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接口技术详解

合集下载

图解服务器硬盘接口

图解服务器硬盘接口

现在服务器上采用的硬盘接口技术主要有两种,SATA和SCSI,使用SAS硬盘的产品目前也已经上市,当然还有高端的光纤硬盘,其中前两种是最常见的。

下面我们就SATA、SCSI、SAS等接口技术作简单介绍。

SATA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串行ATA的缩写,目前能够见到的有SATA-1和SATA-2两种标准,对应的传输速度分别是150MB/s和300MB/s。

SATA主要用于已经取代遇到瓶颈的PATA接口技术。

从速度这一点上,SATA在传输方式上SATA也比PATA先进,已经远远把PATA硬盘甩到了后面。

其次,从数据传输角度来看,SATA比PATA抗干扰能力更强。

SATA-1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其最大数据传输率为150MBps,信号线最长1米。

SATA一般采用点对点的连接方式,即一头连接主板上的SATA接口,另一头直接连硬盘,没有其他设备可以共享这条数据线,而并行ATA允许这种情况(每条数据线可以连接1-2个设备),因此也就无需像并行ATA硬盘那样设置主盘和从盘。

另外,SATA所具备的热插拨功能是PATA所不能比的,利用这一功能可以更加方便的组建磁盘阵列。

串口的数据线由于只采用了四针结构,因此相比较起并口安装起来更加便捷,更有利于缩减机箱内的线缆,有利散热。

SCSI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种专门为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存储单元接口模式,可以对计算机中的多个设备进行动态分工操作,对于系统同时要求的多个任务可以灵活机动的适当分配,动态完成。

SCSI规范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六代技术了,从刚创建时候的SCSI(8bit)、Wide SCSI(8bit)、Ultra Wide SCSI(8bit/16bit)、Ultra Wide SCSI 2(16bit)、Ultra 160 SCSI(16bit)到今天的Ultra 320 SCSI,速度从1.2MB/s到现在的320MB/s有了质的飞跃。

sata原理

sata原理

sata原理
SATA(Serial ATA)是一种计算机总线接口技术,用于连接
存储设备和主机(例如硬盘驱动器与主板)之间的数据传输。

与早期的PATA(Parallel ATA)接口相比,SATA接口采用
了串行传输的方式,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好的信号稳定性。

SATA接口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数据位逐位地顺序传输来实现
数据的传输。

每个位都通过一个简单的电气信号来表示,这些信号传输到目标设备。

传输速率通常以每秒传输的位数表示,例如SATA 3.0接口可以达到6 Gbit/s的传输速度。

SATA接口的传输过程包括两个关键的阶段:命令传输和数据
传输。

命令传输阶段用于传输指令(如读取、写入等)到存储设备,而数据传输阶段则用于实际的数据传输。

在命令传输阶段,主机将指令发送到SATA控制器,然后SATA控制器将指令转发到目标设备。

目标设备接收到指令后,将执行相应的操作。

在数据传输阶段,主机将数据分成一系列数据段,并通过SATA接口逐个传输到目标设备。

数据被分成多个数据段的原
因是提高传输的防错能力,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为了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SATA接口还引入了多通道技术。

多通道技术允许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段,从而提高整体的数据传输速度。

此外,SATA接口还支持热插拔功能,允许用户在不关闭计算机的情况下插入或移除存储设备。

这为用户带来了便利,并降低了系统维护的成本。

总而言之,SATA接口通过串行传输方式实现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具有高防错能力和热插拔功能,为计算机存储设备的连接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常用硬盘接口IDE、SATA、mSATA、M.2SATA、M.2PCIENVMe讲解

常用硬盘接口IDE、SATA、mSATA、M.2SATA、M.2PCIENVMe讲解

常用硬盘接口IDE、SATA、mSATA、M.2SATA、M.2PCIENVMe讲解一、机械盘接口及SATA总线通道1、 IDE接口(ATA同IDE)一般的计算机,很老的硬盘接口都是IDE,现在市场已经不使用此接口,IDE出现的比较早。

以前,很多硬盘都是IDE接口的;而现在,市场上几乎没有IDE接口的硬盘了。

优点:该接口的硬盘价格低廉、兼容性强、性价比高。

缺点:数据传输速度慢、线缆长度过短、连接设备少、不支持热插拔、接口速度的可升级性差。

SATA总线通道: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

它是一种电脑总线,主要功能是用作主板和大量存储设备(如硬盘及光盘驱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之用。

SATA已经完全取代旧式PATA(Parallel ATA或旧称IDE)接口的旧式硬盘,因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

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ec,这比目前最快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ec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已经发布的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ec,最终Serial ATA 3.0将实现600MB/sec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SATA 3.0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将总线最大传输带宽提升到6Gbps。

实际传输速度大约600MB/S(理论为6Gbps/8=768MB/S)2、SATA接口Serial ATA-串行ATA技术,速度更快,SATA不依赖系统总线的带宽,而是内置时钟频率,支持热插拔。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机械硬盘接口几乎都是SATA。

虽然SATA具备了热插拔的规范,但连接缆线多是设计给内接式硬盘使用,最大插拔次数仅约200次,超过此插拔数目,缆线接头便会劣化,甚至有可能造成硬盘的损坏。

sata硬盘接口工作原理

sata硬盘接口工作原理

sata硬盘接口工作原理
SATA(Serial ATA)是一种计算机硬盘接口标准,用于连接
主板和硬盘之间的传输数据。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数据传输:SATA接口采用串行数据传输方式,即一次只传
输一个位数据。

传输过程中,硬盘将数据转换为电信号,通过信号线传送给主板。

2. 数据线:SATA接口包括几根数据线,其中有一个专门用于
传输数据的主通道线。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主通道线传送主要数据信息,而其他的信号线则传输同步、错误检测等控制信号。

3. 数据速率:SATA接口支持不同的数据速率,如SATA I (1.5 Gbit/s)、SATA II(3 Gbit/s)、SATA III(6 Gbit/s)。

不同的速率对应着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可以满足用户对数据传输的需求。

4. 异步传输:SATA接口支持异步传输,即在传输过程中允许
主板和硬盘之间存在一定的时延。

这样可以增加总线上其他设备的响应速度,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5. 热插拔:SATA接口支持热插拔功能,即允许在计算机运行
时插拔硬盘。

这样可以方便用户更换硬盘或扩展存储容量,而无需关闭计算机。

总的来说,SATA硬盘接口通过串行数据传输、控制信号和异
步传输等方式,实现了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同时支持热插拔功能,提供了方便的硬盘连接和使用体验。

(完整)SATA接口定义及含义

(完整)SATA接口定义及含义

(完整)SATA接口定义及含义SATA数据和电源接口定义详解(转)SATA是Serial 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亦称串行ATA,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本文的阐述重点是 SATA 的数据线和电源线接口引脚定义,并以连接SATA 硬盘为例。

一、SATA数据接口和电源接口上图是数据线(DATA)、电源线(POWER)和硬盘接口示意图上图是数据线、电源线和硬盘接口实物图上图是SATA数据线(7针)对应硬盘上的数据接口(7针)特写上图是SATAS数据线(母口)特写,(硬盘上接口成为公口)引脚定义:1 GND Ground 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2 A Transmit 数据发送正极信号接口3 A— Transmit 数据发送负极信号接口4 GND Ground 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5 B- Receive 数据接收负极信号接口6 B Receive 数据接收正极信号接口7 GND Ground 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针脚信号线颜色定义1 +3.3VDC 橙色直流 3.3V 正极电源针脚2 +3。

3VDC 橙色直流 3.3V 正极电源针脚3 +3。

3VDC 橙色直流 3.3V 正极电源针脚,预充电,与第二路配对4 GND 黑色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与第 1 路配对5 GND 黑色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与第 2 路配对6 GND 黑色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与第 3 路配对7 +5VDC 红色直流 5V 正极电源针脚,预充电,与第二路配对8 +5VDC 红色直流 5V 正极电源针脚9 +5VDC 红色直流 5V 正极电源针脚10 GND 黑色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与第2 路配对11 Optional 黑色保留的针脚12 GND 黑色接地,一般和负极相连,与第 1 路配对13 +12VDC 黄色直流12V 正极电源针脚,预充电,与第二路配对14 +12VDC 黄色直流12V 正极电源针脚15 +12VDC 黄色直流12V 正极电源针脚。

硬盘常见接口类型详解

硬盘常见接口类型详解

硬盘常见接口类型详解目前所能见到的硬盘接口类型主要有IDE、SATA、SCSI、SAS、FC等等。

IDE是俗称的并口,SATA是俗称的串口,这两种硬盘是个人电脑和低端服务器常见的硬盘。

SCSI是'小型计算机系统专用接口'的简称,SCSI硬盘就是采用这种接口的硬盘。

SAS就是串口的SCSI接口。

一般服务器硬盘采用这两类接口,其性能比上述两种硬盘要高,稳定性更强,但是价格高,容量小,噪音大。

FC是光纤通道,和SCIS 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但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

SSD也称作电子硬盘或者固态电子盘,是由控制单元和固态存储单元(DRAM或FLASH芯片)组成的硬盘。

固态硬盘的接口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与普通硬盘一致。

新一代的固态硬盘普遍采用SATA-2接口。

但其成本较高。

1. IDE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集成驱动器电子)的缩写,它的本意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是一种硬盘的传输接口,它有另一个名称叫做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这两个名词都有厂商在用,指的是相同的东西。

IDE的规格后来有所进步,而推出了EIDE(Enhanced IDE)的规格名称,而这个规格同时又被称为Fast ATA。

所不同的是Fast ATA是专指硬盘接口,而EIDE还制定了连接光盘等非硬盘产品的标准。

而这个连接非硬盘类的IDE标准,又称为ATAPI接口。

而之后再推出更快的接口,名称都只剩下ATA的字样,像是Ultra ATA、ATA/66、ATA/100等。

早期的IDE接口有两种传输模式,一个是PIO(Programming I/O)模式,另一个是DMA(Direct Memory Access)。

科普:常见固态接口认识

科普:常见固态接口认识

科普:常见固态接口认识1、SATA接口SATA接口已经不再是新技术了,从2001年推出SATA1.0到目前的SATA2.0和SATA3.0,已经让SATA成为目前固态硬盘的主要接口。

SATA接口固态硬盘,大多用于代替机械硬盘,我们的台式机和笔记本升级主要用到这类接口。

2、mSATA接口m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一般是指超小型的SSD模块,不同于传统2.5吋或1.8吋的SSD产品。

架构设计上类似嵌入式系统的DOM型态。

mSATA SSD的尺寸为50mX30mm,单面厚度就达到了4mm~5mm。

体积是传统2.5吋SSD的1/12,重量为1/7。

mSATA接口固态大都安装在笔记本中,这类接口的固态硬盘,主要服务于内嵌式内存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超薄型的系统产品上,如笔记本等。

简单的说mSATA接口SSD就是一块内置卡,而不是我们平时见到的成型固态硬盘,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组装。

3、PCI-E接口与大家接触较多的SATA接口相比,PCI-E主要用于内嵌式应用。

虽然SSD与机械硬盘相比,用物理设备代替了机械设备的低速,但是在性能提升的过程中,固态硬盘再次受到物理尺寸和数据接口的限制。

PCI-E接口相比SATA拥有更大带宽,能使性能和容量取得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固态硬盘潜能。

4、NGFF接口为了适应超极本和便携本的需求,mSATA诞生了,但是目前拥有一个比它更小巧和传输速率更快的NGFF接口,NGFF接口又称为M.2接口,作为Intel为超极本量身定做的新一代接口标准,其尺寸仅为42mmX22mm,单面布置NAND颗粒的话厚度为2.75mm,双面的话厚度则是3.85mm,而 mSATA接口的SSD尺寸为50mmX30mm,单面厚度就达到了4mm~5MM。

口相对 mSATA来说体积进一步减小,更加节省空间。

相较于MSATA接口,NGFF优势在哪里?1、尺寸更小。

MSATA接口的SSD体积为51mmx30mm,单面厚度就有4.85mm,而NGFF标准的只有42mmx22mm,可双面布置NAND颗粒,单面厚度2.75mm,双面布置也只有3.85mm,体积进一步缩小,功能上则为加速设备或者SSD所优化。

(完整版)SATA硬盘接口基础知识

(完整版)SATA硬盘接口基础知识

SATA硬盘接口SATA的由来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

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

Serial ATA 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串口硬盘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

相对于并行A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

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

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

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

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目前最新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SATAII接口定义SATA II是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Gbps(150MB/sec)进一步提高到了3Gbps(300MB/sec),此外还包括NCQ(Native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盘接口技术详解1、IDE/ATA1.1 概述IDE即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它的本意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

IDE接口是由Western Digital与COMPAQ Computer两家公司所共同发展出来的接口。

因为技术不断改进,新一代Enhanced IDE(加强型IDE,简称为EIDE)最高传输速度可高达100MB/秒(Ultra ATA/100)。

IDE接口有两大优点:易于使用与价格低廉,问世后成为最为普及的磁盘接口。

但是随着CPU速度的增快以及应用软件与环境的日趋复杂,IDE的缺点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

Enhanced IDE就是Western Digital公司针对传统IDE接口的缺点加以改进之后所推出的新接口。

Enhanced IDE使用扩充CHS(Cylinder-Head-Sector)或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寻址的方式,突破528MB的容量限制,可以顺利地使使用容量达到数十GB等级的IDE硬盘。

在PC中,I/O设备,如硬盘驱动,不是直接与系统中央总线连接的(AT总线在AT系统,或PCI总线在之后的系统)。

而I/O设备与接口芯片相连,而接口芯片与系统总线连接。

接口芯片组成了I/O设备与系统总线的桥,在系统总线协议(PCI或AT)与I/O设备协议(如IDE或SCSI)之间进行翻译。

这使I /O设备可以独立于系统总线协议。

下图展示了PC工作站的基本系统结构,展示了IDE设备与系统余下部分的关系。

1.2 IDE传输模式IDE硬盘接口的几种传输模式有明显区别。

IDE接口硬盘的传输模式,经历过三个不同的技术变化,由PIO(Programmed I/O)模式,DMA(Direct Memory Access)模式,直至现今的Ultra DMA模式(简称UDMA)。

PIO(Programmed I/O)模式的最大弊端是耗用极大量的中央处理器资源,在以前还未有DMA模式光驱的时候,光驱都是以PIO 模式运行。

大家可能还记得,当时用光驱播放VCD光盘,再配以软件解压,就算使用Pentium 166,其流畅度也不理想,这就是处理器被长期大量占用的缘故。

以PIO模式运行的IDE接口,数据传输率达3.3MB/秒(PIO mode 0)至16.MB/秒(PIO mode 4)不等。

后来随着Fast ATA/DMA模式的出现,IDE接口及装置都开始有了DMA的支持,DMA模式分为Single-Word DMA及Multi - Word DMA两种,跟PIO模式的最大区别是:DMA模式并不用过分依赖CPU的指令而运行,可达到节省处理器运行资源的效果。

不过,后来由于Ul tra DMA模式的出现和决速普及。

这两个模式也只会是昙花一现,不久即被UDMA所取代。

Single-Word DMA模式的最高传输率达8.3 3MB/秒,Multi-Word DMA(Double Word)则可达16.66MB/秒。

由于Ultra DMA模式(Ultra ATA制式下所引用的一个标准)的普及,UDMA模式就全以16-bit Multi-Word DMA模式作为基准。

UDMA其中一个优点是它除已拥有DMA模式的优点外,更应用了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技术,加强了资料在传送过程中侦错及除错方面的效能。

在最初UATA/33规格制定时,为了保留IDE系统的最高兼容性,所以在硬件的设计上并没做出太大的修改,不仅能完全向下兼容旧式ATA装置,也无需硬件生产商改变接头及讯号联接的设计。

自Ultra ATA标准推行以来,其接口便应用了DDR(Doub le Data Rate )技术将传输的速度提升了一倍,目前已发展到Ultra ATA/100了,其传输速度高达100MB/秒。

Ultra DMA/66/100专用的硬盘连接线和一般的40芯连接线有所不同。

Quantum在制定Ultra ATA/66的同时,在旧有IDE排线的规格上略作修改。

除沿用40芯的IDE接头外,排线更换成80芯,在原有40芯排线的每条线芯之间,都多加一条线来相隔,并将这40条新线跟原先40芯排线之中原有的7条地线相连,把构成Crosstalk现象的电磁波滤走而增加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在高速的电子讯号传输时,当一大堆带着高频讯号的电线互相靠近一起的时候,讯号线上发出的电磁波便会互相干扰,这就是所谓的“Crosstal k”现象)。

Ultra ATA/66/100排线的基本规格是徘线全长不超过18英寸。

也就是说要真正发挥Ultra DMA/66的高速传输是需硬盘、排线的配合的,当然如果搭配一般的40芯排线,Ultra DMA/66接口的硬盘依然能够以向下兼容的方式工作,只不过无法使用U ltra DMA/66罢了。

硬盘的传输模式进入UltraATA/100的时代。

目前,硬盘的传输模式已由最早的PIO Mode 4(传输速率为16.6 MB/秒)进入U ltraATA/100的时代。

提醒DIY朋友注意,所选购的硬盘不仅要本身支持UltraATA/100,而所选购的主板的芯片组也要支持Ultra ATA/100,这样才能真正达到100MB/秒的传输速度。

如果你现在使用的主板不支持Ultra ATA/1OO,只要购买一块i815E的主板或支持Ultra ATA/100的硬盘控制卡就行了。

Serial ATA:(即串行ATA),是英特尔公司在2000年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尔开发者论坛)上发布的将于下一代外设产品中采用的接口类型,就如其名所示,它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资料,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用四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第1针发出、2针接收、3针供电、4针地线)。

这样做法能降低电力消耗,减小发热量。

目前市面也有了部份支持此接口的硬盘,如希捷公司推出的新款硬盘就支持串行ATA,不过非常少见。

1.3小结ATA接口优点:<>; 价格低廉<>; 兼容性非常好ATA接口缺点:<>; 速度慢<>; 只能内置使用<>; 对接口电缆的长度有很严格的限制2、SCSI2.1概述SCSI直译为小型计算机系统专用接口(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是一种连结主机和外围设备的接口,支持包括磁盘驱动器、磁带机、光驱、扫描仪在内的多种设备。

它由SCSI控制器进行数据操作,SCSI控制器相当于一块小型CPU,有自己的命令集和缓存。

要了解SCSI,必须先了解它的类型,以下是STA(SCSI Trade Association,SCSI同业公会)的标准分类。

2.2 SCSI接口类型SCSI连接器分为内置和外置两种,内置数据线的外型和IDE数据线一样,只是针数和规格稍有差别,主要用于连接光驱和硬盘。

4 0针IDE线有40根导线,40针ATA66有80根导线,SCSI内置则分为50针、68针和80针。

至于SCSI外置数据线,就有以下几种规格,它们的密度均不相同,千万别弄错了。

? Apple SCSI,共有25针,分为两排,8位,常用于Mac机和旧式Sun工作站。

? Centronics,共有50针,分为两排,8位,有点像并行口,它可以连接的设备数目最多。

? SCSI-2 ,共有50针,分为两排,8位。

? Sun Microsystem的DD-50SA,共有50针,分为三排。

? SCSI-3和Wide SCSI-2,共有68针,分为两排,16位。

旧式DEC单终结SCSI 使用68针高密接口。

? SCA,共有80针,分为两排。

2.3 SCSI ID相信许多SCSI用户都有这种经历,插上设备之后,操作系统怎样也不认,后来检查总线,才发现是终结和ID没有设置好。

ID(i dentify)作为SCSI设备在SCSI总线的唯一识别符,绝对不允许重复,可选范围从0到15,SCSI主控制器通常占用id 7,即是说我们可以用在设备上的ID号共有15个。

在SCSI总线中,控制器也算一个设备,即实际最大可连接设备数目 = 理论最大支持设备数目-1。

2.4 总线终结器总线终结器能告诉SCSI主控制器整条总线在何处终结,并发出一个反射信号给控制器,必须在两个物理终端作一个终结信号才能使用SCSI总线。

常见的错误是把终结设置在ID号最高或最低的地方,而不是设置在物理终端的SCSI设备上。

其实,SCSI设备总是以链形来连接的,按顺序就能分辨出哪一个是终结设备。

终结的方式有三种:自终结设备、物理总线终结器和自终结电缆。

大多数新型SCSI设备都有自终结跳线,只要把非终结设备的自终结跳线设置成OFF即可避免冲突问题;物理总线终结器是一种硬件接头,又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使用电压调整器来进行操作,被动型利用总线上的能源信号来操作,被动型比主动型更为精确;自终结电缆可以代替物理总线终结器,也是一种硬件,它的价格非常昂贵,常用于两个主机连接同一个物理设备,如:两个服务器存取同一个物理SCSI硬盘。

通过检查SCSI ID和总线终结器,我们可以找出大多数冲突现象的解决方法,这是SCSI设备用户必须重视的一点。

2.5 SCSI规格公用的几个标准术语解释:2.5.1 SCSI-1:它是最早SCSI,特点是:支持同步和异步SCSI外围设备,支持7台8位的外围设备,使用8位的通道宽度,传输速率为4MB/s,这现在通常是扫描仪在用的。

2.5.2 SCSI-2:类似SCSI-1,但是可以支持同时连接7个装置,传输速率为 10-20MB/s,目前有CD-R、CD-ROM在使用。

2.5.3 Fast SCSI:8位的通道宽度,使用双倍的频率,传输速率为 10MB/s。

2.5.4 Wide SCSI:16位的通道宽度,传输速率为20MB/s。

2.5.5 ULTRA SCSI:8位的通道宽度,传输速率为20MB/s,其允许接口电缆的最大长度为1.5米。

2.5.6 Ultra Wide SCSI:16位的通道宽度,传输速率为40MB/s,其允许接口电缆的最大长度为1.5米。

2.5.7 ULTRA 2 SCSI:8位的通道宽度,其采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传输模式,传输速率为4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支持同时挂接15个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