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的底足特征
青花瓷辨认的最简单方法

青花瓷辨认的最简单方法
1.看胎质:元青花瓷可以通过看胎质来鉴别,元青花瓷的胎质厚重、坚实,器壁较厚,并且元青花瓷大器较多。
但是瓷胎里面一般都会有铁褐色小点,含有的杂质相对较多。
2.看气泡:此外元青花瓷也可以通过看气泡来鉴别,元青花瓷大多是采用柴木窑烧制而成,瓷器的气泡巨细不一,并且比较亮堂。
而元青花瓷仿冒品多为气窑烧制,气泡细小,巨细相间、不透亮。
3.看颜色:从元青花瓷的颜色来看,元青花瓷的发色有浓艳、正艳、青灰三种,并且采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出来的青花颜色为带点紫色的深沉蓝,青色中泛点绿色。
4.看圈足:元青花瓷的圈足大多较宽而矮,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
但是大部分元青花器内和器底有釉斑,并且瓶罐类元青花胎体多为四段三接。
5.看纹理:从元青花的纹理来看,元青花瓷大多采用手艺拉坯或脱坯成型技术,因此瓶、罐等类型的元青花瓷内壁一般都会留下明显的指纹、旋纹。
6.看釉面:从元青花瓷的釉面来看,元青花瓷采用了蘸釉、浇釉和刷釉技术,它的釉质给人的感觉是饱满、肥厚的,但是整体的平坦度相对较差。
7.看纹饰:从元青花瓷的纹饰来看,元青花瓷的纹饰繁密、层次多,比较常见的是七至九层纹饰,而这些纹饰的主题以佛教、道教纹饰以及中华民族前史故事为主。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内部和底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包括
内部和底部的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元代青花罐的内部特征。
元代
青花罐的内部通常呈现出一种深蓝色的釉色,这是青花瓷的特点之一。
这种深蓝色的釉色常常带有斑驳和流动的效果,形成了独特的
纹理和图案,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此外,元代青花罐内部的
装饰通常以植物、花卉、人物或动物等为题材,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展现出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其次,让我们来看元代青花罐底部的特征。
元代青花罐的底部
通常呈现出浅灰色或者棕色的胎釉,胎釉质地细腻,釉面光滑,有
时还会留下一些烧制痕迹或者窑变的痕迹,这些痕迹往往是鉴别真
伪的重要依据。
此外,元代青花罐的底部还常常刻有款识或者是底款,款识内容包括制作工匠的姓名、年代、窑口等信息,有助于我
们对青花罐的历史和来源进行考证和研究。
总的来说,元代青花罐内部呈现出深蓝色的釉色和精美的装饰,底部则呈现出胎釉质地细腻、款识等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展现了元
代青花罐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和鉴别元代青花罐
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元青花瓷胎特征——麻仓土、高岭土、瓷石

元青花瓷胎特征——麻仓土、高岭土、瓷石【图一土耳其拓扑卡比宫元青花大盘】含有麻仓土的瓷胎的感官特征典型元青花的瓷胎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滑腻感元青花的底足露胎部分,用手去触摸,有一种滑腻感,如婴儿的臀部,极为舒服。
这种滑腻的舒适感,往往伴随着戳破视觉印象后的惊喜。
因为不少元代器物的底足,给人一种粗糙和松软的视觉印象,然而一旦伸手与之亲密接触,那种完全不同于视觉印象的滑腻感,带给你的是一种随之而来的惊喜。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壶底】2-糯软感与滑腻感不同的是, 元青花胎土的糯软感,很好地协同了视觉与触觉的感受, 那种比粘土块要致密、比石头要糯软、比软木塞要坚硬, 不致密又不太疏松、似粉状的又不干涩,似粗糙的又滑腻的感官印象,像极了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
3-内部有细长缝隙如果用放大镜把你的视觉延伸到元青花瓷胎的内部微观结构中,会发现那些瓷胎的断面, 常有细小的缝隙, 有点像用手将软木塞挤扁后、随之把木塞材料的空隙也挤扁了的感觉。
经过大量的图片比对和器物的观摩,在捕捉因麻仓土的加入而带来的典型元青花的瓷胎特征中, 我惊讶地发现:典型元青花不同器物间的瓷胎,所给人的感官印象竟会是那么地截然不同。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大盘底】【伊朗国家博物馆元青花梅瓶底】【伊朗国家博物馆八方葫芦瓶底】也有白净微黄的。
【伊朗国家博物馆元瓷大盘底】认识麻仓土麻仓土最早见于文献中,是在明嘉靖致万历初年 ,麻仓土是一种优质的高岭土,因产于浮梁县新正都的麻仓山而得名。
高岭土的物理特性:质纯的高岭土具有白度高、质软、易分散悬浮于水中、良好的可塑性和高的粘结性、较好的耐火性等理化性质。
瓷石是由花岗岩长期受热液作用和风化作用而形成的,主要含石英和绢云母。
在元代以前,瓷石是南方窑口制瓷的主要原料。
【图十二】麻仓土就是高岭土的一种,除了产地在麻仓山的独特之处外,没有数据可突出它与其它高岭土的本质区别。
而高岭土矿山至今仍大量存在, 二元配方的应用从元代开始,景德镇一直将它延续到了明、清、直至今天。
元青花胚底部特征

元青花胚底部特征
元青花胚底部的特征如下:
1. 圈足:元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
2. 砂底和釉底:绝大部分元青花瓷器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
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即是釉底。
3. 旋纹:修坯时大多已经修去,不见旋纹。
也有少数保留,多为疏间距旋纹,绝无明清时的密旋纹。
起刀点如逗号,干脆利落,或带起一个小乳丁。
旋纹方向为左旋。
4. 窑红:大多不见窑红,但也有少数有之。
多为浓重的橘红色,不见后世才有的“枇杷黄”。
5. 胎质: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
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元青元的底足特征

元青花瓷的底足特征通常包括以下几点:
1. 底足形态:元青花瓷的底足多为宽足,形态有浅圈足、深圈足、平底等。
其中大盘的底足多为浅圈足,而小盘的底足多为深圈足。
2. 胎质:元青花瓷的胎质较为粗糙,胎色有灰白、青灰、火石
红等。
由于胎质粗糙,在底足和器身常出现一些气孔。
3. 釉面:元青花瓷的釉面多为青白色,有些呈现灰白或黄白色。
釉面光泽度较高,有玻璃质感。
4. 开片纹:元青花瓷的底足和器身有时会出现开片纹,这是因
为胎釉结合不好所导致的。
5. 足部特征:元青花瓷的足部多为宽足,有些足部还带有棱角。
在修足方面,元代工匠通常采用刀削的方式修整底足,因此底足边
缘有明显的刀削痕。
需要注意的是,元青花瓷的底足特征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不同
的窑口、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工艺技术都可能对底足特征产生影响。
因此,在鉴定元青花瓷时,需要综合考虑其胎、釉、造型、纹饰等
多方面的因素。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元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珍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然而,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制品,很多人很难辨别真伪。
因此,本文将介绍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识别元青花瓷。
首先,从青花瓷的色泽来看,元青花瓷的釉色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青灰色,而非其他青花瓷常见的淡蓝色。
这种独特的色泽是元青花瓷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可以通过色泽来初步判断其真伪。
其次,观察青花瓷的纹饰。
元青花瓷的纹饰多为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题材,线条流畅,构图精美,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而仿制品的纹饰往往显得生硬、粗糙,缺乏艺术感。
第三,可以通过观察青花瓷的胎体来鉴别。
元青花瓷的胎体质地均匀细腻,质地较为坚实,且在阳光下能呈现出一种半透明的感觉。
而仿制品的胎体质地常常不均匀,质地粗糙,缺乏半透明感。
另外,可以通过观察青花瓷的釉面来判断其真伪。
元青花瓷的釉面通常呈现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光滑如玉,且有一种淡淡的光泽。
而仿制品的釉面常常显得粗糙,缺乏晶莹剔透的感觉。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青花瓷的底款来鉴别。
元青花瓷的底款通常呈现出一种规整、工整的特点,且底款上的款识字迹清晰,线条流畅。
而仿制品的底款常常显得杂乱、模糊,字迹不清晰。
最后,可以通过观察青花瓷的年代来判断其真伪。
元青花瓷的年代一般较为久远,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痕迹,如有些地方会有明显的斑驳、磨损痕迹。
而仿制品的年代通常较为新,缺乏历史感。
总的来说,鉴别元青花瓷的方法有很多,但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的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识别和鉴别元青花瓷,避免购买到假货,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别

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别
一、元青花的特征
1.青花色彩丰富多样:元青花的色彩鲜明而丰富,以深蓝色为主,同
时掺入了浅蓝、紫蓝、青绿等色调,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色彩变化。
这些色
彩变化在光线下产生丰富的光感,给人一种卓尔不群的美感。
2.以纹饰为主:元青花常以丰富多样的纹饰装饰,包括花卉、传统图案、神话故事、动植物等。
其中最常见的纹饰有莲花、荷叶、金莲、花卉、波纹、云纹等,纹饰间线条流畅自然,精细而富有生动性。
3.釉面光亮且皮质细腻:元青花的釉面光亮且光泽自然,釉层较为厚
实而稳定,无明显的裂纹和气泡。
同时,由于元朝使用的底器釉料质地较软,所以釉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皮质触感。
4.铁线轮廓勾画:元青花的纹饰线条细腻且精确,铁线轮廓勾画得非
常清晰,线条之间相互勾勒出锐利的对比效果。
这种线条和铁线的使用使
纹饰的表现更加生动,有力,富有立体感。
二、元青花的鉴别方法
1.通过颜色鉴别:元青花的主要色调为深蓝色,这种深蓝色鲜丽而浓艳,不泛紫也不泛绿。
同时,元青花的釉面色彩应该是均匀一致的,没有
明显的色差和色斑。
2.通过纹饰鉴别:元青花的纹饰常以花卉、云纹、波纹、神话故事等
为主题,纹饰精细而富有生动性。
同时,在纹饰的勾勒过程中,应该有明
确而精准的铁线轮廓,线条之间的交织应该具有对比鲜明的效果。
3.通过釉面鉴别:元青花的釉面光亮而稳定,没有明显的裂纹和气泡。
同时,在触摸时,釉面应该呈现出光滑、细腻的皮质感觉。
如果釉面有明
显的凹凸不平或者带有毛孔和气泡,可能是伪造品。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

元青花特征与鉴定方法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陶瓷中的经典品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以下是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定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元青花的特征:1. 青花颜色明亮:元青花的青色呈现出一种明亮而鲜艳的感觉,与后来的明代青花相比,元青花的青色更加鲜明,更具活力。
2. 青花线条自由流畅:元青花的线条流畅自然,不拘泥于刻板的规则,常常表现出鱼纹、花纹等动态的形态,给人以活泼自由的感觉。
3. 转换手法多样:元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多样,既有以青花为主体,辅以红彩进行点缀的“青花红彩”样式,也有青花与釉下彩配合使用的“青花彩”样式,同时还有采用铜红、银红等多种色彩的彩绘样式。
4. 器型丰富多样:元青花的器型多样,有瓶、罐、盘、碗、壶、盒等不同形状,而且每种器型都有多个不同的变化。
二、元青花的鉴定方法:1. 观察青花质地和颜色:元青花的质地细腻,釉面光滑细腻,不掺杂沙石等杂质。
颜色明亮鲜艳,有独特的青色调,边缘处呈现出纤细的蓝色线条,釉面通透,不显得暗沉。
2. 仔细观察纹饰线条:元青花的线条流畅自然,没有生硬刻板的感觉,纹饰线条的粗细一致,勾勒出的形态生动活泼。
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纹饰的构图和细节处理是否精细,是否符合元代的艺术风格。
3. 辨别装饰手法:青花红彩和青花彩是元青花瓷器的两种常见装饰手法,要仔细辨别釉下红彩和釉上彩的差异,观察其颜色的饱满度和明亮度。
此外,还要注意判断彩绘是否有退色、脱落现象。
4. 注意器型和底款:元青花的器型丰富多样,每种器型都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观察器型的形态、比例和比例是否与元代的风格相符。
此外,还要仔细观察底部的底款,尤其是款识的字形和笔画,与真品进行对比,确保底款的真实性和正确性。
综上所述,鉴别元青花的特征与鉴定方法主要包括:观察青花质地和颜色、仔细观察纹饰线条、辨别装饰手法、注意器型和底款等。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鉴别,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元青花的真伪和时代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29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牡丹纹盘底部
图329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牡丹纹盘底部
图331高安市藏元代青花蕉叶纹出戟觚底部
图332九江市博物馆藏元代青花菊花纹连座炉底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故对元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国家级著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5、胎色:由于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红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见度”也有异。显然,不应该把土色、火石红呈色、铁锈斑、霉斑及其它附着物的颜色视为“胎色”。所谓胎色,应该指瓷器胎体的本色。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窑红(火石红)覆盖,有的土沁满布而未经清理(或只略为清洗,土色仍在),这种情况下辨认“胎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无从辨认。辨认胎色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器物的破缺处(哪怕很小的磕点)观察。其次为既无窑红又无土沁,呈“本来面目”者,这种状态的元青花不多。再其次为底部清理比较彻底者。国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较彻底,有时火石红也被磨去一些而见真正胎色(这种做法须有分寸);国内收藏者许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许多根本无从观察胎色。元青花的胎色有这样四种:莹白色(最好的一种胎色,有润泽感);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种。说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带一点灰色调,不同于宋瓷的“灰白胎”);米白色(往往带有不明显的浅紫斑点);姜黄色(胎质细而稍松)。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1、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2、挖足之深浅: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图320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莲池鱼藻纹罐底部
图321上海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底部
图322高安市藏元代青花云龙纹铺首盖罐底部
图323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云龙牡丹纹双耳罐底部
图324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底部
图325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菊花牡丹纹盘底部
图326法国吉美博物馆藏元代青花麒麟牡丹纹菱口大盘底部
10、釉斑:有一部分砂底元青花瓷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一般呈青白釉色。为什么会特地加上这些并不美观的釉斑呢?经观察,我发现这些釉斑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即经常分布在圈足内墙根和外底边沿的交接处,外底中心区域。这不就是经常会出现裂缝的地方吗?由于胎泥的问题(如熟化程度不够)、成型的问题(如拉坯不匀)、瓷坯干燥环境问题(查有关资料,元代尚没有“晾晒池”这种玩意),所以生坯在干燥过程中的坼裂现象当比较常见,这些釉斑即是用来填补瓷坯缝隙的。再观察釉斑呈圆形的很少,许多都是呈不规则长条状的,又可证实我的推测。另外这些釉斑都很厚,也能说明此道理。现代一些元青花仿品,也效仿釉斑,但因为作伪者不明元代人在器底加釉斑的用意,或者任意挥洒,在不可能产生坼裂的部位也乱点一通,毫无道理可言。或者分布整齐、具装饰意味,不知古人是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有坼裂的地方)才加釉斑的,并没有装饰意图,哪有这样整齐的分布?
图313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元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底部
图314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藏元代青花牡丹纹梅瓶底部
图315高安市藏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底部
图316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底部
图317高安市藏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底部
图318辽宁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开光松竹梅纹八棱罐底部
图319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底部
6、胎质: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已呈近代瓷特征。胎质坚致细腻,气孔率极低,基本不吸水,叩之声音浑厚响亮。部分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一些瓷胎不够致密,比较松软,可能与烧成温度有关。不少瓷胎表面有铁锈斑点。锈斑坚硬,不易去除,锈色极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见锈斑者。说明元青花瓷的胎土含杂质(主要是铁分子物质)还比较多,但如果使用含铁分较高的垫具,也有可能在底足出现铁锈斑点。区别主要是观察锈斑是从胎体析出还是由外部粘连所致。如是后者,铁锈斑点一般都分布在足端(即与垫圈、垫饼的接触面),外底中心地带少有;如是前者,则分布比较没有规律,外底中心地带常可见之。还有一点对鉴别很有参考意义,即大的锈斑常呈现银面,有云母般的光泽。
3、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墙。
4、足端之形态:大瓶为扁平式泥鳅背(一般认为“泥鳅背”始于清代,这种见解看来不对了)。中小瓶类多为双面斜削(即“两面坡”),个别为单面斜削(即外墙向里斜削,内墙为直墙)。罐均为双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盘和大碗为平切足。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比喻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包括原料信息、泥料加工制备信息、器物成型信息、修坯整形信息、施釉信息、窑具使用信息、装烧信息、窑室火焰信息、出窑脱匣信息、后期修整信息……等等),还传递了瓷器的时间信息、流传信息(出土或传世)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7、旋纹:修坯时大多已经修去,不见旋纹。也有少数保留,多为疏间距旋纹,绝无明清时的密旋纹。起刀点如逗号,干脆利落,或带起一个小乳丁。旋纹方向为左旋。
8、窑红:大多不见窑红,但也有少数有之。多为浓重的橘红色,不见后世才有的“枇杷黄”。
9、砂底和釉底:绝大部分元青花瓷器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但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即是釉底(见图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