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3 古诗三首 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研究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
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惯。
研究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1.预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3课时1第1课时寒食》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说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砚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逻辑学生答)那末,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引见一首——韩翃的《寒食》。
(板书:寒食)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学习目标】1.会写“侯、皎”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评价任务】1.会写“侯、皎”等8个字。
(针对目标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针对目标2)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针对目标3)【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评价任务】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针对目标1)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针对目标2)3.感受这首诗的画面美和情感美,理解诗中抒发的感情。
(针对目标3)【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1.回顾以前学过的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说说相应的节日习俗。
教师提出要求:《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分别讲的是什么节日,有什么对应的习俗?预设1:《元日》相关的节日是春节,春节的习俗是: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预设2:《清明》相关的节日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是扫墓。
预设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关的节日是重阳节,相关的习俗是登高、插茱萸。
2.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诗,一起去了解故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3.教师出示诗题并板书:寒食,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理解诗题,走进作者1.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预设1: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
教师介绍: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有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的生命力。
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3.学生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栖”“鸦”。
◆识字方法:“栖”可以采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栖”本指鸟停在树上,与树木有关,因此是木字旁;它的形近字有“洒、晒、牺”等。“鸦”是形声字,“牙”是声旁,表示读“yā”;“鸟”是形旁,表示与鸟有关。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体会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节奏和语速,把古诗读通读顺。
(3)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含义。
预设:学生先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然后在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最后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易读错的字:“庭”是后鼻音;注意多音字的读音,“露”在这里读
“lù”,“尽”在这里读“jìn”,“落”在这里读“luò”。
瓦金村完小六年级部编版语文下册教案
授课时间
2020年4月
第一周
星期五
第四节
课题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型
精读课
备课人:杜文钧
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之夜望月怀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诗写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月夜的所见所想,借助典型的景物将中秋之夜的景致生动的展现出来,意境悠远,耐人寻味。后两句诗忽然宕开,从诗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2020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有《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三篇精读课文和《藏戏》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见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人过中秋节的习俗,引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目的1.会写“栖、鸦”等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体会诗人委婉的表达方法。
3.感受诗中写到的传统习俗,能搜集有关传统习俗的古诗。
4.理解诗人表达的游子的思亲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背诵课文,感受诗中写到的传统习俗,理解诗人表达的游子的思亲之情。
2.难点:体会诗人委婉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但本文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
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中秋节的内涵代表的思亲之情,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 教案

3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侯、皎、章”等8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诗题,知诗人1.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
唐诗中多有对寒食节节日习俗的描写,但韩翃的这首诗传诵最广。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去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2.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1)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
有《韩君平诗集》。
二学生字,明诗意1.自由读诗,学习生字“侯”,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找出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物。
(板书:春城飞花东风御柳)(2)小组交流:“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为什么?“飞”字用得好不好?(出示课件2)不能。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是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无处不飞花”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3)赏析这两句诗。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春”是自然季节,“城”是人间都邑,两者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暮春时节的典型画面,诗人抓住这一画面,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摆动。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古诗三首 部编版

3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寒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用得生动的几个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你们会背《清明》这首古诗吗?清明的前两天就是寒食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寒食》。
2.解诗题:(课件出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冷食),故名寒食。
3.知诗人:(课件出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二、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1.抽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按节奏读。
(按二二三的节奏读)3.抽学生多次朗读,直到读准确。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按停顿读准古诗,只有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1.(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①“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②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③这两句主要是写景。
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飞”。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④“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皇城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
四、大概了解古诗。
1.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文本简析: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
《寒食》一诗借禁火的习俗讽刺宦官得宠;《迢迢牵牛星》一诗借民间故事抒发了内心痛苦忧伤的心情;《十五夜望月》一诗借望月抒发游子的思亲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依据课标理念,依据三首古诗的内容特点,本课教学以一首古诗为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联系故事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这样的学习过程,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种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其他两首古诗。
有扶有放,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感悟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教学中,根据古诗教学的特点,注重“读”的学习方式运用,将品析与朗读紧密结合,以读促讲,以读加深感悟。
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了解古诗中的传统习俗,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诗中的传统习俗,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又有哪些习俗?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是丰富文化的一种体现,也使传统节日有了更大的魅力。
【课件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请齐读诗的题目。
设计意图:由畅谈中国的传统节日来开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醒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掌握情况。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同学们,请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同学们,请同桌互相读古诗,检查古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正确。
同学们,任务完成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侯(hóu) 章(zhānɡ) 泣(qì) 盈(yínɡ)脉(在本课读mò) 栖(在本课读qī) 鸦(yā) 】同学们,谁来读读?其他同学正音。
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吧。
同学们,谁来读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好节奏。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分组PK,比比哪组读得更正确、流利?同学们一起来读读,注意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设计意图: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是理解古诗的前提。
在此环节中,对字音、节奏加以强调,同时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三、自主探究,了解大意同学们,你有哪些理解诗意的好方法?预设: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句进行猜想……同学们,请借助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对于不懂的字词、句子,圈画出来,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同学们,请在小组里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同学们,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1、《寒食》提示:“春城”“汉宫”“五侯家”分别是三处地点。
预设:【课件出示:《寒食》大意: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飞舞着柳絮,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赐的新火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2、《迢迢牵牛星》同学们,你能理解“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这几个叠词的意思吗?预设:【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大意: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纹,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澈的银河,他俩距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澈的银河两边,含情脉脉相视无言地痴痴凝望。
】3、《十五夜望月》同学们,你能理解“中庭”“地白”的意思吗?预设:【课件出示:《十五夜望月》大意:月光照射在庭院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宿有几只乌鸦。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小结:同学们,你们能够灵活运用理解诗意的方法,恰当联系自己的知识积累,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大意,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对于理解诗意有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自主理解诗意,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中解决心中的疑问,从而了解古诗大意。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同学们,快乐写字的时间又到了。
【课件出示会写字】同学们,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它们的?与大家分享分享。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看看这些生字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预设:注意形近字“侯”与“候”的区别。
盈:上边不是“乃”,不要忘写里边的“”。
栖:右边是“西”,不是“酉”。
同学们,现在老师来范写“盈、脉”,你们跟着书空。
【课件依次播放动态笔顺】同学们,请练习临写,写完后同桌互相看看,看看谁写得跟书上的例字是一样的。
同学们,谁来把你的作品与大家分享分享?【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其他同学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同学们,请练习抄写古诗,整体感受书写之美。
同学们,课下请熟读古诗,查找古诗中的传统习俗及相关的典故。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由生字书写过渡到古诗书写,提高书写能力。
布置查找资料的作业,为深入理解古诗打基础。
第二课时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同学们,谁来诵读诵读上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同学们,还记得这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吗?预设: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古诗世界,去探究诗中典故,想象诗中画,体会诗中情。
相信,从这几方面去学习,你一定会对古诗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设计意图:复习古诗,了解对古诗掌握的情况。
交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能够带着一定的目标去学习,从而使学习更有效、更有意义。
二、初赏古诗,引领方法同学们,请自由读《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看看这首诗与哪个民间故事有关?你愿意结合查找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交流吗?预设:这首诗与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有关。
诗人借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内心的情感。
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请默读古诗,看看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圈一圈最触动你内心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1、体会分离之痛苦。
【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同学们,请自读这两句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仿佛看到了天空中明亮的牵牛星、织女星,它们相隔很远。
同学们,请抓住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迢迢”写出星星距离的遥远,“皎皎”写出了星星的皎洁明亮。
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相爱之人却只能隔河相望,让人悲伤。
【课件出示: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同学们,读着诗句,你看到的河水是什么样的?预设:“盈盈”写出了河水清澈的样子。
这是一条又清又浅的河。
同学们,请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为什么这河水又清又浅,却不能见面?预设:河水又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却不能见面,是因为有像王母娘娘这样的势力的阻隔。
尽管银河又清又浅,牛郎织女却只能含情脉脉地隔河相望,难诉衷肠。
同学们,谁来读读这两句诗?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吧。
2、体会思念之痛苦。
【课件出示: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同学们,请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织女的心情?预设:“札札”是织机发出的响声,体现织女织布的忙碌。
“弄”是“玩、戏”的意思,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织布,只是抚弄着机杼。
“泣涕零如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织女思念牛郎的悲切之情。
同学们,织女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预设:织女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但却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表现了织女愁苦至极的心情。
同学们,谁来读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织女的思念之苦。
同学们,一起来读读吧。
同学们,遥望星空,那两颗明亮的星星不禁引发我们的遐想——【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同学们,织女看似忙碌,却无心织布。
听,那传来的叹息声;看,那令人心痛的泪滴——【课件出示: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同学们,清清的河水呀,虽然你又清又浅,但有情人却只能相隔两岸——【课件出示: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同学们,请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的?小结:【课件出示:①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联系故事理解古诗。
②抓住关键词语想象诗中的画面。
③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选择较难体会的《迢迢牵牛星》这首古诗做范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古诗的过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从而为自学做好铺垫。
三、自主品析,运用方法1、自主理解,合作探究。
同学们,请运用刚才习得的方法,自主品析感悟《寒食》《十五夜望月》。
同学们,请小组合作,运用刚才习得的方法品析古诗。
同学们,谁来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分享?(1)汇报《寒食》的学习成果。
同学们,谁来汇报寒食节的来历?【课件相机播放动画介绍】预设: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相传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定的节日。
同学们,《寒食》中体现了哪种传统习俗?(禁火)同学们,在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由“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想象到了柳絮飞舞、鲜花盛开、杨柳随风摆动的美丽画面。
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古诗。
同学们,《寒食》是一首讽刺诗,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同学们,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得到宫中传赐的新火。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2)汇报《十五夜望月》的学习成果。
同学们,“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
”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在《十五夜望月》中你又有哪些收获?①赏析“望”之画面美。
同学们,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到了哪些景象?哪些词语的使用很巧妙?预设:1、“地白”二字,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
2、使人不由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同学们,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树栖鸦”让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我们仿佛听到乌鸦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惊动,扑棱棱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声音逐渐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同学们,有很多古诗中都描写了这样的意境,鸦鹊在月光树荫中由惊惶喧闹到安定入睡——【课件出示:月皎惊乌栖不定。
】同学们,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山涧——【课件出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