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服饰文化

合集下载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共3篇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共3篇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共3篇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1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哈尼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女性传统服饰独具特色,反映了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性格。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结构简单,布局紧凑,色彩鲜艳,富有异域风情,同时包含着深刻的符号象征意义,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由三件组成:上衣、裙子和围腰。

上衣是以布制成的袍子,袍子通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如黄、绿、红等,上衣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处会绣上凤凰、麒麟、花鸟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裙子则是直裆长裙,颜色也比较鲜艳,上面绣着各种图案,且通常是对称排列,象征着团结、和谐和美好的愿望。

而围腰是一个加强束腰的彩带,也是一种装饰物品,可以增加女性的优美曲线。

另外,哈尼族妇女的头饰和鞋子也很有特色。

头饰通常是用彩带、花和亮片制成的,可以固定头发,同时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

而哈尼族女鞋是以布或皮革制成的,鞋底呈弧形,鞋头微翘,绑带在腿上,舒适又美观。

其次,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中富含着丰富的符号象征意义。

首先是颜色的象征意义,黄色代表着金色、尊贵、神圣,绿色代表着勃勃生机、自然和生命力,红色代表着热情、喜悦和美好的愿望。

其次是花鸟等图案的象征意义,凤凰代表着吉祥、权力和美好的愿景,麒麟代表着吉祥如意和幸福,花鸟等图案则代表着生命力和生机盎然。

此外,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其它的符号象征,如阴柔之水、阳刚之火、男女之别、自然之神等,都可以在服饰中看到。

最后,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也反映了当地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哈尼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因此女性的传统服饰也体现了田园野趣和朴实精神。

同时,由于哈尼族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比较封闭,女性的穿着和家庭角色也显得比较保守和传统。

总之,哈尼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

它代表了哈尼族的历史和传统,也体现了哈尼族独特的人文特性。

同时,这种服饰中所蕴含的符号象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哈尼族文化的渠道。

哈尼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哈尼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教育厅重点项目(201202ZD068)。

[作者简介]李萍,女,广西靖西县人,百色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及其现代化发展。

哈尼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李萍(百色学院中文系,广西 百色 533000)[摘 要] 封闭的生存环境和滞后的社会发展使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色彩尚黑、款式短露、风格华贵是哈尼族传统服饰的主要特点,与其宗教信仰、梯田文化、历史发展、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关键词] 哈尼族; 传统服饰; 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82-02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的古老民族之一,世代生息在巍峨苍郁的哀牢群山之中,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与澜沧江中间地带。

哈尼族生存环境闭塞、居住之地山川阻隔、交通不便,这些使其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同时,哈尼族历史发展也比较特殊,直到近代,才进入封建社会。

封闭的生存环境和滞后的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外界因素对哈尼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与冲击,使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

“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1]308分析研究哈尼族的传统服饰特征,将有助于我们洞悉和把握哈尼族的历史文化。

一、色彩尚黑:原始宗教信仰的折射马克思曾经写道:“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为大众化的形式。

”[2]145服饰色彩作为服饰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它负载着历史和民族的痕迹,诠释着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认识和审美需求。

在服饰色彩的选择上,哈尼族有明显的“尚黑”倾向。

“尚黑”即以黑为贵。

黑色以及与黑色相近的青蓝色、藏青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哈尼族喜穿黑衣、青裤和黑裙,有些哈尼人的服饰从帽子(包头)到上衣、下裤,直至鞋的主体颜色都以黑色和藏青色为基调,哈尼族一般都用自己染织的小土布做衣服。

在哈尼族的传统中,服饰随年龄的变化而改变,但黑色系始终是贯穿他们服饰的主体颜色。

哈尼族传统服饰的概念界定

哈尼族传统服饰的概念界定

哈尼族传统服饰的概念界定哈尼族传统服饰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服饰文化。

它不仅是哈尼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哈尼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

哈尼族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哈尼族传统服饰主要包括头饰、上衣、下装、鞋袜等几个方面。

首先,头饰是哈尼族传统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女性通常会佩戴花环、发髻、发带等头饰,这些头饰不仅可以起到装饰作用,还能反映出哈尼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崇拜。

其次,上衣是哈尼族传统服饰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哈尼族男性通常会穿着长袍、长衫等上衣,而哈尼族女性则会穿着对襟、褙子等上衣。

这些上衣不仅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还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再次,下装是哈尼族传统服饰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男性通常会穿着裤子、裙子等下装,而哈尼族女性则会穿着裙子、裤子等下装。

这些下装不仅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还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最后,鞋袜是哈尼族传统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哈尼族男性通常会穿着布鞋、草鞋等鞋袜,而哈尼族女性则会穿着绣花鞋、布鞋等鞋袜。

这些鞋袜不仅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还注重细节和装饰,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哈尼族传统服饰的概念界定不仅包括其外在形式和内在内涵,还包括其与哈尼族人民生活习俗、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

哈尼族人民通过穿着传统服饰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他们将自然界中的花草、山水等元素融入到服饰设计中,使得服饰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

同时,哈尼族传统服饰也反映出哈尼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

在哈尼族人民的心目中,传统服饰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精神寄托。

总之,哈尼族传统服饰是哈尼族人民长期发展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它不仅是哈尼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哈尼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

哈尼族传统服饰:幼儿园文化教学案例

哈尼族传统服饰:幼儿园文化教学案例

哈尼族传统服饰:幼儿园文化教学案例导言在当今社会,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而幼儿教育应该是最佳的起点。

本文将以哈尼族传统服饰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幼儿园文化教学,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

一、哈尼族传统服饰概述1.1 哈尼族概况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等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他们的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哈尼族传统服饰特点哈尼族传统服饰讲究色彩斑斓、绣花织锦、线条简洁,体现了哈尼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在形式上以裙、褂、外袍为主,以纹饰为特色,在功能上则主要表现为婚丧嫁娶等仪式。

1.3 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哈尼族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它背后蕴含着哈尼族人民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理解,以及对传统的尊重。

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值得细细品味。

二、幼儿园文化教学案例2.1 选择哈尼族传统服饰作为教学案例的理由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而哈尼族传统服饰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备受关注。

引导幼儿了解并尊重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2.2 教学目标通过哈尼族传统服饰的教学,使幼儿了解哈尼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其对多元文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3 教学内容和方法(1)了解哈尼族传统服饰的特点,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

(2)进行服饰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增加亲身体验和参与感。

(3)结合儿歌、舞蹈等形式,增强幼儿对传统服饰的印象和感受。

2.4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的表现和作品,评价他们对哈尼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和理解程度,鼓励他们发表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见解。

三、总结回顾3.1 教学效果通过哈尼族传统服饰的教学,幼儿们对哈尼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认为幼儿园文化教学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传承,而传统服饰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哈尼族服饰样式

哈尼族服饰样式

哈尼族服饰样式哈尼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南部地区。

哈尼族的服饰样式独特多样,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哈尼族的男性服饰主要包括头巾、上衣、裤子和鞋子。

头巾通常是用红色或蓝色的布料制成,以平头的方式绑在头上,象征着哈尼族的身份和地位。

上衣一般是短袖的,用手工绣花装饰,颜色鲜艳。

裤子则是宽松的长裤,通常是黑色或蓝色的,有时会用白色的布条装饰。

鞋子一般是用皮革制成的,舒适耐穿。

哈尼族的女性服饰更加丰富多样。

传统的女性服装包括头巾、上衣、裙子、腰带和鞋子。

头巾通常是用大方巾或者长巾绑成的,颜色多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场合选择。

上衣一般是长袖的,用手工绣花装饰,面料也比较丰富,如丝绸、棉布等。

裙子是女性服饰的重点,多为长裙,一般有三层,最外层是用丝绸或者细绒布制成的,中间是用亚麻布或者棉布制成的,最里层是用棉布制成的,多是白色或者浅色,非常典雅。

腰带是女性服饰的点睛之笔,通常是用亚麻布或者细布制成的,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装饰。

鞋子一般是用布料和皮革制成的,款式简约舒适。

哈尼族的服饰还有一些特殊的装饰品。

男性和女性都喜欢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手镯等,这些银饰通常是由哈尼族的工艺师傅手工制作而成,非常精美。

女性还会佩戴发簪、发夹和发带,以增添华丽感。

另外,哈尼族还有一种特殊的饰品,叫做“花帽”。

花帽是用鲜花和树叶编制而成的,形状像一个小篮子,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哈尼族的服饰样式独特多样,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种丰富多彩的服饰不仅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技艺,也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

哈尼族的服饰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

通过服饰的选择和搭配,哈尼族人民展示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个性,同时也传承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哈尼族的服饰样式独特多样,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启迪,也为中国的多元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

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哈尼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哈尼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为标题,介绍哈尼族的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以及节日等方面的内容。

一、传统服饰哈尼族的传统服饰以手工织布为主,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长衫、短衫和裤子,女性则喜欢穿长袍、对襟衫和裙子。

他们还喜欢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等,这些银饰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民居建筑哈尼族的民居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多为木石结合的建筑形式。

哈尼族的传统民居多为木楼,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造型。

他们注重房屋的采光和通风,屋顶常常采用石板瓦覆盖,可以有效防止火灾。

三、风俗习惯哈尼族人民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和耕作。

他们重视家庭和睦,注重子孙的教育和培养。

在婚礼上,哈尼族人会举行隆重的仪式,包括纳彩礼、娶亲和婚礼宴席等。

在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中,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划龙舟、放烟花等。

四、音乐舞蹈哈尼族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多以农耕为主题,表现出他们对土地和劳动的热爱。

哈尼族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富有激情和节奏感。

在哈尼族的传统音乐中,常常使用竹笛、板胡、木鱼等乐器,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欢快的感觉。

五、节日文化哈尼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哈尼族的新年、清明节、火把节等。

在哈尼族的新年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如舞狮、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清明节是哈尼族祭祖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祭祀祖先。

火把节是哈尼族最具特色的节日,人们手持火把绕村庄跳舞,表达对丰收的祈福之意。

总结起来,哈尼族的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服饰、民居建筑、风俗习惯、音乐舞蹈和节日等方面。

哈尼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展现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崇尚。

通过了解哈尼族的文化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进程。

【传统文化】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又是民族特点

【传统文化】哈尼族服饰 哈尼族服饰又是民族特点

【传统文化】哈尼族服饰哈尼族服饰又是民族特点【传统文化】哈尼族服饰哈尼族服饰又是民族特点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将靛青染料放入一个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后开染。

染后将布浸泡在牛皮制作的胶水中,用清水漂洗晒干。

有些地区,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证色彩鲜艳。

哈尼族男子头裹黑或白色包头,老人戴瓜皮帽,穿对襟上衣和长裤。

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绳制作的木板鞋。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开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泡。

每逢年节或与姑娘约会,小伙子们把美丽的羽毛或鲜花插在头上。

澜沧一带的男子裹黑布包头,身穿对襟上衣,大襟镶两行银币,两侧绣几何图形。

女子的服饰各地各有特色。

红河地区穿右开襟无领上衣,以银币做纽扣,下穿长裤,着盛装时外加一件披肩,有的还系花围腰,打花绑腿。

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裤脚上,都铸有几道彩色花边,坎肩则以挑花搞边饰。

穿高筒尖头绣花鞋。

西双版纳和澜沧一带的妇女,下穿长及膝盖的卷曲短裙,踢护腿。

平时多赤足,喜庆节日快乐穿着绣花鞋。

女子剃发编辫,少女多雕辫。

岁数很大的妇女把辫子岩风头顶,用白或蓝布狩衣,或戴自造的帽子。

帽上正黄旗大银泡、料珠,或是头顶许多丝线编织的镂空。

也有的钟爱用银链和成串的银币、银泡并作胸饰,穿耳环和耳坠。

澜沧的妇女晴戴大银耳环。

节日的哈尼族妇女在靛青色的包头巾上,用五彩丝线刺绣出美丽的图案花纹,额前脑后还挂着一束束艳丽的璎珞。

上衣胸前缀满银泡、银纽,中间挂一块八角大银牌,小腿要包一块绣花布,上面扎一对用红色毛线制成的绒花。

哈尼族的男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摘掉头上的帽子,改用布包头,同时将牙齿染红,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

哈尼族少女用猪油抹发,梳成下垂的单辫。

女孩子到了一定的岁数,也要染红牙齿,系上围襟,戴上银饰,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参加“串姑娘”了。

哈尼族成年妇女多编成双辫,并把辫子织成在头上。

墨江部分少女系白或粉红色银线,婚后改系蓝色银线,系围腰的多寡就是区分女子与否成婚的标志。

哈尼族服饰文化的文献综述

哈尼族服饰文化的文献综述

哈尼族服饰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李海霞学号:12012110106 专业:少数民族艺术)[摘要]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哈尼族的服饰文化从服饰文化的历史与文化、性别与身体、符号与象征、工艺与审美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分类概述,总结了哈尼服饰从遮羞蔽体之物到具有审美时尚的艺术品的全部研究成果及在目前状况下对哈尼服饰的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哈尼族;服饰文化;文献综述一、引言哈尼族是聚居于中国西南地区及云南省周边国家的一个一个典型的山居农耕民族,古称“和夷”、“和泥”、“和蛮”。

哈尼族属于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元江和澜沧江之间,主要居住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南岸、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傣族自治县及新平、镇江、元江、绿春、金平等县,建水、石屏两县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哈尼族自称“卡多”、“雅尼”、“豪尼”、“百宏”、“碧约”、“欧哈”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特有的技能,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服饰是其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作为哈尼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他们经济生活的一种消费类型,不仅反映了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与他们的社会习俗及其心理意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①哈尼服饰类型纷繁复杂,每大类型中又有若干亚类型,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花样繁多。

因此,不但能成为研究中国服饰起源、发展极有价值的活标本,也为证明中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共同渊源提供了左证。

“民族服饰是每个民族自然条件、人文背景、传统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综合作用里的结果,它的它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蔽体保暖等功能之上,它还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审美等诸多因素。

”②如何透过服饰的物质层面,解读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而探索巧妙隐藏其中的历史信息,使民族服饰研究成为民族文化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突破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哈尼族服饰的装饰
哈尼族服饰的装饰和发饰是审美的需求,是 性别年龄的分别,男子头饰服装的装饰均简 单,头缠包头,身穿布衣而已,最多银币作 扣。
作为装饰,妇 女则不同,发 式多样化,装 饰物也因年龄、 婚嫁、生育、 节庆而不同, 哈尼儿童,不 分男女,装饰 多样,
少年及年轻姑娘编辫下 垂,头缠包头、佩戴耳 环、耳坠和项圈、胸饰 银链、银泡和银币、手 带银镯。
4、哈尼族服饰的款式
哈尼族服饰的款式设计 也以适应梯田农耕生产 为最主要原则。其男子 的服饰以紧身短衣、宽 松长裤、黑布包头为特 色。
哈尼族妇女普遍喜穿短衣长裤,上装短小紧身,下 半身轻松宽大亦便于劳动,长裤、长裙的宽松,易 于下田时穿脱和卷起,短裤则更加适合梯田农业生 产和亚热带气候。短衣斜襟无领,腋下一扣紧衣, 外配一坎肩,坎肩无扣;长裤为大腰、大裤裆、大 裤脚、直筒裤。上紧下松的服装特点,一是为在山 高谷深的自然环境中,上坡下坡行走方便;二是便 于梯田中的蔻生产,体现出哈尼族服装对于哀牢山 自然环境与梯田稻作农业的适应性。
已婚和生育后的 妇女编独辫和双 辫盘于头顶,覆 盖包头中,服装 上银饰渐少,但 仍绣有争艳花边,
老年妇 女辫发 盘顶, 衣着朴 素,几 近全黑, 无花边 少银饰
,节日之期,哈尼族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姑 娘们花枝招展,装饰盛于往日,走起路来, 浑身叮当作响,十分引人注目。
具有特色的哈 尼族服饰欣赏
一、哈尼族的简介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 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 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 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 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 “和泥”、“窝泥”、“阿泥”、“哈泥” 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 尼”、“碧约”、“卡多”、“豪尼”、 “白宏”、“布都”、“多尼”、“叶 车”、“阿木”等等。

• 叶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叶车妇女头 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对开式短袖土 布衣,无领无扣,由宽宽的五色腰带扎 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 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 衣服的件数。叶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 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她们下身穿黑色短裤,裤脚口打上适当 的褶纹,褶纹数与上衣数大致相等。大 腿以下全部裸露着。逢年过节,姑娘们 手上还带银手镯,胸前挂银链,腰的两 侧佩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铃铃作 响,颇有风韵。
• 豪尼儿童服饰
• 《---- 雅尼儿童服 饰
哈尼儿童服饰
腊咪女子服饰
期弟女子服饰
果作女子服饰
碧约妇女服饰
哦努妇女、儿童服饰
白宏妇女服饰
雅尼服饰一
雅尼服饰二
雅尼服饰三
哦努服饰
卡多服饰
果觉服饰
期第服饰
白宏服饰


二、哈尼族的服饰
1、各支系的服饰特点 2、哈尼族的服饰材料 3、哈尼族服饰的颜色 4、哈尼族服饰的款式 5、哈尼族服饰的装饰
1、各支系的服饰特点
布都支系 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
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 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 长丈余的腰带。 碧约支系
• 红河哈尼姑娘有的也佩戴鸡冠帽,其式 样接近彝族鸡冠帽;有的妇女则戴一种 额头正中缀满银泡、有弧线的三角形帽, 似鸡冠帽而略有变化,十分别致,不落 俗套:另一支系“奕车”妇女则常戴一 尖形披肩帽,穿无领开襟短衣和紧身短 裤,适于梯田劳作,精干健美。
• 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爱尼族是哈 尼族的一个支系,他们的服装、服饰是 该族七个支系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妇女 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短裙,裹护腿; 胸前挂成串的料珠。她们的头饰极为丰 富,不同年龄头饰颇有不同,共同的是 爱尼妇女每人都头戴一顶镶有小银泡并 饰有料珠的方帽。年轻姑娘在帽子四周 还绕着成串料珠,耳旁垂有两撮流苏。
2、哈尼族服装的原材料
哈尼族服装用料主要是自纺的靛染土布。 其纺织、靛染原料都来自于自家梯田及村 寨周边的经济林生产。
3、哈尼族服饰的颜色
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洁,将 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 黑色是哈尼族服饰的主色调。
黑色,对高山农耕生产者来说在保暖、耐 脏、耐磨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另外,这 一习俗也是申报地地理环境、社会生活的 封闭以及"避世深隐"的民族心理、落后的传 统原料和印染技术的客观体现。
哈尼族服饰无论在原料、色彩、款式、装
饰手法等,无不与梯田农耕生产密切相关。以 梯田农耕生产和梯田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意识形 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的改良、发展 均以反映梯田文化内涵、适应梯田生产需要为 原则。
哈尼服装上的装饰,是梯田农业的记录和
象征。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绣制的图案和银饰 的排列,就像层层梯田一样重重叠叠,埂回堤 转,而服饰中的"水车花"图案和护心镜上的螃 蟹、石蚌、鱼等都直接反映了其水的崇拜心理。
绚丽多彩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正面)配以色 彩鲜艳的花纹图案和银饰佩。为左开襟长尾衣,下 穿白褶裙。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背面)配以颜色鲜 艳的花纹图案。包头为数尺长的黑色头巾布,有穗 拖拉到背部。 卡别支系
哈尼族卡别支系(妇女)服饰多以黑色自织染 布作面料,为左开襟衣,在衣领和由右肩斜向左襟 绣有彩线图纹;以包头最有特色,其包头正面镶有 星图银泡,背面用彩线做成飘带装饰,左右两边缀 有一根银链。
布孔支系
哈尼族布孔支系服饰(妇女)分为首饰、 服饰和绑腿三个部分。首饰多为彩布包巾, 头巾上镶钉有银泡,左右用彩色毛线扎成飘 穗;服饰为士林布满襟衣裳,胸前挂一块由 硬布板上钉有银泡和一块多边花形银牌,下 穿短裆紧腿裤,裤腿边沿绣着犬齿花;小腿 套着绣花腿罩,腿罩上绑着多色彩线。
卡多支系哈尼族卡多支系来自饰(妇女)用黑色自织 染布作面料,包头为圆盘式镶边戴帽,配以 各种彩色花饰。上衣为左开襟服,绣以各种 色彩鲜艳的图纹和佩以银饰,下着黑色长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