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与肝脏的关系

糖尿病与肝脏的关系目前的高脂血症、探讨胰岛素抵抗、体重指数与2型糖尿病脂肪肝(DFL)的关系。
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者进行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BG)、血脂(TG、TC、HDL、LDL)、血浆胰岛素(FINS)测定,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重指数(BMI),同时检查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并与2型糖尿病非脂肪肝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与未并发脂肪肝组相比TG、TC、LDL、FINS、FBG、BMI均升高,HDL、ISI降低(P<0.05或P<0.01)。
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超重,而且大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对2型糖尿病尽可能防止高胰岛素血症,控制血糖,维持正常血脂,减少胰岛素抵抗(IR),对预防和减少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化验室检测及肝脏超声,对56例脂肪肝患者进行糖耐量试验,两项结果对照比较。
结论:4%~46%的脂肪肝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近乎50%糖尿病患者有脂肪肝;约30%~70%的糖尿病患者可有无症状性的肝肿大和轻度的肝酶异常。
T2DM易合并脂肪肝,约75%的患者两病共存。
脂肪肝虽然在早期基本没有什麽症状,但肝细胞中长期堆积的大量脂肪会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坏死,造成脂肪性肝炎。
储存了大量脂肪的肝细胞其解毒代谢糖脂的能力均下降,由于其糖脂代谢能力下降可加重糖尿病及血脂紊乱的程度。
脂肪肝可以是糖尿病的后果,根据近年来的文献,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脂肪肝患者81%存在超重或肥胖,44%有2型糖尿病。
与肥胖、胰岛素反抗有着密切关系,是近年来代谢性疾病的热点领域之一。
、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回。
瘦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1瘦素与胰岛素反抗胰岛素反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IR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即一定量胰岛素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等的共同发病基础。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肝脏 是葡萄糖代谢 的主要器 官 , 具有 转化 、 合成 、 转运和调节功能 , 当其功能受 损时, 往往影 响糖代 谢 , 甚 至出 现糖 耐量 减退 或糖尿病 。而慢 性丙 型肝 炎的 发病 主要 与病 毒变 异 、 逃 逸机 体 的免疫 监控 、
3 杨少 奇. 慢性 丙型肝 炎与糖 尿病关 系 的研 究进展[ J ] . 国外 医学 ・内科学 分册 , 2 0 0 2,
关 系和 临床 特 点 。 方 法 : 对 慢 性 丙 型 肝 炎
患者 3 0 5 例 的血 糖进行 回顾性 分析 。结
果: 3 0 5例 慢 性 丙 型 肝 炎 患 者 中糖 尿 病 患
坏、 B细胞 功能 降低 , 使其在 高血 糖时 分
病率 2 8 . 5 %, 其 中男性发 生率 3 0 . 1 %, 女
摘
要 目的 : 探 讨 丙型 肝 炎 与糖 尿 病 的
糖尿病 1 8例 , 发生率 2 3 . 6 %。
< 4 0岁 4 1例 , 合 并 糖 尿 病 6例 , 发 生率 1 4 . 6 %; 4 1— 5 0岁 1 2 1例 , 合并糖 尿 病4 6例 , 发生率 3 8 . 0 %; 5 1~6 0岁 9 7
1 中华 医学 会肝 病学 分会 . 中华 医学会 传染 病于寄生虫病学分会 慢性丙 型肝炎防 治指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 明 , 慢性丙型肝炎 ( H C V) 感染 与糖尿 病的发 生有密 切 的相 关性 。为了解慢 性丙 型肝 炎合 并 2型糖 尿 病发生率 , 现就 2 0 0 7~2 0 1 1年慢 性丙 肝 患 者 合 并 血 糖 异 常 的分 析结 果 如 下 。
2 9 ( 1 2 ) : 5 1 2— 5 1 5 .
急性乙型肝炎会引起哪些疾病?

急性乙型肝炎会引起哪些疾病?
*导读:急性乙型肝炎易引起以下疾病的发生:1、肝原性糖尿病临床表现与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点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时胰……
*急性乙型肝炎易引起以下疾病的发生:
*1、肝原性糖尿病
临床表现与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点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时胰岛素明显增高而C肽正常,服糖后胰岛素明显升高而C太峰值仍较正常稍低,是因为肝脏对胰岛素灭活能力减低,促使胰岛素升高,另外胰高糖素在肝脏灭活减少,加以肝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减少,对胰岛素产生抗力,因而虽胰岛素升高而血糖仍高,同时C肽受肝脏影响少,故C肽不高,提示细胞的分泌功能无明显异常,为与Ⅱ型糖尿病鉴别,可用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
*2、脂肪肝
机制尚不清,特点为一般情况良好,单项ALT轻,中度升高,血脂增高,B型超声检查可见脂肪肝波形,确诊根据肝活检病理检查。
*3、肝硬化
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4、肝癌
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
肝癌者多见,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糖尿病的临床分析

般认 为符合下 面几项 即可诊 断 :①肝 脏病 发生在 糖尿病 之前
或 同时发生 ,血糖增高或糖耐量异 常 ,血糖 和糖耐 量的好 转 、 恶化与肝功能 的改变多呈一致性 ;②无 家族 2型 (或 1型 )糖
尿病史存在 ;③无其 他 已知因 素逆 向影 响葡 萄糖 代谢 ,如肥 胖 、营养不 良;④无垂体 、肾上腺 、甲状 腺疾病 ,排 除血 色病 和 胰腺外分泌功能失 调等 ;⑤有 明确 的肝损 害及肝 功能 障碍的 临床 表现 、生化检查或组织学变化 ,肝 炎病原 学检 查呈 阳性 ;
关 ,而男性为主要的患病人群 。近年来 国外 研究 表 明,糖 尿病发 生可能还与丙 型肝 炎病毒 感染 有关 。在 临床 表现 方 面以肝病为 主,糖尿病症状轻 ,17.3%的患者 有多饮 、多尿 的 症 状 ,并 发 症 以上 消 化道 出 血 、肝 性 脑 病 为 主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并发症仅 占 8.7% 。正是 由于肝病症状与糖代谢紊 乱症状相 混淆 ,因而不能引起 临床 医生 的重 视 ,使 得肝 源性 糖尿 病检 出 率 较 低 。
杨 霞 ,张如 意
[摘要 ] 目的 探讨肝 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 153例 慢性 肝病 患者 的临床 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 析。结果 肝硬化依据 Child—Pugh分 级 ,C级患 者肝 源性糖 尿病 的发 病率 最高 。肝 硬化并发 糖尿病患者餐 后 2小 时血糖 、谷丙转氨 酶高 于慢性乙肝及 慢性 丙肝组 (P<0.05),而 白蛋 白则较其 它两 组低 (P< 0.05)。结论 肝源性糖尿病 的临床表 现以肝病为主 ,糖尿病的 临床症状不典 型 ,以餐后高血糖 为特征。
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预后与病毒因素的关系分析

甲型肝炎全部案例均痊愈或好转,元未愈与死亡案例,预后效 果较好 ; 乙型肝炎痊愈 5 例, l 在乙型肝炎中所占比重较少, 未愈 2 例、 死亡 4例, 预后效果较 差; 重叠型感染与其他未定型肝炎痊愈 3 例 , 2 病情好转 4 例 ,未愈 1 ,整体预后效果居 中。详见表 2 9 例 。
例病毒 性肝炎合并糖尿患者 , 37 , 18 , 男 1 例 女 6 例 年龄 1~ 1 4 9 岁。
1 疾病 诊断标准 . 2 糖尿病 诊断标准参照 19 9 9年 WHO D 、I F公布的标准 ,病 毒 性肝 炎诊断标 准参照 2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 分会、中华医学 0 0年 24 各年龄组 总体预后效 果 . 小于 2 岁与大于 8 岁两个年 龄段病情均得到 了痊 愈或好转, O O 无未愈和死亡病例 ; 在病情好转率方面,2 — O 0 6 、6 ~ 0 0 4 、4 ~ 0 0 8 岁三个年龄段较 为相近 。详见表 3 。
种类 型中最 差。详见表 1 。 23 各 病毒型肝炎 总体预后效果 .
本组 4 5例病毒性肝炎 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好转 3 2例 ,所 8 9 占比例最 高 (O8 ,痊愈 8 8 .2 6例,所 占比重稍低 ( . ,总体 17 74 预后效果较 好。据数据分析,如果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增加 ,则 病情好转率与治愈率 均呈现下降趋势 ,病情恶化率与死亡率 均不
3 讨论
病毒性肝 炎合并糖尿病预 后效 果较 好,总体呈现 良性现象 ,
治 愈率较 高。但 本组病 毒性肝 炎合并糖 尿病患者数 据与相关 文 献 的数据稍有差池 ,可能与本地区病毒性肝炎的 自身人群特 征
有关 。
2型糖尿病合并病毒性肝炎180例临床分析

・
临 床 研 究
a Ree 日 Ⅲ西
134 ・
C i s o r a fEt n me ii n h o h r c h ne e J u n l o h o d c ne a d Et n p a ma y
2 糖 尿 病 合 并 病 毒 性 肝 炎 1 O 临 床 分 红素 (B 4 1/ 3 例 S )<2 m lL 8 糖尿病 ,占8 %,I 0 中l 例有糖尿病家族史 , 占 5, o / 2 l t 3 5例 4
例 ,2 ~ 15 m lL 0 , 1 5 2 0 o / 3 例 , 5 2 o / 9 例 2  ̄ 5 m l L 0 u
物 时,肝病的活动期及肝 硬化病人尽可能的应用胰岛素,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有利于疾病 的康复 。 【 关键词 】:2 型糖尿病;病毒性肝炎 【 中图分类号】R 7 . 55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5 7(0 0 2 1 42 0 78 1 2 1)0 3—
9 %,是否与肝源性糖 尿病家族 史有 关系 ,尚待进一
>2 0 m lL 2 。白蛋 白>3 g L 0  ̄ ,<3 g 步观察 。 5 o / 3 例 0 / 18 0 0/
L 2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检查 :乙肝病毒感染1 2 3 2 发病机 制 7例 6 .
本病 的发病机制 尚未阐明,可能的
3 例 ,肝 硬化7 例 。以2 0 6 型糖尿病首发者 3 例 ,以病 药 和胰 岛素 治 疗 。 0
毒性肝炎首发者 1 8 ,二者 同时发现者2 例 。有糖 22 转 归 其 中血 糖 控制 在 正常 范 围 1 4 ,7 2例 2 . 0例 ~ 尿病家族史2 例 。 4
浅析肝脏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

浅析肝脏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作者:董艳丽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21期【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对2003-2008年经治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结果 40例患者中糖尿病引起肝损害2例,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8例,肝硬化引起的肝源性糖尿病30例,应用胰岛素及保肝、抗病毒等治疗,除3例死于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外,其余患者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结论肝脏疾病与糖尿病之间有三种关系:一是糖尿病引起的肝损害,二是肝脏疾病与糖尿病同时存在,三是肝脏疾病引起糖代谢紊乱及肝源性糖尿病。
降糖治疗首选胰岛素。
【关键词】肝脏疾病;糖尿病;胰岛素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中男32例,女8例,年龄35~77岁,平均51.5岁。
1.2 诊断标准糖尿病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1],病毒性肝炎符合2000年8月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肝硬化均有肝功能不全及门脉高压表现,影像学检查符合肝硬化的表现。
肝源性糖尿病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1997年诊断标准[3]。
1.3 病例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1.3.1 40例患者中糖尿病引起的肝损害2例均为2型糖尿病,病毒性肝炎标志物为阴性,年龄均大于60岁。
糖尿病病史长,1例15年,1例18年,均采用口服降糖药及中草药偏方降糖;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1例伴有视网膜病变;有轻度的恶心、乏力等症状,三多一少症状较明显。
均为体检时发现肝功异常而就诊。
1例空腹血糖12.1 mmol/L,餐后2 h血糖15.3 mmol/L,ALT 80 u/L,另1例空腹血糖10.7 mmol/L,餐后2 h血糖13.6 mmol/L,ALT 117 u/L。
1.3.2 病毒性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8例,其中乙型肝炎6例,丙型肝炎2例,年龄35-47岁。
糖尿病病史3~7年,既往明确HbsAg阳性史5~15年,6例乙型肝炎均在乙肝病毒携带状态时即确诊为2型糖尿病,2例丙型肝炎为献血时筛查抗HCV阳性而初次就诊;采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5例,未经系统治疗、未控制饮食者3例,其中1例合并末梢神经炎及糖尿病肾病;均有明显的乏力、腹胀、肝区不适等症状,三多一少症状明显;空腹血糖13.3~16.7mmol/L,餐后2 h血糖17.1~20.5 mmol/L,ALT 130~1 500 u/L。
肝炎合并糖尿病

03
肝炎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肝炎对糖尿病的影响
肝脏在糖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01
肝脏是糖原合成和分解的主要场所,肝炎时肝细胞受损,糖原
合成和分解能力下降,导致血糖波动。
肝炎病毒对胰岛细胞的损伤
02
部分肝炎病毒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
足,从而引发糖尿病。
肝炎治疗药物对血糖的影响
03
部分治疗肝炎的药物,如干扰素等,可能引发或加重糖尿病。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
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升高,提示肝脏炎症 和损伤。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等,用 于明确肝炎类型。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升高, 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其他相关检查
如血脂、肾功能等,以评估患者整体病情和 并发症风险。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 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回声等,评估肝脏炎症和纤 维化程度。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 可进一步评估肝脏病变,如肝硬化、肝癌等。 血管造影 用于评估肝脏血管病变,如门静脉高压等。 其他影像学检查 如X线胸片、心电图等,用于排除其他可能的并发症和 合并症。
05
肝炎合并糖尿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例二: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治疗过程
使用大剂量胰岛素控制血 糖,但肝炎病情迅速恶化 。
患者基本情况
老年女性,患有急性重型 肝炎和1型糖尿病。
治疗失败原因
胰岛素使用不当导致低血 糖风险增加,同时未针对 肝炎进行有效治疗。
教训与反思
应重视肝炎与糖尿病的相 互影响,制定个体化治疗 方案。
病例三:特殊病例讨论
免疫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炎与糖尿病的关系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与能量代谢器官,对血糖的调节代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种肝脏疾病,一旦造成肝细胞广泛损伤,均可能导致机体的糖代谢紊乱,出现葡萄糖耐量异常或血糖增高现象.由于该类型糖尿病与原发胰岛病变所致的糖尿病不同,有学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HD),意指继发于肝脏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绝大多数的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升高,但常伴高胰岛素血症,而C肽正常,提示胰岛素分泌正常,可能与胰岛
素抵抗有关.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长期的胰岛B细胞代偿功能增加导致其最
终的功能衰竭,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一、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
(1)高胰岛素血症:机体在正常情况下50%一80%的胰岛素经过肝脏清除,肝硬化时肝细胞数目减少,胰岛素灭活也自然减少;同时侧枝循环时部分胰岛素可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使肝脏摄取胰岛素减少,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水平可引起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数目的减少以及与胰岛素的亲和力的降低,大部分胰岛素通过肝脏降解,而C肽则主要在肾内降解.通过对血清中C肽和胰岛素的同时检测,有助于判断胰岛素分泌情况和肝脏胰岛素摄取水平.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C肽分泌曲线正常,高峰出现在服糖后的120 min,2型糖尿病患者C肽分泌曲线低平,高峰后移至服糖后l80min,故通过OGTT实验可初步鉴别肝源性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
(2)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肝硬化时,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细胞信号传导异常,胰岛素受体减少;加之由于血浆胰高糖素、生长激素及游离脂肪酸等拮抗胰岛素的物质其灭活减少而血浆水平升高,从而产生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肝硬化患者糖耐量异常及肝源性糖尿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胰岛素抵抗的发展,胰岛B细胞不能相应增加足够的胰岛素分泌,最终导致其功能衰竭.肝病患者摄取和灭活胰岛素作用减弱,慢性高胰岛素血症易产生胰岛素抵抗.(3)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的多种酶活性降低:慢性肝病患者糖负荷处理能力低下,肝糖原异生能力减弱,葡萄糖激酶、糖原合成酶活性降低,影响葡萄糖磷酸化与糖原合成.
(4)升糖激素增多:肝脏是一些升糖激素的灭活场所,这些激素包括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等,慢性肝病肝功能降低时,这些激素灭活减少,促进了血糖的升高.
(5)营养因素:长期高糖饮食或静脉输注大量葡萄糖可能过度刺激胰岛B细胞使之衰竭,缺钾、缺锌可使胰岛B细胞变性而至糖耐量减弱;慢性肝病患者很多存在蛋白——热量营养不良,导致胰岛B细胞变形与功能下降.由于慢性肝病患者多具有消化吸收不良,致使体内缺锌、缺钾,影响糖耐量.
二、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肝源性糖尿病以隐性糖尿病多见,临床易被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随年龄的增长肝源性糖尿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理论上各型肝炎都可能并发糖尿病,特别是丙肝肝硬化可视为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由于肝病的影响,肝源性糖尿病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常常缺无.因而不能等到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才引起重视,必须对高危对象及时进行血糖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要把血糖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肝硬化患者则应在每次肝功能复查时进行血糖检测.一旦确诊肝源性糖尿病,即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避免发生并发症.
肝源性糖尿病主要有以下临床特点:
(1)肝病在前,血糖异常在后,有时血糖随着肝功能好转而改善;
(2)糖尿病相关症状轻微或无,出现时间也较晚,多呈隐匿性病程,发病与年龄相关;
(3)空腹血糖、胰岛素样免疫反应性(IRI)及胰高糖素样免疫反应性(IRG)增高,构成慢性肝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三联征;
(4)摄入葡萄糖后刺激胰岛素分泌释放反应明显降低,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更甚于空腹血糖升高;
(5)临床上极少出现相关的神经及血管症状,酮症酸中毒也罕见;
(6)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于肝移植后其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得以改善.
三、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断
(1)在糖尿病发生之前有明确的肝病史,有时与肝病同时发生;
(2)无糖尿病既往史和家族史,糖尿病症状轻或无;
(3)有明确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证据;
(4)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l1.1 mmol/L,但部分患者空腹血糖可轻度升高或正常,OGTT 的曲线形态偏高,表现高峰、高坡或趋高型,若OGTT示餐前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餐后血糖>l1.1 mmol/L可确诊糖尿病,若>7.8 mmol/L而<l1.1 mmol /e则诊断为糖耐量减退.因此,对不能做OGTT的患者应经常测定空腹和餐后2h血糖值,以求早期诊断糖尿病;
(5)胰岛素释放试验显示,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偏高,餐后胰岛素反应不良或反应延迟,血清C肽释放试验一般正常或下降,C肽与胰岛素的比值明显减少;(6)血糖和糖耐量的好转或恶化与肝功能的改变相关;
(7)排除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及原发性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属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四、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
肝源性糖尿病属于继发性糖尿病.与原发性糖尿病的不同主要在于,在治疗上降糖药物的应用并不是最主要的,而对肝病的控制和肝功能的改善应放在重要位置.随着肝病病情的好转及趋于稳定,血糖可随之降低或恢复正常,糖尿病病情趋于逆转.积极治疗肝病是防治肝源性糖尿病的关键,慢性肝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多数预后是良好的.
(1)治疗目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但是应该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损害,由于慢性肝病患者肝糖原储备较正常人为低,因此治疗过程中更应注意.另外在评价血糖控制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值得一提的指标,即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一般认为如果HbAlC≥7%,那么就意味着血糖控制不良.
(2)非药物治疗:即生活方式的干预.
(3)药物治疗:糖尿病可以引起各器官损害与诸多并发症,其本身也是加重肝脏病变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肝功能本身就有损害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应尽快控制血糖.目前的普遍看法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绝大多数患者需要药物联合治疗以维持良好的血糖控制,因此一旦诊断为糖尿病,即应该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用药物控制.
肝源性糖尿病的胰岛素使用方法与原发性糖尿病不能相同.首先,因胰岛素降解的速度慢,为避免低血糖,胰岛素的用量应少于非肝损伤的糖尿病病人;其次,以短效胰岛素为主,慎用中效胰岛素,根据少吃多餐的饮食原则,按主餐的时间注射胰岛素.因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吸收缓慢,两主餐之间的作用还很强,故白天中效胰岛素用量要少,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的量要慎重,不要过大,避免夜间低血糖.不建议使用长效胰岛素,因为一旦出现低血糖,则时间长,处理困难.另外,在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长破裂出血或肝性脑病禁食时,此时需要静脉高营养,将一天输液中的葡萄糖浓度保持一致,以每3—4 g葡萄糖给l胰岛素的比例加入液体中,并加入适量氯化钾,输液速度均匀,每2—4小时监测一次血糖,若血糖偏高,再适当加大胰岛素的浓度.肝源性糖尿病降糖治疗的达标标准:餐后血糖6.7—9.0mmol/L;餐后2h血糖6.7—12.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一9.0%.
另外,甲状腺类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也密切.现在,尚不清楚是甲状腺类疾病导致内分泌紊乱引起糖代谢异常(肝的糖代谢异常或胰岛素分泌失调),还是糖代谢异常导致内分泌紊乱引发甲状腺类疾病.可以肯定的是在大龄病人中,甲状腺类疾病与糖尿病基本上是相伴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