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试讲教案
过 秦 论(优秀7篇)

过秦论(优秀7篇)《过秦论》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教学方法】探教师串讲、学生研讨、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部战国史简直就是一部武林史。
几千年以来,“弱肉强食”在自然界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被打破。
两千多年前,当武林盟主秦始王刚做着千秋万代的美梦的时候,一群疲弊的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轻而易举地攻破秦国“金城千里”,导致强大的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阐述了他的看法。
“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二、知人论世1、作者介绍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较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
后为梁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题目解说《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
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
论,是一种文体。
“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3、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从各个⽅⾯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下⾯是⼩编整理的语⽂《过秦论》教学教案5篇,欢迎⼤家阅读分享借鉴。
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2、过程与⽅法:从诵读中体会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特点,感受政论⽂磅礴的⽓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教学重点:分析⽂章⽓盛的原因,感受⽂章的⽓盛教学难点:欣赏⽂章铺张扬厉、⽓势沛然地进⾏说理的艺术特⾊⼀、导⼊: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意,检查⼀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品读⽂本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过:指责推究……的过失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师:齐读课⽂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章的语⾔特点⽣:有⽓势或⽓势酣畅、磅礴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章⽓盛请找出你认为⽓盛的句⼦来,并思考为什么⽓盛呢?可从句⼦在语⾔表达上的特⾊和效果来回答⽣: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荒之⼼(你读⼀读,读出⽓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增强⽓势)师:⽂中多处运⽤了这种⼿法,请同学们试着找⼀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读)(⽤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扩张,国⼒⽇趋强盛的⽓势)⽣: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忠信,宽厚⽽爱⼈,尊贤重⼠,……之伦制其兵(有同学说这⼏句⼈名太多,读起来很拗⼝,虽然有铺叙但似乎⽓势不够酣畅嘛!)(这些⼈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铺陈排列在⼀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然很有⽓势)(这种排⽐铺陈⼿法读起来⾃然很有⽓势,我们⼀起读出这⼏句的⽓势来)⽣: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履⾄尊⽽制六合,执敲扑⽽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势,这情景和唐朝诗⼈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句再读⼀读,读出这⼏句的⽓势来)⽣:陈涉之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之君也;锄耰棘矜,⾮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军⽤兵之道,⾮及向时之⼠也(你来读⼀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易举,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泻千⾥和迅速,显得有⽓势)师:秦孝公⼀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上升时的⽓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陈涉“⾮尊于”、“⾮铦于”、“⾮抗于”、“⾮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敌⾛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句式⼜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富有⽓势和节奏感这种极尽铺陈排⽐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法使⽂章纵横捭阖,⾃由驰骋,酣畅淋漓,⽂采飞扬,增强了论证⼒量,⽂章⾃然⽓盛⽓势充沛了,⾃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章⽓盛的原因,⽤⼀句话概括就是:⽤写赋的⼿法来写说理散⽂[板书]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采还不⾜以深深触动汉⽂帝他还⽤什么⼿法来说理?⽣:对⽐⼿法师:很好!为了使⽂章更具有说服⼒和震撼⼒,贾谊还运⽤表现⼿法中最具有冲击⼒和震撼⼒的对⽐⼿法⽂章运⽤对⽐的哪些地⽅让汉⽂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汉⽂帝哪些地⽅会让你警醒和震撼?⽣:陈涉与九国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六段,突出了双⽅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秦朝与陈涉的对⽐;(你把这⼏句话读⼀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秦与九国的对⽐;(齐读)(第⼆段先写六国⼈才之多,⼠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前的窝囊相,对⽐反差⾮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更强)⽣:秦国本⾝的对⽐(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借助于史实本⾝的前后对⽐,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乎所向披靡,⽽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亡⽮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师:各⽤⼀个形容词来概括双⽅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尊与卑,⼤与⼩,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2:强⼤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道的陈涉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师:很好尊的、强的⼀⽅输给弱的、⼩的⼀⽅,对⽐的结果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给了汉⽂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景之治师:我们⾃然也就知道了⽤这么多对⽐,⽤意是⽣:希望汉⽂帝以秦为鉴,施⾏仁政,与民休养⽣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帝打天下可以⽤武⼒,⽽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师:本⽂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多⾓度地反复进⾏对⽐这⼀时期的历史本⾝就是惊⼼动魄的,加上⼏种对⽐不仅交织在⼀起,⽽且贯穿⽂章的始终,使得⽂章结构宏伟,⽓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强语⽓激昂有⼒,⽂章⽓势酣畅⽂章⽓盛的原因,仿照前⾯概括⼀下:⽤全篇对⽐到底的⼿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精彩之处[板书]把⼀种对⽐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种对⽐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种对⽐已经让⼈震撼,四种对⽐更是振聋发聩强烈鲜明的对⽐不仅给了汉⽂帝⽽且给读过⽂章的⼈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深思这也是本⽂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语⽂《过秦论》教学教案⼆教材分析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

《过秦论》教学设计优秀8篇课时篇一一、检测背诵二、交流知识梳理成果三、迁移拓展1、从秦国兴起与强盛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启发?2、从秦国在盛极一时却快速灭亡的历史现象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3、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现在可以做写什么?《过秦论》教学设计篇二【设计意图】《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
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
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本设计在学生对照注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
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
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
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2)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
(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
”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
”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
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
(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案3课时

《过秦论》教学设计过秦论教案3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背景、主题及论证方法。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掌握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2.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3.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2.部分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及其生平。
2.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主题。
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一段,分析文章的总论点。
2.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
3.讲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秦之过”的表现。
2.讨论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及其效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主题和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1.阅读第二段,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和语言特色。
3.讲解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结构。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技巧及其效果。
2.讨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技巧。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论证方法有哪些?二、阅读与讲解2.讲解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和实词、虚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论及其意义。
2.讨论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构。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论证逻辑和结论。
五、课后作业1.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过秦论》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2.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3.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二、阅读与讲解“秦之过”的具体表现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秦朝有哪些过错导致了它的灭亡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的论证逻辑教师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施行仁义,那么攻守的形势就会不同。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过秦论(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理解文中各段意义;掌握过程论的基本思想,能够分析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文本分析,理解和翻译古文;能够运用过程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自身利益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探究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过程论的基本思想,能够分析当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理解文中各段意义,进行文本分析;2.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过程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熟练理解和翻译古文。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些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学校负面新闻、环境污染、社会道德不良等等,让学生们思考,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理解过程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学习环节a. 文本学习:过秦论是一篇写给还在世之时的二世皇帝的劝诫文章,其主要内容是“坚甲利兵”这个观点。
通过学习文本和分析文章的各个段落,带领学生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b. 过程论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过程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析过程论思维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探讨问题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c. 课堂小组讨论:将社会问题划分到小组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小组组长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并发表报告;3. 总结环节a. 辅导学生完成错题集,梳理重点与难点,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b. 带领学生梳理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c. 带领学生反思所学,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支持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纠正。
高中语文《过秦论》试讲稿范例

高中语文《过秦论》试讲稿范例1.题目:《过秦论》2.内容: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⒇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过秦论》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贾谊及其作品《过秦论》。
分析《过秦论》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开篇的气势和论证方法。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贾谊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阅读《过秦论》开头部分,体会文章气势。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过秦论》的文章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的篇章结构,包括引言、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导学生关注部分的五个自然段,了解其论证思路。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的篇章结构。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部分的论证思路。
第三章:论证方法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中的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方法。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实例和数据,体会其论证效果。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中的论证方法。
学生阅读文章,找出典型的对比论证和归纳论证。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四章:主题思想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探讨文章主题思想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过秦论》中的主题思想,如批评秦朝暴政、强调仁义道德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观点和主张,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过秦论》的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探讨文章主题思想的现实意义。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拓展阅读视野。
5.2 教学内容推荐与《过秦论》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5.3 教学活动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拓展阅读。
第六章:文学技巧与语言特色6.1 教学目标让学生分析《过秦论》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色。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

《过秦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过秦论》全文;(2)理解《过秦论》的文言文表达和修辞手法;(3)分析贾谊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过秦论》;(2)学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贾谊忧国忧民的情怀,树立为国家强盛尽忠职守的志向;(2)认识历史教训,警醒当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过秦论》;(2)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文中长句的翻译和理解;(3)对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贾谊;(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过秦论》,体会文中韵味;(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3)让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贾谊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论证方法;(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要点。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重点句子;(2)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谈对《过秦论》的感悟。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过秦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过秦论》;3. 搜集与《过秦论》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调整教学策略;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3.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
一、导入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革,而打破战国割据状态,首先一统天下的秦国却没能长治久安,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
“弱肉强食”自然界这一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被打破了。
在两千多年前,秦王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孰是孰非,历史上有不少人评论,其中著名的一篇就是西汉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
二、知识积累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人。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闻于郡中。
河南郡守吴公爱其才,招置门下,后吴为廷尉,荐之于汉文帝。
年二十余,后为博士(学术顾问)。
因得文帝赏识,一年之中即迁太中大夫。
又建议文帝改革制度法令,文帝欲任之为公卿,因遭大臣谗毁,贬为长沙王太傅,甚为失意,渡湘水时写《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比。
在长沙三年,后召回长安拜为梁王太傅,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后梁王坠马而死,贾谊哭泣岁余,抑郁而终,时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主张,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
他的作品有“赋”七篇(存五篇),《新书》五十八篇,明人辑于《贾长沙集》,《过秦论》是代表作。
他的“赋”在形式上趋向散体化,句法整齐;他的政论文言辞激切,观察敏锐,分析透彻。
贾谊《过秦论》写在西汉初年,这个时期,因此前的五百年的战乱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来巩固汉朝的统治。
他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指出秦王朝短时间倾覆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失去民心,借秦之过劝谏汉文帝“安民”并以秦为鉴,实行改革。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解这一点对我们理解本文是有重要作用的。
三、信息筛选
1.解题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
“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四、整体感知
粗略分析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一)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
(二)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五、文本解读
(一)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字词:
2.学生翻译:略
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二)讲析第2段。
学生朗读后: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教师提问: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