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去除白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
去除白细胞输血及其临床意义

技术分类
根据去除方法的不同,可 分为过滤法、离心法、吸 附法和混合法等。
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应用范围
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在输血免疫抑 制患者、器官移植受者和新生儿等高危人群中。
技术改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白细胞去除率更高、操作更简便、 成本更低廉的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正在研发中。
临床效果
3
拓展到其他治疗领域
将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应用于其他治疗领域,如 干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开拓新的治疗途径。
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和贡献
促进相关技术创新
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如分离技术、检测技术等,促进相关 产业的发展。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推广和应用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提高医疗质量和输血安全性 ,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
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被提出。
临床需求
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增加,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满足了临床对安全输 血的需求。
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01
02
03
原理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 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异 体免疫反应和输血传播疾 病的风险。
流程
采集全血或成分血,经过 白细胞去除处理,再进行 储存和输注。
除过程,确保输血安全。
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
03
制定更加严格的白细胞去除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技
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临床应用前景和拓展领域
1 2
扩大适用人群
将去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应用于更多适应症的患者 ,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提高治疗效果。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去除 白细胞输血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去除白细胞输血

溶血反应
在去除白细胞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 当,可能会导致红细胞损伤,引发溶 血反应。
注意事项与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严格筛选血液来源
确保血液来源安全可靠,避免 使用不合格的血液制品。
加强设备维护
定期对过滤器等设备进行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严密监测输血过程
在输血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 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
为是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法。
03
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优势与风险
优势
减少输血反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去除白细胞可以降低因 白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
如发热、过敏等。
降低感染风险
去除白细胞可以降低输 血后感染的风险,特别 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
患者。
提高输血效果
去除白细胞可以去除不 适合患者的白细胞,使 输血更加个性化,提高
输血效果。
降低感染风险
去除白细胞可减少输血传播性疾病 (如HIV、肝炎等)的风险,降低感 染风险。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位急性白血病患者需要进行多次输血治疗,由于免疫功能 低下,容易产生输血不良反应。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后,患 者未出现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治疗效果显著。
案例二
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预防 免疫排斥反应,采用去除白细胞输血。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未出现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
应。
加强患者教育
告知患者在输血后注意事项, 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04
去除白细胞输血的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范围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适用于特定患者群体
去除白细胞输血可降低因免疫反应引 起的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提高输 血安全性。
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白细胞是血液中的“污染物”,白细胞在血液人体库存血液中是多余的部分,主要原因是白细胞离体24 h其功能就会完全消失,并且无任何功能的白细胞极易出现多种输血负面反应。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现在去白细胞输血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
去白细胞在临床治疗中可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有关传染疾病等众多输血后不良反应。
并且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去白细胞输血在临床上的运用也得到了明显进展,本文在对去白细胞输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标签:去白细胞输血;基础;临床应用;研究进展随着医学研究工作者对血液白细胞的研究逐渐深入,自上世纪70代指出使用离心法去白细胞可降低输血后的副作用以后,去白细胞输血已经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中,去白细胞后的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已经在发达国家临床上广泛使用。
近年来众多研究人员指出去白细胞输血可把非溶血性发热程度以及发生率明显降低,可减少传播白细胞内有关传染病原体携带的危险性,并且可预防和输血有关的免疫抑制综合疾病等,防止患者接受输血后出现众多输血负面反应,现综述如下。
1 去白细胞输血基础经医学研究工作人员多年研究证明,同种异体输血会致使输血人员出现显著免疫抑制现象,这种综合疾病在医学中被称作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人体输入同种异体白细胞产物以及白细胞均会在多数情况下和输血相关免疫抑制效应有显著联系,其中通过输入细胞因子,会使受体内的机体免疫出现明显反应。
虽然现在基础研究中无法确定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但是基本认为血液中的白细胞在接到输血相关免疫抑制中有重要角色。
因输注白细胞在输血者淋巴细胞和体内循环在同种异体的移植物中存在,所以有学者认为这有可能是在微嵌合状态下受血者出现输血相关免疫抑制现象[1]。
经研究发现,输血相关免疫抑制效应可通过去白细胞进行改善,并且保存后的去白细胞没有该种作用。
此外,同种异体输血会引起输血者的淋巴细胞亚群出现改善,体内CD4+/CD8+的比值会不断降低,会导致术后出现明显感染性疾病。
吸附型血液净化技术的新进展-白细胞去除疗法

洲 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难治性 自家免疫疾病 , 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 肠病。当血液流经特 制的过滤器时 , 患者体 内激活的 白细胞 和部 分血小板 被过滤器选择性 捕捉 , 除去 了激 活 白细胞 的 血液 回输到体内 , 不再释放过多的细胞 因子 。L A C P克服 了离心法分离 白细胞 的缺 点, 与皮质类 固 醇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相 比,C P是一种副作用 比较 少的治疗方法 , LA 其长期应用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还有待 于观察 。
t e a e tc ef c fL h r p ui fe to CAP ae ben n e tg t d f rh r r i g i v si ae u te .
【 e od 】 ahri;uo t lr i r u a i ah t; a m t oe d es K yw rs pe s l kc a 1es h m td r r si m a r b l i a es e y pe s ; e o i n t i f l o w s e y
白细胞去 除疗法 (ek ctp eei, C P 是一 种 1 o y hrs L A ) u a s
的免疫攻击 , 同时也 减 少 了这 些 致 炎细 胞 释放 的致 病
性 蛋 白酶 、 自由基 及细 胞 因子等 , 到保护器 官 的 目 氧 达
新 的吸附型血 液净化 技术 , 即通 过过 滤 、 附等方法 选 吸
Ap eei:L u 0 ya h rs L A h rs s e k c tp eei s( C P)
Z ANG n H Li g
去除白细胞在我院临床输血中的应用现状

1 诊断标准 - 3
参 照文献p 下列症状之一 : 温升高 l , 唷 体  ̄ 明显畏寒 , C 肉眼可见 皮疹 , 血压下降 , 闷和呼吸 困难 、 胸 呕吐 、 过敏性休克 等症状则认 为
输血反应 。 1 血液检测 . 4
摘 要 : 的 探 讨 应 用 白 细 胞 过 滤 器 对 全 血 或 S GN ( 化 钠 一 嘌 呤 一葡 萄 糖一甘 露 醇 ) 目 A [氯 腺 悬浮 红 细 胞 进 行 白细 胞 去 除 , 比较 白 细 胞 去 除 前 后 血
液 的质 量 及 临床 应 用现 状 . 防非 溶 血 性 输 血反 应 。方 法 将 全 血或 悬 浮红 细 胞使 用 白 细胞 过 滤 器去 除 白细 胞 , 预 比较 去 除 白细 胞 组 与 未去 除 白 细 胞 组 发 生的 临床 非 溶 血 性 输 血 反 应 率 。 结 果 在 4 0 全 血 或 悬 浮 红 细 胞 中 白 细 胞 去 除 率 > (92 % ̄ 94%) 红 细 胞 回 收 率 > O 0 ml 9 9 .6 9 .1 , 9% (09%-23%)血 红 蛋 白回 收 率> 9 9 . %- 98%) 血 小板 去 除 率> 8 3 .1 -98%) 9 . ' .2 , 7 - 9 9 %(96 , . 2 . 4 ” 9 3 %(81%' .9 ~非 溶 血 性 输 血 反 应 发 生 率 为 03 %, 未 去 3 .5 较 白 细胞 组 发 生 的 非溶 血 性 输 血 反 应 发 生 率 41 .%明 显 降低 . 两者 比较 差 异 有 显 著, (< .1。 论 经 过 去 除 白 细胞 的血 液 成 分 制 品 能 显著 降 低 P P 001 结 z k
液。 1 方法 . 2
血液中去除白细胞技术方法的研究探讨

血液中去除白细胞技术方法的研究探讨目的通过探讨血液中去除白细胞的不同技术方法,掌握白细胞滤除率,确保临床用血有效性。
方法根据血液品种需要,采用不同血袋,分别采用成分制备后过滤法、采血6 h内、8 h后直接过滤后制备悬浮红细胞法,分析过滤后白细胞滤除率、红细胞回收率指标。
结果制备后过滤法可以制备各种血液成分,保障了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
制备后过滤法、6 h内直接过滤法与8 h 后直接过滤法白细胞残留量、血红蛋白含量、过滤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采血8 h后直接过滤法适合用于乡镇或路程较远的县城采血、减少滤器堵塞情况。
结论三种过滤法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均符合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要求。
血站可根据采血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方法。
标签:去除白细胞采血时间制备方法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是现阶段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既安全又高效的血液成分之一,国内文献报道输血反应率为0.32%~0.45%[1],去白细胞血液输注在临床中已开始应用。
如何更有效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提高红细胞收集率,各地血站均在探讨。
本站于2012年科研立项开展血液去白细胞技术研究,通过不同方法了解分析去除白细胞数据,为不断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提供有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2013年在本站参加无偿献血者705人,献血量为200 mL、300 mL、400 mL,以采血时间将其分为三组。
1.2制備方法用含CPD方或ACD-B或CPDA方保养液的带白细胞过滤器的采血袋采集,在采血后直接成分制备后过滤、6 h后先过滤后成分制备、8 h 后先过滤后成分制备[2]。
成分制备后过滤法:在采血6 h内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30 min~2 h内接驳过滤;6 h内先过滤后成分制备:采用即采即滤型一次性去白细胞多联采血袋采集全血,在采血后6 h内直接过滤。
然后制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8 h后直接过滤法:采用隔夜过滤型一次性去白细胞多联采血袋采集全血,在采血后8 h以上至48 h内直接过滤,制成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目的:研究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运用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需要选取输血患者,病例数70例,纳入时间段为2019年4月~2020年1月。
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35例)与对照组(n=35例),组别不同运用的血液输注方式不同,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输血技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以及白细胞计数等。
结果:运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观察组输血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为了促进输血效果的提升,本次研究对患者运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结果显示患者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凝血指标有效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标签: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应用效果引言: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有效进步,输血治疗疾病类型不断增多。
不过输血中、输血后易发生不良反应,包括发热、非溶血性不良反应等,会严重降低输血效果,甚至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
其中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与白细胞有较大关系,主要是血液中的白细胞抗原不合,导致患者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本次研究需要选取部分输血患者,运用不同输血技术并进行对比,以此来探究最佳输血技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需要纳入70例输血患者,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4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月。
对照组(n=35例)患者运用常规输血技术,患者年龄≥18岁,≤76岁,平均年龄(48.23±1.45)岁,患者男女占比20例、15例,按照患者输血原因划分包括14例外科手术、6例产科出血、8例外伤出血以及7例血液疾病;观察组(n=35例)患者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患者年龄≥19岁,≤79岁,平均年龄(49.33±1.65)岁,患者男女占比21例、14例,按照患者输血原因划分包括13例外科手术、7例产科出血、9例外伤出血以及6例血液疾病,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度低(P>0.05)。
血液去除白细胞技术研究进展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仅占10%
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
-多次输血患者:30-70% -输浓缩血小板:8-50% -输悬浮红细胞:0-44%
预防
对HLA同种免疫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一次输入的白细胞总数不超过5×107 ,即可显著降低原发性 同种免疫,也就是去除了血小板制剂中99%以上的白细胞,则 可明显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 -已致敏的受者少量白细胞也可使其产生继发性同种免疫
-抗原抗体反应
-高效价白细胞因子(IL-1/6,TNF-α …)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发生率
-多次输血患者:30-70% -输浓缩血小板:27-63% -输悬浮红细胞:1.6-6%
预防
-输血前使用抗组胺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均 不能预防其发生。 -国外的调查结果认为,一次输入血液或血 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含量少于5×108 ,即去
血细胞种类 寿命 体内 体外保存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120d
9-12d 1-4d
35d
6h 6h
*
* 2-6℃在红细胞保存液中,此处寿命主要指粒细胞吞噬性能的保持。
与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副反应
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 -血小板输注无效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病原体的输血传播 -巨细胞病毒(CMV)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Ⅰ/Ⅱ) -带状疱疹,EBV,HIV -肝炎病毒,疯牛病病毒 ?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唾白细胞细菌) 免疫抑制(TRIM) -术后感染 -癌症复发 -激活潜伏病毒
血液去除白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 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通常每升含有(2~ 10)×109个,它是人体自然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 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与抗原等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已确认的适应症
减少FNHTR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预防或延缓HLA同种免疫反应; 预防高危人群的白细胞病毒如 CMV、 HTLV-I/Ⅱ传播
需进一步研究确认的适应症
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
预防对血小板输注的FNHTR; 预防TA-GVHD; 预防术后创口感染; 预防受者潜伏CMV复活或HIV感染; 预防贮存红细胞的细菌过度生长。
白细胞滤器及其发展
白细胞滤器的发展历史
28年 60年代
Alexander Fleming
用医用脱脂棉过滤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 滤除凝块 筛网式
第一代血液过滤器
70年代
第二代血液过滤器
滤除微聚体
纵深式
柱状白细胞滤器 红细胞滤器
80年代末 第三代血液过滤器 滤除白细胞 血小板滤器
白细胞滤器的结构及原理
IL-I¦ £ Î Â £  ¨´ Ë © IL-I¦ £  £  ¨Ë ©
17.89
青岛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
吴同昊
ISBT` 上海
WBC过滤对PRC保存期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0.6
0.5
IL-6£ Î Â £ ¨´ Ë © IL-6£  £ ¨Ë ©
0.53 0.49
0.4
0.3 0.22 0.2 0.13 0.1 0.07 0.09 0.06 0.18
白细胞滤器结构示意图
滤材的材质
天然纤维: 棉花纤维 合成纤维: 聚酯纤维,醋酸纤维素纤维、聚尼龙、 聚亚胺酯纤维、pp纤维、铜氨纤维
无机纤维: 玻璃纤维,不锈钢纤维
过滤法去除白细胞原理
机械拦截 ―滤材表层及深层的不规则孔道 红细胞直径:7.5—8.3um 体积: 8.3um 血小板直径:3.1um 体积: 4—7.6um 白细胞直径:6—25um 滤材表面与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力 -电荷 -分子间力 -蛋白吸附 -血小板的吸附搭桥
4.26
4.36
青岛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
吴同昊
ISBT` 上海
返回
1-1 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反应
临床表现:
在输血中或输血后4小时内发热,体温较输血前升高 1℃以上,多伴有寒颤、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 皮疹症状,极少数可发生血压下降或过敏性休克(应排 除溶血性输血反应)。
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原因
受血者的性别 抗原强度
3.
4.
输血次数和数量、间隔时间
受血者的免疫反应敏感性
返回
1-2
临床表现:
血小板输注无效
一些多次输血的病人在反复输注了血小板后并 未收到良好的效果,输注后血小板的校正计数增加 值(CCI值)低于预期值,这种状态称为血小板输 注无效。
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
-HLA同种免疫引起(约80-90%)
预防:血液辐射
返回
2. 病原体输血传播
一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人类T淋巴细胞白 血病病毒(HTLV- Ⅰ/Ⅱ )等,与白细胞呈高亲和性, 无法从感染的供血者血浆中分离,而去除白细胞则可 防止这些病毒通过输血传播。
CMV对器官和骨髓移植、反复输血和免疫功能低下的 病人感染最为严重,并有潜伏、复发和致癌的倾向。 HTLV-1主要流行于日本、非洲和加勒比海沿海地区, 受血感染率可达60%,我国已有零星报道。日本、美 国等国家早已将HTLV- Ⅰ/Ⅱ列入对献血者血液的必检 项目。 返回
引起的输血副反应的白细胞阈值
临床问题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HLA同种免疫 阈值
(个/u)*
临床问题 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阈值
(个/u)*
5×108 5×106 5×106
5×106 5×106
细胞相关病毒传播
(CMV、HTLV-Ⅰ/Ⅱ)
* 国外1u为450ml
总
结
20%的受血者会遇到输血副反应
血液去除白细胞技术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 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重要成分,通常每升含有(2~ 10)×109个,它是人体自然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机 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与抗原等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何要去除白细胞 (WBC)
血液的异体输注
分成份 献血者血液
保存 患者
保存
血液均有一个保存过程
各种血细胞的寿命
除90%的白细胞就能有效防止非溶血性输
血发热反应的发生。 返回
抗体抗原反应
(多次)输血、妊娠、器官移植等均可引起同种免疫, 使受者产生抗供者白细胞的HLA抗体。当受者再次输 入白细胞时,即可发生抗体抗原反应,激活补体,引 起白细胞溶解并释放出热原,从而导致发热等症状。 抗体的产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 2.
返回
1-3
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定义:
TA-GVHD 是指免疫缺损或免疫抑制的患者未能清 除输入血液中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使其在体内植 活、增植,并将患者的组织器官识为非己物质,作为标 靶进行免疫攻击、破坏的一种致命性输血并发症。
发生率:0.01-0.1% 病 死率:84-100%
一般认为: 输注血液中残留的白细胞数低于107 ,可使发生输 血后GVHD的危险大为降低。
血细胞种类 寿命 体内 体外保存
红细胞
血小板 白细胞
120d
9-12d 1-4d
35d
6h 6h
*
* 2-6℃在红细胞保存液中,此处寿命主要指粒细胞吞噬性能的保持。
与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副反应
同种异体免疫反应 -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 -血小板输注无效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 病原体的输血传播 -巨细胞病毒(CMV)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Ⅰ/Ⅱ) -带状疱疹,EBV,HIV -肝炎病毒,疯牛病病毒 ?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唾白细胞细菌) 免疫抑制(TRIM) -术后感染 -癌症复发 -激活潜伏病毒
-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仅占10%
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
-多次输血患者:30-70% -输浓缩血小板:8-50% -输悬浮红细胞:0-44%
预防
对HLA同种免疫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一次输入的白细胞总数不超过5×107 ,即可显著降低原发性 同种免疫,也就是去除了血小板制剂中99%以上的白细胞,则 可明显降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率。 -已致敏的受者少量白细胞也可使其产生继发性同种免疫
过滤前WBC的检测方法 -自动血球计数仪 (灵敏度:100WBC/ul) 过滤后WBC的检测方法 -Nagotte Chember 计数板 (AABB灵敏度:1WBC/ul)
血液去白过滤的时机
血液过滤的时机
血站
医院
献血
成份分离
分离前过滤 分离中过滤 贮存前过滤
储存
血库 过滤 床边
贮存后过滤
受血
18.5
19.1
5Ö Ü
青岛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
吴同昊
ISBT` 上海
WBC过滤对PRC保存期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5 4.5 4 3.5 3 2.5 2 1.5 1 0.52 0.5 0 0Ö Ü 1Ö Ü 3Ö Ü 5Ö Ü 0.58 0.53 0.61 0.82 2.89
TNF-¦ £ Î Â £ Á ¨´ Ë © TNF-¦ £  £ Á ¨Ë ©
> 90%的输血副反应与白细胞相关 现代医学认为:WBC为血液的“污染物”, 提倡将其去除
制备少白细胞血液成份的方法 *
方法 种 类 WBC去除 率 (%) 65~ 88 90~98 85~ 95 >99
RBC回收率 (%)
62~ 93 85~ 91 83~ 92 >9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残留WBC (×109 )
白细胞滤器性能综合评价
白细胞去除率是白细胞滤器最重要的性能指标。 有效成份回收率
决定于滞留体积和过滤介质的量及是否有堵塞;
血液相容性 溶血、脆性增加,血液成份的激活 过滤速度 快---好;决定于滤材和过滤面积;过滤面积 (大,则滞留体积大)和回收率矛盾 是否堵塞
WBC过滤对PCS保存期间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抗原抗体反应
-高效价白细胞因子(IL-1/6,TNF-α …)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发生率
-多次输血患者:30-70% -输浓缩血小板:27-63% -输悬浮红细胞:1.6-6%
预防
-输血前使用抗组胺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均 不能预防其发生。 -国外的调查结果认为,一次输入血液或血 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含量少于5×108 ,即去
目前血液滤除白细胞的现 状
国际上的发展现状
至2001年度,已有24个国家实施或 决定实施100%血液去白细胞过滤
亚洲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 (韩国及泰国也正在积极准备)
国内发展状况
10多个生产厂家,上百万套的产销量。 近300大中、型医疗机构已全面使用。 已有多省市的血液中心、中心血站开展全部血 液的白细胞去除工作。
0.15~ 0.89 0.03~ 0.13 0.09~ 0.49 < 0.01 < 0.001
离心分离 非 滤 法 冰冻/融化
自动式细胞洗涤器
血细胞单采法
过 * 滤本表部分数据摘自杨天楹《临床输血》 ** 输血所产品性能 白细胞滤器** >99.9 >95 法
总
结
从方法学的发展历史看,过滤法去白细胞是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血液去除白细胞的临床 意义
血液去除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 • • • 避免和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减少患 者痛苦 避免和减少同种免疫的发生 避 免 和 减 少 嗜 白 细 胞 病 毒 ( 如 CMV、 HTLV-Ⅰ/Ⅱ等)的输血传播 避免和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