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气环流形势
第二章++大气环流的基本状况llp2010

尺度10km以上,)较长时间尺度的(几天以上)大气运动的
基本状况。它们的变化不但影响着天气的类型和变化,而 且影响着气候的形成。 目前短期气候预测常以气象要素距平图的形式给出, 而把多年平均状况作为正常的背景来考虑。可见对大气环
流的多年平均状况作一些了解是完全必要的。
4 4
§2.1 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能随季节变化,造成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
16 16
2.1.1 决定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 地球自转 2)自转:自转是地球绕地轴的转动。自转一周的时间(恒 星日)为23时56分4秒。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与运动时、 空尺度有关,空间尺度越大、速度越慢的运动受地转影响 越显著,大气环流正是这种运动。
自转的影响与纬度有关( f 2Ω sin ):中高纬度大 气环流由于f大而呈更明显的水平属性,Rossby波(相 速 C u L , f / y)。这种流型的产生与此有关; 4 强的地转效应不利于有效位能的释放,因而锋面和急流 (可视为行星锋带)可以稳定存在。低纬则更利于对流的 发生,系统呈现正压性。
Rae
我们首先讨论一下地气系统年平均的辐射收支状况。
8 8
2.1.1 决定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 太阳辐射能随纬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1.对大气上界:
放出= 长波(6%+38%+26%)+ 短波(6%+20%+4%)
行星反照率
=100% 吸收=短波(100%)
水汽、二氧化 碳的净辐射 (38%)
被水汽、尘埃、 臭氧吸收(16%) 散射 (6%) 被云 反射 (20%) 云的辐射 (26%) 地 表 的 净 长 波 辐 射
2.1.1 决定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 大气本身的特殊尺度 • 太阳辐射能随纬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 地球自转 • 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 • 地面摩擦
大气探测与大气物理第二章 大气边界层与大气运动

大气环流的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太阳辐射的作用 (二)地球自转作用 (三)地表性质的作用 (四)地面的摩擦作用
空气开始运动后,地转偏向力立即产生,并 迫使运动的气流向右偏离(北半球),南反之。
地转风的方向平行于等压线,高压在其右侧 (北半球)。根据运动方程可推出,地转风的运动 方程式为: 0 1 P 2V sin
X 0 1 P 2U sin
Y
(二)梯度风
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了受气压 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外,还受惯性 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 风,就称为梯度风。
地转偏向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
(三)惯性离心力
惯性离心力是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 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的力。这个力是物体为保持惯性方向运动而产 生的,因而叫惯性离心力。惯性离心力和向心力方向相反,同运动的 方向相垂直,自曲率中心指向外缘,其大小同物体转动的角速度ω的 平方和曲率半径r的乘积成正比。对单位质量物体而言,惯性离心力C 为
Vac= rsin
(rsin )2 r P n
(三)自由大气中风随高度的变化
大量的高空探测资料说明,不同高度上的风 向、风速是不一致的。风随高度有明显的变化
自由大气中风随高度的变化同气温的水平分 布密切相关。气温水平梯度的存在,引起了气压 梯度力随高度的变化,进而影响风随高度发生相 应的变化。这种由于水平温度分布不均,所形成 的风随高度的改变量,称热成风。
大气环流ppt课件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3)思索A、B、C----高低纬间质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挪动
夏至日
春/秋分日
冬至日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补充知识
何为“贸易风〞 在中纬度地域来自高纬的冷空气和来自低纬 的热空气交汇,使得西风带很不稳定,出现动摇, 还经常有锋面和气旋活动,构成西风带不稳定的 天气,尤其是海洋上多风暴天气。 在航海道路上,为了确保平安,常选择稳定 的信风带航线,而不走多风暴的西风带航线,所 以很早以来信风就有“贸易风〞之称。
课堂小结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相应的习题。 2.课下本人动手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
活动: 结合课本知识讨论回答北京2019年奥运会将
能够在什么季节举行并阐明缘由。
全球性大气环流
第二单元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单圈环流(理想形状)
大气环流
低纬环流
全 球
三圈环流 中纬环流
性
高纬环流
大 气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环
流
季风环流
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影响大气环流构成的要素
A
B
C
D
高低纬间 热量差别
地转 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挪动
单圈环流
〔2〕思索A、B----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10
5
中纬环流 9 8 6 37
低纬环流 2 4
第二章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科学基础培训班课件

三、地表性质的影响
在地表均匀的假定下,全球平均纬向环流都具有
环绕纬圈的带状分布特征。实际上,地表性质的 不均匀性会使沿纬圈环流的带状特征受到很大的 破坏,从而导致全球大气环流更为复杂。对大气 环流影响最大的是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和高大地形
的作用。
1 海陆分布 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很大。夏季,陆地 形成相对热源,海洋形成相对冷源;冬季则相 反。这种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海陆间的气压分 布。具体表现为:
明显作用!
冬季:大陆东岸(大洋西岸)出现低压槽,大 陆西岸(大洋东岸)出现高压脊。
夏季:大陆东岸(大洋西岸)出现高压脊,大 陆西岸(大洋东岸)出现低压槽。
2、地形因子的影响-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作用 地形起伏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尤
其是高大山脉和大高原的影响更加明显。 其 影 响 包 括:
3)7月,北半球大陆低压:印度低压(亚欧非大陆)、北美 低压;海洋高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副高)、北太平 洋副高。四个中心纬度偏南(低纬)。南半球高纬度,由 于海洋影响,40S以南地区等压线几乎与纬圈平行,带状 明显;在其北侧仍为南太平洋副高、南大西洋副高、印度 洋高压。
4)各个活动中心和气压带的位置随季节不但有 南北移动(冬南移、夏北移),而且整个环流 还有明显的增强和减弱的现象。如冬季高、低 纬间,海、陆间水平温度梯度大,气压梯度也 大(等压线密集),环流强;夏季相反。
仅在某些季节经常出现的大气活动中心称为半 永久性的活动中心。大多出现在大陆,是大陆 上的季节性气候区,冬季出现高压,夏季出现 低压。如亚洲大陆上,冬季蒙古高压,夏季印 度低压。北美大陆上,冬季出现北美高压,夏 季出现北美低压。
➢ 海陆分布对西风带高空环流形势的影响 北半球的海陆都是东西相间分布,大洋西岸(大陆东岸)和大洋东岸(
高考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经典题型含答案

高考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江西抚州月考]图a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b为气候资料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a中所示大气环流形势()A.甲日时,b被大陆上热低压切断B.高空大气受冷下沉形成b气压带C.乙日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D.c气压带7月断裂为块状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甲日时,a赤道低气压带北移,故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为夏季,陆地为低压,b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热低压切断,A正确;;b气压带位于30°左右,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动力的作用形成的,当来自赤道的高空空气流动到南北纬30°附近时,在高空不断堆积,受重力作用下沉形成的,B错误;乙日时,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快,C错误;c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半球海域面积广大,7月为南半球冬季,海洋陆地均为高压,c气压带仍呈带状分布,D错误。
故选A。
2.a、c两气压带之间的风带盛行风一般()A.性质湿润B.风向偏南C.与③气候形成相关D.位置限于赤道以南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a为赤道低压带,c为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两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东南信风带,风向偏南,向气温高的地带吹送,没有水汽凝结条件,通常性质干燥,A错误,B正确;据图b可知,③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与东南信风无关,C错误;北半球夏半年时,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南季风,D错误。
故选B。
3.若O地位于大陆东岸,则图b中与之相同的气候类型可能为()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O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位于大陆东岸,可能形成温带季风气候;图b中①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降水少,为温带季风气候,②地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③地全年温和多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④地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因此①地可能和O地气候类型相同,A正确,B、C、D错误。
气象学中的大气环流现象分析

气象学中的大气环流现象分析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要素变化规律的学科,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
在气象学中,对于大气环流的研究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预测天气变化,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气候系统。
一、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全球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到对流层顶部的运动规律。
它包括了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四个环流区。
赤道低压带是位于赤道附近的一个区域,由于太阳辐射带来的强热量,导致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位于赤道低压带的北部和南部,这个区域的地表风向是向地转流动,受到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时有风一般吹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位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北部和南部,与副热带高压带相邻,冷空气沿地面流向副极地区域,导致低气压带的形成。
极地高压带位于地球两极地区,冷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
以上四个环流区形成了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同时也影响着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二、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指由于地球自转和地形的影响,形成的一种明显的季节性气候现象。
季风环流可以分为夏季季风和冬季季风两种类型。
夏季季风是指在夏季,由于亚洲大陆上的高温,形成了亚洲季风低压带,而印度洋上面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强的副高压带。
这种气压差引起了季风风向的变化,从而导致了季风雨季。
冬季季风是指在冬季,由于亚洲大陆的辐射冷却,产生了亚洲季风高压带,而印度洋上面形成了季风低压带。
这种气压差引起了季风风向的变化,导致气流从陆地向海洋吹向亚洲内陆地区,造成干燥和寒冷的天气。
季风环流在亚洲地区有着重要的地理和气候影响,对农业、水资源和人类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锋面和气旋在气象学中,锋面指的是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之间的接触面,常常伴随着天气的明显变化。
锋面可以分为冷锋、暖锋和伪冷锋。
冷锋是一种冷空气和暖空气接触的边界。
在冷锋通过后,通常会出现天气的变化,例如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和降水的出现。
暖锋是一种暖空气和冷空气接触的边界。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与图例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精选图第一节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 . 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练习题:1. ___________ 填空A __ C ________ D __________ 1 ______ 2 _______ 3 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粥同宇宙空IN]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 .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f空气的垂直运动f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f 大气水平运动f热力环流。
(如图6-1 )ftSSfi (S)短渡扁射匚二〉岳枝福射衣气简的保温両石需莎]啡向丰Hi宴间-% —司J——U—① 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
垂直方向上的高低压与温度有关。
②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 等压面下 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方法与过程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3.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师]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环流形式:三圈环流。
[板书] 一、三圈环流[教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
那从理想状态上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学生回答]赤道极地[教师] 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大气环流形势(P13)0.1 大气环流——是指世界规模的大气运动状况,主要包括长波和超长波槽脊、行星锋区和急流、阻塞高压、极涡、副高等行星尺度的天气系统。
大气环流的基本状态,即通常所谓的天气系统,是各种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
在具有一定特征的环流形势下,产生一定类型的天气系统,盛行特定的天气过程,并出现相应的天气状况。
因此,天气预报须从分析环流形势入手,以环流形势的预报为基础。
一大气环流的演变规律1 大气环流演变的阶段性1.1 “天气阶段”——大气环流的演变存在着阶段性。
一年之中,大气环流随季节而发生多次大变动,从而引起天气气候的突变。
在两次突变之间的渐变时期,大气环流形势保持相对稳定,出现一定的天气气候特点,这段时间可看作一个“天气阶段”。
1.2 天气阶段有以下特点:1)时间尺度介于自然天气季节和自然天气周期之间,一般为10-30天;2)空间尺度与一定的天气气候区相联系;3)天气阶段按一定的顺序更替,反映了气候变化规律;4)在同一天气阶段内有一定的盛行天气过程和天气特点。
因此,研究大气环流演变的阶段性,掌握天气阶段持续和更替的规律,对长、中、短期天气预报都大有帮助。
1.3 根据东亚大气环流演变的阶段性,可将山东夏季划分为以下五个天气阶段:1)假雨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
2)初夏,6月中、下旬。
3)梅雨,6月下旬至7月中旬。
4)盛夏,7月下旬至8月中旬。
5)晚夏,8月下旬至9月上旬。
2 经向、纬向环流的转换2.1北半球中、高纬度高空盛行环绕极地的西风环流。
西风环流有时比较平直,盛行沿纬圈的气流,称为“纬向环流”;有时槽脊发展,气流南北交换剧烈,盛行沿经圈的气流,称为“经向环流”。
2.2 西风带纬向环流(高指数)与经向环流(低指数)总是互相转换,往复循环地变化着,这种变化过程称为“指数循环”。
3 上、下游效应与能量频散3.1 上游效应——是指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化后,接着就以相当快地速度(一般要比系统本身移动速度及平均西风风速都快)逐步影响到下游,最后使广大范围内地环流发生变化。
相反,下游长波系统地显著变化,也会对上游产生影响,称为“下游效应”。
3.2上、下游效应常表现在:1)上游长波系统的移动;2)上游长波系统强度的变化;3)上游长波波长的变化;4)上游长波波数的变化;5)上游阻塞高压的显著变动;6)下游长波系统的移动;7)下游长波系统的强度变化。
3.3能量频散某地上空低压槽强烈加深后,紧邻其下游的高压脊便会跟着加强,随后高压脊下游的低压槽又接着发展加深,这种现象就是能量频散作用的表现。
上游槽和脊的发展是能量增大的表现,这种现象逐步向下游传播,使下游槽和脊也随之发展。
因此,下游槽、脊发展的能量来源,可以看成是上游能量传播所提供的。
这种能量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它不但比长波系统本身的移速快,而且一般也比平均西风速度大,通常为每天20-30个经度。
4 高空锋区与急流(p16)4.1 高空锋区——在对流层中上层等压面上,弯弯曲曲地环绕半球且宽度为几百公里地水平温度梯度最大的带状区域,就是高空锋区,也称“行星锋区”。
高空等压面图上的等高线密集区几乎总是和等温线密集区同时存在,且位置偏离不大,因而也常将等高线密集区称为行星锋区。
行星锋区实际上就是不同气团之间的过渡区域。
4.2 极锋——在北半球主要有两支行星锋区,北支介于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之间,称为极锋。
4.3 副热带锋——南支介于极地气团与热带气团之间,称为副热带锋。
4.4 锋区是大气斜压性最强的地区,所以气旋、反气旋一般都在锋区上发生、发展,它们的移动也与行星锋区有密切关系。
行星锋区是三度空间现象。
地面锋是地面与锋区相交割的结果,是锋区在地面上的反映。
锋区的上、下界在高空等压面图上一般都表现的比较清楚,但在地面图上往往只反映锋区的下界比较清楚,因此只能定一条锋线。
4.5急流——在水平温度梯度最大的区域(即锋区)上空的一定高度上,必然会出现与温度场相适应的强风区。
若强风区风速达到30m/s以上,即称为急流。
急流是出现在大气层中的一支强而窄的气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现象;在高空和低空中高纬西风带和低纬东风带中均可出现,但集中出现在对流层上部到对流层顶附近或平流层中。
在正常情况下,急流长度可达数千公里至上万公里,宽几百公里,厚几公里。
它有一个或多个高风速值中心,称为急流中心。
急流中心轴呈准水平,其两侧风速水平切变和上下垂直切变均很大。
如果强风区的中心风速小于30m/s,则不再称为急流。
4.6 根据急流所在的高度和气候带位置,可将急流划分为下列几类:1)温带急流,又称极锋急流或北支急流。
2)副热带急流,又称南支急流。
3)热带东风急流。
4.7低空急流低空急流是指对流层下部风速较强的部分。
这种低空急流多是局部现象,只有夏季出现在东非到亚洲南部的索马里急流的范围较广,也最稳定。
低空急流中心风速值一般达不到急流定义的要求,但急流轴附近风速的水平和垂直切变还是相当明显的。
我国华南和长江流域一带(夏季在黄淮流域),在500hPa 附近或对流层下层(700hPa和850hPa)也常出现低空急流,它一般是指副高边缘的强西南风带,并可以有锋区配合,有时像是高空副热带急流向下延伸的结果。
低空急流与暴雨、飑线及龙卷风等强烈天气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
5 阻塞形势5.1阻塞形势——西风带长波槽、脊强烈发展时会形成阻塞高压和切断低压,两者常同时出现。
通常把阻塞、切断系统出现后的大范围环流形势称为阻塞形势。
5.2 阻塞高压——西风带长波脊发展,向北伸展到较高纬度并在脊中出现闭合等高线,形成暖高压中心。
若暖高压符合下列条件时称为阻塞高压:1)有闭合暖高压中心,且处于较高纬度。
2)暖高压至少维持三天以上,一般呈准静止状态。
3)在阻高区域内,急流自高压西侧分为南北两支,绕过高压后再汇合起来,其分支点与汇合点间的范围一般要大于40-50个经度。
5.3 阻高是高空深厚的暖高压系统。
阻高稳定时,一般在阻高范围内及其东侧的低压西部地区天气晴朗,而在其西侧低压的大部分地区则是降水区。
在亚洲地区,阻高常出现在乌拉尔山及鄂霍茨克海地区(中心多在北纬55-59度之间)以5-7月出现最多,持续日数平均8天,最短3-5天。
5.4 阻高是如何形成和崩溃的(p18)。
5.5切断低压——切断低压又叫冷涡,是指对流层中、上层出现的一堆孤立的冷空气。
它与北方冷空气之间被暖空气所切断,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切断低压有两种:1是无明显阻高存在,但在切断低压北部存在着近于平直的强西风;2是与阻高同时出现的切断低压。
5.6 切断低压是发生发展在高空的低压系统,一般在700hPa 以上才有明显表现,在300hPa面上最清楚,而在地面图上一般只看到一个冷性高压,找不到气旋的痕迹。
在切断低压的南侧,地面可发生锋面气旋,因此云雨天气多出现在切断低压的东南方。
5.7切断低压形成与消失过程(p18)6 极涡活动极涡——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下部,极区经常为一个绕极气旋控制,称为极涡。
冬季和夏季,极涡的强度相差甚大。
夏季极涡比冬季弱的多。
只有一个中心,一般偏在西半球,对亚洲中纬度影响不明显。
冬季极涡是北半球100hPa形势图上最强大的一个环流系统,它的活动对中、高纬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天气过程可产生直接影响。
6.2 根据极涡中心的分布,一般把极涡分为四种类型:1)绕极型,简称O型;2)非对成型,亦称偏极型,简称I型;3)偶极型,简称II型;4)多极型,简称III型。
6.3 当绕极型和偏极型盛行时,对流层极涡与平流层极涡同位相,形成很深厚的低涡,有利于中、高纬度纬向环流的维持和加强。
这时冷空气很难脱离极涡而爆发南下,所以这种形势是我国暖冬的典型形势。
当绕极型和偏极型减弱,北美大西洋地区和亚洲有高压脊向高纬度伸展,在极区出现所谓桥式打通现象甚至为高压系统时,极涡便由单极型过渡到偶极型,因而亚洲北部低涡南掉且强烈加深,使极地冷空气源源不断南下,形成我国的寒潮天气。
偶极型的维持,则会形成我国持续低温天气。
7 低纬度环流系统7.1 低纬度环流系统——一般是指100hPa层的南压高压,500hPa层的副高、赤道辐合带及与其相连的台风、东风波等。
山东地处中纬度,冬半年完全受西风带环流控制,低纬度系统只有在夏半年才能影响。
7.2 南亚高压——南压高压亦称“青藏高压”,是盛夏期间出现在中国青藏高原的高层反气旋。
它是夏季北半球100hPa 等压面上最强大、最稳定的环流系统,也是夏季副热带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
7.3南压高压一般分为三种形态:东部型,西部型,带状型。
7.4 500hPa副高在广大副热带地区经常维持一个高压带,即通常所谓的“副高”。
它常表现为若干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
在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西洋和北非两环副高夏季强大,冬季趋于消失;太平洋副高四季都存在,冬半年较弱并偏东、偏南,夏半年较强且偏西、偏北。
副高是一个动力性高压,它控制的范围内是比较均匀的暖气团,大气基本为正压状态,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它在某地长期维持,可造成大范围持续干旱,北非一环副高就在北非和亚洲西部造成了大片沙漠。
副高是较低纬度最重要的大型环流系统,也是整个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角色。
7.5 西太平洋副高脊的活动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巨大。
副高西部和西北部边缘是与西风带相互作用的地区,有锋面、气旋、切变线、低涡等天气系统活动;在副高西南边缘的东风气流里,有台风、热带低压、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
所以在副高的这些边缘地区常产生暴雨、大风以及强雷暴等天气。
7.6 赤道辐合带——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和南半球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相遇而形成的气流辐合带。
就气压场来说,赤道辐合带是处于南、北半球副高之间的一宽广低压区内,这个低压区称为赤道槽。
在赤道辐合带上,当气流辐合很强时,容易形成热带低压并逐渐发展成台风。
辐合带稳定时,特别是辐合带上有一连串的台风活动时,副高一般比较稳定。
当辐合带北上到较高纬度时,会有低层东风扰动影响山东。
当台风登陆北上时,它与副高之间的东南低空急流,是形成山东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重要条件。
8 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8.1 我国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大型天气过程分析,特别是对夏季暴雨过程的分析,明确提出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观点。
在暴雨预报中,立足于低纬度,强调中、低纬度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特别强调低纬度系统对暴雨的主导作用。
8.2 影响山东的天气系统,既有中纬西风带的北支槽、北方气旋、冷锋、冷涡,也有副热带的南支槽、西南涡、切变线、副高,还有热带的台风、东风扰动等。
西风槽是中纬西风代最主要、最有天气学意义的系统,所以中、低纬系统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纬西风槽与热带、副热带系统之间构成各种不同的配置形势,并产生降水、大风等各种天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