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硬盘接口技术的发展谈硬盘技术的发展
电脑硬盘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电脑硬盘技术的革新与进步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脑硬盘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与进步。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电脑的存储中心,硬盘的性能和容量直接影响着电脑的表现和用户体验。
本文将探讨电脑硬盘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一节:硬盘容量的提升在过去,电脑硬盘的容量非常有限。
一些早期的硬盘甚至只有几个兆字节的容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存储需求。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硬盘的容量不断提升,从几兆字节,到几个千兆字节,再到如今几个甚至数十个TB的容量。
这是因为硬盘制造商采用了更加精密的制造工艺,使得硬盘的存储单元变得更加紧凑。
同时,增加了磁道的数量和提高数据的密度,使得硬盘能够存储更多的数据。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存储更多的文件、照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和娱乐体验。
第二节:硬盘速度的提升除了容量的提升,硬盘的速度也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
过去,传统的机械硬盘需要机械部件的物理移动来读取和写入数据,导致速度较慢。
然而,随着技术的改进,固态硬盘(SSD)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
固态硬盘使用了闪存芯片来存储数据,没有机械运动的部分,因此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
相比传统的机械硬盘,固态硬盘的读取速度可以达到数倍甚至数十倍之多。
这种高速度提升了电脑的启动速度,加快了文件的传输和复制,使得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任务。
第三节:硬盘可靠性的提升硬盘的可靠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过去,由于机械部件的存在,硬盘容易出现故障,数据的丢失成为一个头疼的问题。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硬盘的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现在的硬盘采用了更加可靠的材料和设计,具有更高的抗震性和抗振动性能。
同时,硬盘制造商还引入了各种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使得在硬盘故障时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恢复数据。
这一系列的革新使得硬盘的可靠性大大提高,我们能够更加安心地使用电脑进行工作和娱乐。
结论电脑硬盘技术的革新与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容量的提升使得我们能够存储更多的数据和文件,速度的提升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而可靠性的提升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安心地使用电脑。
50年来,从熟悉的软盘到先进的固态硬盘,经历了这些变化

50年来,从熟悉的软盘到先进的固态硬盘,经历了这些变化移动存储介质大家都用过,60/70后用软盘的比较多,80/90后用光盘、U盘或SD卡等比较多,00后可能直接云存储,或者存在手机上,再或者nvme的固态硬盘比较多,当然,现在新的存储介质(设备)层出不穷,旧设备旧技术的淘汰,势必会有新设备新技术来替代,总之,好用稳定是必需的。
对于新同学来讲,他们一定会好奇几十年前,大家都在用什么样的存储介质,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回忆一下。
1967年,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32寸,代表了第一代移动存储设备,这个大家伙许多同学都没用过。
再到现在,现在普遍用云存储云盘来存储,用移动硬盘存储重要资料,用U盘来做启动盘,或者同事之间传递大文件资料。
软盘70/80的同学用3.5寸软盘的比较多。
这个盘需配备一个专门的读写设备-软盘驱动器。
这个盘,因为其容量的原因,大多数的情况下,只能用于存储比较小的Word等办公文件,或者,用于制作Windows 95/98的启动盘。
在那个网络还不普及的年代,可不要小看这个存储容量只有1.44M大小的软盘,能学校、公司或者网吧里来回倒腾几个文件,也是很惬意的。
目前,这种存储介质(设备)已淘汰。
光盘光盘有许多种,常见的有CD/DVD,CD的存储容量有700M左右,而DVD有单面单层和单面双层等几种,其存储容量有4.7GB和8.5GB两种。
相信80后对光盘刻录一定非常的熟练。
各式各样的刻录机,形形色色的刻录盘,可以非常快速地把大量的文件刻录进光盘,较软盘来看,光盘更容易携带,但是,文件的刻录或者是读取需要借助光驱,如果光驱不支持刻录,只能读不能写。
目前,光盘还在少数场景下应用,例如教程、培训光盘、软件销售等。
U盘/移动硬盘你可知道,U盘最早的发明专利,属于咱们中国的朗科公司。
1998年前后,U盘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U盘几乎所有人都使用过,它方便携带、小巧,不需要单独购买读取设备,可擦写,且文件不易丢失,几乎所有主板都支持USB设备,并且各系统(windows/linux/Mac os)都可以读取使用。
电脑硬盘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脑硬盘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脑硬盘存储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电脑硬盘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对个人和企业用户的影响。
一、固态硬盘(SSD)的普及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简称SSD)作为一种新兴的存储设备,具有高速、低功耗、抗震抗摔等优势。
相比传统的机械硬盘(HDD),SSD具有更快的读写速度和更小的体积。
目前,SSD价格逐渐下降,容量不断增加,已经在个人电脑和服务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中,SSD将继续普及,并逐渐取代机械硬盘成为主流存储设备。
二、可扩展性和容量的提升随着数字内容的快速增长和需求的日益提升,对存储容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硬盘制造商致力于提升硬盘的存储密度,并不断推出容量更大的产品。
目前,单个硬盘的容量已经远远超过了1TB,而且硬盘制造商们正在不断提升硬盘存储容量的上限。
此外,通过技术革新,硬盘的可扩展性也在不断提高,用户可以通过扩展硬盘容量来满足个人或企业的需求。
三、云存储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网络的提速,云存储作为一种新的存储方式,也逐渐受到用户的喜爱。
云存储是指将数据存储在云端的技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数据。
与传统的本地硬盘相比,云存储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减轻了用户对存储设备的依赖。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存储成本的下降,云存储将越来越普及,并在未来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随着个人和企业用户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提高,硬盘存储技术的发展也将聚焦于提供更好的数据保护解决方案。
硬盘制造商将继续加强硬盘的加密功能,并研究开发更安全的存储技术。
此外,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硬盘制造商还将加强对硬盘回收和安全擦除技术的研发,以避免用户的数据泄露。
五、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在节能环保的背景下,硬盘制造商们也在致力于降低硬盘的功耗和环境影响。
采用新的低功耗设计和技术,硬盘存储设备已经在省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电脑数据存储技术从硬盘到固态硬盘的技术革新

电脑数据存储技术从硬盘到固态硬盘的技术革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脑数据存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与进步。
其中,从传统的硬盘到现代的固态硬盘的技术革新,给电脑的数据存储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本文将对电脑数据存储技术从硬盘到固态硬盘的技术革新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电脑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影响。
1. 硬盘存储技术硬盘作为传统的电脑数据存储设备,具有较大的容量和较低的成本优势。
它使用机械臂和磁头来读写磁性的盘片,将数据信息存储在盘片上的扇区中。
然而,硬盘的机械结构决定了它的读写速度相对较慢,并且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等问题的影响,存在着较高的故障率。
2. 固态硬盘存储技术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采用闪存芯片存储数据,不像硬盘那样有机械结构,具有更高的读写速度和更低的故障率。
固态硬盘的闪存芯片由电荷存储单元组成,能够在短时间内读取或写入数据,极大地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此外,固态硬盘还具有更低的功耗和无噪音运行的特点。
3. 技术革新带来的优势3.1 提升读写速度固态硬盘相对于传统硬盘,具有更高的读写速度。
由于固态硬盘不需要机械臂的移动,能够即时访问任意位置的数据,使得文件的打开和读取过程更加迅速,提升了电脑的响应速度。
3.2 减少能耗固态硬盘相比硬盘具有更低的功耗。
传统硬盘在读写数据时需要通过电机驱动碟片的旋转,消耗较多的能量。
而固态硬盘则通过芯片直接读取和写入数据,减少了能量的浪费,使得电脑能够更加节能环保。
3.3 降低故障率由于固态硬盘没有机械结构,相较于硬盘具有更低的故障风险。
硬盘在移动或遇到冲击时容易受损,而固态硬盘由于没有机械部件,能够更好地抵抗外界的影响,确保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3.4 改善用户体验固态硬盘的高速读写能力和快速启动时间,使得电脑的运行更加流畅。
用户在进行多任务处理、打开大文件或运行应用程序时,能够获得更高效、更稳定的操作体验,提高工作效率。
4. 存在的挑战和改善方向4.1 价格高昂固态硬盘的价格相较于传统硬盘较高,这是固态硬盘在普及过程中的一个阻碍。
从硬盘到固态硬盘电脑存储技术的进步

从硬盘到固态硬盘电脑存储技术的进步从硬盘到固态硬盘:电脑存储技术的进步过去几十年来,计算机存储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从最初的硬盘到如今的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 SSD),存储设备的更新不仅提高了计算机性能,同时改变了我们对数据存储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从硬盘到固态硬盘的演变,并探讨固态硬盘的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1. 硬盘(Hard Disk Drive, HDD)的发展与特点硬盘是计算机中最常见的存储设备之一。
它基于机械原理工作,通过机械臂和磁头读写数据。
硬盘的主要特点包括容量大、成本低、可靠性高等。
然而,硬盘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读写速度较慢、受碰撞和震动影响、能耗较高等。
2. 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 SSD)的涌现与革命与硬盘不同,固态硬盘采用闪存技术进行数据存储。
闪存是一种非机械式存储设备,它基于电子存储单元,而非机械磁头。
固态硬盘的出现引起了计算机存储技术的革命。
固态硬盘具有多项优点。
首先,它的读写速度非常快,能够大幅提升计算机的响应速度和性能。
其次,固态硬盘没有机械部件,因此具有更高的抗震动能力,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
此外,固态硬盘能耗低,运行时不会产生噪音和热量,提供更佳的用户体验。
然而,固态硬盘容量相对较小,且价格较高,这仍然是其发展需要克服的挑战之一。
3. 固态硬盘的发展趋势尽管固态硬盘在性能上有巨大优势,但其容量和价格问题限制了其广泛普及。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固态硬盘正逐渐克服这些挑战。
首先,固态硬盘的容量已经显著提升,并将继续扩大。
目前,1TB 的固态硬盘已经成为主流选择,而更高容量的固态硬盘已经在市场上可得。
这使得用户能够存储更多的数据,满足日益增长的存储需求。
其次,固态硬盘的价格也在逐渐下降。
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固态硬盘的价格正在逐步趋于合理。
这导致了更多人能够接触和购买固态硬盘,从而促进了其市场普及。
另外,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我们可以期待固态硬盘在性能上的进一步提升。
固态硬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固态硬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的存储方式也在逐步改变。
其中,固态硬盘技术(SSD)是其中一个新兴的存储方式,拥有着更快的传输速度、更稳定的数据保存和更加坚固的构造,逐渐替代传统机械硬盘。
本文将从固态硬盘的技术原理、发展趋势以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您揭开固态硬盘技术的奥秘。
1. 固态硬盘的技术原理固态硬盘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闪存芯片实现物理上的数据存储,与传统的机械硬盘相比,它采用了全新的“不用转动的”思路。
作为一种无可比拟的存储介质,闪存芯片还可以实现高速的读写、容易维护以及出色的反应速度,这些优点也都成为了固态硬盘的基础性能。
在具体的工作原理中,固态硬盘储存器有一个叫做“存储单元”的组成部分,这些单元可以通过一个被称作“控制器”的芯片来进行控制。
控制器有着非常灵活的控制管理能力,可以实现数据的分散存储,避免私散存放在一个地方,从而提升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固态硬盘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固态硬盘技术的发展也从未停歇。
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容量不断迭代。
现在固态硬盘已经可以实现T级别的容量,未来的容量将会进一步扩大。
据业内分析师统计,2020年的SSD容量将会达到100TB级别。
其次是速度不断提升。
由于现在SSD已经成为了大多数PC厂商的标配,因此他们不断在提升其传输速度,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例如,PCIe通道技术在固态硬盘上的应用,已经使得传输速度提升到3000MB/s以上。
再次就是小尺寸化。
随着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出现,固态硬盘将会在逐步向小尺寸化的趋势发展。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手机采用固态硬盘。
最后是价格不断降低。
由于竞争压力的加大,产业组织的进一步完善,固态硬盘的价格也将会持续降低。
据预估,快速发展的2018年至2022年期间,固态硬盘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42.6%。
3. 固态硬盘的应用现状目前,固态硬盘已经成为PC领域的重要组件之一。
浅谈硬盘的发展与未来

浅谈硬盘的发展与未来2006年11月30日,让人爱恨交加的Windows Vista在跳票三年后终于问世了。
谁都不会否认这一“软件行业新闻”是对本年度硬件产业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
至此,2006年也划上了句号。
2004年,硬件发展的关键词是“变革”,PCI-E、DDR2、64位计算在技术上让人激动,却在市场上败走麦城;2005年的关键词是“进化”,可以看作是变革之后,技术产品化的一个普及、消化过程;而到了今年,不但PCI-E、DDR2和64位处理器顺利地成为“标配”,而且今年的头号新品——酷睿2处理器一上市就被大众所接受,双核成为了告别“频率神话”的标志。
硬件市场在沉寂多年后终于爆发,掀起了一场复兴运动。
存储设备的技术更新比较慢,不像前面提到的产品那样激动人心,但2006年的存储领域还是不缺亮点的。
自2006年日立和希捷相继发布垂直存储技术以来,2006年又有三星、西数推出采用垂直技术的硬盘产品,普及速度也很惊人。
而蓝光和HD DVD作为下一代光存储技术的两大规格,已进入了产品层面的竞争阶段。
存储技术正在向高容量、高密度、安全性方向发展,为进入TB级存储时代做好准备。
硬盘及控制器,在存储领域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灵魂”,我们当然首先关注它们的近况了。
而且,硬盘与控制器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莫过于“更大、更快、更安心”。
首先,硬盘的容量是越来越大,单碟密度也是越来越高。
现在,每张碟片80GB 已经不算新鲜事,这也差不多成为制造硬盘的一种新标准了,未来的趋势是更高。
单碟密度增加了,硬盘容量也随之水涨船高,80GB 以下的硬盘在台式机市场上已经成为稀罕之物,西数几个月前就推出了容量以T为单位的“海量王”硬盘。
“T”这个字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感觉,但如果换算成以“G”为单位,就是“1024G”,这是不是会让你感到一丝震惊呢?小知识:单碟容量对于提高速度的帮助单碟容量的提高就是盘片磁道密度(每英寸的磁道数)的提高,磁道密度的提高不但意味着提高了盘片的磁道数量,而且在磁道上的扇区数量也得到了提高,所以盘片转动一周,就会有更多的扇区经过磁头而被读出来,这也是相同转速的硬盘单碟容量越大内部数据传输率就越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硬盘技术发展史

硬盘技术发展史尽管硬盘不能用摩尔定律来给他定义发展历程,但是更新换代是肯定必不可少的,不管是自身的发展需要也好,还是其它设备给硬盘行业的间接施压也好我们总是需要看到发展看到进步。
硬盘是一个半导体与机械的集合体所以他的发展并不能如半导体那样迅猛,虽然我们仍然看到的是一个技术稳步发展的局面,但是硬盘技术又开始前进了,并且加大了步伐。
因为太多的周边发展已经将硬盘推到了一个不得不进行革命的悬崖边上,不光是接口速度,还有硬盘的容量。
我们的宽带的发展,千兆网卡平民化应用。
DVD影音文件,刻录机的兴起也都很快可以将我们的现有硬盘蚕食待尽,难说等HDTV普及的时候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
硬盘要走的路还任重而道远,他并没有像显卡“兔子”那样跑的那么快,还有的时间坐下来休息,尽管如此相信伴随着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硬盘也不会辜负我们对她的期望。
硬盘的发展简史1956年9月:第一块硬盘诞生IBM 的公司的一个工程小组将世界上首个“硬盘”展示给了大家,它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完整意义上的硬盘,它仅仅是一个磁盘储存系统,现在来看较为落后的机械组件,庞大的占地面积,不由让人胆寒。
他的名字叫做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
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左边的那个机轨,中间的一个圆柱体容器,就是我们现在硬盘盘片的雏形。
1968年:"温彻斯特"技术横空出世IBM 颠覆了之前自己的设计,重新提出了“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的可行性,这次的提出的技术则奠定了以后硬盘所发展的方向,。
“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在于提出了:“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同样是我们现在硬盘所走的道路。
温彻斯特技术的主要内容还有是:头盘组合件,磁头、盘片、主轴等运动部分密封在一个壳体中,形成一个头盘组合件(HDA),与外界环境隔绝,避免了灰尘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硬盘接口技术的发展谈硬盘技术的发展黄来君2011/5/6从硬盘接口技术的发展谈硬盘技术的发展目录1、概述2、发展历程3、IDE接口和SATA接口的区别4、SCSI接口和SAS接口的区别5、总结一、概述:(1)硬盘接口: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
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
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
SATA是种新生的硬盘接口类型,还正出于市场普及阶段,在家用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前景。
在IDE和SCSI的大类别下,又可以分出多种具体的接口类型,又各自拥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具备不同的传输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着一种具体的硬盘接口,各自的速度差异也较大。
(图一)(2)IDE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
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
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图二)(3)主板IDE接口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
(图三)(4)SCSI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而SCSI并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接口,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优点,但较高的价格使得它很难如IDE 硬盘般普及,因此SCSI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中。
(图四)(5)光纤通道光纤通道的英文拼写是Fibre Channel,和SCIS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但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
光纤通道硬盘是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
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
光纤通道是为在像服务器这样的多硬盘系统环境而设计,能满足高端工作站、服务器、海量存储子网络、外设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数据通讯等系统对高数据传输率的要求。
(图五)(6)SATA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
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 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
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图六)(7)SATAII接口SATA II是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Gbps(150MB/sec)进一步提高到了3Gbps(300MB/sec),此外还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
单纯的外部传输率达到3Gbps并不是真正的SATA II。
SATA II的关键技术就是3Gbps的外部传输率和NCQ技术。
NCQ技术可以对硬盘的指令执行顺序进行优化,避免像传统硬盘那样机械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先后顺序移动磁头读写硬盘的不同位置,与此相反,它会在接收命令后对其进行排序,排序后的磁头将以高效率的顺序进行寻址,从而避免磁头反复移动带来的损耗,延长硬盘寿命。
另外并非所有的SATA硬盘都可以使用NCQ技术,除了硬盘本身要支持 NCQ之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组的SATA控制器支持NCQ。
此外,NCQ技术不支持FAT文件系统,只支持NTFS文件系统。
(图七)二、发展历程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主板和硬盘都开始支持SATA(串行ATA),SATA接口逐渐有取代传统的PATA(并行ATA)的趋势。
(1)并行ATAATA其实是IDE设备的接口标准,大部分硬盘、光驱、软驱等等都使用的是ATA接口。
并行ATA接口的硬盘,它具有80针排线的接口。
平常我们说到硬盘接口Ultra-ATA/100、Ultra-ATA/133,这表示该硬盘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为100MB/s和133MB/s,且硬盘是以并行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所以我们也把这类硬盘称为并行ATA。
(2)串行ATA串行ATA全称是Serial ATA,它是一种新的接口标准。
与并行ATA的主要不同就在于它的传输方式。
它和并行传输不同,它只有两对数据线,采用点对点传输,以比并行传输更高的速度将数据分组传输。
现在的串行ATA接口传输速率为150MB/s,而且这个值将会迅速增长。
(3)串行ATA和并行ATA传输的区别并行ATA接口使用的是16位的双向总线,在1个数据传输周期内可以传输4个字节的数据;而串行ATA使用的8位总线,每个时钟周期能传送1个字节。
这两种传输方式除了在每个时钟周期内传输速度不一样之外,在传输的模式上也有根本的区别,串行ATA数据是一个接着一个数据包进行传输,而并行ATA则是一次同时传送数个数据包,虽然表面上一个周期内并行ATA传送的数据更多,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串行ATA 的时钟频率要比并行的时钟频率高很多,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进行数据传输的周期数目更多,所以串行ATA的传输率高于并行ATA的传输率,并且未来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4)为什么要采用串行ATA接口?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数据传输率。
随着当前设备需求的数据传输率越来越高,接口的工作频率也越来越高,并行ATA接口逐渐暴露出一些设计上的“硬伤”,其中最致命的就是并行线路的信号干扰。
由于传统并行ATA采用并行的总线传输数据,必须要求各个线路上数据同步,如果数据不能同步,就会出现反复读取数据,导致性能的下降,甚至导致读取数据不稳定。
而采用排线设计的数据线,正是数据读取无法更快的“罪魁祸首”。
由于并排的高速信号在传输时,会在每条电缆的周围产生微弱的电磁场,进而影响到其它数据线中的数据传递,还会因为线缆的长度和电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总线频率的提升,磁场的强度也越来越大,信号干扰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从理论上说串行传输的工作频率可以无限提高,串行ATA就是通过提高工作频率来提升接口传输速率的。
因此串行ATA可以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而并行ATA在没有有效地解决信号串扰问题之前,则很难达到这样高的传输速率。
并行ATA接口在总线频率方面受到其设计的制约,并不能一味地提升,而随着对数据传输率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最快的并行ATA接口ATA133的频率为33MHz,这个几乎已经达到了并行接口的极限,再继续改造线路已不太现实。
所以推出新的接口势在必行。
(5)SATA的优点1.数据更可靠在校验方面,并行ATA总线只是简单的CRC校验,一旦接收方发现数据传输出现问题,就会自行将这些数据丢弃、然后要求重发,如果数据信号相互干扰过大,就会严重影响硬盘的性能。
而串行ATA既对命令进行CRC校验,也对数据分组进行CRC校验,以此提高总线的可靠性。
2.连线更简单在数据线方面,并行ATA采用80针的排线,串行ATA由于采用点对点方式传输数据,所以只需要4条线路即可完成发送和接收功能,加上另外的三条地线,一共只需要7条的物理连线就可满足数据传输的需要。
由于传输数据线较少,使得SATA在物理线路的电气性能方面的干扰大大减小,这也保证了未来磁盘传输率进一步的提升。
和并行ATA相比,串行ATA的数据线更细小,这也使得机箱内部的连线比较容易整理,有助于机箱内部空气的流通,使得机箱内部的散热更好。
同样,串行ATA还有采用非排针脚设计的接口和支持热插拔功能等优点。
(6)串行ATA推出之后,并行ATA还会存在吗?总的说来,串行ATA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当然,目前还有一些相对比较低速的设备在使用并行ATA,如光驱、刻录机等设备,并行ATA的传输率已经可以满足的需要,所以,并行和串行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存。
当然,串行ATA支持所有的ATA设备,也可支持光驱等设备,但是串行ATA目前会先运用在硬盘上,未来将会支持更多的存储设备。
三、 IDE接口和SATA接口的区别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
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
从家用用户的角度出发,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 两种规格,不过他们各自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用户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加以选择。
IDE接口硬盘一般就是我们俗称的并行规格的PATA硬盘,目前大多数台式存储系统采用的都是称为Ultra-ATA的并行总线接口硬盘产品,这样的规格技术是自80年代以来一直被应用在桌上型系统作为主流的内部储存互连技术,由于运用领域十分广泛时间又较Zhang,所以成熟的技术带来的是大规模集成制造的低成本和飞速发展的大容量。
由于长时间的没有改变,在数据的传输上来看,这种IDE接口硬盘显得有一些滞后,因为目前主流的PATA硬盘仅能支持ATA/100和ATA/133两种数据传输规范,传输速率最高只能达到每秒100或133MB,这仅可以满足目前一般情况下的大容量硬盘数据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