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复习策略--力学(精选)
九年级物理浅淡有效的“力学”复习教学策略沪科版

2、让学生明确配合老师上好复习课的要领, 做到教与学双向信息的及时互动和沟通。
力学复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 的复习方法的指导,密切联系学习的过程和环节, 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同时减轻课堂学习的负 担;通过有效复习来减弱和延缓知识的遗忘速度。
注意认真对待课堂的反馈和练习。课堂的练习要 精、要有针对性,课堂练习安排要适当,答案的 讲解要突出重点,不要仅仅报答案,应注意对习 题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变换,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四)立足教材、夯实基础、适时提高
1、立足教材,重视教材功能的挖掘 中考的力学复习也应当立足于教材,以 本为本重视教材内容和教材功能的挖掘, 比如注意通过课后小实验、教材课后典型 练习的变形、课本各类图表和图形渗透来 实现物理知识的考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 要注意教材每个力学插图、图表所蕴涵的 物理意义。
2、注意学生课堂讨论的组织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讨论。课堂的 讨论教师要善于组织和领导,加强巡视和指导, 注意收集讨论的信息,切实提高课堂讨论的效 果。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课堂讨论对提高学 科成绩的作用,在小组讨论中克服旁观者的角 色,能配合小组讨论召集人引导大家围绕切实 有效的问题或专题进行讨论,同时注意指导学 生避免讨论内容游离于学习主题的特殊学生。 教师要对讨论及时的归纳和总结,给学生明确 的结论或方法,减少一些能力薄弱学生不知学 到什么的情况的发计和安排复习计划,切实提高 复习课的实效性。 历年来,物理课的复习时间是比较紧 的,一般每年的三月初进入第一轮复习。 因此,进行复习时制定的计划首先要富有 针对性、可操作性,有助于合理整合和优 化复习时间,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展 分类指导和分层教学。我校的复习通常分 为以下三阶段:
(1)解题格式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 (2)训练综合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 必要时可以在读题时画出草图,便于理解 题意和解答。 (3)关注社会热点,如最新科技发展、时 事新闻等,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
结合中考物理试题特征浅谈力学的复习策略

结合中考物理试题特征浅谈力学的复习策略结合中考物理试题特征浅谈力学的复习策略中考前的复习是师生最紧张、最辛苦的时候。
物理学科作为中考考试科目,同学们虽然经历了短短两年的学习,但所要复习的内容确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学习中,而学生普遍认为初中物理力学部分较难,在中考中所占比例最大,所以力学知识的复习既是中考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部分知识复习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复习的成败和最终的中考物理成绩。
近几年中考试题贴近新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近几年中考试题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紧扣课标,贴近教材,立足基础,面向全体。
中考试题中容易题、较易题、较难题、难题四种难度试题的比例约为3:3:3:1,整卷难度控制在0.65左右。
试题内容与比例:科学探究占20%,科学内容占80%(物质占18 %,运动与相互作用42%,能量占40%),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再是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简单叙述,而是注重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探究过程,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联系科技成果、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联系当前地方的热点,凸显地方特色。
(3)实验考查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探究方法和实验分析能力考查。
(4)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关爱生命。
中考试题内容广泛,解题方法灵活,在解题过程中,渗透了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
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爱乡的教育,也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亲近感。
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复习的策略:一、激发兴趣,调整心态初三复习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力学复习更为枯燥,易出现“复习疲劳综合症”。
首先,需要通过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其次,在复习课上积极创新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通过一些拓展试验(如密度测量试验的拓展、测量物体平均速度试验的拓展)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初三物理复习计划策略

初三物理复习计划策略物理复习策略纵观近几年中考物理试题,可以发现中考物理命题切实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题目结合具体问题,创设生活式的物理情境,重在考查同学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理解,考查同学们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原理,分析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特别注重与实验探究有关内容的考查,开放型试题逐年增加。
预计2009年中考,考查同学们科学探究能力的题目仍将是物理试题的一大特色,而且将重点考查科学探究中的探究方法、设计过程。
我们将中考物理复习分成了三个阶段,即“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专题复习,优化网络——仿真模拟,体验中考”的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宁夏的考题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建立以现实生活为实例、发现物理知识点、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总结一般性物理规律特点的模式。
同时考查学生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认识和掌握,对基本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及常用的物理常数的记忆和理解。
因此要重视如下几点:(1)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2)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伴随的科学方法。
(3)注意教材中的实例分析(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4)注意教材中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和过程。
这些年来我们很清楚,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中的技能和方法等基础内容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所有中考题的来源。
分析中考成绩显示,无论是成绩差的同学,还是成绩好的同学,都有基础题失分严重的现象。
所以第一轮复习就要依据教材,落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的掌握。
第二轮复习: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磁四大板块。
复习时就需要我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
自己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去帮助记忆和理解,这在整个复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策略

三、 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和分 析能力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点: 1.多数试题源自教材和生活,但又不是单 纯考查学生的记忆性知识,而是把所考查 的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入“日常生活”、 “社会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等情 景中,一方面较好的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 渗透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识, 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 生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 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例 5】[年江西中考题]使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 按规范的操作来称量某物体的质量,添加了一些砝码 后,若指针偏右,则下一步应该【 】 A.往右盘中加砝码 B.从右盘中减砝码 C.向右移动游码 D.向左调平衡螺母
【诠释】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考查了天平的使用知识和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的实验技能。 【答案】B
固 体 的 压 强
压 强
液 体 的 压 强 气 体 的 压 强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决定因素: 压力、受力面积 压强 公式: p=F/S 单位: 帕(pа) 1 pа=1N/m2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应用 产生原因:液体受重力,流动性
液体压强的特点(略)
力学复习策略
力学复习应注意的问题
一、 注重基础,建立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 突出重点,加强物理方法的指导 三、 精选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和分析 能力 四、更新理念,重视课程新的教育功能
一、 注重基础,建立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把握好教材 明确教学内容、目的与要求 复习时,既要注意知识内容的系统化、条理化, 又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 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防止两个极端 :一是防止抛开教科书,随心所 欲淹入题海的自由主义倾向,二是防止把教科 书看成是“圣经”,照本宣读炒剩饭式的形式 主义倾向.
中考物理知识 --- 力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

中考物理知识--- 力学超详细知识点总结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⑶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Ⅱ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5、力的测量:(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弹簧测力计: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惯性和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第一定律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中考物理备考计划(实用6篇)

中考物理备考计划(实用6篇)中考物理备考计划第1篇一、指导思想:认真系统地研究和整理八、九年级新课标教材知识和能力要求,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最近几年中考题型为基本依据,抓好每一轮的各环节复习,在想办法激发学生认真复习和学好物理的热情基础上,落实“双基”,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力争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良好成绩。
二、学生现状分析:本届学生物理基础相当薄弱,从两年新课学习中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的历次考试成绩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
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要点:1.抓住基础知识。
中考试卷中易、中、难的试题比例为7:2:1,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应是中考的重点,但近年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摒弃了考查死知识的做法,而要求能在具体事件中辨认出该知识或规律。
为此学生要做到复习细致,在广度上力争不留漏洞。
2.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
例如:去年涉及的“指甲刀上的杠杆、自行车上的力学”等。
复习时同学们应在近两年的相关题目中了解此类题的出处、分类和答题技巧,更主要的是发现不懂的问题多亲自去做、去看、去想,快速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
3.重视开放型物理题的训练。
《考试说明》中提到:考卷中要设置适量的开放性和综合性题目,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对于此类题目因初中知识程度有限,只能是浅层次地开放,首先要放下畏惧心理。
从近两年物理命题中可看出,开放型物理题大致可分三类,即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条件和结论都开放型。
对于开放型物理题常常没有现成的解答模式,而是要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分析。
中考物理力学练习的六策略

中考物理力学练习的六策略1、细读书,多设问,培养自学能力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2、细观察,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1)观察要有主次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以下问题观察:沸腾前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沸腾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敷是否有变化?停止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2)观察要有步骤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迎〞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用手指挤压压强计盘上的橡皮膜,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2)将水倒人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臂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报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3)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再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根据观察判断水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其大小有什么关系?(4)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胡下、朝各个侧面,比较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5)将金属盒放人不同深度,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6)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3)观察时要思考3、勤实验,会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应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和小实验.演示实验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通过分析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力、弹力、重力

专题复习力、弹力、重力一、知识梳理(一)力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别的物体对它的力)。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图就叫力的示意图。
(二)弹力弹簧测力计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收到的拉力成正比)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挂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三)重力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为:G=mg。
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
但是,对于整体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三、专题精讲考点一:力的含义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力”这个字,力这个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
在物理学中我们也要研究力,只是在物理学中力的含义要狭窄得多。
物理学中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