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

合集下载

国内外元代青花瓷器收藏及特征比较

国内外元代青花瓷器收藏及特征比较

过 去 被 认 为 数 量 较 少 的 青 花 瓷 器 .近 年 来 在 日本 也
发 现 不 少 在 冲 绳 岛 内 发 现 了 精 美 的 元 青 花 瓷 器 , 胜 连 在
城 遗 址 中 发 现 了 大 量 的 元 青 花 破 片 。 从 冲 绳 县 谷 村 的 中
察 认 定 元 青 花 云 龙 纹 象 耳 瓶 为 至 正 型 元 青 花 国 内 才 掀 起 元 青 花 研 究 的 高 潮 在 几 十年 的 不 断 探 索 中 . 内产 生 了一 些 穆 国

及 最 新 认 定 识 别 的 闫 内 少 量 传 世 品 中 共 发 现 了 元 代 青 花 瓷 器 , 见 罐 、 、 等 , 包 括 一 些 多 瓶 碗 还
形 由 于 国 内 发 掘 的 数 量 远 远 少 于 国 外 , 花 瓷 : 青 直 没 能得 到 清 晰 地 认 知 直 到 美 国 的 波 普 博
国 收 外元代 青 花 瓷 器 内 藏 征 比较 及特
一王 霞
不 管 从 造 型 还 是 纹 样 来 看 .元 至 明 初 的 青 花 瓷 器 都
的 根 来 寺 m 土 了 画 有 莲 花 池 花 纹 小 巧 的 咀 罐
呈 现 出 与 传 统 基 本 上 一 脉 相 承 的发 展 状 态 .都 是 在 前 代 瓷 器 生 产 的 基 础 上 . 着 技 术 及 1 艺 的 创 新 . 烧 条 件 的 随 创
单 地 归 结 为 工 艺 的 创 新 和 创 烧 条 件 的 成 熟 所 带 来 的 结 果 .而 是 应 该 把 其 放 人 元 代 至 明 初 的 历 史 大 背 景 下 去 探 究 . 寻 找 影 响 其 产 生 至 最 终 成 为 引 导 后 来 中 国 瓷 器 发 展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是最具标志性的汉瓷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
地位。

元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传承,闻名于世。

元青花瓷
器表现形式多样,根据造型特征分为直线解构型、曲线解构型、细腻精致型、斗鸡纹和草芯饰型等五大类。

元青花瓷器青花彩料淡雅,色泽和谐;釉质细腻润泽,质地柔滑光亮。

另外,元青花瓷器蒙古文和汉文书写规范精细,题跋书写夸张,形态华美,每一根笔画都充满着古风。

元青花瓷器鉴别方法主要由口沿、底沿、趾、釉质、青花和书写等六
种方面组成。

首先,元青花瓷器口沿四角分明,两边尖端略微折出双弓,
能看出做工精细。

其次,底沿内外边脚线比例均衡,不存在偏折,说明烧
制稳定。

再次,趾只有一个圆球状,平坦,不存在破损。

另外,釉质柔滑,细腻润泽,青花彩料淡雅,色泽和谐。

最后,书写规范精细,题跋夸张,
形态华美,每一根笔画都充满着古风。

元青花瓷器的制作精良,造型美观,风格各异,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
要组成部分。

它在欣赏历史的同时,也为收藏家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元代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作者:陈平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3年第10期青花起源于唐代巩县窑,宋代并未得到发展,迨元晚期,在景德镇成熟并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影响中国瓷器审美和生产的主流。

与唐青花迥然不同的是,元青花的制瓷工艺和装饰技巧已有创新。

元代青花瓷瓷胎洁白、釉面温润,青花色泽艳丽夺目,富丽雄浑,图案纹饰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在传统审美情趣中独树一帜,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生产的历史新纪元,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瓷都。

延佑(1314~1320)元代景德镇在烧制青花、釉里红之前,曾一度烧制过釉下黑彩装饰品。

“延祐器”和“延祐型”青花的提法是不科学的,至少可以说是不严谨的。

青花是以钴料为着色剂,绘出的纹饰发青蓝色,而所谓延祐型纹饰呈色灰黑,经化验它的着色剂是铁,应当排除出青花家族,为“釉里黑”。

在纪年墓出土的元代器物中,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藏的延祐六年(1319年)青花牡丹塔盖瓷瓶、湖北省博物馆藏延祐六年(1319年)青花塔式罐、浙江省杭州至元丙子(1336年)纪年墓出土的青花观音坐像、(后)至元四年(1338年)铭青花釉里红四神盖罐、(后)至元四年(1338年)铭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等较著名。

14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几乎中断了4个世纪的河南巩县青花烧造技术,在江西景德镇突然重新绽放光芒,这是历史在更高阶段上的重演,而促成这种历史重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宋人崇尚含蓄美,宋瓷艺术以其肃静严重典雅,清爽朴素,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

元代崇尚白色、蓝色,并且和波斯来往密切。

蒙古人性格粗犷,好大器。

元代青花绘画艺术特点是气势磅礴,笔势飞动,整体讲究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枝末节。

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

有海外市场需求,元青花才迅速膨胀。

国内的元青花稀少,原因是元青花瓷主要外销出口。

国内的元青花主要是明代墓葬出土和3个窖藏发现。

它们是高安窖藏、保定窖藏和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繁昌窖藏(16件)。

目前所知,流散于海外的高档元青花瓷传世品约200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帕西瓦尔·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两件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象耳瓶。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徐世云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

“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

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

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

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

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

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

”青草也叫碧草。

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

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

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浅析元青花瓷特征及鉴定

浅析元青花瓷特征及鉴定

浅析元青花瓷特征及鉴定作者:高丽来源:《卷宗》2012年第01期摘要:中国古陶瓷的文化价值集中表现在纹饰图案和堆塑形象上,早期以堆塑为主,后期以纹饰为主。

深入分析这些纹饰,我们不难看出元青花纹饰更是鹤立鸡群,具有更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元青花;特征;鉴定中国古陶瓷的文化价值集中表现在纹饰图案和堆塑形象上,早期以堆塑为主,后期以纹饰为主。

深入分析这些纹饰,我们不难看出元青花纹饰更是鹤立鸡群,具有更为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1、元青花瓷的特征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

从残器看,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

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即小气泡破裂状)。

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

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考虑。

2、元青花瓷造型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

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

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

元 青花

元 青花

元青花瓷(概述)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

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绝大多数珍品出自景德镇(产地)扬海外,显示了对元青花的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元青花的窑址调查。

准确的元青花烧造地难寻,元青花的窑址究竟在哪里?《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从几位国内知名陶瓷专家口中听到了较为一致的答案:元青花珍品绝大多数出自景德镇。

据悉,除了景德镇外,云南的玉溪窑、浙江的江山窑等地也遗存有一定数量的元青花。

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位陶瓷专家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元朝时云南玉溪窑等地烧制的是青釉青花,精美的白釉青花基本都是在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其他窑非常少。

其他瓷窑所产的元青花,在颜色、纹饰等方面都远逊色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

据文博界专家考证,景德镇的制瓷业在元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存在多种原因。

一方面,宋元交战频繁,北方大量工匠艺人为谋生路举家南迁,江西景德镇成为陶瓷工匠汇聚之地。

他们把北方窑业的先进技术与人文艺术,融入了南方瓷业生产。

另一方面,景德镇有比北方更优越的制瓷环境、更好的制瓷矿产资源,瓷石、高岭土、水和森林等资源丰富。

此外,元代统治者对景德镇白瓷的偏爱,也促成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元政府在景德镇专设的浮梁瓷局,使景德镇拥有较大的瓷器生产规模。

焕发幽蓝神采的元青花瓷器

焕发幽蓝神采的元青花瓷器

赏鉴APPRECIATION焕发幽蓝神采的元青花瓷器文、图:上海博物馆成熟的青花瓷器始烧于公元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这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古雅幽蓝,雅俗共赏。

这种瓷器在诞生后不久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不少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国外。

现在,无论是欧美还是亚洲地区,都有元代青花瓷器的收藏或出土。

在中国国内,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和收藏,元青花瓷器得以广布于许多地区。

60多年来,世人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随着国内外考古发现的增多、收藏的扩大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元青花瓷器已成为一个受到格外关注的中国瓷器品种。

可以说,元青花瓷器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国际性的品牌和重要收藏品种之一。

上海博物馆在十年前就有举办元青花瓷器大展的意愿。

今年,在庆祝建馆60周年之际举办这样的展览,宛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这是一个集国内外众多机构元青花瓷器收藏之大成的综合展览,展览包括来自土耳其、伊朗、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国内文博、考古机构和本馆的收藏,参展机构30余家,总数90余件。

国外展品基本上是首次来到中国,有的国内展品也属首次公开露面。

传世的元青花瓷器,分布于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和欧美、中东、日本及东南Array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此次参展的传世元青花瓷器,既有“至正十一年”铭云龙纹瓶这样的标志性文物,又有全面反映元青花绘画和制作水平的器物。

集聚这些重要作品,旨在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收藏之菁华、水土之精魂。

同时,这里也展示上海博物馆60年来征集的元青花瓷器。

1.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龙纹象耳瓶元(1271—1368)高63.8厘米 口径14.3厘米 足径17.5厘米英国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藏盘口、长颈、颈部有象首环耳一对,腹部瘦长,台足。

纹饰自颈至底共有九层,依次为:缠枝菊花、蕉叶、云凤、缠枝莲花、云龙纹、海涛纹两层、缠枝牡丹纹以及杂宝莲瓣。

青花发色浓艳,纹饰繁而不乱,绘制精细。

颈部有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青花是中国青花瓷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代表了我国青花瓷生产的最高水平。

其中,外销青花更是稀少且珍贵。

本文主要从造型、装饰、呈色和胎釉等四方面讲述元代外销青花瓷及其艺术特征。

引言在隋唐白瓷和唐三彩的呼唤中,在宋代磁州窑和吉州窑的哺育下,中国青花瓷终于在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出现。

它的出现,在中国陶瓷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尤其是秀美大气的外销青花,实属青花器中的极品。

元外销青花,主要利用景德镇青白瓷的胎釉,中东地区进口的钴料进行生产。

大多销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主要包括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的伊朗国立博物馆,还有英国、美国、日本的一些博物馆、美术馆中,以及印度、埃及、菲律宾、苏丹、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亚丁、摩洛哥等地都曾出土过中国元青花瓷。

元外销青花的制作、造型、纹饰、呈色、胎釉等都非常特殊,与国内元青花相比,有很大不同之处,特征十分鲜明,现总结如下:造型方面元外销青花较常见的都是些大件器物,种类繁多,如大碗、大盘、大瓶、大罐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有梅瓶、盖罐、折沿盘等。

从目前已知的器物来看,有的立器高达100多厘米,如盖罐和梅瓶;卧器也是大直径,如大盘子一般直径都在40――50公分之间,最大的直径达近100厘米。

元外销青花整体上表现为器形巨硕、气势宏大、雄劲挺拔的造型特征。

这个特征,是由其外销性质决定的。

因为大多造型都是引进或吸收了国外的器物形状,甚至有的是为了贸易的需要专门为当地生产的品种。

凤凰穿花纹菱口大盘,由十七个变形莲瓣纹衬托盘心的凤凰穿花纹,纹饰布局繁密严谨,画笔精细不苟,极具伊斯兰风格,在国内这种造型和装饰基本不可见。

装饰方面与国内元青花相比,外销青花装饰特征为:纹饰密集,不留白地,技巧精湛,所有装饰空间被极其精确地计算和加以利用,基本上都带有中亚细密的风格特征。

大部分用多层装饰带,少部分用适合纹样装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元青花瓷的不可仿及价值体现(史爱平)近些年元青花瓷仿品不少,低仿、高仿、精仿等等,但效果并非像宣传,总做不到位,让越来越清楚元青花瓷是如何一回事的收藏者们洞悉入骨。

一再地证明了元青花瓷的不可仿。

这得益于以下诸方面:一、出现的突然性。

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说,元青花瓷一出现即是大树一棵,前世不明,后世无续。

这种文化存灭形成的突然性反差使后世无法消化模仿。

我们知道,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简单的青花瓷,所用颜料色泽比较晦暗,为当时某种国产颜料,不如元代后使用过的石子青。

更无法企及元代中后期从元大国西部进入内地的苏勃尼青料或回青料(按现今情况称为进口料)。

元青花瓷其颜料完全是自成一派,很难看到承袭之痕迹。

因此单从颜料上看,唐宋时期的青花即使对后来有些影响也是有限的(仅局限在蓝颜色的启发上)。

谈到消失,元青花瓷的工艺特征只坚持到明早期,明宣德后便无踪影了。

由于民族性格的殊异、原材料的绝版、画风的变异取舍,特别是朝代更替的政治态度,导致元青花瓷这一绝品在历史上嘎然而止,在明清两代连仿造都未出现,即明清两代是没有元青花瓷仿品的,形成一个极为特殊的近600年的历史空白区。

这个空白区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晚期。

也就是说,中国乃至世界到1985年时,还很少有人知道元青花瓷,更别说大量仿制了。

1952年后,美国人波普博士确定了元青花瓷的存在,才导致国内上海进行了这方面的微弱宣传,到七十年代才有上海极少量人的论文发表。

至八十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开始仿制元青花大盘,后又陆续仿制其它不同造型器物。

当时仿制的大盘看起来似乎不错,而且被认为能乱真。

但时至今日,当人们逐渐摸清元青花瓷的本质特征时,才发现元青花瓷是不可仿造的,没有给后世留下可乘之机。

重新审视仿造的这些“乱真”器物顶多可以称之为现代工艺精品,即做得比较细致而已,和真品相比差距太大。

至于后来在九十年代前后以及2000年后又仿出的一些梅瓶及罐类,在今天看来更是破绽百出。

二、时代特征的唯一性。

包括:1、颜料的唯一性。

元代使用的颜料(钴料)分进口、国产等。

这两种料早就绝迹,没有仿制的可能,因此具有唯一性。

说到这里,对元代到底使用何种颜料,至2010年已出现不同意见,比如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通过机检测试认为元青花所用颜料(钴料)不论粗细,都是进口钴料,没有国产料,以前的观念希望得到纠正。

但问题真是这么简单吗?恐怕未必(刚见此结果时曾为之一掁,但很快被众多明者所质疑)。

比如在解释元青花发色不同上,到底是原料的异地原因,还是本身原因?其本质何在?还有,进口料本身就十分贵重稀缺,能全部慷慨用来做各种不同层次需要的器物吗?而且精品器物和一般器物的呈色相差十分明显,比如结晶斑有黑有褐有灰,比如晕、散、流均不一样,说明料的本质不仅仅是元素量上的不同,而还有结构上的不同。

即除了物理、化学角度外,一定还有历史变化深层次结构上的内因,而这内因有多少把握被掌握进行可靠区分,而这正是试验中无法给以清楚答案的。

比如麻仓土本质上也是高岭土,其成份和现在的高岭土没什么太大差别,单从化验看,两者不能看出什么明显差异,可做出的胎就是不一样,能说两者是一回事吗?再举例,中国人、外国人的头发有黑有黄,从化验看,恐怕不会有什么明显差别,而能说都是一国人吗?再有,取料化验,是何处窑址?何地出土?何种器物根据?有何代表性?都值得深思。

还有,从历史看,元代版图之大已包括现在地中海北岸西亚一带,当时原料应该都称为国产料才对,但目前不能这么说了。

因此,现在只说元代青花颜料从西部来的为进口,东部产的为国产。

而在实践认识中,这几年研究者们基本看清了元青花存在明显不同的地域表现,至于某些仪器检测只能做参考。

因此,元代使用哪些钴料其实已经取得了共识及大多数人的认可。

只不过元代料加工普遍较粗,不论何种料都比明清时代粗,最粗的为苏勃尼青料。

苏勃尼青料为元青花颜料中最漂亮的天然钴料,其来源于西亚伊朗德黑兰南400公里的格哈默沙山区以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北部遥远的萨马拉矿区。

如果按一般的化学分析,这种苏料含锰量低,和国产料含锰量高形成相反表现。

其料烧制后在釉层展现最独特的唯一性:(1)、色之浓艳,略含紫意,颗粒之粗极具特色。

(2)、凝聚斑和晕、散、流现象独特。

凝聚斑现象要比结晶斑(铁斑)现象重要得多,结晶斑或没有,但凝聚斑却不能没有。

所谓凝聚斑,为颜料色素在烧制过程中聚集形成的黑斑,分布在蓝色图纹中。

这些黑斑均由更小的一个个小米粒般的珠状黑点组成。

并成串向某方向延伸或任意弥漫聚集,或延伸成条状,或组成更大的圆斑状。

又因这些珠状的小黑点周边发晕或发散,或带有下淌现象:其晕似洇,其散似弥漫,其流似淌,被称晕、散、流现象。

珠状小黑点串成的条状称为条形流散,圆斑状称为斑状流散。

有的流散甚至于图纹底沿形成如锯齿状或冰挂态展现。

(3)、向釉外表涨出感。

即凝聚斑形成的流散向釉层上部浮冒(黑斑向上漂)。

而浅淡的蓝留在底部。

苏勃尼青料稀缺贵重,对于大多数非精品或一般性器物来说,均掺入国产料使用是正常而普遍之事。

当然这也会使苏勃尼青料降低蓝艳或紫意转向带有黑或灰黑的基调(这时应注意同纯国产料区分)。

(苏勃尼青料正常发色趋青蓝,其串珠状凝聚斑明显,颜料颗粒显粗,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标本,包头藏友提供)(苏勃尼青料正常发色趋青蓝,其串珠状凝聚斑明显,颜料颗粒显粗,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标本,包头藏友提供)(苏勃尼青料正常发色趋青蓝,其串珠状凝聚斑明显,颜料颗粒显粗,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标本,包头藏友提供)(苏勃尼青料正常发色趋青蓝,其串珠状凝聚斑明显,颜料颗粒显粗,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标本,包头藏友提供)(苏勃尼青料因烧制气氛差异青蓝色变为正蓝色,其串珠状凝聚斑明显,颜料颗粒显粗。

出土元青花瓷片,包头藏友提供)(苏勃尼青料因烧制气氛差异较大,变为灰黑蓝色,其串珠状凝聚斑明显,颜料颗粒显粗,极须注意与相同发色的国产料区分,国产料无串珠现象。

明洪武时期鱼藻纹罐标本,广州藏友提供)(苏勃尼青料混入少量国产石子青料,发色趋正蓝或灰蓝,其串珠状凝聚斑效应仍有,但已弱。

颜料颗粒略粗。

须注意和相同发色的纯国产料区别。

纯国产料无串珠。

元青花瓷葫芦瓶标本,包头藏友提供)(苏勃尼青料混入少量国产石子青料,发色趋正蓝或灰蓝,其串珠状凝聚斑效应仍有,但已弱。

颜料颗粒略粗。

须注意和相同发色的纯国产料区别。

纯国产料无串珠。

元青花瓷三足炉标本。

包头藏友提供)(纯国产石子青料呈灰蓝,存在凝聚效应,但无串珠现象,颜料颗粒显细,元青花李广将军大罐标本,包头见,不知去向)(纯国产石子青料呈灰蓝,略有绿意,此因烧制气氛所致。

存在凝聚现象但无串珠。

颜料颗粒显细(明永乐大盘标本,包头藏友提供)除了苏料外,元代到底具体使用过哪几种颜料,笔者以为王国丙先生说得有道理,这在他的《元明清青花》一书中讲得很好(笔者不认识王国丙先生)。

即至少在元代,国产料就已经有石子青、平等青在应用。

这些料往往是某些地方窑口使用较多。

另外回青料当时也从元大国的西域地区进来使用,今天也被看做进口料。

这些使用国产料和回青料的器物特征则比较复杂。

国产料单独使用效果不好,凝聚斑串珠现象不典型,颜色呈黑灰蓝并有时略带绿意。

这种国产料黑灰蓝和苏勃尼青料因烧制不佳造成的黑灰蓝完全不同,苏料即使烧制不好造成灰黑也可见其中有特别明显的串珠状凝聚斑现象,而纯国产料黑灰蓝则缺乏该串珠现象。

这里特别需要搞清两种不同料的黑灰,不要把苏勃尼青料因烧制不好造成的黑灰当成国产料的黑灰,这会对做机检取样造成失误,会导致都成了进口料。

回青料则散而不聚,蓝艳较浓,略有紫意或呈现苏料的气色,但其散而不收之特点和苏料恰相反。

其只有黑浓处不成斑,而且发散,无串珠状组合,且颗粒没有苏勃尼青料粗。

这些情况需另行掌握。

上述颜料,苏勃尼青料于明宣德后绝迹,其余在清代先后用尽,已成唯一。

至现代上述颜料已无法仿出,且现代颜料变得极细,烧后不具有元代时自然状态下的串珠状的凝聚斑和流散。

辨真假,颜料特征最关键,看不懂颜料,是无从下手的。

一件器物,把颜料看透,其它会迎刃而解。

颜料不对头,造型再好也没用。

2、胎土和胎体工艺的唯一性。

制作元青花瓷胎使用的是元代时景德镇附近一座叫麻仓山产的麻仓土。

这种土烧成后晶瑩玉透,温润柔和,摸起来略感滑润。

和现代高岭土烧后完全不同。

此物在元代时就非常珍贵,被皇室用作贡土使用。

而且使用前都盛在专用器皿中,绝不敢有私用浪费等。

麻仓土的作用只是以少量比例配合当时主要原料瓷石,以增加胎土内氧化铝含量,这样可以保证烧制大器物时不变形。

这种含麻仓土的胎现象很特殊,就是中间多含汽泡,或在拉胚时破于表面形成坑点,或夹于胎土中形成一个个小扁洞。

元青花瓷片的断面上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些特点。

加工质量最好的元青花瓷胎土色为洁白,质量稍次者则带点灰,再次者则泛黄。

这可能和使用的瓷石质量或同麻仓土的配比量或烧成工艺有关。

这里不排除元代时各地窑口不同,所使用的胎土可能不完全相同。

制坯技术方面元代拉坯、印坯、利坯等方法均采用。

我们看到的元青花精品器物多为拉坯,这也成为元青花胎体成型识别中最主要的特征。

用拉坯法事先制成若干段:下部、上部、口部等等,干后用泥条粘接,并粘上底部。

大罐内泥条均抹平做为护接头泥,防移位。

小型器物一般只挤出泥条痕。

手工拉坯成型法是一项极为高超的技艺,即使在古代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

除拉坯法外,印坯法也常用,就是用模具做四、六、八方型器物,比如四方壶、六方、八方梅瓶或特大肚圆梅瓶等等。

这种制坯方法相对较工整,和拉坯造成的手工迹象不同。

利坯法就是对已成型未干的坯胎进行细修。

而现代对拉坯法已不敢轻易使用,主要使用印坯法做大罐、大梅瓶等(器物显薄且死沉,即同体积下比真品沉重得多)。

元代拉坯法成型的胎体,外表是一种大概的平整、手工态的平整(达不到现代印坯法平整度,有的表面略微有棱感),而且显厚实(同体积下,比仿品显轻)。

最明显的是胎体内表在拉坯时形成许多宽道旋痕,这些宽道旋痕均一指宽左右,中间略凹。

在这些宽道旋痕中有的器物存在密细如丝的艺人指纹痕(或不明显)。

指纹痕同现代仿器物中如方便面条般盘旋紧挨的线状纹痕不同。

以上均是胎方面的唯一性,都和现代格格不入。

3、釉质的唯一性。

元青花瓷的釉质很独特,现在所见有三种:青白釉、青花白釉、枢府釉。

(1)青白釉。

此釉为景德镇宋代湖田窑工艺之延续。

是元青花瓷当中最不好仿的一种釉。

其在元青花瓷上之特点:一是釉层厚。

经常在口沿或底部有积釉,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厚薄不等现象。

此釉在烧制中流动性很差,这和现代釉流动性极好形成反差。

二是呈湖蓝色或湖绿色,均有深浅,其釉近观即2尺以内呈通透水亮,并具乳质感,釉特厚处(一般于足底釉层更显厚)有半失透或失透感,蓝艳含翠,十分悦眼。

(2)青花白釉。

特点:一是胎釉结合度极好,不易看出釉质厚薄来,似为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