗用的十三元韵,但首句却用了邻韵十二文。
词押韵不那么严格,像平声,词就合并到了14韵。
押韵还有选韵和次韵的难易问题。
作诗,主动地选韵或被动地限韵,会碰到难易问题。
像平声中的四支、十一真等,包含的字多,选用就容易,称为宽韵;而像五微、十二文等韵,包含的字较少,选用就难,称为窄韵;还有些韵,如三江、十五咸等,包含的字更少,选用很难,称为险韵;而像有些“限韵”,则迹近于文字游戏了。
写诗填词时一定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忌重韵: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芳”、“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