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热带大气的动力学特征与辐散环流
第七章大气环流

• 2、对流层上层300hPa 平均图上的 环流形势与中层500hPa 平均图大体 相似,(图略)只是西风范围更扩 大,风速更增强。冬季时,三槽形 势非常清楚。夏季时,槽、脊明显 减弱。在副热带地区有深厚的高压 带,其位置、范围、强度都随季节 有变化。
• 2)冬季中心最大风速约50—60m/s,强 中心风速可增至100—150m/s,甚至可达 200m/s。夏季风速减半。其分支、汇合 现象以东亚最清楚。
2021/5/18
41
(3)热带东风急流:
• 主要出现在夏季北半球亚洲、非洲副热带对 流顶附近(100—150hPa)处的一支急流,盛 夏其平均位置在北纬10°—20°间,最大风 速平均30—40m/s,个别达50m/s,风向稳定, 强中心在阿拉伯海上空。
第七章 大气环流
• 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状态。 其水平范围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 千 米以上,时间尺度在1—2 日以上。
一级环流:全球范围的空气运动,东西风系。 二级环流:几百—几千公里(季风,气旋,反气旋) 三级环流:几百公里以下,如海陆风,山谷风等。
若按水平范围同时考虑时间尺度,大气环流又可分为 四种:
2021/5/18
10
• 形成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三)地表性质作用
• 地球表面是一个性质不均匀的复杂的下垫 面。(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来说,海陆间热力
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冷热源分布和山脉的机械 阻滞作用,都是重要的热力和动力因素。)
• 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很大差异。 • 夏季:陆地是相对热源,海洋是相对冷源; • 冬季:陆地是相对冷源,海洋是相对热源。 • 这种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到海陆间的气压分布,
热带大气的动力学特征与辐散环流

利用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数据同化方法,提高对热带大气状 态和动力过程的了解,为预测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
加强科研合作与交流
促进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热带大气动力学 的研究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农业和生态环境
热带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热带大气动力学 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热带大气动力学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研究
早期的热带大气动力学研究主要关注于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引入了数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现代研究
现代的热带大气动力学研究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利用卫星遥感、数值模拟等手段深入探究热带大气的运动规律和 变化机制。
热带大气的旋转运动
01
旋转轴
热带大气的旋转运动通常以低纬 度为中心,沿着不同的轴向进行 。
旋转速度
02
03
旋转效应
旋转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地球自转、地形、气流速度等 。
热带大气的旋转运动对天气系统 的形成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如 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
热带大气的非线性运动
1 2
非线性特征
热带大气的非线性运动表现为复杂的气流结构和 湍流现象。
未来展望
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未来的热带大气动力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全球尺度的气候变化和环境 效应,以及人类活动对热带大气的影响。
02
CATALOGUE
热带大气的运动特征
热带受到季风的影响,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 盛行东北风。
风速
热带地区的风速相对较低,但有时会受到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的 影响而增强。
详细描述
在热带地区,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发射能力较强,而散射能力较弱。同时,热带大 气对地球长波辐射的吸收和发射能力也较强。这些辐射平衡特征对热带大气的温 度、湿度和风场等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点

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是地球大气化学环境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它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温度、湿度、风向等气候变化。
大气热力学环流的本质是指地球上的热能的转移过程,这种转移的特征是:从热能密集的地区,热能通过大气输送至热能稀薄的地区,这就形成了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主要受到大气中温度和对流层中的水汽影响,它由四大类运动组成:垂直运动、顺经运动、涡旋环流以及气旋环流。
其中,垂直运动指地面升起气流,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减弱是热力环流的重要方式;顺经运动指的是由西向东的气流运动,它受到来自赤道的向西的大气热量的影响;涡旋环流由赤道太平洋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一系列涡旋组成,它们由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水平风流构成;而气旋环流,也叫飓风环流,是大气热量在中纬度地区大气内的环形运动,是一种非常激烈的大气环流和热力输送过程。
大气热力学环流对地球气候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热辐射的均衡是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的基本原理;垂直热量输送控制地球热量的分布,从而影响地区的季节性变化和气候构成;水汽的散布和输送的控制地球表面的湿度平衡,是保证地区气候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的关键;大气热力输送对地球表面造成强大的热量压力,控制着中低纬度地区的风向,使得风向分布均衡,影响天气的形成;涡旋环流是地球减缓热量的重要渠道,它们再经过可变的位置和质量的调整,使得温室气体不容易堆积。
大气热力环流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它对于地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大气热力环流过程,了解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研究大气气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持续研究的重中之重。
目前,基于数值模拟的气候模式已经成为研究气候变化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型通过模拟大气热力学环流,可以模拟和推断将来的气候变化情况,为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是检验和分析模型的可靠性,以及模拟各种地球热力环流的过程,精确模拟气候变化,并研究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趋势。
热带大气动力学基础

斜压不稳定:由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所引起的罗斯贝波(大气长波)不稳定,即由于基本场的南北向 温度梯度所造成的长波不稳定。由斜压不稳定产生的斜压长波发展的能源主要来自基本气流的有效位 能,也可部分来自基本气流的动能。斜压不稳定是中纬度天气尺度波动发展的主要机制,温带气旋的 生成、斜压罗斯贝波的发展即为斜压不稳定的典型现象。 惯性不稳定:若环境大气对受扰动的气块水平扰动起加速作用,则称这种大气是惯性不稳定的,其发 生条件是北半球 ,南半球 。例如北半球急流区的右侧纬向西风的南北切变 若强到比 还大,就会发生 惯性不稳定。
热带大气动力学基础
热带主要天气系统 积云对流团 热带气旋 热带辐合带(ITCZ) 热带波 对流层中层气旋 中尺度对流辐合体 热带对流层上部槽
热带大气动力学基础
热带大气波动 东风波,向西 惯性-重力波,向东 罗斯贝-重力混合波,向西 开尔文波热带波动,向东
热带大气动力学基础
热带扰动发生、发展的机制 正压不稳定 正压大气中,由于平均纬向气流的水平切变引起的大气长波扰动发展的动力机 制,称为正压不稳定。长波正压不稳定发展的能源来自于基本气流的动能。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 简称CISK,热带大气中弱的气旋性扰动与积云对流发生相互作用,可造成一种 大尺度低压系统和积云对流之间相互加强的正反馈过程,造成不稳定发展。 其物理本质是:一个弱的热带低压扰动,由于边界层的摩擦辐合作用,即通过 埃克曼抽吸作用,使潮湿气流被迫抬升,引起积云对流发展。水汽凝结潜热使 低压系统中心温度上升,气压下降,出现指向中心的辐合气流。由于绝对角动 量守恒,切向风速增大,低压环流增强,结果使对流更强,凝结潜热更强,瑞 此循环,造成积云对流和低压系统间的正反馈,使低压不稳定发展。
热带大气动力学基础
第7讲 热带大气的动力学特征与辐散环流

V V V
u ,v y x
(7.4) (7.5)
则散度可分别表示为:
D V V 2
(7.6)
在上式中 是流函数, 是速度势, k 是垂直方向的单位向量。为了求得 ,必须解泊松方程。
(刘芸芸,丁一汇,2012)
5. 赤道辐合带(ITCZ)
ITCZ是近赤道地区围绕全球的风辐合带(图7.5),它位于Hadley环流上升支(向 赤道边缘),其特点是低空风辐合,海平面气压槽,强对流和云区。其位置随太阳 有季节变化。北半球冬季位于赤道以南,北半球夏季移到赤道以北。
图7.5 热带射出长波辐射(OLR)气 候学(a) 冬(12月-2月),(b) 春(3-5月)。(c)夏(6-8月), 秋(9-11月),单位:wm-2
3、平均经圈环流
(MMC,mea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根据lorenz的球面-气压坐标系中沿纬圈平均的质量连续方程,可写作:
1 ������ ( ������ ������������������������ ) r ������������
+
������ ( ������ ������������������������ ) ������������
对于热带行星尺度运动(L=107m,f~10-5s-1),Ro 和 Fr 数分别为:
Ro~10-1,Fr~10-3,则热力场的扰动尺度有:
Fr / Ro
~ 10 2
Ro 1
因而低纬行星尺度的运动与中高纬天气尺度运动十分相似。这说明,在热带, 甚至靠近赤道地区行星尺度运动似乎是准地转的。上述结果也表明热带行星尺度系 统(如季风环流,南方涛动等)比天气尺度系统(如热带云团或热带扰动)的变化 大一个量级左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下面将进一步作分析。
高等天气学(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

高等天气学(大气所考博真题知识点归纳)一.定常波:定义:把纬向平均环流偏差的时间平均定义为定常波,即*[]A A A =-。
它表示时间平均图上的纬向偏差值,又称定常涡旋项,主要反映大气活动中心、高空平均槽脊以及季风等特征。
其三维结构主要用半球时间平均场的纬向不对称分布和经度-高度剖面图表征。
形成原因:定常波的形成主要是地形和非绝热加热分布不均匀性强迫的结果,两者对于定常波的维持都是十分重要的。
但热力强迫和地形强迫产生的定常波有不同的结构。
热力强迫的扰动尺度比地形强迫的大,尤其是在对流层上部。
它们的位相随高度也有更显著、更系统的向西倾斜。
对大气环流的作用:定常波对热量、西风动量、位势高度有经向输送作用:(1)热量以50N 为中心有很强的向北输送,这与中纬度定常波槽脊随高度有明显的向西倾斜有关。
向北的输送有两个最大值区,一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一在近地面附近。
(2)动量通量分布的特征在50N 以南有向北的输送,50N 以北有向南的输送。
这种输送特征与定常波槽脊在副热带有西南-东北倾斜,在中高纬有东南-西北倾斜的特征有关。
(3)因为地转风对位能的经向输送沿纬圈的平均值为零,因此定常波对位能的输送代表的是非地转运动的作用。
这种输送的主要特点是在中纬度有明显的向赤道输送。
定常的输送与瞬变波的输送相比一般较弱,*2[]v 和'2[]v 之差特别明显。
但是定常波的输送在热量、动量和涡度的局地时间平均的收支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定常波和瞬变波的相对重要性不能只以上述方差和协方差量值来决定。
北半球冬季定常波主要特征:(1)200hPa 高度场在高纬度和低纬度有不同的流型,中纬度有明显的纬向动量向极通量,这种向极通量表示有一个从高纬流型向低纬流型的EP 通量。
因此低纬度流型的波动部分是由较高纬度的波动所强迫。
中高纬负值中心位于140E 和70W 。
在30N 附近高度场分布有明显突变现象,30N 南北高度场有明显反位相分布。
有关大气环流知识点总结

有关大气环流知识点总结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的气流在地球表面上的一种运动形式。
它是地球上大气系统的一部分,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和不同温度区域之间的温度差异所引起的。
大气环流对地球上的气候、天气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大气环流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气候系统以及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具有与重要的意义。
大气环流主要有三种类型:垂直环流、水平环流和季节性环流。
垂直环流是指大气中上升和下沉气流的运动,通常是由于地球表面加热和冷却所引起的。
水平环流是指大气中横向流动的气流,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区域的温度差异所引起的。
季节性环流是指大气中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的气流运动,主要是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和地球轨道的倾斜角度而引起的。
在大气环流中,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现象,包括风系、高压和低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等。
风系是指地球上表面上的气流运动形式,主要包括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高压带等。
高压和低压系统是指大气中局部气压较高或较低的区域,它们之间的气流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的基本结构。
气旋和反气旋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旋转气流运动形式,它们在大气环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加热的影响、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和水汽含量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和演变。
在大气环流中,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环流系统和现象,包括赤道西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季风环流、地转风、温带西风带等。
赤道西风带是指赤道附近的西风带,它在赤道附近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气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带是指地球上南北纬30度左右的高压带,它在副热带地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高压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季风环流是指发生在季风区域的大气环流系统,它在季风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气动力学复习要点

⼤⽓动⼒学复习要点复习要点(知识点):1、动⼒⽓象学理论的基本假设主要包括什么?(1)⼤⽓是连续流体 (2)⼤⽓是可压缩流体 (3)⼤⽓近似为理想⽓体2、地球⼤⽓的动⼒学和热⼒学主要特征有哪些?⼀、⼤⽓是重⼒场中的旋转流体 (1)⼤⽓的垂直厚度⽐⽔平范围⼩的多,⼤⽓运动具有准⽔平性。
⼤尺度系统中,铅直速度远远⼩于⽔平速度,铅直⽅向⼤⽓所受作⽤⼒(⽓压梯度⼒、重⼒)近似平衡。
(2)⼤⽓随地球⼀起绕地轴旋转,致使⼤⽓必然受到科⾥奥利⼒(即科⽒⼒)的作⽤--地球的⾃转对⼤⽓的运动影响深远(所以,地球流体⼒学是旋转流体⼒学)。
⼆、⼤⽓是层结流体⼤⽓密度随⾼度的增加⽽递减,但可以将⼤⽓近似看作许多密度不同的薄层叠加⽽成三、⼤⽓中含有⽔汽⼤⽓中含有⽔汽,它既改变了空⽓的密度分布,⼜改变了⼤⽓的热⼒性质、影响着⼤⽓能量的转换。
四、⼤⽓所处的下边界是不均匀的⼤⽓的下边界就是地表,全球地表起伏不平、性质迥异,对天⽓、⽓候变化影响显著。
3、什么是个别变化?什么是局地变化?两者的关系如何?全导数表⽰个别空⽓微团在不同地点、不同时刻的温度变化率,称为空⽓微团温度的个别变化。
局地导数表⽰某⼀地点、不同时刻的温度变化率,称为温度的局地变化。
4、什么是冷平流?什么是暖平流?T ??-表⽰由于⽔平运动引起的温度的重新分布对温度局地变化(tT)的贡献,称为温度的平流变化率,简称温度平流。
即本地⽓温将下降;风由冷区吹向暖区,冷平流即本地⽓温将上升;风由暖区吹向冷区,暖平流5、惯性坐标系中空⽓微团受到哪些外⼒的作⽤?旋转坐标系中⼜受到哪些⼒的作⽤呢?1、⽓压梯度⼒:由于空间各处⽓压分布不均,周围空⽓介质对单位质量的空⽓微团所产⽣的压⼒称为⽓压梯度⼒。
⽓压梯度⼒是驱动⼤⽓运动的直接动⼒。
2、重⼒:地球引⼒与地球旋转产⽣的离⼼⼒的合⼒。
(1)惯性离⼼⼒:单位质量空⽓微团所受的惯性离⼼⼒为:(2)重⼒:单位质量空⽓微团所受的重⼒为: 3、分⼦粘性⼒:周围空⽓作⽤在空⽓微团表⾯的内摩擦⼒4、Coriolis -科⽒⼒:由于地球的旋转以及⼤⽓相对地球发⽣运动⽽产⽣的“视⽰⼒”、⾮真实⼒单位质量空⽓微团所受的科⽒⼒为:δt),,,()δt ,δz ,δy ,δx (lim lim 0δt 0δt t z y x T t z y x T δt δT dt dT -++++==→→δt),,,()δt ,,,(lim 0δt z y x T t z y x T tT t -+=??→0||||0||||>??-=??-αCos T T V0>??tT R FM G R g g 232*Ω+-=Ω+=32V ?Ω-1、⽓压梯度⼒2、科⽒⼒ f 称为科⽒参数3.重⼒:重⼒指向地⼼,故4.摩擦⼒6、局地直⾓坐标系是如何定义的?局地直⾓坐标系中⼤⽓运动基本⽅程如何写?局地直⾓坐标系:原点取在观测点,指向正东⽅(x 轴与纬圈相切),指向正北( y 轴与经线相切),指向天顶( z 轴与地⾯垂直向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7.5)
上式中
e
ln e
z
z
当q qs与w 0 当q qs或w 0
在大尺度强迫上升有凝结情况下(e 0 )
(7.5)式与绝热运动情况下热力学方程相同。只是静力稳定度被 相当静力稳定度代替。由于有凝结加热,其局地变温要比同样递减 率下绝热情况下小。如 e 0 ,大气是条件不稳定,凝结主要 通过积云对流产生。但(7.3)式仍然成立,只是垂直速度必须是 积云单体中上升气流的速度,二不是天气尺度W。这种情况下,不 可能只用天气尺度量简单地写出对积云区的热力学方程。因在热带 地区,温度脉动很小,绝热运动与非绝热运动近于平衡,
则(7.2)变为:
w ln Lc Dq s z CpT Dt
(7.6)
由于上式中的w实际上是活跃对流单体区的强垂直运动(w,)与周围弱垂 直运动( w )之面积加权平均:
w aw'(1 a)w
(7.8)
w ln Lc aw' qs
z
CpT z
(7.7)
条件不稳定环境下的探空曲线(右图),它发生在 北美中西部强风暴形势下。 θ,θe和θe*同左图。 点线代表从地面上升的无夹卷气块的θe曲线,箭 头为LFC。
(Holton, 2004)
7.1 热带大气的动力学特征
(Fr数的意义见附录)
由于热带天气尺度系统的无辐散性,所以过去一些人 认为这种系统的发展与来自中纬度的侧向强迫作用有 关。实际上这种机制并不是必要的。热带天气尺度扰 动的发展完全有可能从热带行星尺度运动系统取得能 量。例如可以注意到,对流性天气尺度的扰动(包括 热带气旋)常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形成,这些区域正好 对应于行星尺度流型的上升区,如西太平洋,西大西 洋地区等。
图7.1a平均纬向风的纬向剖面。左:12~2月平均;右:6~8月平均 根据1971~2000年NCEP再分析资料制作 单位:m·s-1
(王慧提供,2004)
热带大气典型探空曲线(左图)。θe是相当位温,θe*: 饱和相当位温。(与每层温度相同,但假定达到饱和大气时 的相当位温)。这种探空分布与中纬飑线中的探空曲线类似。
(1)大尺度凝结加热单位质量的潜热加热
J Lc Dqs Dt
(7.1)
q s 是饱和比湿,Lc是凝结加热率。
由热力学方程
Cp D ln Lc Dqs
Dt
T Dt
(7.2)
qs 的变化主要由上升运动引起,可表示为:
Dqs Dt
w
qs z
0
当w 0 当w 0
高等天气学系列讲座
单元三:热带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
(2014年春季)
第七讲 热带大气的动力学特征与 辐散环流
丁一汇 国家气候中心
热带一般是指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脊线之间的区域,而副热带高 压脊线也是地面东风带和西风带之间的分界线。这个分界线平均 位于30º纬度左右。热带几乎占全球面积的一半。它之所以重要 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热带是整个大气的水汽、热量和角动量 源。第一章已一般的说明了正是在热带大气从地面得到角动量, 并在热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超过了向外辐射所损耗的热能,这种 盈得的动量和热量向极地方向输送以补偿中高纬的大气角动量和 热量的损失;第二方面是由于热带大气和扰动与中高纬的大气和 扰动有明显的相互作用,这使得人们不能把这两个地区的环流看 作是完全孤立的,其中任一地区的预报都必须考虑来自另一地区 的影响;第三,热带地区是地球上主要的海洋区,海气相互作用 以及遥相关显著,这是影响全球天气与气候形成和异常的一个主 要原因。
式(7.2)可写成(对w>0区)
t
v
ln
w
ln
t
Lc CpT
qs z
0
(7.4)
ln e ln Lc qs
z
z CpT z
代入上式到(7.4)中有(先乘上θ)
t
v
we
很大,在赤道上纬向速度 u 0 ,但是经向速度v
达到最大,并且几乎与等压线相垂直。经向速度v的 大小沿y方向相对于赤道而言呈Gauss分布,离开赤 道地区波动迅速减弱。
图7.4 沙特阿拉伯(左图)阿拉伯海(中图)和孟加拉湾(右图)
上空大气非绝热加热分量的垂直分布。QR:净辐射;QC:凝结加 热;QW:感热加热;FM(E—W)是东西方向的热通量,FM(N—S)
(b)7月
(Krishnamurti,1980)
7.3 热带地区的凝结加热
凝结加热是热带大气中非常重要的热力过程,它的量值和加 热分布取决于凝结过程。一种是由大尺度垂直运动产生的潜 热释放;一种是深厚积云对流释放的潜热。前者主要与中纬 系统有关,在热力学方程中很易定量计算。但由大量积云形 成的潜热加热计算是比较困难的。它需要用天气尺度定量地 表征这种中小尺度加热。这就是积云参数化方案,它是目前 天气与气候模式中不确定性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以下简略 说明这两种潜热释放的计算问题。
a为对流区所占面积百分比。则据(7.3),(7.6)式可化为:
以后的关键问题如何用天气尺度变量表达积云凝结项(7.8式右边项)。 这涉及到积云参数化问题,至今有许多种积云参数化方案。 一种简单的方法:
ZT aW ' qs dz p
Zc
z
(7.9)
P是降水率,Zc与ZT分别为云底与云高,
(3)邻近中美洲(10ºN附近)的东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很强。在 这个暖海面每年有20~25个热带气旋形成。主要上升运动区 就位于此处。这支辐散环流的下沉支在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 它们是哈得莱环流和东西环流的重要部分,对南半球副热带 急流的强度和变化有重要作用。
(a)1月
图7.6 全球辐散环流 的三维分布概略图。 根据FGGE资料作出。 (a)1月; (b)7月
(3)存在着不同类型大尺度低频变化的流型或波动。用经典的潮汐 理论不少人对行星尺度、缓慢变化的热带大气进行了研究。在 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强迫作用下(如不同的非绝热加热)得到了 一些不同类型的大尺度流型或波动。这些流型与观测十分相近。 例如对于纬向波数1的情况,人们发现在热带存在着向西和向东 传播的重力波、向东传播的凯尔文波、向西传播的混合Rossby 波(或者叫MY波,因是由Maruyama和Yanai发现)以及斜压和正 压的Rossby波。它们是自由模态,其中开尔文波与混合Rossby 波尤其重要。在东风基本气流情况下,只有开尔文波具有很慢 的速度,以致可以看作是定常解。对于西风基本气流,可以激 发出一系列的Rossby波。对于潮汐波在实际纬向风速条件下总 是瞬变的。另外还存在由非绝热加热引起的强迫模态(Gill模 态)。可分为赤道对称加热和赤道非对称加热。如加热在北半 球,可产生比较实际的热带流场,这个问题我们不讨论。
P Zm qvdz E 0
(7.10)
Zm是湿层顶(≈2Km),代入近似的水汽连续方程
qv
qv
z
0
到(7.10)式中,则有
P Wq Zm E
(7.11)
因而垂直积分的凝结加热与天气尺度度量w(Zm)和q(Zm)联系起来
。但由上式只算出了总量,仍需要知道其垂直分布。这可以根据观测 用经验方法确定,即
波只能东传。
Kelvin波是一种特别类型的重力波:它受到地球旋转的影响, 并且在赤道被截获(或侧向垂直边界或山脉)。其存在条件: (1)重力和稳定层结维持重力振荡。 (2)明显的科氏力加速。 (3)赤道的存在,作用在赤道区西风的科氏力趋于使西风折向赤道,
这导致流体在赤道区堆积,在赤道形成气压最大值。以后指向极 地的气压梯度与指向赤道的科氏力平衡(即导致西风气流是地转 的)因而赤道像一侧墙支持Kelvin波,高压与西风同相,低压与
平均热带大气在600hPa以上是条件不稳定的,大尺度上升质 量流是逆梯度输送的,因而使对流层上部冷却,因而这种环 流不能产生位能。大面积积雨云(或热塔)中心区的假绝热 过程,这时气块近于使θe守恒,当气块到达对流层上部时, 温度可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因而热带大气(主要是ITCZ区) 的上升气流主要限于个别对流单体中情况下,赤道区热平衡 可以满足(抵消辐射冷却)。
夏季辐散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图7.6b):
(1)如前面指出,亚洲夏季风影响的范围很广。上升区位于阿萨 姆-孟加拉地区,相应有三个下沉气流:太平洋的东西或瓦 克环流的下沉支,西南印度洋的季风下沉区和地中海及沙漠 热低压的下沉区。
(2)与非洲季风有关的辐散环流比较局地性,在西非5ºN附近为 上升支,东南太平洋15ºS附近为下沉支。这个下沉区也与中 美洲附近的强上升区密切有关;
东风同相,它只向东传播,这是由于赤道截获的条件要求(见 uˆ
公式)。
图7.2 赤道大气Kelvin波的气压场和风场水平分布
(取自Matsumo, 1966)
图7.3 赤道大气混合Rossby—重力波的气压场和风场水平分布
(取自Matsumo, 1966)
混合Rossby—重力波的流场相对于赤道是一个对称 涡旋,而气压场不与赤道呈对称分布,高低压中心 分别位于赤道的两侧。风压场的关系在相对高纬的 地区近似于地转关系,而在近赤道地区非地转分量
也就是说,东西方向它是一种浅水重力波(水平尺度很大,
垂直厚度很小),而在南北方向是符合地转平衡,并且离开
赤道,振幅衰减,到10°N和10°S基本上消失,所以它是一
种只向东传的赤道波。开尔文波的产生大致可以认为:近赤
道有某种强迫(如加热),这可以由大范围对流云系发展造
成。结果在该区造成气柱中重力内波型的垂直分布的辐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