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掌握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运输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运输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2. 教学难点:物质运输的分子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和幻灯片。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细胞模型等)。
2. 教材准备:相关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物质运输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运输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物质是如何在生物体内外进行运输的?”2.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讲解物质运输的途径和机制。
3.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学生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价学生对物质运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延伸:1. 拓展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物质运输在其他生物体中的特点和机制,如植物、微生物等。
介绍物质运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如医学、生物技术等。
2. 课外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或实验,探究物质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或研究项目,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评价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物质运输的途径》(济南)

《物质运输的途径》对脉搏与血压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于脉搏与血压是如何产生的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对于这两个概念先加以解释,再通过学生自己活动来加深理解。
本节课还进行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循环路径,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循环的意义等;(2)结合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人体新陈代谢四个系统关系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血液循环路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教学难点】血液成分在循环过程中的变化环节一、复习旧知1、复习动脉与静脉的概念、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毛细血管适合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三种瓣膜的位置及作用等。
2、心脏四个腔壁的厚薄有什么特点?四个腔分别与哪条血管连通?环节二、讲授新课我们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的内容,了解到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流动着。
教学过程中借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人体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可分步进行,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适时暂停,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在学生细致观看视频的基础之上,教师可提出观察问题: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止点、循环路径、血液成分变化以及二者联系与区别等,并且指导学生用文字和“→”及红蓝笔绘制完整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如下图:环节三、归纳总结1、心脏位置、大小、四腔结构、连接血管、瓣膜分布及作用等,同时画出相关示意图。
初中生物_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单元 第四章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示意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有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
难点: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及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边学边做,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一:感知心脏的外形、大小和位置 心脏位于 的中央偏左下方,在 之间,大小与自己的 差不多。
活动二:探究心脏内部构造1.在图右方的横线上填写各标号所对应的心脏结构的名称。
A ①B ②C ③D ④ ⑤ ① ② A BC ④②D ⑤心脏解剖图2.心脏的四个腔分别连着不同的血管: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
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
心房与心室间的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心室与动脉间的动脉瓣只能朝动脉开。
保证了血液只能从流向,从流向。
活动三:血液循环的途径1.体循环的途径:血液由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各级,最后汇集到,流回,这一循环途径称为体循环。
体循环后,血液由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途径: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最后由流回,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这样,血液就由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二)、重点突破: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体循环和肺循环(三)、系统总结:(四)、达标检测:【学生自主完成】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自身的结构也充满好奇,而对自己在身体、生理和心理变化更是特别地关注。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3、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物质运输的途径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肺静脉→左心房
学
情
分
析
七年级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血液非常熟悉,可是在人体内流
动经过怎样的路线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很抽象的,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
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的特征,教师要抓住
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得学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如何思考;
具体分析如下:
1、学生已经知道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血液、血管和心脏的形态和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重点
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难点
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设计课件;视频;卡片;血液循环图;动态的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学法指导
1、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部分动画,视频,配以卡片等直观教具,利用学生视觉、听觉等认知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想知道的: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流动的,路线怎样;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通过阅读课本图和文字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的路径;
4、学困生 :血液循环途径太复杂,学生不容易掌握;充分利用图片、动画演示、视频、板图、游戏等形式,寻找规律,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教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2.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物质运输的实例,如植物的根系吸水、动物的血液循环等。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将这些实例与细胞膜运输过程联系起来,提高知识的整合能力。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物质运输的途径及机制。
-知道细胞膜由磷脂双层和蛋白质组成,了解其选择性透过性。
-学会运用模型、图解等方式,描述物质跨细胞膜的运输过程,如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等。
2.使学生了解不同物质运输方式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如水、营养物质、氧气和废物的运输。
-制作细胞膜模型,展示物质跨膜运输过程。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设定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结合物质运输的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环节,强调团队合作,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尊重、协作。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他们对生物学现象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在理解抽象的细胞膜运输过程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七年级生物下册《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的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在物质运输这一章节,学生可能对跨膜运输、主动运输等概念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引导和解释。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不一,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生物学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复杂的概念和机制感到困惑,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物质运输概念、途径、机制的理解。
-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物质运输实例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生物学术语的记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现场辅导。
3.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物质运输的原理和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生态的观念。
-通过学习物质运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初中生物_《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教材教学设计七下第三章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师姓名:【课题】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课标内容概述血液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能力;2、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4、通过拼贴、识别,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血液循环,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增强保护心脏,强身健体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教学建议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学会识图的方法。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太强,对于抽象的知识感觉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学会结合自身熟悉循环路径及循环意义,了解血液成分变化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学生感觉比较枯燥。
所以这节课,我以细胞求助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利用拼贴活动和循环体操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注重了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能有效的和自身健康相联系,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
✧探究活动设计本节教学共设计了两块探究活动:一是在帮细胞解惑时的路径探究,用名称卡片、白纸、双色笔粘贴路径图,探究氧气从肺泡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到肺泡;二是体循环、肺循环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新知。
✧教学过程设计学情分析【学生特点分析】初一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1--12岁之间,好奇心强,思维敏捷,课堂参与度高。
但在这阶段,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物质运输的路线-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物质运输的路线——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物质运输的概念和意义,了解植物的物质运输途径以及其在植物中的作用;2.理解根、茎、叶在物质运输中的不同作用和共同作用;3.了解人类运输中的模仿和借鉴自然物质运输的方法,了解石油能源的重要性和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植物的物质运输过程和其在植物中的作用;2.理解根、茎、叶在物质运输中的不同作用和共同作用;三、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运输的道路和方式;2.了解石油能源的重要性和问题。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答法、演示法。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物质运输的概念和意义(10分钟):介绍物质运输的定义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植物中的物质运输途径(30分钟):分别介绍根、茎、叶在植物中的不同作用和共同作用,示意图展示物质运输途径。
3.人类的运输方式与自然界的模仿(3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介,让学生认识人类的运输方式和模仿自然物质运输的方法,能够了解到石油能源的重要性和问题。
4.实验:“茎内液体运动的观察”(30分钟):将彩色液体注入百叶袋,将百叶袋浸入温水中,观察液体在茎中运动的情况。
5.总结(20分钟):总结物质运输的道路和方式,思考石油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替代品。
六、教学评估1.考查学生对物质运输概念和意义的掌握程度;2.展示物质运输途径的图片和示意图,让学生回答相应的问题;3.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结论归纳。
七、教学资源1.课件,显示相关物质运输途径的图片和示意图;2.实验用具:百叶袋、考棒、待测液体(米饭水、鲜红色的墨水或洋红溶液)、温水。
八、教学手段白板、科技媒体、幻灯片、百叶袋、考棒等。
九、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有实际意义的物质运输知识转化为图像,声音和实验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达到了教学预期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血液运输的途径》教案
永安中学:黄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
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难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血液循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