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医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应用目的:研究双心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1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双心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心理状态。
结果: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组间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心护理模式的应用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甚至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双心护理模式;心血管内科;焦虑;抑郁心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一旦发病患者会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临床上要十分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1]。
双心护理是在注重患者心血管疾病整体护理同时,强化心理护理的现代护理模式[2],该模式主要通过治愈心血管疾病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降低由于心理问题给予机体造成的影响,快速促进疾病早日康复[3]。
我院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双心护理模式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7年4月~2018 年4月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68例患者,男92例、女76例,年龄28~77岁。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84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护理方式按照心内科常规护理方式护理。
1.2.2干预组护理方式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心护理,措施如下:(1)改善环境:热情接待入院患者,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给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让患者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研究双心护理模式应用在心血管内科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价值

研究双心护理模式应用在心血管内科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价值发布时间:2022-06-08T06:11:33.30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4期作者:向露[导读] 目的重点研究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措施,并阐述和比较如何提升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及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并为优化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提供可行性的解决和控制思路。
向露湖北省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443000【摘要】:目的重点研究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措施,并阐述和比较如何提升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及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并为优化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提供可行性的解决和控制思路。
方法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随机选取入我院接受心脑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加双心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的满意度情况、住院时间等。
结果观察组中SAS和SDS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的过程中采取使用双心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显著的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同时能够提升护理质量,缩短护理周期和时间,对于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双心护理;心血管;内科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改善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包括心肌炎、心肌梗死、早搏、呼吸衰竭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规律的变化,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
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通常具有病史长、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等特点,临床治疗中,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
鉴于此,本人随机选取入我院内科治疗的心脑血管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等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随机选取入我院接受心脑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施加双心护理模式。
“双心医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THINDUSTRY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和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科学。
这个概念由胡大一教授提出以来,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获得很大的发展[1]。
2014年1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载了由我国心血管内科和精神疾病科相关专家共同撰写的《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广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2]。
而循环系统的疾病,在内科护理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这个章节引入“双心医学”的模式,使学生了解到“精神心理因素”已作为“心脏病整体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系统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同时需要学会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现将实施情况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以该校2012级护理专业的两个大专班共115名学生,随机抽取一班(56人)为研究组,二班(59人)为对照组。
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学习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统一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任课老师集体备课。
确定一致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研究组除讲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外,引入“双心医学”模式到内科护理的教学中,突出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典型案例来激发护生对开展双心医学模式学习的理解和兴趣,同时结合《健康评估》部分章节的内容,包括对患有[基金项目]基金资助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资助(No:2013651)。
[作者简介]莫颖莉(1921.1-),湖南益阳人,女,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内科护理教学。
DOI:10.16659/ki.1672-5654.2015.29.135“双心医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探讨莫颖莉1,唐路2,吴喜庆1,薛科辉11.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益阳413000;2.益阳市中心医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目的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
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应用双心护理模式,能否取得较好效果。
方法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段内选取5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划入实验对照两个组别,两组人数相同。
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双心护理,从应用两种护理模式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比较。
结果在生存质量比较中,实验组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P<0.05)。
结论: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方式的对比,采用常规护理效果不佳,在应用双心护理后,护理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关键词】双心护理;心血管疾病;护理效果心血管内疾病有很多种,比如说心肌炎、心肌梗死等。
随着现代人生活环境的改变,心血管疾病也出现了逐步增高的趋势。
心血管内科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旦患有此病就会出现难以治愈的情况[1]。
双心护理是指在减少病人生理困难的同时,把病人的心理障碍考虑进来,并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寻求全面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将双心护理应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过程中,以此确定这种护理模式对患者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内选取500例,平均分入两组。
实验组年龄40-85岁,均值(69.59±7.63)岁,体重60-75kg、均值(62.18±6.97)Kg,男女数量比例(4:1);对照组年龄40-85岁、均值(62.15±4.31)岁,体重60-79kg、均值(65.22±7.96)Kg,男女数量比例(7:3)。
这些患者无药物过敏史,具有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p>0.05)。
1.2 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
1.2.2实验组实验组:在一般护理与干预的基础上,另进行双心护理。
双心护理一般由接受过护理心理学知识和心理监护培训的专职护理人员担任,要对病人做好心理健康评估,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相应的治疗干预,具体措施包括(一)构建良好的护患人际关系。
健康教育联合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健康教育联合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联合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我院心血管内科在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健康教育联合双心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的SAS评分为(31.2±4.3)分,SDS评分为(35.8±3.8)分,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45%(4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45%(31例),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健康教育联合双心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质量,缓解缓解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健康教育;双心护理;心血管内科;护理效果[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bicardiac nursing mode in clinical nursing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Methods:88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of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8 were studied,an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numerical randomization. The study group adopted healthy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dual-heart nursing mode,and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conventional nursing,and the nursing effects of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SAS score(31.2 + 4.3)and SDS score(35.8 + 3.8)after nursing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5.45%(42 cases),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0.45%(31 cases),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 Conclusion:healthy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bicardiac nurs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are of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 patients,alleviate negative emotions and improve their nursing satisfaction,which is of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Key words:health,education;Bicardiac care;Cardiovascular medicine;Nursing effect近几年,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等等,心血管内科疾病多为病程迁延,发展缓慢,根治困难的疾病,且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容易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双心管理”对于心血管内科病患治疗的推动作用和在实践中推进的重要意义。
方法将医院中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41例为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按照传统的治疗流程进行,实验组为41例同样患病状态的病患,在基础治疗上辅助添加心理疏导治疗。
结果在病患康复情况上,可以明显看出同一治疗时间,实验组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康复时间为7.65~8.23 d,对照组的康复时间在9.58~10.32 d,通过心理辅助治疗能够帮助患者及时调整心态,以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提高辅助治疗的效果。
结论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会出现心理问题影响治疗的效果可以采取“双心护理”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双心护理;心血管;内科;护理;应用[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bi-cardiac management in promoting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practice.Methods 41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the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and 41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process.41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Results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it can be clearly seen that the same treatment time,the experimental group can achieve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The average recovery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7.65-8.23 days,while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9.58-10.32days.Psychological assistant therapy can help patients adjust their mentality in time to better cooperate with medical staff and improve the effect of assistant therapy.ConclusionFor the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psychological problems may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rehabilitation,and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can be affected by "bi-cardiac nursing" treatment strategy.[Key words] Bicardiac nursing;Cardiovascular;Internal medicine;Nursing;Application文章以医护工作一线所接触的真实病例为研究对象,在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众多患者的治疗效果追踪中,通过合适的分析处理方式,将双心护理的医疗新理念贯穿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讨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将其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平均分成常规护理组与双心护理组各80例,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双心护理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8.75%,双心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对比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护理满意度。
标签:双心护理模式;心血管内科;护理;应用效果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包括心肌炎、心肌梗死、早搏、呼吸衰竭等,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规律的变化,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了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
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通常具有病史长、病情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等特点,临床治疗中,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16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平均分成常规护理组与双心护理组各80例。
常规护理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41~86岁,平均年龄(59.6±5.8)岁;疾病类型中,高血压23例,心律失常19例,冠心病16例,心肌梗死12例,脑出血10例。
双心护理组:男38例,女42例;年龄40~86岁,平均年龄(60.0±5.6)岁;疾病类型中,高血压24例,心律失常21例,冠心病15例,心肌梗死11例,脑出血9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1.2.1常规护理组实施包括病房环境营造、健康教育、病情观察、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常规护理干预。
1.2.2双心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另实施心理护理。
“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156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7 年 10月 B 第 5 卷第 29 期Oct. B 2017 V ol. 5 No. 29“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梁桂兰(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内科,吉林长春 130051)【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双心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双心护理”模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 经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的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对心血管内科的患者采用“双心护理”,可以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和心理,有效的消除了患者的负面情绪,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双心护理;心血管内科;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9.156.01由于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其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因此,对其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对其中部分患者采用双心护理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
现将具体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0例)。
其中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3±4.2)岁;实验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1±3.9)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心医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探讨目的探讨“双心医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效果。
方法将115
名2012级大专护生分为两组,研究组(56人)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对照组(59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课程结束后,对这1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研究组学生循环系统学习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引入“双心医学”模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能提高学生整体护理的观念。
标签:内科护理教学;双心医学;人文精神;整体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 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double heart medicine” model in the nursing teaching i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Methods 2012 nursing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study group (56 people),and the control group (59 people)us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fter the end of the course,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on 115 students. Results The stud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double heart medicine” mode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teaching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holistic nursing.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teaching;double heart medicine;humanistic spirit;holistic nursing
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又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和处理与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及行为问题的科学。
这个概念由胡大一教授提出以来,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获得很大的发展[1]。
2014年1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载了由我国心血管内科和精神疾病科相关专家共同撰写的《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以推广心血管和精神心理的“双心”康复[2]。
而循环系统的疾病,在内科护理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这个章节引入“双心医学”的模式,使学生了解到“精神心理因素”已作为“心脏病整体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系统疾病的过程中,不仅要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同时需要学会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
现将实施情况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该校2012级护理专业的两个大专班共115名学生,随机抽取一班(56人)为研究组,二班(59人)为对照组。
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学习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统一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任课老师集体备课。
确定一致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研究组除讲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外,引入“双心医学”模式到内科护理的教学中,突出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典型案例来激发护生对开展双心医学模式学习的理解和兴趣,同时结合《健康评估》部分章节的内容,包括对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和其他常见的精神疾病(躯体障碍、睡眠障碍、药物依赖等)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识别和干预,护患间有效的沟通技巧等。
将以上的内容融入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每个环节中。
1.3教学效果评价
完成教学方案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各组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从护生对:①病情告知的医患沟通技巧;②相关检查和治疗的术前谈话方法;③焦虑、抑郁、急性应激等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处理;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支持四个方面列出调查项目,制成不记名的调查表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将收集到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20软件包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成组t检验。
2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①在医患沟通和术前谈话方面,研究组护生对专业知识认知度的各项指标的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对双心医学的实施方面,研究组在“心理障碍的识别与处理”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支持”回答的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①在循环系统的学习过程中,仅有部分专业知识对于临床处理显然不够。
应针对临床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专案培训。
复习相关知识基础上,利用标准化病人[3],进行案例示教、角色扮演,并定期组织跨学科查房讨论,强化所学技能。
该次研究中,引用双心医学模式的研究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模式教学组,提示在课程中融入双心医学模式的教育,将双心医学知识渗透到内科护理的教学中,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融人护理内科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极大提高了护生在专业知识的认知度、双心医学精神的认同度、专业品质的体现度。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渗透双心医学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双心医学知识和专业素质,而且也让学生对临床问题有了更好的认识。
②现代医学“社会一心理一生物”模式,突出“以人为本”,强调综合治疗,要求对患者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干预。
胡大一教授于2005年始提出的“双心医学”概念,即在强调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心身的全面和谐统一。
使医学回归人文,从重视治疗到与关爱并重,从关心疾病到关心病人与疾病,有研究提出,护理病人要从细节着手,从点滴做起,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实践中[4]。
尽可能地从疾病局部观念向整体医疗观转变。
③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心理、行为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此我们就应当利用这方面的成果促进病人从疾病到健康的转化,将其纳入整体护理的内容。
而双心医学模式的倡导与整体护理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样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全面评估,综合考虑,增强护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5]。
有助于护生的成长与临床适应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在内科护理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双心医学”模式,较以往以传统理论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不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更能适应现在临床护理的需要,值得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2-3.
[2] 中国康复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的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1):6-13.
[3] 莫颖莉,唐路,包再梅,等. 融入病人权利的学生专业化模拟病人在问诊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5(9):42-43.
[4] 胡迪,周舸.“双心医学”模式在CCU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护理研究,2012,26(30):2844-2845.
[5] 王鲁霞,路海云,温春良,等.责任制整体护理在优质护理病房中的实施与成效[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4):100-101.
(收稿日期:201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