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现代汉语颜色词“白”的文化内涵
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随着汉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被加入到汉语词汇中,其中一类被广泛使用的词便是由颜色词构成的成语。
比如红润、白洁等等。
红润和白洁是两个代表汉语文化的成语。
它们激发了我们对颜色的美好联想,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研究这些成语的文化内涵。
一、红润:表示美好
红润是一个由红色词加上润字组成的成语,代表美丽、美好的意思,这是因为红色在汉语中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
从古代就开始,红色就被用作重大场合的主色调,用来表示喜庆、热情和欢乐。
所以,当我们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就表示这个人非常可爱、温柔、和蔼可亲,也表示他有着英勇和勇敢的心。
二、白洁:表示属性
白洁是一个由白色词加上洁字组成的成语,代表着纯洁、纯净、爱护自然的象征。
白色在汉语中也有着独特而又重要的含义,它既表示纯洁,也代表诚实精神。
人们通常使用白色来表示清白,这就是为什么白洁这个词可以表示一个人具有忠实、清廉、纯洁的性格和品质。
三、总结
汉语中的颜色词成语,比如红润和白洁,在汉语文化中都有重要的文化内涵。
红润是表示美好,代表快乐,表示勇敢和英勇;白洁则表示属性,代表纯洁,表示忠实精神、清廉品质。
因此,在汉语文化中,含有颜色词的成语在表达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纯洁的珍视中都起
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本文以「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为主题,探讨中国文化中颜色成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基础。
颜色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每一个颜色均会传达深层的文化信息。
而颜色词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仅仅指代一种物质的颜色,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对该颜色的价值判断和文化情感。
因此,本文聚焦在现代汉语中颜色词成语的构成及文化内涵,着眼于从文化角度探讨颜色词成语的文化现象。
首先,可以从文字角度来分析现代汉语中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
颜色词成语的文字构成,绝大多数是由颜色词和在象征寓意上有关联的抽象词组成。
比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代表着未经改造的状态,而「青」则象征的是经过磨练和修正后的更高境界。
因此,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句成语就是在传达一种持之以恒、不断改进的精神。
另一方面,现代汉语中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从历史角度来分析。
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联想,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古代的「紫」一词就有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代表着权威和尊贵,代表着高层主宰者的特权。
正因此,古代正式文档上就多出现「紫」、「紫金」这样的字眼。
此外,文化背景也是现代汉语中颜色词成语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化中有着衍生出来的许多颜色传统以及其所暗含的文化信息,比如「红拂夜奔」这一成语,红色传达出的是勇敢和决心,再加上夜晚的气息,则是暗示着这是必须冒着生命危险的革命行动。
总的来说,中国的颜色成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传统价值体系,以及形成这种传统价值体系的文化背景。
此外,颜色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有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人们应该把握这些文化信息,深入理解中国文化中颜色成语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和精妙。
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

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引言颜色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感知,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用于描述颜色的词语,每个词语都承载着独特的语义。
本文将对现代汉语中的颜色词语义进行分析,探讨其语义特征与文化含义。
颜色词语义的基本特征在现代汉语中,颜色词语义的基本特征包括色彩、亮度和饱和度。
其中,色彩指的是颜色的种类,如红色、蓝色、黄色等;亮度指的是颜色的明暗程度,如浅色、深色;饱和度指的是颜色的纯度,如鲜艳、暗淡。
这些基本特征构成了现代汉语中颜色词语义的核心。
颜色词语义的文化含义现代汉语中的颜色词语义不仅仅是描述色彩的基本特征,还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含义。
一些颜色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着喜庆和祥瑞,黑色象征着悲痛和死亡。
这些文化含义与中国传统思想、宗教信仰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因此,在使用颜色词时,需要考虑其文化含义,以避免造成误解或冒犯。
颜色词语义的差异与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汉语中的颜色词语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差异与变化。
一些新词汇的出现,如粉色、绿茶色等,丰富了颜色词语义的表达;而一些传统的颜色词,如青色,虽然保留了基本特征,但语义上逐渐发生了变化。
除此之外,颜色词的语义还可能因地域、民族和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异。
颜色词语义在语境中的应用颜色词语义在语境中的应用是丰富和多样的。
例如,红色可以表示激情和爱情,在描述红色鲜花时带有浪漫的意味;黑色可以表示神秘和恐惧,在描述黑夜时带有诡异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广告宣传和视觉设计等方面,颜色词语义的灵活运用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视觉冲击力。
结论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的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语言文化,揭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颜色词语义也在不断变化与丰富。
在使用颜色词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其文化含义与语境,并在文化差异和个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解读和运用。
参考文献:1.李华. (2009). 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D]. 南京大学.2.王明. (2015). 中国文化中颜色词的象征意义[J]. 江苏社会科学, (5), 44-45.3.陈晓明. (2012). 中国汉字颜色词语的文化差异研究[J]. 外语研究与教学, (S1), 61-64.。
颜色在中西文化中象征意义的异同

颜色在中西文化中象征意义的异同摘要: 由于文化背境的不同, 英汉颜色词汇所表述的含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就五种主要的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背境中所体现的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关键词: 颜色;象征意义色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五彩缤纷的色彩,就没有多姿多彩的生活。
由于人类的共性以及文化相互渗透的作用,不同的民族常常会赋予某一种颜色相同的内涵。
比如,红色热情奔放,象征喜庆和激情;绿色是生命之色,代表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白色纯洁素雅,蕴含着圣洁无暇,纯朴自然之意。
然而,由于英汉民族的地理环境,文化渊源,每种颜色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会引发不同的联想意义。
因此,本文拟从英汉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比研究,来发现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红色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 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
它象征着吉祥、喜庆, 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 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 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 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 繁华、热闹的地方叫“红尘”;它又象征革命和进步, 如中共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 最早的武装叫“红军”; 它也象征顺利、成功, 如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 得到上司宠信的叫“红人”, 分到合伙经营利润叫“分红”等;它还象征美丽、漂亮, 如指女子盛妆为“红妆”或“红装”, 把艳妆女子称为“红袖”, 指女子美艳的容颜为“红颜”等。
汉语中, 红色也有消极的意义。
人们忌讳用红笔写信, 因为那是断绝来往的表示; 忌讳在办丧事或服丧期间穿红色服饰, 认为那是对死者的大不敬。
然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红色却含有贬义, 给人一种不祥的感觉,令人产生心理不快的情感反应, 成了流血、暴力、愤怒等的代名词。
这大概源自于西方古老的斗牛习俗, 因为斗牛时人们总是用红布来激怒牛, 以致使其暴发攻击力。
如: a red rag to a bull(激起强烈愤怒,暴力行为等), red- handed (沾满血腥的或当场的) , red- hot anger (非常愤怒), see red (大怒), red ruin (火灾), red alert (空袭警报)等等。
汉英颜色词“白”和“WHITE”的语义演变及用法比较的开题报告

汉英颜色词“白”和“WHITE”的语义演变及用法比较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颜色是人类感知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汇具有独特的语义及语言学习特点。
颜色词汇的语义演变是汉英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中白色词汇作为一个常见的颜色词素材,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语义演变及用法比较具有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汉英颜色词“白”和“WHITE”的语义演变及用法比较,主要包括以下目的:1.分析汉语中“白”色词义及其语义演变过程;2.分析英语中“WHITE”色词义及其语义演变过程;3.比较汉英颜色词“白”和“WHITE”的语义演变及用法差异。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综述汉英颜色词语言学研究现状,分析汉英颜色词的语义特征及其语义演变;2.分析汉语中“白”色词义及其语义演变过程,以“白”色词在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比较“白”色词在汉语中的用法差异;3.分析英语中“WHITE”色词义及其语义演变过程,以“WHITE”色词在古英语及现代英语中的使用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比较“WHITE”色词在英语中的用法差异;4.比较汉英颜色词“白”和“WHITE”的语义演变及用法差异,探索两种词汇在语义演变和用法上的异同。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及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汉英颜色词语言学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整合和分析,旨在深入探讨汉英颜色词“白”和“WHITE”的语义演变及用法比较。
在分析过程中,将通过比较分析法来寻找两种词汇在语义演变和用法上的联系和差异。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汉英颜色词“白”和“WHITE”在语义演变和用法上的联系和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丰富了汉英语言学研究领域,为颜色词汇的语义和语言学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2.加深对汉英语言学的认识,揭示了汉英颜色词汇语义演变及用法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研究提供参考;3.促进了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丰富了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
颜色词“白”修辞义及其生成

“ 白” 本指 “日光 的 白 色 ” , 对 “日光 ”人 们 首 先感 知 到 的 是 它 的 光 亮 , 由此 “白 ” 引 申出“ 光
亮” 、 “ 明亮 ” 。 _ 5 ] 2 《 玉 篇 ・白部》 : “ 白, 明也 。 ” 《 礼记 ・ 曾子 问》 : “ 当室之 白, 尊于东房 , 是谓阳
极 义项 的 明显 高 于积极 义项 。 关键 词 : 颜 色词 ; 白;修 辞 义
中图分 类 号 : H1 4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4 6 2 9 ( 2 0 1 4 ) 0 4 — 0 0 3 3 — 0 5
颜色 词 除表 颜 色义 之外 , 还 引 申 出不 少 “ 颜” 外 之 义 。这 种 “ 采用 旧 词 的 形 式 以 表 他 义 .往 往
情况。 关 于 汉语 “ 白” 的起 源 , 普 遍 的 观 点 是 “日光 说” ( 骆峰 、 潘峰等) 。“ 白” , “ 汉 语 中本 指 日光 的 白色 , 古 时候 人 们 根 据 对 日光 的 观 察 . 认 为 日光 最耀 眼时 为 白色 , 称 日为 ‘ 白 日’ , 后‘ 白’ 发 展 为 颜 色词 。 ” [ 4 I 3 “ 白” 在 甲骨 卜辞 里 已用 作 颜 色 词 了, 如: “白 羊 ” 、 “白 狠 ” 。 “白”除 表 颜 色 义 之 外, 还 衍生 出不少 修 辞义 。 “ 白” 修辞 义 丰 富且 派生 情 况 复 杂 , 普 遍 的观
一
、
“日光 ” 说 派 生 的修 辞义
1 . 亮: 明亮
颜色词“ 白” 有丰富的修辞义 。为 了对 “ 白” 修辞义的派生情况作一番全 面系统 的考察 , 我们 以《 现代汉语 词典》 ( 第 6版 , 商务 印书馆 ) 、 《 汉 语大字典》 ( 湖北 、 四川 出版社 , 1 9 9 2 ) 、 《 汉语 大
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

现代汉语含颜色词成语的文化内涵分析杨翠兰;高雪菲【摘要】颜色词成语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传统、文学艺术等密切相关,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含颜色词成语的来源、分布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对该类成语的深入理解,并且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了解,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期刊名称】《滁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0)004【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颜色词;成语;文化内涵【作者】杨翠兰;高雪菲【作者单位】青岛滨海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山东青岛266555;宁阳复圣中学山东宁阳27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现代汉语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轨迹,而含颜色词成语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传统、文学艺术等密切相关,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含颜色词成语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该类成语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有助于针对这部分成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这里,我们所说的“含颜色词成语”指的是含有颜色词、并且其词汇意义与颜色相关的成语,如“颠倒黑白”“紫气东来”等。
那些仅仅词汇意义与颜色相关、但不包含颜色词的成语不在我们的研究之列。
如“五光十色”这个成语,虽然其词汇意义含有“颜色鲜艳多样”的意义,与颜色相关,但它并不包含颜色词,因而不属于我们的研究范围。
现代汉语颜色词数量众多,为此,我们选取了由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制定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高、中频率颜色词以及既在古汉语中表颜色义又在成语中有突出文化内涵的12个颜色词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黑、白、红、黄、绿、青、蓝、紫、灰、褐、朱、赤。
我们以2002年由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制印刷出版的《新华成语词典》(收词8000余条)为研究范围,对含上述12种颜色词的成语进行了统计,获得含颜色词成语163个,并对其来源、不同颜色词的分布进行了考察,最后对含不同类别颜色词的成语内涵进行了分析。
关于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

关于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元素,而颜色词更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征。
本文就汉英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目的在于能够更好更为准确地使用颜色词的同时,进一步到达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基本颜色文化特征对比交际一、颜色词语的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词语又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
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色彩词语最能体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带有颜色的词汇时,要充分理解该颜色在不同地区和领域中的显著特征和具体内涵,切不可“望文生义”。
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颜色打交道。
大干世界的颜色种类无穷无尽,有各自的独特物理属性,在语言中也有鲜明生动的体现。
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
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数量不一,分类各异。
但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
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 red(~),white(白),black(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
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区别。
不同之处主要受到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的颜色在视觉和心理上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产生不一样的联想和象征意义。
下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几种主要颜色词进行一下对比研究。
二、颜色词语的翻译1.红色 (red)在任何一种语言内,词语都可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或有褒义,或有贬义,或者不褒不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颜色词“白”的文化内涵和构词浅谈
国关文传系1102班马维康20116222
摘要: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之一,词汇在思维和心理方面与文化关系密切,同一词在不同语言中含义不同,在统一语言中其内涵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现代汉语颜色词“白”作为基本词汇,具有较强的构词能力,从其颜色本义衍生出多种文化内涵,值得对此分析探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白文化内涵构词
前言:
“白”最初的本义专指颜色,指像霜或雪的一种颜色,与颜色“黑”相对。
在《说文解字》中对其解释为“西方色也。
阴用事。
物色白。
”经过时代社会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白”所指代的颜色具有了多种文化内涵,呈现出矛盾、复杂的特点。
在现代汉语中,“白”的含义主要有一下五种:纯洁和清白、光明与正义、死亡和凶兆、虚无和空白、奸邪与反动。
近现代以来又有中性化的趋势。
另外,“白”作为基本词汇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凡白之属皆从白。
”研究含有语素“白”的词汇意义,对分析颜色词“白”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正文:
“白”在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含义是多样、矛盾、复杂的,同时具有褒义、贬义两种感情色彩,由此也衍生出其他鲜明差异的各类词汇。
(一)褒义色彩的文化内涵:纯洁、清白、美貌
“白”最初是用来描述雪、霜、乳的颜色词,用“从入合二”的字形和“旁陌切”的字音表示霜雪在人眼中的视觉感受。
雪和霜是洁白无瑕、一丝不染的,没有弄脏、受到污染,由此引申出“白”的第一个文化内涵,即纯洁、清白。
老子《道德经》有云:“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
”由此可以看出在早期汉语中,“白”与“辱”是反义词,洁白与污黑、污垢词义相对。
“白”参与构成了白璧无瑕、洁白如玉、清白无辜、阳春白雪等成语,形容像雪、
玉一样的颜色,代表清白、无辜、高尚、圣洁的道德品质。
西湖岳飞鄂王祠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反映的即此义。
除赞美品德高尚外,“白”还用来形容皮肤白净、相貌姣好,与“皙”含义相近,在现代汉语中的白皙、白里透红表达的就是这一含义。
(二)褒义色彩的文化内涵:光明、正义、善良
“白”在反映的颜色方上与“黑”相对,形容一天中“昼”时段的环境颜色,如现代汉语词白天、白昼、白光、鱼肚白等,“白”象征着阳光、光明,由此引申出正义、善良的文化内涵。
屈原《怀沙》中“变白为黑兮,倒上为下”,用颜色词黑白来形容当时楚国政治势力的忠奸。
毛泽东在《浣溪沙》中形容新中国建立时也用“雄鸡一唱天下白”。
“白”所表示的“正大光明”的含义,在成语黑白分明、颠倒黑白、黑白混淆亦有所体现。
在现代汉语中,结合反腐倡廉的时代氛围,“白”拥有了光明磊落、不遮不掩的新词义,如白色收入与黑色收入、灰色收入相对,指通过公开、透明、合法途径获得的劳动报酬。
白道与黑道、白市与黑市相对,一黑一白代表着一正一邪,黑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
(三)贬义色彩的文化内涵:死亡、凶兆、悲凉
与其褒义色彩相比,在现代汉语中,“白”更多带有的是贬义色彩,其参与构成的词汇数量也更多。
其中最基本的涵义中就是死亡、凶兆,这深受中国阴阳五行传统物质观的影响。
按照阴阳五行学说,白色在五行中与“金”相对应,金对应的方向为西方,对应的季节是秋季,对应的五音是商。
欧阳修《秋声赋》中解释为:“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西方为太阳下落之处,象征着一天中生命与活力的终结;秋季是自然界一年中生命由盛转衰的时期,使人易产生悲凉凄苦之感。
秋是金相对应的季节,常与刑罚、征战相联系,“秋官司寇”,“沙场秋点兵”。
而白色给人的感性认识中亦有苍白、无血色、生命力枯竭、病态的成分,所以白色顺理成章地成为死亡、凶兆、悲凉的象征颜色。
自古至今家有丧事都称“白事”,与表示喜庆的“红事”相对应;出丧时亲人身着白衣(古代称作“缟素”、“縗絰”),戴白帽、穿白鞋、扎白花和白色腰带、打白幡,搭设白色灵堂。
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白色消费”(用于丧葬的花费)、“白色经济”、“白事通”
(对丧葬业务精通的人)等新名词。
在古代将西方神兽白虎视作凶神,并将给丈夫带来厄运的女子称作“白虎星”,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白色的畏惧和厌恶。
(四)贬义色彩的文化内涵:空白、虚无、徒劳
白色带给人的另一视觉感受就是空白和虚无。
在形容个人内心空洞时用“像一张白纸”,《红楼梦》中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预示贾府最终的彻底衰败。
“白”表示没有任何附加物,如现代汉语中的白卷、白饭、白开水,成语中的一穷二白、白手起家,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仍以中性为主,但由此引申出无功名、无阅历、没文化的贬义内涵。
如形容平民为白衣、白身,讽刺缺乏文化涵养者为白丁,贫寒之家住白屋,称呼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为白面书生等。
由“空白”引申出的第二个贬义内涵,是形容做事付出努力后没有效果和成就,是徒劳、徒然的。
如现代汉语中的白费力气、白干、白跑、白辛苦、白白等,都有费力不讨好、功倍事半的含义,这里的“白”做副词,但其贬义仍来自颜色义。
相反,“白”做副词也形容做事没有付出相应代价,未曾支付报偿,如现代汉语中的白吃白喝、白住、白给、白送、白食等,但体现出的仍是贬义。
基于空白、虚无的含义更进一步,就产生了贬义色彩更为浓厚的意义。
如白眼,与青眼相对,用眼珠中白色部分看人,表示对人的轻蔑和鄙视。
再如白痴,用来形容愚笨、不懂事的人,带有明显的侮辱色彩。
“白”还引申出失败、失利的含义,如战争中失败的一方常举白旗投降。
(五)贬义色彩的文化内涵:奸邪、狡诈、反动
白色另一主要贬义,即奸邪和反动。
前者来源于古代戏剧,后者源于近代政治斗争。
如在京剧中,戴白色脸谱的一般饰演奸诈、多疑、狡黠、阴险的角色,如曹操、赵高、严嵩、秦桧等反面角色,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奸臣”的符号化代表。
除此之外,饰演老人、太监、僧侣的一般脸谱也以白色为主,表现其地位低下、老态龙钟的形象。
现代汉语中的唱白脸、小白脸都是贬义词,体现了对戏剧文化传统的继承性。
白色的反动含义,最早源自外国,经过中国近代革命斗争历史现已完全融入到汉语词汇中。
白色与象征革命、进步的红色相对,成为保守、反动、残暴的象
征颜色。
最早采用红白相对的是法国,用来形容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被镇压后的统治氛围。
白色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专制独裁、勾结外国、残酷镇压人民运动、舆论控制、四处搜捕导致人人自危等。
进入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因白色为沙皇专用颜色,所以称当时与苏俄对立、拥护沙皇统治、得到外国支持的武装力量为白军、白匪;苏俄崇尚红色,称自己建立的政权为红色政权,武装力量为红军,与白军相对。
白色由此成为革命、进步的对立颜色。
中国大规模使用借自借苏联,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用来指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执政期间实行的恐怖统治,除因蒋介石政权镇压革命、反动独裁之外,亦与其青天白日党旗有一定关联。
文革中对“反动学术权威”也被冠以“拔白旗”、“白专道路”等贬称。
现代汉语中的白区、白军、白匪、白色恐怖、白狗等词汇,其贬义色彩亦来源于此。
(六)白色在当代感情色彩的中性化趋势
步入现代后,白色的感情色彩逐渐趋于中性化,主要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白色具有高雅纯洁、纯真无邪,正直、廉洁、诚实,高尚、有教养,幸运、吉利等褒义,自近代以来,受西方形象,在结婚仪式上新郎一般着白西装,新娘穿白色婚纱,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忠贞,但亦受“白头偕老”传统思想的影响。
另一影响源于实用主义,运动员出于透气、减少吸热、避暑的考虑,一般穿白色运动服;医生、护士和科研人员由于工作需要,为了保持洁净、及时发现污染物,一般也穿白色工作服。
现代汉语中用“白大褂”表示医护人员,感情色彩为中性;而“白衣天使”为褒义词,赞美他们纯洁、善良、富有爱心,对他们救死扶伤的精神表达敬意。
结语:
“白”作为颜色词,通过人为建立关系的方式用来形容霜雪的颜色,并被赋予了种种文化内涵。
在现代汉语中,白色含义复杂多样,在拥有纯洁、光明、正义等褒义的同时,也有表示死亡、徒劳、奸邪、反动的贬义。
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能反映文化内涵的部分,也是受社会和时代环境影响变化最快的成分。
白色所承载的褒义和贬义,与中国历史传统有关,也与近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密切相关。
作为拥有强大构词能力的基本词,“白”在现代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此追根溯源,理清各类词汇之间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对研究现代汉语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许慎,东汉
2.《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北宋
3.《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2000年
4.《楚辞校释》,王泗原,1990年
5.《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