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妇女的服饰(最终文章)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最终文章)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最终文章)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

——以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妇女为例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内容丰富,绚丽多彩,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哈尼族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的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尼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特点西双版纳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一、民族简介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的元

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以及西双版纳州。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并有三种大的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一般不能互相通话。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哈尼族交流日益增多,甚至于有些不同地区的哈尼族之间开始相互通婚,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文化相互交融,所以,到后期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族也能相互交流了。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区地带,四季气温差别小,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于水稻生长。因为哈尼族多居于气候凉爽的高山或半山腰,因而哈尼族的服饰面料选择吸热性较强的黑色作为基本色调,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颜色,形成色彩斑斓、意趣生动的服饰文化。由于历史上哈尼族大聚居小分散,族际互动半径很小,从而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服饰文化特征,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分支,其服装款式不一,装饰审美用意也不同。

二、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不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①解读哈尼族服饰.民族

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绩的缅怀和记述。

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以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原则。哈尼族崇尚黑色,哈尼族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这是其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沉重感和审美的心理要求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程度及其他们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梯田稻作农业所决定的。哈尼族以梯田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一习俗也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

三、服饰的组成部分

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妇女服饰从头到脚可分为四个部分:“坞却”(帽子)、“帕横、拉下”(衣裳、胸衣)、“批滴”(裙子和“克本”(护腿套)。

1、“坞却”(帽子)

哈尼族服饰中所说的“坞却”其实就是帽子,各个地方由于语言的不同,对妇女所戴的帽子的叫法也会有所不同,而“坞却”是西双版纳州对妇女所戴帽子的一种统称。

“坞却”这一种帽子的缝制方法很复杂,缝制一顶帽子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帽式主要有圆形、瓦形、尖顶形三种。每一

种帽子上的装饰品特别多,都是以彩线、彩珠、彩色羽毛等加以认真装饰。有些家庭富裕的妇女会用银制的饰物来装饰帽子,如银链、银币、“银泡”,而家庭不富裕的通常只会用铜制的饰物来装饰,但不管是银制的还是铜制的装饰物的形状都是相同的,只是材质的不同而已。不管用什么来装饰,帽子都会变得很重,所以妇女们不会频繁的戴帽子,而且就算是戴帽子的时候时间一般也不会很长。这种帽子通常只会在出嫁或者上新房的时候戴,而且戴这种帽子的都是已婚的妇女。

2、“帕横、腊霞”(衣裳、胸衣)

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妇女穿的“帕横”,也就是衣服,均以自织的黑色土布作面料,缝制成无领的对襟上衣,上衣无扣,穿着时两襟会敞开,里面通常会穿白色的衬衫。上衣的两襟上和后背下摆上装饰的东西较多,前襟的两边都会有规律的钉满“银泡”、银币和贝壳等装饰品。而衣服后背的下摆上则会缝制上用彩色丝线有规律的绣满各种图案的布条,但是因为缝制布条的妇女缝绣手艺特别娴熟,缝制上去的布条根本就看不出来是缝补上去的,反而像是直接在衣服上刺绣出来的。

上衣一般分着无袖和长袖的两种。无袖的衣服之所以说是无袖的是因为衣服的袖子只到肩膀,这种就相当于没有袖子,像马甲一样;长袖的则是长到手腕处,长袖的衣服一般袖子是用黑、红、绿、蓝、黄、白色的布料拼接而成的,而且还要严格的按一定的顺序拼接上去。拼接完成后的袖子就显得色彩斑斓,十分别致。无袖和长袖的衣服除

了袖子长短的不同,其它的装饰部分基本上都是相同的。

哈尼族服饰中的“腊霞”①则是我们常常说的胸衣,因为上衣在穿的时候两襟会敞开,所以妇女们在穿上衣时一般都会与胸衣配套来穿,当时,妇女们特别重视对胸衣的装饰,多用红、蓝、黄等不同颜色的布料制作。她们除了在胸衣上绣制各种图案之外,还会用银牌、银币、大小相同的“银泡”,按一定的规律钉满整个胸衣。但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们发现上衣与白衬衫配套穿戴也很合适,而且白衬衫并不需要她们费时费精力的制作,因此,她们都选择了上衣与白衬衫一起配套穿,所以,现在在西双版纳州很少能看到传统的哈尼族胸衣。

3、“批滴”(裙子)

哈尼语中的“批滴”是裙子意思。哈尼族的裙子都是短裙,而且都是黑色的,裙长只及膝头上方,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只有百褶裙和一般裙子之区别。百褶裙就是在染色完成后,把裙子的后摆用线一层一层的缝制起来,然后把裙子卷起来后进行保存,等过了一段时间后,裙子的后摆就会变得有褶皱,所以称为百褶裙。而一般的裙子就是在染色完成后,直接卷起来进行保存。

4、“久祯”(腰带)

哈尼语“久祯”即腰带的意思,我们平常使用的汉族腰带最主要是用来收紧裤腰,防止裤子往下掉的,其次才作为装饰物。而哈尼族的腰带则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腰带,因为哈尼族“久祯”首先最主①征鹏,杨胜能.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云南风物志从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

要的是用来装饰美化,其次才作为收紧或调节腰身的工具来使用。哈尼族的裙子本身就有调节腰身的绳子,如果觉得裙子的腰身不合适的时候,可以通过收缩绳子来调节大小,这时候腰带则只是当作装饰品来使用。“久祯”的底布料是哈尼族妇女自己纺织染色的黑色土布,首先,拿染色好的黑色土布,缝制成小拇指厚度的两块大小相同、长方形状的布料,然后分别把两块布的一端折叠起来缝制,但中间要留有空隙,足够一指宽的布条从中穿过。其次,用各种彩线把两块布缝制在一起,然后在布料上绣上各种精美的图案。第三,用线把彩珠串起来,然后把珠串缝补在布条的另一端上,使之垂直悬挂。最后,再拿一指宽的布条穿过前面留有的空隙,这样,“久祯”就制作完成了。

5、“克绑”(护腿布)

“克绑”①即护腿套,护腿套也是哈尼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阿卡”②妇女下穿短裙,小腿上套上护腿布,既保护了自身,也起到了重要的装饰点缀作用。

护腿布大致有两种式样,一是用黑、绿、蓝等彩色布拼接而成,两头边沿着意绣花。二是以黑布作底,用红、白、黄、蓝、绿等各种颜色的丝线绣出各种几何图案,并在适当的位置钉上珠子、“银泡”等,十分别致。哈尼族“阿卡”妇女的短衣短裙,从头到脚形成一种

①征鹏,杨胜能.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云南风物志从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

②“阿卡”,通常是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中的一个派系即爱尼族的自称

特殊的风格和韵味,再佩戴上银耳饰、项圈、彩色串珠等,整套服饰显得特别别致,清新悦目,具有很高的服饰审美价值。

四、总结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与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古朴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年龄、婚否、是否生育或婚丧喜事等在服饰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哈尼族服饰文化中,妇女的服饰显得尤为突出,创造这一丰厚文化底蕴的主体正是哈尼族妇女。哈尼族妇女勤劳善良,热爱生活,她们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模仿性,把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等形象用各种工艺手法运用到服装上,也能熟练地应用对称、平行、线条和色彩的搭配装扮自己。

除服装以外,各种佩饰在哈尼族服饰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最主要的是银饰,有银链、“银泡”、银扣、银戒指、银腰带、银项圈、银耳饰等等,各种银饰戴在身上适当的部位,使得姑娘显得华美富贵,再以彩色串珠,绣花背包等极富民族特色的佩饰,使得姑娘的头饰、胸饰、腰饰和脚饰浑然一体,色彩艳丽,充满着哈尼族特有的气息。

哈尼族的服装,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儿童、青年、老年时期穿的衣服各不相同,民间有“服饰三变”的说法。到了近代,由于棉纺品、中长纤维织品大量进入哈尼族聚居区,哈尼族穿黑衣黑裤黑裙的旧俗早被打破,哈尼族的衣服已是色彩纷呈。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汉族的服饰已被哈尼族人所接受,形成了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相结合的新潮流。

参考资料:

[1] 《思想战线》编辑部.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M].昆明: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2]索文清等.红河县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委员会.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

[3]哈尼族简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4]元阳县志[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

[5]毛佑全主编.哈尼族文化初探[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6] 毛佑全等编. 哈尼山乡风情录[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7]征鹏,杨胜能.新编西双版纳风物志.云南风物志从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4

[8]王清华.红河州志云南民族学会哈尼族研究委员会.哈尼族文化论丛:第二辑.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9]雷兵.哈尼族文化史[M].云南出版社,2002.2

[10]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中国民俗文化丛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11]张廷兴.中国民俗通志:服饰志[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2.1

[12]赵德文等编.墨江哈尼族风情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12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 1.源流与分布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 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 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价值

摘 要 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文化灿烂。自古至今蒙古族的服饰艺术都存在着较高的审美价值。从蒙古族的出现到后来的建立元朝, 一直发展到现在, 蒙古族的服饰在人民的心中都有一定的地位,现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蒙古族服饰内部却各具特色。服饰艺术是研究历史和民族风俗的宝贵实物, 从 蒙古民族服饰中, 我们可以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

目 录 CONTENTS Array 1 . 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2. 蒙古服饰的形成影响因素 3.蒙古族服饰蕴含的文化价值 4.蒙古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 5. 图片欣赏

01蒙古族服饰的组成

1.1蒙古族服饰的四个组成部分 01首饰 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 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 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 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 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 02 袍子 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 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 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 右衽。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 多以绸缎花边或虎、豹、水獭、 貂鼠等皮毛装饰。 03腰带 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 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 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 悍潇洒。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 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 美的身段。 04 靴子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 部件之一。蒙古人爱穿靴子,蒙 古靴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 根据季节选用。蒙古靴做工精细 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 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1.2内蒙古东、中、西部蒙古族服饰的区别1.鄂尔多斯的蒙古服饰主要 与特殊节日以及婚庆、丧葬 关系密切。在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服饰。其中包括款式、面料以及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2.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帽子、首饰和佩带品有男女老少之别。乌珠穆沁未婚或已婚妇女的装饰和发式也有明显区别。大多数乌珠穆沁部蒙古人偏爱白、蓝、棕、绿、黄色的蒙古袍。部传统蒙古袍的色彩具有一定的社会象征意义。1.鄂尔多斯 蒙古服饰 2.乌珠穆沁 蒙古服饰 3巴尔虎 部落蒙 古服饰 3R 3.巴尔虎蒙古族服饰从整体 款式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 蒙古民族服饰的特点和传统 风格。男子主要穿以蓝、淡 蓝、紫红、深棕色团花缎为 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克,夏 季穿白色单衫,系桔黄、黄 绿、灰蓝色绸类腰带,腰带 靠下腰系,以上提袍为美; 妇女则穿以红、紫红、绿色 绸缎为面料的长袍和特尔利 克,系紫红、粉红、淡绿色 绸类腰带,以靠上腰系腰带, 使袍子上部贴身为美。

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 姓名:胡云 学号:01号 专业:少数名族服装概论 指导老师:李凡

摘要:着重对哈尼族服装造型、服饰图案和配饰进行研究,归纳其服饰的审美文化:最后对哈尼族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造型,图案,装饰,审美内涵,设计应用. 正文: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名族之一, 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其中哀牢山区的元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哈尼族信仰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 一哈尼族服装造型: 种类: 哈尼族女性服饰形式多样,保留传统服饰特征较为完整,最能体现本民族特色。由于哈尼族大聚居小分散,历史上这一地区交通闭塞、大江大河、崇山峻岭相阻碍,族际互动空间很小,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反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文化特征。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其服饰款式不一,装饰审美用意也不同,因而哈尼族的民间服饰种类多样,异彩纷呈。 女性服饰可分类如下: 长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哈尼、堕尼、俄奴、糯比等分支。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左衽,长及大腿中部,有的甚至长及小腿部位,领口和袖口有特别的装饰。裤子一般都长及小腿下方,大裆大裤腿不分前后裆。部分款式在裤脚处采用贴布。绣花、

钉花边等工艺加以装饰和加固。 长衣长裙型服饰流行于碧约、阿松、卡多和惰塔等分支。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两侧腋下开叉,长及大腿中部。裙子一般长及腿根部位;这一类型的服饰,总体上看来装饰较少,其特点是宽松、朴素、戈方。 短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糯美、腊米、果觉等分支。此类服装上衣无领长袖斜襟左衽。在左锁骨和右腋窝下方,各钉一对纽扣。袖口、斜襟边沿和前摆边沿部位有装饰。有些款式在上衣上还加穿一件对襟坎肩,一般无扣,以银链、银币、彩色串珠等装饰胸前。裤子均为大裆裤,部位地区小腿上套绣制精美的护腿套。 红河县部门地区叶车妇女的衣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缘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平民,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无论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梳妆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女郎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男性服饰: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自己织染的藏青色土布为衣料,束绣花腰带,以白布或黑布包头,白叟戴瓜皮帽;有的地区的男子也穿右衽大襟衣. 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有哈尼、彝、苗、瑶、傣、回、拉祜、布依、壮、汉十个世居民族和尚未识别族称的芒人。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治州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里是天然的民族博物馆,迷人的文化大观园,红河哈尼梯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魅力的民族文化景观。 一、红河哈尼梯田简介 河哈尼梯田是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人民在一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文字史料记载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并留下了“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认命题”的著名诗篇。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梯田,集中连片最大的达上万亩,其中以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麻栗寨梯田,勐品梯田、牛角寨梯田最为著名。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蒸腾,满谷的云雾漂浮不定,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被誉为高原大海,空中水库。 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近万亩的梯田宛如一片波海,泛着粼粼波光,景色十分壮观。镶嵌在陡坡上的梯田,远看如天落碧波,侧看以天梯凌空,俯瞰似大地版图,气势磅礴,秀丽多姿,独具风韵,美妙绝伦,把山梁深谷组成一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共同构筑的良性农业生态是哈尼等各族人民利用当地特殊地理气候,变自然生态农业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和“自然冲肥”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保证每块梯田都得到充分的肥料和水量供给。

墨江县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绪言] 调查区:哀牢山中下段郁郁葱葱的林海中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距省会昆明340公里,是内地通往西南边疆的交通要冲。素有“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和“太阳转身的地方”之称。 目的:通过对墨江县现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分析, 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开发保护对策。 工作量:包括墨江地区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资料收集(文字、图片、影音、表格等)、数据处理、分析总结、报告文本材料的制作等。 调查人员: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08——温良梅 一、墨江县概况 1、地理位置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 , 地处东经101°08′~102°0′,北纬22°51′~23°59′, 北回归线与滇南哀牢相交处, 东及东南与红州红县、绿春县接壤, 南与江城县为邻, 西与宁洱县隔把边江相望, 西北与镇沅县连接,北及东北与玉溪市新平县、元江县交界。墨江距省会昆明市273 km, 距思茅163 km, 国道213 线和省道218 线( 楚江公路) 在县城交汇而过, 是昆曼大通道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塞, 素有思( 茅)普( 洱) 门户之称。图1 为墨江县地理位置图。

2、历史沿革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曾名"恭顺"、"他郎"。在两汉、三国、唐南诏、南北朝时为益州郡、粱永郡和银生节度地。宋大理国时期,先后为 威楚府因远部和马龙辖地。元代属元江路马龙部。明代开始明代开始设治。嘉靖十二年(1533年),以他郎寨长官司地置恭顺州(州治在今碧溪乡)。清雍正十年(1732年),改设为他郎抚彝厅,置流官通判。乾隆、宣统时,先后改为普洱府和他郎厅。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他郎县为墨江县。1949年1月7日墨江县城解放,1950年5月4日正式成立墨江县人民政府,1979年7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 3、人口民族 总人口36万,境内有哈尼、汉、彝、拉祜、布朗等2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其中哈尼族人口22 万人, 占总人口的60.8%,被誉为“哈尼之乡”。 4、自然环境 墨江位于哀牢山中段主脉以西的土石山区。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山势陡峭,重岩迭嶂。主要河流有把边江、泗南江、阿墨江、他郎河、布竜河、坝干河、那卡河、杩木河,简称"三江五河",均属红河水系。 县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春城中的春城"之称,上万只飞燕长年驻足于县城,与人和谐相处,为县城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被誉为"万燕之城"。四季温和,常年光照充足,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全年平均气温为18.3℃,全年降雨量平均为1338毫米。最高海拔2278米,最低海拔440米,温差大,是典型的立体气候。 5、墨江特产 墨江“麻脆” 墨江“麻脆”是一种独特的年货小食品,每逢春节前夕,墨江年货街上就出现制作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的小东西,它不是纸片做的儿童玩具,而是一种精美的民间手工艺食品,即用油锅炸后膨胀起来的供食用的墨过“麻脆”,它的特点是脆酥香甜,黏而不腻。其做法是,选用上等糯米浸泡后拌以甘蔗汁蒸熟,兑进“麻脆药”(一种藤子根揉出的汁液),将其舀成粑粑,捞成薄片,剪折成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图案,涂绘上红颜色,晾干后穿成串出售。

哈尼族民俗风情

哈尼族民俗风情 1. 源流与分布 哈尼族在我国为云南特有民族,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共有人口142.49万人,绝大部分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中间的山岳地带,其中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绝大多数,思茅地区、玉溪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也有分布,墨江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勐海县、景洪市、勐腊、新平等哀牢山境内的县份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此外国外有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纳西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和蛮”即专指哈尼族这一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乐山一带。唐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族有“卡多(卡惰)”、“窝尼”、“碧约(毕约)”、“白宏”、“叶车(奕车)”、“糯比”、“布孔”等自称和他称20多种,从《尚书》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代到现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作为统一名称。 哈尼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彝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比较接近,分为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之间差别比较大,包括十余种土语,不能互相通话。过去哈尼族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民居民俗

哈尼族山寨一般建在朝阳、开阔、凉爽并有泉水的山梁或半山腰,往往依山势而建,每寨少则几户人家,多则几百户。村寨周围有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云南红河大羊街乡哈尼村落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落之一,是哈尼支系人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叶车(奕车)之乡”。 哈尼族的住房风格较多地反映出农耕生活的特点,从建筑形式来看,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等几种类型。 蘑菇房:主要流行于滇南红河、元阳等地的哈尼族地区,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蘑菇房”结构特别,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其设计与建筑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冬暖夏凉。哈尼族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菇房”为一种骄傲。蘑菇房的屋顶为四个斜坡面,内部分三层:底层用来关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中间楼板层是“蘑菇房”的主体部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做饭、休息、会客均在此层,正中央是长年烟火不断的长方形火塘。 干栏房:分布在西双版纳州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多居于高山深谷间,山寨远处有青山绿水衬托,近处有排列整齐的橡胶树林相伴,村里果木葱笼,禽畜兴旺。爱尼人像傣族一样居住“干栏”式的高脚竹楼,有“拥熬”和“拥戈”两种结构。“拥熬”是一种地棚式的简易建筑物,依坡而建,房屋比较低矮。“拥戈”是一种“干栏”式楼房,外观模样与傣家竹楼非常相似,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柴木及杂物,上层则被分为男性成员的居室“波罗坡”和女性成员的住室兼作厨房的“拥玛坡”两部分。另外还在“拥玛坡”附近建有几间子房“拥扎”供成年儿子居住,家中有几个成年儿子,就建有几间子房,合称为子母房。 3. 服饰民俗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等12个世居少数民族。 一、傣族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群。据傣文书籍记载,公元前8世纪前后,开始迁入景洪地区。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明确记载。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茫蛮”、“白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夷”;清代以来则多称“摆夷”。在景洪,因居住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某些差异又分别称为“水摆夷”,“旱摆夷”和“花摆夷”。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为“傣”。但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傣泐(水傣)、傣讷(旱傣)、和傣雅(花腰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景洪市,傣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景讷乡、普文镇、勐旺乡。2011年,傣族人口为139799人。 二、哈尼族 哈尼族源于古代西北部羌人。早在隋、唐、宋、元、明、清

时期,哈尼先民就以“和夷”、“和蛮”、“和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献记载中。据考察,公元7-8世纪时,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南迁,经沅江、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地区。哈尼族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内部分为吉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等支系。景洪哈尼族自称为“阿卡然”,汉族称哈尼族为“阿卡”,傣族称哈尼族为“卡戈”。1953年7月15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哈尼族自称“雅尼”译为“僾尼”,统称为爱伲族。国家正式进行民族识别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景哈乡、勐龙镇。2011年人口为71495人。 三、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战国时期向南迁徒,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公元10世纪以后,拉祜族又继续南迁。景洪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江县迁入。拉祜族自称“拉祜”。他称有“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关于“拉祜”的称谓记载,始见于《云南通志》卷二十四:“喇乌,临安、景东有之”。“喇乌”即今“拉祜”,之谐音。景洪拉祜族自称“拉祜”,傣族称之为“目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勐龙镇、嘎洒镇。2011年人口为11744人。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 学时:36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开课部门:旅游系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帮助学生熟悉中国各名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客源地民俗的了解。按照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理论以够用为度,注重反应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教学中围绕岗位群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强调可操性,注重方法训练,为学生今后在旅游行业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章共十二章内容,包括民俗的基本概念、汉族民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英语国家民俗、拉丁语国家民俗、日耳曼语国家民俗、斯拉夫语国家民俗、伊斯兰教国家民俗和佛教国家民俗。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如下: 绪论 了解民俗概念、分类和基本概况;了解民俗和旅游的关系 第一章汉族民俗 了解汉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汉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二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了解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满族、朝鲜族、蒙古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三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要求学生了解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四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上) 了解彝族、白族、哈尼族的基本概况;掌握藏族、白族、哈尼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五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下) 了解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六章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了解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七章英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英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英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八章拉丁语国家民俗 了解拉丁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拉丁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拉丁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九章日耳曼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日耳曼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日耳曼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日耳曼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章斯拉夫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斯拉夫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斯拉夫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斯拉夫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一章伊斯兰教国家的民俗 了解伊斯兰教的民族构成;熟悉伊斯兰教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伊斯兰教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二章佛教印度教国家的民俗 了解佛教、印度教民俗的构成;熟悉佛教、印度教的民俗习惯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的重点为中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难点是各民族民俗的形成背景。

蒙古族服装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装服饰特点 2009-12-01 鄂尔多斯蒙古族鄂尔多斯蒙古族服饰主要由服装、头饰、挂饰三部分组成,特点是色泽鲜艳、款式考究、不显臃肿。地域特征非常明显,最主要的是保留了蒙元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是蒙古服装中高尚典雅、热情豪放的民族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科尔沁蒙古族科尔沁蒙古族服饰的突出特点是头饰、坎肩、绣花。科尔沁蒙古族妇女头饰由两条缀珊瑚额箍、银质簪钗(一横,二竖、二托钗)和垂链组成。 科尔沁蒙古袍满袍的绣花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历史上科尔沁妇女大都善于绣花,而且清宫里也有过很多科尔沁绣花女,绣出很多美丽的服饰。 乌珠穆沁蒙古族乌珠穆沁蒙古族是蒙古民族的一个古老部落,这个部落一直以服饰华丽而闻名。乌珠穆沁蒙古族的服饰多采用绣有纹饰的红、绿、蓝等多种颜色的布料制成,领口和袖口宽大并装饰有他们喜爱的吉祥图案。 在乌珠穆沁地区,蒙古族妇女不戴帽子,常用红、绿绸缎缠头。乌珠穆沁人的蒙古袍比别的地区的要显宽大,长袖高领,钮扣在右侧,衣边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腰带多为绸、缎布料,颜色与袍色协调。男子扎腰带,把袍子向上提,显得精悍潇洒;而女子则把袍子向下拉展,显得苗条矫健。 巴尔虎蒙古族巴尔虎蒙古人的服饰从整个款式风格上看,较多保留着古代蒙古民族的服饰特点和部落服饰的传统风格。巴尔虎蒙古人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的长袍,男子靠下腰系腰带,以上提袍为美;妇女则以靠上腰系腰带,以贴身为美。陈巴尔虎人穿有开衩长袍,新巴尔虎人则穿无开衩长袍。(内蒙古日报)(E09) 蒙古族服饰特点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蒙古袍的特点: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 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 蒙古族服饰特点四季都穿长袍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 蒙古族的服饰,因性别和年龄而异。中年男子冬天穿大襟皮大衣,布面以黑、蓝为多。无布面的.一般在衣袖和衣边用黑布或蓝布加缝约三指宽的布边,有的用...??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

蒙古族女子服饰形制与特点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众多民族中的一个,拥有着古老而十分具有特色的蒙古民族风俗习惯,众人皆知的蒙古长调就是别具特色的蒙古民族文化特点的代表之一。更加值得一提的就是蒙古民族的服装配饰,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是独具匠心的。由于蒙古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长期生长在草原上养成的生活习惯,造就了蒙古族独特的服饰文化,主要体现在特殊的服装形制上、独特的色彩运用上以及精致的配饰上。 一,蒙古族服饰文化背景概述 1.1蒙古族的生活地域性与地域特点 蒙古族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从生活方式、地理位置、文化特征、物产贡献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蒙古族由于长期居住于我国的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正北方,以及西北,都有蒙古民族的身影。因为东西地域阔度较大,低于比较辽阔,使得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不同地域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他们的生产生活极具特色,自古以来以畜牧业为主,游牧生活使他们需要经常迁徙,所以在衣、食、住、行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内蒙古民族文化。 1.2蒙古族服饰产生的环境特点 服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最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团体的象征与表现物。不同的民族在各自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与文化熏陶环境中都会形成属于他们本民族自己的独具匠心的服装配饰文化。 蒙古族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且已经形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服饰文化,蒙古族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少数游牧民族,经常放牧在草原上,所以就需要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睡在草地上放牧。宽大的蒙古袍既可以当被子也可以当褥子,这是蒙古袍的实用性。游牧民族服饰的特点为:窄袖宽身长袍、束腰带、穿合祷、登皮靴。这种装束比较适合北方的自然环境。 比如男袍比较宽大,缠在腰间的腰带传统的有一尺多宽,四米长,这是因为有几个作用:第一是为了美观,宽大的蒙古袍系上腰带卓显蒙古族男子彪悍魁梧的身材,第二蒙古族是马背民族,马是蒙古人的伙伴,狗是蒙古人的伴当,长期颠簸在马背上容易造成内脏损伤,所以腰带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保护五脏六腑。第三,蒙古族的服饰主要是以蒙古袍和长裤为主,装载日常用品就需要有空间存放,腰带系在腰上面就可以把东西直接从蒙古袍右侧开襟的开口处放进去,在胸膛和肚子形成一个“兜子”。 二,蒙古族女子服饰特点

民族舞教程: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教程: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白鹇舞节秧都芒鼓舞帽子舞竹筒舞棕扇舞 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尚书。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个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山与蒙 乐山一带。唐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 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哈尼”一名首见于清·康熙《蒙自县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 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均在哀牢山境,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建水、 景谷、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玉溪、通海、石屏 等二十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国外有一万一千余人,分布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自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糯比、糯美、各和、腊米、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 堕塔、布都、布孔、阿木、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多数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一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种 方言,包括十余种土语。无书面文字。 哈尼族分布的广阔地区,海拔约在800米至25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 栖息着鹿、风猴等珍禽异兽。南糯山,是产普洱茶的五大名山之一。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山腰之中,土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 背靠丛林,四周种竹子和棕榈树。哈尼人开垦的梯田,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社交自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 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方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 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至今沿袭着祭寨神、祭山水、祭谷娘等习俗。哈尼族主持祭祀庆典活动者称为“莫批”,每寨 一人,从本寨最早的老户中产生,父子相传。另有“咪谷”和“尼玛”,他们在各种传统节日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用说唱及舞蹈向神祈祷,祝福村寨平安,并以说唱和舞蹈传播生产活动经验及伦理道德和 神话传说故事。 哈尼族民间舞蹈,异彩纷呈。1984年初至1986年,在哈尼族地区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工作,收集到的哈尼族民间舞蹈有:祭祖先神 灵的舞蹈四个;丧葬舞蹈十一个;节日庆典舞蹈十五个;婚嫁舞蹈三个;自娱情爱舞蹈五个;游戏舞(儿童舞)七个;巫舞四个。 以上舞蹈仅是各地哈尼族众多门类舞蹈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其 它舞蹈如玉溪市的“拾菌舞”、峨山县的“烟盒舞”、普洱县和易门 县的“葫芦笙舞”等,在当地哈尼族一些村寨中也有流行。 哈尼族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元江县它克村岩画有可辨图像一百二 十幅,其中有表现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像;有表现狩猎的组画;有众多表现母性崇拜的图像及符号。经专家初步鉴定,它克村岩画为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现在元江县哈尼族一些祭祀舞蹈的动作姿态,与原始岩画中的舞蹈图像很相似。 “打莫撮”是哈尼族盛行的祭祀性舞蹈。史料载,哈尼族“以十 月为一年,有周时之风。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最终文章)

哈尼族妇女的服饰 ——以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妇女为例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内容丰富,绚丽多彩,是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哈尼族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的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尼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特点西双版纳 哈尼族人多居住在云南省的西部,是一个开垦梯田种植稻谷的山地农耕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装服饰文化。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仅是简单的御寒防风蔽身之物,它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英雄业绩的物化态载体。哈尼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服饰文化可谓五彩斑斓,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哈尼族妇女的勤劳和智慧。 一、民族简介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边疆古老的民族之一,总人口125.4万多,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其中哀牢山的元

江、墨江、红河、元阳、金平、绿春、江城等县,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占当地人口的一半以上,占哈尼族总人口的76%,其余分布在无量山区、红河以东各县以及西双版纳州。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并有三种大的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一般不能互相通话。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哈尼族交流日益增多,甚至于有些不同地区的哈尼族之间开始相互通婚,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文化相互交融,所以,到后期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的哈尼族也能相互交流了。 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区地带,四季气温差别小,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于水稻生长。因为哈尼族多居于气候凉爽的高山或半山腰,因而哈尼族的服饰面料选择吸热性较强的黑色作为基本色调,并在此基础上辅以其他颜色,形成色彩斑斓、意趣生动的服饰文化。由于历史上哈尼族大聚居小分散,族际互动半径很小,从而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服饰文化特征,不同地区和不同的分支,其服装款式不一,装饰审美用意也不同。 二、服饰文化 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田农耕劳动,具有不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①解读哈尼族服饰.民族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我的研究报告研究问题: 为什么各个名族的衣服是不同的,男女服饰有什么特点 研究的过程: 1.观看各种关于少数名族的文化材料。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名族的服装。 研究成果: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

云南省民族情况简介

云南省民族情况简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声息繁衍之地,也是各民族沿横断山脉南北迁徙的走廊,少数民族成份居全国前列。因此,云南民族众多,人口在5000 人以上的世居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水族满族等25 个,其中独有少数民族15 个。少数民族人口1415.3 万,占全省人口的33.41 %。 一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的原因,各民族从聚居分布居住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一)全省没有一个单一的民族县(市),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云南特有的立体地形和气候条件,形成了各民族的居住特点。从垂直分布看,各民族居住地以山区为主;从平面分布看,又主要集中在农村山区边境及边远地区。全省没有民族成份单一的县(市),每个县(市)一般有5 -10 个世局少数民族,每个民族一般聚居在5 -10 个县。因此,全省共有8 个自治州,29 个自治县,79 个民族自治地方县和197 个民族乡,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长期以

来,云南各民族大杂居与小聚居交错,以村寨或村寨连片聚居,保持本民族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相互之间不易被同化融合,但又相互影响。 (二)新中国成立前,云南各民族还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等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被称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具有经济社会发展多样性的特点。 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之间乃至一个民族内部发展极不平衡,半个世纪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心和扶持下,经过云南各族人们的拼搏奋斗,曾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力水平极为薄弱的云南各民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采取特殊措施,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云南有4061 千米的国境线,与东南亚国家山同脉、水同源,16 种少数民族在云南和东南亚国家跨境而居,具有同源文化和亲缘民族的特点。

蒙古族服饰文化特点

我的研究报告 研究问题: 为什么各个名族的衣服是不同的,男女服饰有什么特点? 研究的过程: 1.观看各种关于少数名族的文化材料。 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名族的服装。 研究成果: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保安族: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1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色、绿色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要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哈尼族:

哈尼族崇尚黑色,擅长用蓝靛染布,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青布或白布包头。女子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红河等地妇女上穿右襟圆领上衣,下着长裤;墨江等地妇女上衣外套一披肩。下穿及膝短裤,打绑腿;版纳和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打护脚,也有着长筒裙或褶裙的。盛行银饰,无论纽扣、耳环、项圈、手镯和胸饰,皆用银制。衣襟、袖口、裤脚、腰带等服饰上,多有镶嵌的彩色花边和刺绣的花纹图案。 独龙族: 独龙族男子过去用一方毯批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结,下身穿短裤,惟遮掩臀股前后。女子用两方长布,从肩部斜披至膝,左右围向前方。男女皆散发,前齐眉、后齐肩,左右皆盖耳尖。两耳或戴环或插精制的竹筒。现在独龙族普遍穿上了布料的衣装,但仍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独龙族的佩饰颇具特色,男女均喜欢把藤条染成红色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男子出门必佩砍刀、弩弓和箭包;妇女头披大花毛巾,项戴料珠。独龙族纺织手艺较发达,所织麻布线毯质地优良,色彩协调,特色鲜明。 朝鲜族: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总结: 各个名族的服装代表了各自名族的特色,是中国文化的文化瑰宝。

红 河 州 情 简 介

红河州情简介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1o47′~104o16′,北纬 22o26′~24o45′,辖区面积32931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21公里,最高海拔为金平县西隆山3074米,最低海拔为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76.4米(云南省海拔最低点),山区面积占85%。辖4市9县(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建水县、石屏县、弥勒市、泸西县、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135个乡(镇),1285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450.1万人,有汉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瑶族、傣族、壮族、回族、布衣族、拉祜族、布朗族11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52%。 红河州州府设在蒙自市。早在公元前135年,西汉、东汉王朝在今红河州地区设置牂牁郡和益州郡,开始实施对红河地区的管辖。1949年12月,滇南人民行政公署在建水县成立,1950年2月,改称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于3月将专员公署驻地由建水迁往蒙自,1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区专员公署。1953年5月1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在元阳新街成立。1957年11月,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8年将省辖的个旧市划归自治州领导,自治州州府由蒙自迁移个旧。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红河州人民政府驻地由个旧迁移蒙自,11月18日,红河州举行了迁移庆典大会,标志着蒙自正式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新州府。 红河州有着优越的地缘优势。在10多亿年前,曾经是寒冷冰川、汪洋一片,至3000万年前方形成现在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地形以红河(元江)为界,分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东面属于滇东高原区,西面为横断山纵谷的哀牢山区。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内,为州内的主要山脉。北回归线穿越个旧市、蒙自市、建水县。河流分属红河、南盘江水系,主要支流有李仙江、藤条江、南溪河、曲江、甸溪河等。湖泊有异龙湖、赤瑞湖、三角海、大屯海和长桥海。蒙自、个旧、开远三市是全州人口聚集区和主要经济发展区,已经形成三市半小时经济圈,正成为全省继滇中城市群之后的滇南城市群,是昆明和越南河内两大城市的桥梁纽带,有着十分明显的城市带动效应。红河州历史上就是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1993年5月和11月,河口、金水河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开通,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特别是昆明至河口口岸全程高速化,以及昆明至河口电气化铁路将于2012年全线建成和云桂铁路的开工,为现代化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红河州将成为云南省三大物流中心区;河口、金平、绿春三县与越南接壤,国境线长848公里,河口口岸贸易额达10亿美元、贸易量达200多万吨、出入境人数近400万人次,是云南省最大的陆路口岸,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越“两廊一圈”战略和党中央、国务院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建设,将使河口跻身中国陆路口岸贸易量前4位。

哈尼族简介

【民族概况】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 车”、“阿木”等等。 [编辑本段] 【民族分布】 现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也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善开梯田。 [编辑本段] 【语言文字】 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 [编辑本段] 【民族历史】 哈尼族有许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自称的人数较多。另外还有糯比、糯美、各

哈尼族 和、哈鸟、腊米、期的、阿里卡多、阿古卡多、觉围、觉交、爱尼、多塔、阿梭、布孔、补角、哦怒、阿西鲁玛、西摩洛、阿木、多尼、卡别、海尼、和尼、罗缅、叶车等自称和他称。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本民族统一的名称。(李永燧、王尔松编著:《哈尼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29页。)对哈尼族的历史渊源,民族学和历史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①东来说;②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③红河两岸土著说;④“氏羌系统”南迁说。东来说以滇南地区部分哈尼族采用父子连名谱系追根溯源到南京应天府柳树湾,或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哈尼族与汉族的渊源同出一辙。两向族源多种文化融合说认为今天从事山居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下的北方游牧部落与云南高原北上的南方稻作民族——夷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农耕民族”。就族源论,“当是双向的、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与融合”。就文化论,是一种“南方夷越海滨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的高原文化的化合体。”(史军超《哈尼族与“氏羌系统”》,载云南《民族文化》1987年第5期)。红河两岸土著说以出土文物为证据,认为哈尼族系红河地区的土著,与西北高原民族毫不相关。(孙官生《论红河流域是早期人类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载《红河文物》1986年第3期。)“氏羌系统”南迁说是比较流行的观点。它认为哈尼族同今天云南省境内十几个彝语支系的民族一道,其主流均同源于古代氏羌部落族群。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籍记载,氏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