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冠心病心绞痛99例

合集下载

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论文

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论文

住院期间禁止服用任何影响药性 的药物和食物 , 重点嘱患者忌
生冷油腻食物 。给予对 照组 口服复方丹参 片( 南京 同仁堂药业 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 Z 1 1 0 2 1 1 8 5 ) , 每 日3次, 每次 4片 ; 治疗 组以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 处方为柴胡 1 2 g , 枳壳 1 2 g , 白芍 1 5 g ,
本次研究 患者共 4 8例 , 经过药物治疗 , 大部分患者症状有 所改善 , 总而言之 , 应用 加味柴胡 疏肝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 显 著提高了患者 治疗 总有效率 , 在 临床上具有广 阔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静、 镇痛 、 抗炎 、 增加免疫力 以及降低血浆 中胆 固醇 作用 , 枳壳
纳入研 究 , 随机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对 照 组 , 治 疗 组 予 以 加 味 柴 胡 疏
肝散 治疗 , 对 照组 予以复方丹参 片治疗 , 疗程为 1 个 月。治疗结 束后 比较 2组 患者 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 治疗总有效 率为
9 1 . 7 %, 对照组为 7 0 . 8 %, 治 疗 组 显 著 高 于 对 照组 ( P < 0 . 0 5 ) 。 结 论 应 用加 味 柴 胡 疏肝 散 治 疗 冠心 病 心 绞 痛 , 显 著 提 高 了 治 疗 总
效果1 2 1 。
中西医结合手法复位加外 固定治疗桡 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4 O例体会
刘晓 波 贾春 芝 翟 文江
( 阳泉煤业集团总 医院 , 山西 阳泉 0 4 5 0 0 0)
【 摘要 】目的
结合 。结果
探 讨手法复位加 中西医结合 治疗桡 骨远 端
锻炼方法及 注意事项 : 嘱患者握拳 、 伸指 、 活动未 固定 的关 节, 以促进局部静 脉 回流及肿胀 消退 ; 告诉患 者观察末 梢血运 方法 ; 同时给予 口服活血化瘀 、 消肿止痛 、 接骨续筋药物促进骨 折愈合 , 后期拆除外 固定后 , 采用 中药薰洗 以滑利关节。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评价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评价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评价怀蓓蓓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24(43)2
【摘要】目的:评价柴胡疏肝散(加减)对于冠心病心绞痛(AP)气滞血瘀型的治疗功效。

方法:选入3年间(2020年3月-2023年3月)入院治疗的92例AP(气滞血瘀型)患者。

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中医组46例,选择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西医组46例,选择西药治疗。

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中医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
(P<0.05)。

用药前,两组的心绞痛发作特征、中医证候积分、血脂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用药8周后,中医组的心绞痛发作特征优于西医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西医组;血脂指标优于西医组(P<0.05)。

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AP(气滞血瘀型)的疗效优异,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疾病症状和血脂水平,具有较高用药价值。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怀蓓蓓
【作者单位】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女性绝经后冠心病(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3.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效果观察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4.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及心功能的影响
5.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型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

《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伴焦虑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本文通过对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患者伴有焦虑状态的治疗中,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的治疗方法,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轻其焦虑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引言稳定型心绞痛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其发病机制多与气滞血瘀有关。

而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绞痛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这无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患者的心理负担。

中医理论认为,通过调和气血、疏肝解郁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及伴随的焦虑状态。

因此,本研究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伴焦虑状态,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符合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并伴有焦虑状态的患者60例。

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而实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

治疗周期为一个月,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及焦虑状态进行评估和比较。

三、结果1. 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有所减少。

而对照组患者虽然也有所改善,但效果不及实验组明显。

2. 生活质量评估: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加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焦虑状态评估: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焦虑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柴胡疏肝散加味在减轻患者焦虑状态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四、讨论柴胡疏肝散加味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伴焦虑状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心绞痛的发生与气血不畅、肝气郁结有关,而柴胡疏肝散加味正是通过调和气血、疏肝解郁来达到治疗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该方法能够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流通,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

同时,其疏肝解郁的作用也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状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心病心绞痛(肝郁气滞证)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的效果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肝郁气滞证)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的效果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肝郁气滞证)应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的效果研究发表时间:2016-06-17T15:02:03.54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6期作者:赵光灿[导读] 分析应用胡柴疏肝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穆棱市人民医院 157599【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胡柴疏肝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加味柴胡疏肝散、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治疗,疗程均为20d。

结果:柴胡疏肝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P< 0.05);且该方对胸闷、心悸、善太息、性情急躁等症状及心电图改善明显,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胡柴疏肝散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胡柴疏肝散【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6-023-01前言: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短暂缺血缺氧引起的。

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类制剂后消失。

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男性,多数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诱因。

本研究通过分析应用胡柴疏肝散对我院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选择我院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

观察组中劳累型心绞痛16例,自发型心绞痛14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46岁,最大74岁,平均60岁。

病程最长15年,最短2年。

其中合并高血压16例,合并高血脂10例。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与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与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年12月第10卷第34期筝临床研究筝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与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分析肖阳(贵州省肿瘤医院,贵州贵阳550002)【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并对患者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进行探讨。

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1)及对照组(n=31),两组患者均实施冠心病心绞痛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实施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就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价,同时进行治疗前后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的分析对比。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CRP、IL-8、TNF-α等细胞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血细胞聚集指数、血细胞黏滞度等血流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各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给药有助于提升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冠心病是以各类因素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闭塞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常见心脏病变,患者以胸闷气短、乏力胸痛等为主要表现[1]。

心绞痛是冠心病常见并发症,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负荷增加,导致心肌细胞短暂性、急剧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2]。

现阶段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以舒张血管、恢复冠状动脉血供、抗血小板聚集等为主要原则[3],常用药物有辛伐他汀、尼克地尔、阿司匹林等[4]。

在中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属“胸痹”、“心痛”等范畴,气机失调、血脉瘀滞为主要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情志不畅、外邪内侵等相关。

我院近年来对部分本病患者开展了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本文主要结合具体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名医柴胡疏肝散的案例

名医柴胡疏肝散的案例

名医柴胡疏肝散的案例案例:冠心病合并抑郁——试试柴胡疏肝散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心脏病之一。

给心脏供血供氢的血管叫做“冠状动脉”,顾名思义,“冠心病”就是指营养心脏的冠状动脉血管壁上出现了粥样斑块,斑块使管腔变得狭窄,发展到严重时或突然发生血凝块就会引起心肌供血不足。

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抑郁是冠心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内临床也发现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者日益增加。

冠心病患者常见胸部感闷、胀痛、心悸、气促等临床表现,而抑郁症多出现闷闷不乐、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等症状,故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时症状容易相互影响,有时甚至影响到疾病的合理诊治。

既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公众对患者躯体疾病并存的心理问题本来就关注度较低,而冠心病患者合并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更加具有隐蔽性。

由于奉涉到两个不同学科,临床表现不典型,如果缺乏心理方面的知识,极易导致误诊、漏诊或者不恰当诊疗,从而进行各种化验、器械检查,乃至冠脉造影、支架植入等无意义的检查治疗,浪费大量医疗资源的同时,仍然不能及时解决患者的痛苦,有时甚至可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

这也是近年来“双心医学”模式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原因。

所谓“双心医学”,即为了明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疾病的患者,逐渐兴起的一门新的亚专科一心理心脏病学,又称精神心脏病学和行为心脏病学。

双心医学提倡双心同治,在治疗患者心脏疾病的同时,注重其心理疾病的治疗。

中医古箱中并未提及“双心病”概念,但是在论述“陶痹心痛”、“心悸”等心脏病时均有提及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异常,也就是与中医“郁证”有相交之处。

比如《内经》中所述“心主神明”,意指心不仅有统帅脏腑、形体、官窍生理活动的功能,而且具有主导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内经》“形神合一”理论既注重身体又注重心理。

此外,“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等中医经典论述,都与现代医学中的“双心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冠心病心绞痛99例

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冠心病心绞痛99例

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冠心病心绞痛99例【摘要】目的采用疏肝理气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观察从肝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将18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99例,对照组90例,分别采用口服柴胡疏肝散加减和口服地奥心血康治疗。

结果心绞痛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090%,显效率6515%;对照组分别为6167%、3500%,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电图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8182%,显效率3636%;对照组分别为6167%、3000%。

两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柴胡疏肝散为主方,从肝论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心绞痛;冠心病;柴胡疏肝散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89例冠心病心绞痛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11治疗组99例,男54例,女45例;年龄52~78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22年;稳定型心绞痛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合并高血压病24例,高脂血症54例,糖尿病18例。

112对照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46~76岁;病程最短者15个月,最长者18年;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4例;合并高血压病21例,高脂血症48例,糖尿病16例。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标准》拟定。

①有典型心绞痛发作。

是指发作时,位于胸骨后或左前胸比较固定部位的压榨性疼痛或明显压迫感、闷胀感,可放射到左肩、左臂、上腹部等处,疼痛一般持续1~5 min,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3~5 min可以缓解者。

②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患者。

③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a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是指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有缺血型ST段下移,超过005 mV或在正常不出现倒置的导联T波倒置超过2 mm 者而言。

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柴胡疏肝散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原方用于“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其功效主要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

历代医家对其制方原理及临床应用都有很多研究和阐述。

近5年来的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该方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十分广泛,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原则,因此倍受中医药界的关注。

标签: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综述【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54-01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原方用于“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由“醋炒陈皮、柴胡各二钱,川芎、麸炒枳壳、芍药各一钱半,炙甘草五分,香附一钱半”组成,煎服法为“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

”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证。

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香附疏肝理气,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共为臣药,以助柴胡行气止痛之功;陳皮、枳壳理气行滞,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为佐药;甘草兼调诸药为使药。

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近5年来大量临床报道表明,该方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临床各科,且疗效确切。

本文就近5年来本方在临床各科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1. 内科疾病1.1 消化系统疾病牟氏[1]用本方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44例,与单纯西药组(雷贝拉唑胶囊、多潘立酮片)对照,结果治疗组临床证候总有效率86.36%,病理学疗效总有效率81.8%,较对照组78.57%、71.4%有统计学差异。

朱氏[2]等用本方加减治疗胃窦炎,与口服奥美拉唑胶囊、吗丁啉片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较对照组70.8%有统计学差异。

孙氏[3]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与口服胃复春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2.5%,对照组为62.5%,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症状、胃镜、病理、Hp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郭氏[4]用本方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55例,与口服多潘立酮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较对照组6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冠心病心绞痛99例
【摘要】目的采用疏肝理气法,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观察从肝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将18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99例,对照组90例,分别采用口服柴胡疏肝散加减和口服地奥心血康治疗。

结果心绞痛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090%,显效率6515%;对照组分别为6167%、3500%,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电图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8182%,显效率3636%;对照组分别为6167%、3000%。

两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柴胡疏肝散为主方,从肝论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心绞痛;冠心病;柴胡疏肝散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9例冠心病心绞痛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111治疗组99例,男54例,女45例;年龄52~78岁;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22年;稳定型心绞痛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合并高血压病24例,高脂血症54例,糖尿病18例。

112对照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46~76岁;病程最短者15个月,最长者18年;稳定型心绞痛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4例;合并高血压病21例,高脂血症48例,糖尿病16例。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标准》拟定。

①有典型心绞痛发作。

是指发作时,位于胸骨后或左前胸比较固定部位的压榨性疼痛或明显压迫感、闷胀感,可放射到左肩、左臂、上腹部等处,疼痛一般持续1~5 min,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3~5 min可以缓解者。

②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患者。

③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a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是指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有缺血型ST段下移,超过005 mV或在正常不出现倒置的导联T波倒置超过2 mm 者而言。

b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或24 h动态心电图阳性。

c或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无其他原因可查。

④有下列3项中的2项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

13辨证标准根据1994年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学》中的辨证标准拟定。

临床表现: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脉弦。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10 g, 白芍15 g, 枳壳10 g, 香附10 g, 川芎10 g,甘草5 g,延胡索10 g, 丹参10 g。

随证加减:气郁化火者加钩藤15 g,天麻10 g,去香附10 g;腹胀纳差,苔白腻者,加白术12 g,莱菔子15 g。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2对照组地奥心血康(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02 g,口服,3次/d。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制定。

311心绞痛疗效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明显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到治疗前50% 以上;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312心电图疗效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段的压低,在治疗后回升005 mV以上,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改变、变浅达50%以上;无效:心电图基本和治疗前相同。

32心绞痛疗效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缓解心绞痛有更显著疗效。

见表1。

33心电图疗效分析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显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心电图的改善亦有较好疗效,见表2。

4典型病例
患者,男,61岁,退休工人。

因阵发性胸闷、胸痛5年,加重5 d,于2011年3月6日入院。

患者于2006年5月起出现胸闷、憋气、胸肋胀痛、心悸,休息5~10 min或者含服硝酸甘油2~6 min后缓解,每因劳累而诱发或加重。

曾在外院多次诊治,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不规则服“消心痛”、“阿司匹林”等药,病情反复。

此后,于5 d前在生气时复发加重,休息并服上述药物后无效而收入院。

入院时情况: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并放射到左肩背部,伴心悸、乏力,腹胀纳差,失眠,舌淡,苔白腻,脉细沉弦。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律齐,心率82次/min。

ST段:I、aVF、V1、V2导联水平型下移005~010 mV。

T波:I、aVL、V1、V2导联低平,V4、V5导联倒置。

入院诊断为胸痹心痛,证型:肝气郁结,横逆犯脾;治则:疏肝理气止痛,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 g, 赤白芍各15 g, 枳壳10 g, 香附10 g, 川芎10 g,丹参10 g,延胡索10 g,茯苓15 g,白术12 g,甘草5 g。

水煎服,1剂/d,3次/日。

服上方12剂,胸闷、胸痛、心悸等症明显减轻,仍乏力、失眠;纳增,舌淡,苔白微腻,脉沉弦。

复查心电图:ST段、I、aVL、V1、V2导联水平型下移小于或等于005 mV。

T波:I、V1、V2导联低值,aVL、V4、V5导联低平。

继服上方12剂后,胸痛、心悸
缓解,稍感胸闷,纳眠可,精神转佳。

复查心电图:ST段:I、aVL、V1、V2导联稍下移。

T波:V5导联低值。

住院21 d出院。

出院后继服上方,去赤芍、香附、延胡索,18剂。

诸症缓解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

随访1年,未复发。

5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临床上常见疾病。

由于时间长、易复发,成为难治之症。

其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

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等因素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病位在心,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

主要病机是心脉痹阻,而情志失调、气机紊乱则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关键。

病理变化主要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有气、血、阴、阳亏虚;实有气滞、寒凝、血瘀、痰阻,其中又以血瘀、痰阻为主。

临床上,中医中药治疗主要有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法、益气养阴法、益气温阳法、补肾固本法、疏肝理气通络法和其他疗法,如:穴位注射法、针刺法、穴位埋线疗法等。

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劳累、抑郁、恼怒的中老年患者。

《素问&#8226;藏气法时论》曰:“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该病所涉及的胸胁、背、肩、两臂等部位,乃肝胆经循行之处。

肝主疏泄,故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而发为胸痹心痛。

或肝气乘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瘀痰阻遏心脉,“不通则痛”。

气滞、痰阻直接影响气血的生化与流通。

肝肾同源,肝郁日久化火,子病及母,耗灼肾阴,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使心阴内耗,心脉失养,“不荣则痛”。

故而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是肝气郁结,致痰瘀阻络成心肾阴虚之心脉痹阻。

冠心病心绞痛其本是肝气郁结。

故笔者认为以肝治心,疏肝理气应为该病的基本治法。

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证加减,标本兼治,不仅可缓解其症状,而且还降低了复发。

达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

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加香附、川芎、陈皮组成。

四逆散能疏肝理气;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之功;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又可调畅气机,加延胡索、丹参有增强活血止痛之功,共奏疏畅气机,和血舒脉之功。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216.
[2]叶任高,陆再英,于维汉,等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4820.
[3]黄建江中医药治疗胸痹心痛112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7(5):55.
[4]张宁仔,杜映心血管学一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