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第三章

合集下载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教育论(第3章 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审美教育论(第3章  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

第3章审美教育的功能及其实施3.1 复习笔记一、审美教育的功能(一)形式教育及其功能1.形式教育的内涵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

形式美指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美的形式是审美对象的外部表现形态和内部结构方式。

形式美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美的形式则与美的内容意蕴紧密相连,难以分割。

2.形式美及其教育功能(1)形式美的来源①第一个方面来源于形、音、色等自然属性与人的感觉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在事物自然属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形式美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美的形态,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

与事物的自然属性相关的形式美实际上有三个层面,即生理、心理和文化象征。

a.从生理上来看,五彩缤纷的色彩是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作用于人的视网膜的结果。

人们所能听到的声音是不同振幅、频率、波形的声波作用于人的耳膜的结果。

b.在心理层面,色彩有“冷”、“暖”之分。

不同色调的颜色给人的心理感受也各不相同。

声音能够更为快捷地调动人们的情感反应。

形体的心理效应也比较明显。

c.在文化层面上,色彩的象征意义最为丰富。

形体也具有象征意义,如圆形通常用来象征团结、幸福圆满。

②第二个方面来源于形、声、色组合的规律性等a.规整就是标准化,划一既指动作的一致,也指色彩、形状的齐一,没有变化。

b.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平衡,对称是形体上的平衡,均衡则是分量上的平衡。

c.事物的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合乎某种比例事物才显得是匀称和谐的。

d.节奏韵律是指变化的规律性,色彩、声音、线条、包括人的动作的有规律的变化都能产生一种节奏和韵律。

e.多样统一指的是事物整体上的和谐,并且这和谐可能是由各不相同的因素乃至对立的因素造成的。

这样一种和谐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

(2)形式美的教育功能①形式美的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形式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利用人对形、音、色等形式的生理心理反应规律,强化人们对自然事物的审美特性的感受能力,掌握形式美的各项法则,增强利用形式美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完整word版)美学考研——朱立元版本 超全

(完整word版)美学考研——朱立元版本 超全

《美学笔记》美学(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第一种,认为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如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第二种,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来源于黑格尔。

《美学》(在英文版里译成“美的艺术哲学”)第三种,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它分为两个层次: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从客体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这个传统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开始。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的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

杜威也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强调对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中国有李泽厚。

2.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研究对象。

这种观点也是偏向于主观方面,关注的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等,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审美经验,美学就成了审美心理学。

如德国的费希纳,《实验学美》、《美学入门》,认为美学是“关于快与不快的学说”。

弗洛伊德发现了心理的无意识层面,用来解释文艺中的心理学问题。

其学生荣格把无意识改为集体无意识,提出了原型理论。

第四种,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中国的蒋孔阳《美学新论》。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对象,即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并非所有的有审美因素的现象都等于审美现象。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艺术美——艺术中的审美现象。

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波兰现象学家英伽登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

艺术美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现实地生成的审美现象,而不是游离于人的审美活动、固定不变的美的现象。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

美学--自考美学笔记篇一: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诞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 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 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 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 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 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 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 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_朱立元_自学考试_考研_重点笔记[全部]

美学_朱立元_自学考试_考研_重点笔记[全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_自考笔记完整版

00037美学自考笔记七章全笔记依据教材《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第四节审美与人生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审美活动论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第三章审美形态论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优美与崇高第四节悲剧与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诞第四章审美经验论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第五章艺术论(一)第一节艺术与艺术作品第二节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三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第四节意境第五节艺术的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第二节艺术意象的创造和生产第三节艺术的创造力与艺术技巧第四节艺术的形态第五节艺术意象的接受和重建第七章审美教育论第一节中西美育观的源流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第三节美育的特点第四节美育的功能第五节美育的目的第一章绪论单选:1.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的是(柏拉图)1.2.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1.3.维特根斯坦是的代表人物。

(分析哲学)1.4.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

1.5.曾对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从恋母情结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弗洛伊德)1.6.在心理学领域,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观点的是(荣格)1.7.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1.8.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是(艺术美)1.9.认为审美对象和艺术品是分开的,审美对象是欣赏者与艺术品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是(英伽登)1.10.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中提到的是(科技美)1.11.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不包括(哲学学科)1.12.美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型的人文学科)1.13.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是(审美活动)1.14.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1.15.于1750年创立了美学的是(鲍姆加登)1.16.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审美意识)1.17.悲剧意识属于(高级审美意识)1.18.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1.19.蒋孔阳认为,美学从哲学与文艺理论中独立出来是在(文艺复习之后)1.20.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1.21.鲍姆加登将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学科。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

美学串讲笔记[朱立元

美学串讲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单选 中国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在其著作《美学新论》中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多选、简答 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 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2 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3 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4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单选 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的研究对象 其代表作为《艺术即经验》。

单选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二、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多选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 指人类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 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 故而不成熟 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单选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从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三、美学的哲学基础单选 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名词解释 实践概念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 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 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 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 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 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 又包括种种精神生产活动 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单选 美学学科的核心研究方法为哲学方法。

四、审美与人生单选 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

名词解释、简答 审美境界 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情境。

它具体地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 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艺术审美论(第3章 艺术作品)【圣才出品】

朱立元《美学》(修订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艺术审美论(第3章  艺术作品)【圣才出品】

第3章艺术作品3.1 复习笔记一、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一)传统美学中分析艺术作品结构的两种角度1.第一种角度是质料与形式的关系(1)在分析艺术作品的结构时,就必须首先确定作品所包含的中性的材料或质料,然后再来分析艺术家在加工材料时所依据的手法和技巧。

(2)这种做法的典型代表是20世纪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此外,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美学以及符号学美学等流派也采取了相近的立场。

2.第二种角度则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这种观点是依据黑格尔的逻辑学思想,认为材料或质料只是艺术创作的最初依据,而不是作品的真正构成部分。

(2)就已经完成了的作品来说,质料必然已经转化成了内容,而这样的内容已经是质料与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了。

(3)这种观点的代表是近代的传记式批评和社会学批评,此外,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基本上采用了这一立场。

(二)艺术作品的结构1.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产物,必然要以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审美意象,来表达艺术家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所体验和把握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2.艺术作品的结构(1)物质材料层物质材料层指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张、舞台、银幕、胶卷和录像带等,因为艺术作品也是由各种物质材料来构成的。

(2)符号形式层①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象世界的独特的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他们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

②符号层的存在又可以划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其中能指是指语词的音响形象,所指则是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和意义。

③艺术作品的符号形式常常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不过,符号形式在艺术作品中的根本功能仍在于指向和构成艺术形象和审美意境。

(3)意象世界层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面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可以说,这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

(4)超验意境层超验意境层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涵着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它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

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

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1、广义的审美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狭义的审美形态则包括各种风格、品位、体裁等。

2、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与人的存在实践息息相关,它是基于人的存在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的形象反映。

3、审美形态集中表现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等主要类别(多选)。

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审美形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名词解释)。

A人生样态: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的审美理想(名词解释)。

B自由人生境界: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名词解释)。

C审美情趣: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名词解释)。

D审美风格: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名词解释)。

审美形态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对审美活动进行的反思和总结。

一、对审美形态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1、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包括美的类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值形态说等,认为美完全是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的客观实体(存在物)或客观实体的固定不变属性,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美感和审美经验知识对美的形态的反映。

因此,只要弄清了美的形态,就等于解决了审美形态问题。

2、审美风格。

审美风格的观点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但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

3、审美类型。

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和审美类型说。

基本认识原则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的类型,而不去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显得过于宽泛,又囿于形式,甚至是外在形式的尺度,既不利于对审美形态作深入了解,又容易对美学学科的建构止于较浅表的层次。

4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包括美的范畴说和审美范畴说。

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关系的逻辑概括,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把范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即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基本思维形式;二是把范畴看成历史地、动态的,是人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各种形态的“梯级”。

5人生境界说。

人生境界要作为审美形态表现出来,首先离不开特定的审美样式,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审美样式,人生境界将只是一个美妙的设定,而不具有任何实在的意义。

其次,人生境界本身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生成系统,只有那些具有审美意义的层面才具有审美形态的素质,而不是所有的人生境界都天然地构成审美形态。

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简答):1、广泛性或普适性。

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

2、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3、历史性。

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

二、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简答或多选)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生成。

审美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的。

而是伴随着人生样态的丰富、艺术种类的增多和审美经验的改善、人生境界的提高而不断生成发展的。

就历时态而言,人类的许多审美形态就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才出现的。

就共时态而言,在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要成为其他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审美形态,就必然有历史的顺应和同化过程。

就个体审美经验的生成来说,审美形态往往以主观相对性形式表征着美在审美中生成的规则。

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在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

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是一定社会时期审美实践的历史积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理想。

一、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简答)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

审美形态是人们审美体验的总结和概括,它紧密地联系于人们的审美实践,反映了人们的对生活的理想和寄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2、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还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

由于每个时期审美理想和审美人士都在发生变化,对特定的审美形态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审美形态在历史性中具有当代性,就有新的时代内涵。

3、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多选)。

二、审美形态与思维(论述详见129-130)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特点,对审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有不同。

1、中西思维方式比较a、中国古代思维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来,主要特点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

b、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

其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归纳和演绎。

2、其他a、数是象的性质,象是数的载体,数赋予象以情感性和观念性。

如鸟是物像、寄寓之上的思乡之情即是数。

b、抽象:一是把客观存在的物态化的对象与该对象所具有的属性相分离,二是在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提取出最本质的属性。

(名词解释)c、概括:把从特定对象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延到具有同类属性的一切事务,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名词解释)d、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对于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它的起点是概念,终点还是概念。

e、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是西方思维的主要模式,透过客观事物的现象认识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是西方思维的目标,以概念和逻辑形式为思维的工具。

(选择)三、审美形态与语言(论述详见131-132)语言是意义的载体,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索绪尔),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这些差异不同程度的也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

(单选)1、中西语言文字的比较a、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能指和所指结合的都很紧密,每个汉字都可以称之为一个意象,它本身已经融合了人作为主体的感觉、体验和想象。

拼音文字能指和所指是完全随意性的,是理性的产物。

b、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西方语言高度重视语法。

重视词汇的结果是通过思维中丰富的想象力来凝聚语言,重视语法说到底把西方语言引向了哲学本体论,即定义世界之中的万事万物,凝聚语言的力量是逻辑性而非想象力。

c、在句子形态上,汉语多数是简单句,句子与句子中间富有跳跃性(诗性),西语主要是冗长的复句,句子与句子中间粘连得很紧,充满逻辑的力量。

(汉语可以称之为抒情语言,西语则长于叙事和论证。

)d、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

2、其他a、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的可以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

(单选)四、审美形态与文化(论述详见133-137)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的逻辑总结和提炼与特定的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的文化。

1、中西方审美形态与宗教的关系比较a、西方审美形态的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相连,注重对于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关注人类本身的悲剧性和幻灭感。

b、中国的审美文化具有世俗化的特征,与宗教的关系并不密切。

即使是宗教,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世俗化了。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的祖先神灵化合而为一,祭祖犹如祭神,形成了一整套的礼仪规范;二是与世俗的享乐主义和现世思想相结合,如道教文化。

2、中西方审美形态与哲学的关系比较a、从西方哲学发展看,总体上说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的制约与影响。

上帝和理性是西方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两极。

其发展过程如下:(1)把道德标尺与审美标尺混为一谈(2)主张形式与质料的二分,强调形式决定质料,促成了形式主义的审美传统(3)把世界一分为三(人、外在世界、艺术),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为西方美学主要的哲学基础(4)强调“自然”,体现事物中的普遍永恒的人性或者理性,出现“崇高”(5)理性主义破灭,非理性主义思潮崛起,理性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怀疑,出现丑和荒诞。

b、中国的人生哲学几乎是千年不变的,变化的是细节,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完善和修改的工作,即“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即是“中和”,在哲学上是一种本体论,实质是对于中国是人生实践的集中概括,同时又是一种审美理想,还是一种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3、其他a、审美形态作为人类的特殊实践形式,具有普遍的超越民族的意义,决定了审美形态的普遍有效性。

b、审美形态是对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各种不同特征的审美经验的归类和总结,界定审美形态主要是基于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的展开程度,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体现和展示,界定审美形态的主要逻辑依据是广泛性、统摄性和历史性。

(多选)c、审美形态包括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六种基本类型。

(多选)d、审美形态与艺术形态关系密切,许多审美形态最初总是表现为艺术形态,最后逐渐上升为审美形态。

第三节 优美与崇高——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一、优美※优美(和谐统一):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使人产生美感,表现为个体与对象之间的和谐。

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划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名词解释)1、※优美的内涵及特征(简答)内涵:相同:秀雅协调的形式,浑然一体的内容,轻松愉快的美感。

不同:在自然领域里,优美主要表现于客体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性上;在社会人生领域,优美的内涵从本质上说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在艺术领域,优美多体现在和谐内容与完美形式的统一中。

特征:a、优美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

b、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c、是和谐化一的内容。

d、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2、对优美的理论探讨(代表思想)古希腊、罗马:零碎不成体;美的本质是“优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球形和圆形是最美的图形。

(单选)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是单整、纯粹、绝对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