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及视觉语言符码研究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共3篇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共3篇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1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哈尼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女性传统服饰独具特色,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结构简单,布局紧凑,色彩鲜艳,富有异域风情,同时包含着深刻的符号象征意义,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由三件组成:上衣、裙子和围腰。
上衣是以布制成的袍子,袍子通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如黄、绿、红等,上衣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处会绣上凤凰、麒麟、花鸟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裙子则是直裆长裙,颜色也比较鲜艳,上面绣着各种图案,且通常是对称排列,象征着团结、和谐和美好的愿望。
而围腰是一个加强束腰的彩带,也是一种装饰物品,可以增加女性的优美曲线。
另外,哈尼族妇女的头饰和鞋子也很有特色。
头饰通常是用彩带、花和亮片制成的,可以固定头发,同时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
而哈尼族女鞋是以布或皮革制成的,鞋底呈弧形,鞋头微翘,绑带在腿上,舒适又美观。
其次,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中富含着丰富的符号象征意义。
首先是颜色的象征意义,黄色代表着金色、尊贵、神圣,绿色代表着勃勃生机、自然和生命力,红色代表着热情、喜悦和美好的愿望。
其次是花鸟等图案的象征意义,凤凰代表着吉祥、权力和美好的愿景,麒麟代表着吉祥如意和幸福,花鸟等图案则代表着生命力和生机盎然。
此外,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其它的符号象征,如阴柔之水、阳刚之火、男女之别、自然之神等,都可以在服饰中看到。
最后,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也反映了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哈尼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因此女性的传统服饰也体现了田园野趣和朴实精神。
同时,由于哈尼族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比较封闭,女性的穿着和家庭角色也显得比较保守和传统。
总之,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它代表了哈尼族的历史和传统,也体现了哈尼族独特的人文特性。
同时,这种服饰中所蕴含的符号象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哈尼族文化的渠道。
哈尼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02ZD068)。
[作者简介]李萍,女,广西靖西县人,百色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及其现代化发展。
哈尼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李萍(百色学院中文系,广西 百色 533000)[摘 要] 封闭的生存环境和滞后的社会发展使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色彩尚黑、款式短露、风格华贵是哈尼族传统服饰的主要特点,与其宗教信仰、梯田文化、历史发展、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关键词] 哈尼族; 传统服饰; 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82-02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之一,世代生息在巍峨苍郁的哀牢群山之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中间地带。
哈尼族生存环境闭塞、居住之地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这些使其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同时,哈尼族历史发展也比较特殊,直到近代,才进入封建社会。
封闭的生存环境和滞后的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外界因素对哈尼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与冲击,使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1]308分析研究哈尼族的传统服饰特征,将有助于我们洞悉和把握哈尼族的历史文化。
一、色彩尚黑:原始宗教信仰的折射马克思曾经写道:“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为大众化的形式。
”[2]145服饰色彩作为服饰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它负载着历史和民族的痕迹,诠释着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认识和审美需求。
在服饰色彩的选择上,哈尼族有明显的“尚黑”倾向。
“尚黑”即以黑为贵。
黑色以及与黑色相近的青蓝色、藏青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哈尼族喜穿黑衣、青裤和黑裙,有些哈尼人的服饰从帽子(包头)到上衣、下裤,直至鞋的主体颜色都以黑色和藏青色为基调,哈尼族一般都用自己染织的小土布做衣服。
在哈尼族的传统中,服饰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但黑色系始终是贯穿他们服饰的主体颜色。
哈尼族传统服饰的概念界定

哈尼族传统服饰的概念界定哈尼族传统服饰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服饰文化。
它不仅是哈尼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哈尼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
哈尼族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哈尼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头饰、上衣、下装、鞋袜等几个方面。
首先,头饰是哈尼族传统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女性通常会佩戴花环、发髻、发带等头饰,这些头饰不仅可以起到装饰作用,还能反映出哈尼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崇拜。
其次,上衣是哈尼族传统服饰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哈尼族男性通常会穿着长袍、长衫等上衣,而哈尼族女性则会穿着对襟、褙子等上衣。
这些上衣不仅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还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再次,下装是哈尼族传统服饰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男性通常会穿着裤子、裙子等下装,而哈尼族女性则会穿着裙子、裤子等下装。
这些下装不仅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还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最后,鞋袜是哈尼族传统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哈尼族男性通常会穿着布鞋、草鞋等鞋袜,而哈尼族女性则会穿着绣花鞋、布鞋等鞋袜。
这些鞋袜不仅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还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哈尼族传统服饰的概念界定不仅包括其外在形式和内在内涵,还包括其与哈尼族人民生活习俗、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
哈尼族人民通过穿着传统服饰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他们将自然界中的花草、山水等元素融入到服饰设计中,使得服饰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
同时,哈尼族传统服饰也反映出哈尼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
在哈尼族人民的心目中,传统服饰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精神寄托。
总之,哈尼族传统服饰是哈尼族人民长期发展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它不仅是哈尼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哈尼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
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色彩研究3000字文章

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色彩研究3000字文章哈尼碧约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贵州省。
该族群的服饰和色彩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文将对哈尼碧约族的服装色彩进行研究。
一、哈尼碧约族的服饰特点哈尼碧约族的服饰以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图案繁复为特点。
他们的服饰包括头饰、上衣、裙子、鞋子等。
1.头饰哈尼碧约族的头饰主要有头巾、花环、簪子等。
头巾是男女通用的头饰,男子多为白色或蓝色,女子则为红色、黄色或绿色。
花环则是女子的专属头饰,多由鲜花或人造花组成,颜色鲜艳。
簪子则是女子婚礼时常用的饰品,多为银质或金质,上面镶嵌着宝石或珠子。
2.上衣哈尼碧约族的上衣分为男女款式。
男子的上衣多为长衫或短衫,以蓝色或白色为主色调,常配以黑色或蓝色的直筒裤。
女子的上衣则多为长袍或短袄,颜色鲜艳,常用红色、黄色、蓝色等色系。
3.裙子哈尼碧约族的裙子也是男女有别的。
男子的裤子多为直筒裤或短裤,女子的裙子则多为长裙或短裙,常用红色、绿色、黄色等色系。
裙子上常绣有各种花卉、动物等图案。
4.鞋子哈尼碧约族的鞋子多为布鞋或草鞋,鞋面常用各种鲜艳的颜色,鞋底则多为黑色或棕色。
二、哈尼碧约族的服装色彩哈尼碧约族的服装色彩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颜色系:1.红色系红色系是哈尼碧约族最常用的颜色系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颜色系。
他们认为红色代表着喜庆、幸福和祥和,因此在婚礼、节日等重要场合,红色被广泛应用。
在服饰中,红色常用于女子的上衣、裙子和花环等。
2.黄色系黄色系是哈尼碧约族的另一种重要颜色系。
他们认为黄色代表着温暖、光明和富足,因此在农忙时节和春节等场合,黄色被广泛应用。
在服饰中,黄色常用于男女的头巾、女子的上衣和裙子等。
3.绿色系绿色系在哈尼碧约族的服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他们认为绿色代表着生机、希望和自然,因此在春天和夏天等季节,绿色被广泛应用。
在服饰中,绿色常用于女子的花环、上衣和裙子等。
4.蓝色系蓝色系在哈尼碧约族的服饰中也很常见。
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色彩研究3000字文章

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色彩研究3000字文章【引言】随着人们对个性化、特色化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色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哈尼碧约支系服装源于哈尼族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本文将就哈尼碧约支系服装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为行业提供研究参考。
【正文】一、哈尼碧约支系服装的背景哈尼族,是中国南方一个传统而又神秘的少数民族。
哈尼族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服饰文化,其中独具特色的碧约支系更是成为哈尼族民族风情的代表。
二、哈尼碧约支系服装的特点哈尼碧约支系服装的设计中,色彩极富变化,总体呈黄色、黑色、白色、红色四大主色调;花色以红色、黄色、紫色、绿色、黑色、白色六种色彩为主。
1.黄色黄色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中有“岁岁平安”、“万事如意”等意思,因而被赋予了吉祥、喜庆的涵义。
在哈尼族的碧约支系服饰中,黄色常用于衣领、袖口等部位,以增加服装的亮点和活力感。
2.黑色黑色通常象征着神秘、厚重等意义,在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中也是如此。
用黑色来设计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能够展现出哈尼族的神秘和深度,有一定的时尚气息。
3.白色白色在哈尼族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无邪,它也被赋予了祭祀、仪式等意义。
用白色来设计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能够体现出哈尼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非常神秘,让人感受到哈尼族独特的文化氛围。
4.红色红色是哈尼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色彩,通常象征欢喜、幸福、祥和等好意。
在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设计中,红色常用于衣领、袖口、花边等部位,以展现出服饰的奢华感和艳丽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们印象深刻。
三、哈尼碧约支系服装色彩搭配色彩的搭配能直接影响服饰效果,哈尼碧约支系服装不同颜色的搭配可以带来不同的效果:1. 黄色和红色的组合,会让人觉得服装非常亮眼,十分符合喜庆、年节等场合的需求。
2. 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能够展现出服装的神秘感和深度感,非常适用于展示服饰的美感和质感。
3. 红色和黑色的混合,可以增加服装的活力感和奢华感,非常适用于服装的高调宣传和市场推广。
哈尼族之魂——头饰文化研究

哈尼族之魂——头饰文化研究一、走进哈尼族的多彩世界1.哈尼族概况。
在哈尼族还没进入我的视野之前我还没听说过也不清楚他们的存在,可能和我一样了解他们的人们并不是不多,因为在全国人口总数比例中哈尼族人口占比是比较少的。
哈尼族自古称谓又很多种,由来于汉文史籍记载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
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称呼的多样化表明他们身处的地理位置由于某种原因分布于不同地方,因此有着源远流长历史长河和灿烂的文明文化。
服饰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头饰品也没有一成不变的。
随着地域不同,同一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发展多样化因此产生。
如“者维支”妇女头饰为“平头阿卡”其支脉曾东渡过江。
“者教支”妇女头饰为“尖头阿卡”从景洪渡江。
“练车支”妇女会包个大包头,叫“包头阿卡”没有渡江,但曾经南下。
暗含着不同支系和不同哈尼族的亲疏关系。
2.哈尼族各支系地理位置文化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多种原因哈尼族开始有连三海的阿尼河流域迁移至不同地域。
其最终定居在澜沧江和元江两岸。
地理位置的不同并且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导致各各支系呈现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情形且支系众多。
民族服饰特色文化发展中地理位置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这样身处梯田地带,重峦叠嶂,山水相间,正因为这样德天独厚的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风格迥异的哈尼族。
他们善于歌舞,艺术造诣雄厚。
地理环境和生活劳作状态以及历史环境经历为今后的艺术文化创作产生了非常巨大的推动力!二、哈尼族头饰品涉及的风土人情哈尼族人民一直生活在鳞次比附的山间,由于山川阻隔长期处于相对比较封闭的情况,虽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却尤为完整的保存了风格独特的哈尼族头饰。
大多数情况,头饰的通常意义不外乎升华实际意义上升到审美装饰及象征历史文化传承的意义。
三、神奇自然的艺术服饰服哈尼头饰,据性别、年龄、季节、用途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各种类型。
艺术教育文章哈尼族服饰色彩语言浅析

艺术教育文章哈尼族服饰色彩语言浅析服饰的价值具有两重性: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其使用价值为服饰的物质内涵所决定,而服饰一旦作为一种审美的客体,人们对其以美的尺度加以衡量,则可见其审美价值。
使用价值是具体的,审美价值是抽象的。
而对于服饰色彩则更是在服饰审美中被视为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地域环境、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等等都是服饰色彩规律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众多少数民族服饰中,服饰用色最为大方的,笔者认为当属哈尼族。
摘要:西双版纳哈尼族服饰色彩整体呈现出以黑蓝色为主色调,在袖子、上衣后背、坎肩、腰带和绑腿上配以其它色彩装饰,而色彩、材质和造型是组成服饰的三个基本要素,在民族服饰的构成要素中,色彩扮演着服饰的第一构成要素角色。
在阿卡文化大热的趋势下,哈尼族服饰色彩所传达出来的色彩语言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章,西双版纳,哈尼族,服饰,色彩语言1哈尼族分布情况概述。
哈尼族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羌族,是南下的氐羌族与境内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族体,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僾尼、碧约、布都、白宏、锅锉、哦怒、阿木、多尼、卡别、海尼、雅尼、和尼等,他称糥比、糯美、各和、哈乌、腊米、期弟、多塔、阿棱、布孔、补角、罗缅、纠为、纠交、阿里卡多、阿古卡多、阿西鲁马、西摩洛等。
他们聚居在滇南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即红河州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县,思茅地区的普洱、墨江、镇沅、江城澜沧等县,西双版纳州各县和玉溪地区的元江县。
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自称其为僾尼人。
2西双版纳哈尼族服饰色彩特征及色彩寓意。
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妇女上着挑花短衣,下穿及膝折叠短裙,头饰繁富,未婚时裙子系得很高,紧接上衣,已婚则系得低些。
在这些服饰中有黑蓝色的土布衣,是靛染形成的,这就出现了其服饰色彩中的浅蓝色和深蓝色,而哈尼族从其他民族习得的扎染和蜡染也为本民族的服饰增加了其它色彩。
曾有人说“色彩是美的灵魂,服饰之所以多姿多彩,令人炫目,就在于色彩所赋予的神奇魅力”。
哈尼族服饰文化的文献综述

哈尼族服饰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李海霞学号:12012110106 专业:少数民族艺术)[摘要]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哈尼族的服饰文化从服饰文化的历史与文化、性别与身体、符号与象征、工艺与审美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分类概述,总结了哈尼服饰从遮羞蔽体之物到具有审美时尚的艺术品的全部研究成果及在目前状况下对哈尼服饰的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文化;文献综述一、引言哈尼族是聚居于中国西南地区及云南省周边国家的一个一个典型的山居农耕民族,古称“和夷”、“和泥”、“和蛮”。
哈尼族属于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元江和澜沧江之间,主要居住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南岸、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傣族自治县及新平、镇江、元江、绿春、金平等县,建水、石屏两县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哈尼族自称“卡多”、“雅尼”、“豪尼”、“百宏”、“碧约”、“欧哈”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技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服饰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哈尼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种消费类型,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与他们的社会习俗及其心理意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①哈尼服饰类型纷繁复杂,每大类型中又有若干亚类型,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花样繁多。
因此,不但能成为研究中国服饰起源、发展极有价值的活标本,也为证明中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共同渊源提供了左证。
“民族服饰是每个民族自然条件、人文背景、传统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综合作用里的结果,它的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蔽体保暖等功能之上,它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审美等诸多因素。
”②如何透过服饰的物质层面,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而探索巧妙隐藏其中的历史信息,使民族服饰研究成为民族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突破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及视觉语言符码研究王晓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玉溪函授大学 2010级思想政治专业学号:1015206005【摘要】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绚丽的民族。
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信仰等,尤其体现在服饰方面。
其服饰花纹、色彩、图案与款式等在该民族生产生活中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
各种佩饰,象征吉祥;自然图纹,记载历史;自然图纹,祈福求吉;动物图案,图腾崇拜;几何图案,自然山水;头饰变化,角色转变。
同时,其独具特色的服饰也是一种视觉语言符码。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视觉语言符码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由于长期的历史渊源,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活习惯和独具特色的服饰等。
哈尼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习惯、信仰等,尤其是服饰。
哈尼族的特定服饰,区别于其它民族,因此说是一种符码,而且是一种看得见的符码,我们称之为“视觉语言符码”。
语言是可以听读的,语言中的一句话都是由一个个的词构成的,哈尼族服饰作为一个整体,也是由“批加、怕常”等类似语言的一个个词汇组成,是可以像语言一样进行解读的。
就哈尼族服饰文化内涵及“视觉语言符码”作个粗浅的研究。
一、哈尼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哈尼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绚丽的民族。
她主要聚居在云南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的元江、藤条江、李仙江和澜沧江流域的红河、普耳、西双版纳、玉溪等州市,以及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北部山区,是一个典型的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
其族源与彝族同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
现分为哈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糯毕、糯美、昂倮、各和、腊咪、哈欧、期弟、西摩洛、多塔、布都、布孔、多尼、叶车、阿松、阿木、阿卡等20余个支系。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承载民族历史的有形文化符号。
哈尼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服饰是其特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
哈尼人认为:其祖先最初从水里出生,变成鱼,然后演变成两栖动物青蛙,再变成鸟,最后才变成人。
戴在头上的成排银饰,暗喻着浩瀚无垠的宇宙苍穹;穿在身上的银坎肩和银褂衣,以及挂满胸前后背的银链,表示财运绵延富贵满身;系于腰间的银鱼和银螺,既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特征,又是哈尼族生命起源与生殖崇拜的重要具象物,寄托了哈尼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哈尼族服饰花纹、色彩、图案与款式等在该民族生产生活中象征的文化内涵。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
(一)镶嵌着佩饰,象征吉祥佩饰是哈尼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挎包、项圈、手镯、耳环、银链、银梳、银币、银铃、银泡、银针筒、帽子、围腰、腰带等,多种多样,质地各异。
1、银泡缀饰是哈尼族服饰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除普遍使用的银饰外,海贝、羽毛、料珠、毛线、缨穗、骨针、绿壳虫等也用来作装饰。
在黑色的底布上镶钉银泡花纹图案,显得华丽朴实。
红河县哈尼族少女的鸡冠帽,就是用银泡装饰的效果,它们代表星星、月亮,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戴在头上与黑色朴素的服饰相配,银光闪闪,十分耀眼。
碧约姑娘的小帽,也是用银泡装饰的。
叶车女子的银质胸饰,银链之间每隔一段缀饰数条银鱼、银币,最下方缀饰银须,有掏耳勺、小刀、小叉等物件。
西双版纳阿卡妇女胸衣上有两块银牌,一块代表日,一块代表月,象征妇女的双乳,饰胸功能具体而明确。
哈尼族腊咪支系妇女头饰的帽箍,帽檐处大都用银泡镶钉成三角形图案,外包巾的各角也用银泡装饰是幸福、吉祥的象征。
2、绿春县的哈尼族哈欧妇女坎肩是双层黑土布,整个坎肩无任何装饰,只在领口上钉一菱形大银扣。
绿春县的白宏支系妇女胸前部位镶钉六排银泡,正中一枚是梅花形大银牌,显得朴素大方。
3、西双版纳阿卡妇女挎包,以黑色为基调,用红、黄、绿、白等颜色的丝线挑花成方形、菱形、回形、三角形、条形等图案,并在图案的角处镶钉银泡、草珠、海贝、缨穗等,形成五彩斑斓的装饰性挎包。
阿卡姑娘的头饰,奇异多彩,红色羽毛、绿壳虫、白骨针、银泡等均装饰于头部,红色羽毛是天界神鸟的象征,戴于头顶,会得到天神的保佑;绿壳虫是情侣亲手捕捉,白色牛骨是情侣精心磨制,具有爱情象征意义;银泡镶钉的数量是吉数,预示着姑娘的美好前程。
(二)自然图纹,记载历史祈福求吉1、记载历史哈尼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在其服饰上,却承载了其民族起源、迁徙、生活的文化印记,并彰显其民族特有的特征与个性。
元阳哈尼族妇女,在结婚时,都要陪嫁一顶帽子,叫“俄芭俄姆”,婚后,参加长辈的葬礼时都必须戴,死后更必须戴着才能入葬,帽上的所绣的纹饰,记载了古时哈尼族的社会等级:黑线代表头人,就是他带领着哈尼族一直征战和开创家园的。
红色代表贝玛,贝玛是一切哈尼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白色代表工匠,工匠制造一切生平劳动用具和武器,同时也是建筑房屋的工程指挥者,再下来为普通百姓,是开创家园的代表者;平时佩带的三角头巾,后系三根钉银泡的坠带,代表其居住的房子有三层,即今天仍能看到的蘑菇房,一楼关牲畜,二楼住人,三楼堆放粮食、谷种。
还有许多小草一样的图案,那是蕨类植物,说明哈尼族生活的地方是半山腰相对湿润的环境,将哈尼族的社会结构和生活起居都记载在其头饰上了。
元阳县哈尼族昂倮支系妇女寿服的头饰,也叫寿帽,记录了哈尼祖先几千年的迁徙史,整个帽边用彩色丝线绣有树形图案,代表着哈尼祖先的迁徙、发展史,是为了让亡魂能沿此路线回到祖宗圣地。
帽檐塔形图代表哈尼族历史上的三层人,即官人、莫批(巫师)、工匠;帽顶的圆形图案为天国,两边有梯子可达,帽后的缨穗长带象征天界、人间、地下三个层次。
2、祈福求吉元阳县哈尼族童帽,帽顶缀饰彩色绒球下垂银链、银币,寄托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吉祥平安。
金平县哈尼族缀缨系铃童帽,是用黑色的土布缝成帽形,帽檐一圈用红色丝线绣有猫头鹰的图案,帽顶缀银铃、缨穗以及避邪的小布包。
据说孩子头上有这些炯炯有神的眼睛,夜行的鬼魅就不敢为祟了。
(三)动物图案,图腾崇拜动物图腾崇拜是哈尼族自然崇拜中的一种,是哈尼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崇拜对象丰富多样,其中以虎、龙、鹰、燕子、蛇、狗等动物图腾崇拜为主,并具有崇拜的起因、发展、崇拜的形式和方法以及民俗事象。
它是哈尼族最初的原始宗教文化之一,也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图案,也有采用各种吉祥物的图案,如龙、凤、白娴鸟、鱼等。
白鹇鸟是哈尼族神话中崇拜对象,白鹇鸟纹一般绣在衣服上和挎包上,主要流行于红河、思茅、西双版纳一带。
鱼纹状图案较多地应用于银链上,挂在叶车妇女的前胸,在哈尼神话传说中,神鱼创造了万物信仰。
哈尼族崇奉、爱护白鹇鸟。
传说古时候有位贫病老人卧于树下,白鹇鸟衔来妙药,拯救老人,然后飞向远方。
为纪念白鹇,老人用芭蕉叶作为鸟翅,模仿白鹇起舞,因而流传下来“白鹇舞”。
哈尼族把白鹇视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村寨搬迁时抱一只小白鹇鸟来引路。
梯田是哈尼族农业文明的创造。
白鹇鸟和梯田构成的图案,象征哈尼族智慧、勤劳和光明的前程。
(四)几何图案,自然山水哈尼族妇女的服饰因居住不同,服饰的图案纹样也不同,如元阳县和金平县哈尼族糯比、糯美妇女服饰,一身黑色的靛染衣裤,只在围腰、衣襟后摆底边、袖口、帽缘等绣蓝色锁边、滚边、山形、波纹形、三角形、回字形、蕨菜形、菱形等花纹,显得庄重典雅、朴素大方。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因居住不同,服饰的图案纹样也不同,如元阳县和金平县哈尼族糯比、糯美妇女服饰,一身黑色的靛染衣裤,只在围腰、衣襟后摆底边、袖口、帽缘等绣蓝色锁边、滚边、山形、波纹形、三角形、回字形、蕨菜形、菱形等花纹,显得庄重典雅、朴素大方。
元阳哈尼族少女服饰图纹以红、蓝、绿、白等线绣成枪托形、八角花形、凹字形、波浪形、心形等鲜艳花纹。
西双版纳阿卡妇女上衣整个背部是用红、白、黄、绿等彩色丝线挑花,图案有方形、菱形、回纹、三角纹、五角纹、格子纹、条纹、水波纹、锯齿纹等图案,整个袖子是用红、黄、蓝、白等色布镶拼成条状,袖口绣回形纹,绑腿用色布镶拼并在色布之间绣水波纹,使得整套衣服形成色彩斑斓、繁花似锦的效果。
新平哈尼族服饰,用彩色丝线挑花刺绣在衣袖、腰带、围腰、前襟、头带上,图案花纹大都是菱形、锯齿、条形、花纹、波浪纹。
(五)头饰的变化,角色的转变在人的一生不同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带来了生理上的变化,同时社会性别礼仪对其一生的约束也是分年龄段的。
哈尼族妇女的衣着,无论何种类型,其样式、色彩、质料、花纹等都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不同的审美要求。
元阳箐口的窝尼女童幼年时,戴猫头鹰帽,穿短衣,到16岁后上装要加“朵米”也叫尾巴即后披,而且在老人面前必须佩带后披,以视对老人的尊重,如果违反就被认为是不懂礼貌的野丫头,结婚后改短衣为长衣,男童幼年时戴土锅帽,成年后改戴青布包头。
绿春果作妇女的头饰是区别年龄的主要标志:头戴大花的是年轻姑娘,取掉彩带的是已婚的阿嫂,而只戴黑色包头的是老太太。
红河乐育的各和妇女穿青色左衽上衣,用六角形银泡及五色料珠,或镶于左衽,袖管绣成螺旋状,衣长及膝,下着长裤,袖口、襟边和裤脚边镶着淡雅的花边,未生育的妇女头戴“鸡冠帽”,生育后即改缠青色包头。
红河县的白宏少女梳独辫,将发辫缠绕到头顶,并戴上一顶装饰有银泡和花纹的青布平定帽,姑娘出嫁后,必须用一块青色土布制成的带子系于臀部上,生育后将头发梳成两股发辫,缠上蓝色三角帕,将发辫藏于帕中。
二、哈尼族服饰的“视觉语言符码”哈尼族男女均喜欢用自织自染的小土布做衣服,并且普遍崇尚黑色。
哈尼族服饰的“视觉语言符码”,从大的方面看,它区别与其它各少数民族,具有独自的特色。
其服饰以自织的青布服饰为主。
大部分地区哈尼族女子上穿左衽短衣,以银币、银珠和布纽做扣;盛装时外披坎肩一件,多系花围腰,腿缠绣花青布绑腿,在上衣的托肩、襟边、袖口和裤脚边沿上,多镶以彩色花边为饰。
从小的方面来看,同是哈尼族,各个分支都有各自不同的服饰。
如哀牢山上段地区的哈尼族女子喜欢佩载银耳环、耳坠和银项圈,以银链和成串的银币做胸饰,手腕上载银方镯、纽镯和龙镯。
再从小的方面来看,同一支系的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特定服饰。
如哈尼族女子的一生,至少有三次较大的服饰变更,也是其人生角色转换的重要标志。
孩提时期,尚未形成自我的审美心理,根据父母的愿望,在其童装的基本款式上加以打扮,也反映了其父母审美情趣。
一般来看,哈尼族童装的特点是简捷明快、符合儿童心理。
衣饰上绣制花纹多而鲜艳,佩饰较少,主要以动物的羽毛、狗牙、鹰嘴或银币作装饰,给人的审美趣味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蕾。
青春期的少女已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从生理和心理均处于爱美之心最强烈阶段,并体现在衣饰和饰物的佩戴上。
哈尼族女子的发型和头饰,有许多隐秘的文化内涵,知情人一眼就能辨认其少女、未婚、已婚、已婚未生育等人生重要阶段。
因此,发型和头饰成为一个女子不同人生阶段的重要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