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培养方案-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合集下载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自动化学院考博难度解析经验分享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自动化学院考博难度解析经验分享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自动化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清华大学自动化学院2019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符合《清华大学2019 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报考条件的申请人提交相关材料,依据考生申请材料的综合评价结果确定差额综合考核名单,经综合考核后择优推荐拟录取。

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论文博士等采取相同的办法同时进行。

一、院系简介自动化系成立于1970年。

为适应国家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清华大学于五十年代即设置了与自动化学科有关的一批专业,包括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1955年设在电机系)、自动学与远动学专业(1955年设在电机系,1958年6月并入自动控制系改名为自动控制专业)、热能动力装置专业中的热力设备自动化专门化以及后来的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专业(1956年设在动力机械系)等。

1970年5月,清华大学将一批有关的专业联合建立起国内第一个自动化系(初期名为工业自动化系),其人员主要来源于电机系和动力机械系两大部分。

参与组建的电机系单位包括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教研组、电子学教研组(原名工业电子学教研组)、可控硅元件及装置车间、电机系系机关以及少数由其他教研组抽调出来的教师;动力机械系的单位包括热工量测及自动控制教研组的绝大部分教师。

初建系时全系教职工共约20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4人,助教43人,还有1970届毕业生87人,此外还包括一部分基础课和政治科教师。

建系当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自1970年至1976年,先后招生6届,共1264人。

1979年7月,学校统筹进行专业布局调整,将原来在计算机系(即前自动控制系)从事自动控制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部分教师并入自动化系,加强自动化学科的理论基础,成立了控制理论教研组。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这一时期自动化系在学科建设和布局上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发展。

首先是完成了专业内容的更新,一方面继续巩固和提高在控制工程方面的优势,加强现代控制理论基础和其它新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不失时机的开展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普博研究生培养方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普博研究生培养方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普博研究生培养方案[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适用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12本方案适用于以下二级学科(方向):1、计算机系统结构网格与高性能计算CPU 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可信计算与系统性能评价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科学理论数据工程及知识工程计算机图形学、可视化及CAD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与VLSI设计自动化软件理论与系统量子计算及量子网络理论计算机科学3、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及机器人人机交互与普适计算计算机视觉与媒体信息处理二、培养目标与定位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本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较好地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与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1-2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有关研究方向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式1. 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必要时可由导师提名,经学位分委员会批准,聘请一名副导师。

也可由导师组织指导小组,报系备案。

副导师必须具有正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高级职称,指导小组成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2. 跨一级学科(或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并由学位分委员会审批。

3. 建立规范化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制度,按期检查培养环节的完成情况。

4. 导师应有适于培养博士生的研究课题和充足的研究经费。

导师(副导师或指导小组)应与博士生定期交流,关心博士生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促进博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四、培养环节与学位要求1. 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

清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清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方案

电子工程系概况为了适应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宽口径培养的需要,电子系的本科生按照电子信息科学大类招生,每年招生10个班,包括一个国防定向班。

电子系是清华大学学生人数最多的大系,招生质量也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选择到电子系就读的全国各省区市高考前十名的学生数十名,另外还有多名全国或国际竞赛的佼佼者。

本科生培养的专业方向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按照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方向。

同时培养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电子工程系的本科学生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具有成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人文精神以及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精神;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专业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学科,该领域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之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网络、电磁场与波、计算机及软件技术等理论为基础,研究各种信息的处理、交换和传输,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发展各种电子与信息系统。

以现代物理学与数学为基础,采用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电子、光子的运动及在不同介质中的相互作用规律,发明和发展各种信息电子材料和元器件、信息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集成电路和集成光电子系统。

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内容为: 1)各种信息如语音、文字、图像、雷达、遥感信息等的处理、传输、交换、检测与识别的理论和技术,卫星、无线、有线、光纤通信系统和下一代网络技术;2)电路理论、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及应用、系统仿真与设计自动化;3)微波、天线、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电磁波应用技术;4)计算机应用技术;5)物理电子与集成光电子学、纳米光电子学、光纤通信系统与智能光网络技术、新型显示和新型电光薄膜材料与器件、大功率高速电子器件、微细技术和信息光电子材料评价与检测技术等。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技术考博难度解析经验分享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技术考博难度解析经验分享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全国共有115所开设计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参与了2018-2019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浙江大学。

作为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自动化学院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清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控制科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应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而与各应用领域的密切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

本学科点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和军民结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它是20世纪最重要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其各阶段的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都与生产和社会实际需求密切相关。

包括本学科下设的七个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和"生物信息学"。

清华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十六个研究方向:081100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研究方向: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2 复杂制造系统建模、控制与优化,03仿真与虚拟制造,04 网络化制造,05导航、制导与控制,06 应用电子技术,07 自动检测技术,08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09 智能交通系统,10 网络化系统、决策理论与应用,11 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12 信号处理,13 生物信息学(A),14 海洋信息,15 生物信息学(B),16 网络化系统;能源、电力与制造系统优化。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电气工程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电气工程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清华考博辅导:清华大学电气工程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全国共有41所开设电气工程专业的大学参与了电气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排名第三的是西安交通大学。

作为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清华大学电气工程是属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本专业研究电能的产生、传输、变换和使用中的一系列学术和工程问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国有大中型电力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以满足电力生产实际的需要。

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坚实基础理论和深入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电气工程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五个研究方向:080800 电气工程博士研究方向:0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2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3 电机与电器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此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考试内容清华大学管理电气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专业面试+英语口语构成。

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综合考核形式为面试。

每位考生约30分钟,满分100分。

面试重点考查申请人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学术能力、学术志趣和英语水平(或日语、俄语水平)等。

综合考核安排在九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三、时间安排1.博士生申请在每年的8-9月和11月。

2.直博生(包括夏令营拟录取的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及部分9月份招收普博生的院系8-9月申请,9月中下旬考试录取,见当年招生简章及目录、招生说明、直博直硕招生要求。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博士培养方案发布日期:2010-11-06 21:14:39 浏览次数:863一、适用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学门类)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具有良好政治品质、拥有坚实宽广的理论与知识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博士生应能系统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重大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胜任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三、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原理λλ大学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λ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四、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3、博士生培养以学术研究工作为主,同时根据培养要求及学位论文的需要,继续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自主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

4、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担任一年工作量的助教工作(在职博士生除外),具体内容以聘任合同方式确定。

五、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本专业的博士生,应当对与本学科相关的研究文献有较全面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性质、内涵及功能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自己所从事方向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深入的把握,并能掌握国内外关于本专业最新的理论进展动态,将这些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之中。

熟练掌握1至2门外语。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构成普博生在读期间,各类课程的最低限度学分为:公共必修课程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10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总学分不得少于20学分(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直博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8(不包括自学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录。

本科或硕士阶段学习非教育类专业的学生需补修高等教育学、心理学专题研究两门硕士课程,补修学分不记入总学分数。

博士生培养方案-清华大学

博士生培养方案-清华大学

博士生培养方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一、适用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30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14本方案适用于市政工程二级学科二、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

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1、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和相关的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市政工程专业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市政工程学科和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中有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1、普博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15,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4,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6(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少于2),必修环节学分不少于5。

自学课程学分另记。

课程设置见附录。

2、直博生在学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29(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1,自学课程学分另记),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6,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8(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4),必须环节5学分。

课程设置见附录。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指导下作好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院(系、所)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执行计划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

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签字后送院(系、所)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

博士学位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学位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新疆大学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博士生姓名:
博士生学号:
入学日期:2012年9月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学科专业名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其并网技术
导师姓名:
学习年限:三年
制订培养计划时间:2012 年9 月30 日
填表说明
1. 本培养计划应按照新疆大学关于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和本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及博士生个人的实际情况,由博士生导师负责制订,并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执行。

2.本培养计划是对博士研究生进行考核、审核及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应在博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制定完毕并送交研究生院。

3.本培养计划按每位博士生制定,一式四份;研究生院、博士生所在学院、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本人各一份。

4. 本培养计划中所有填写的内容,均需打印。

备注: ①“课程类型”一栏,需填写: 1.必修课; 2.选修课。

②“授课方式”一栏,需填写: 1.讲授; 2.讲授讨论; 3.讲座讨论; 4.辅导自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化系攻读工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适用于2009级博士生)一、适用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1100本方案适用于以下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系统工程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 导航、制导与控制二、培养目标培养攻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研究生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他们做到: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

2、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在所在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具有健康的体格。

三、培养方式1、博士生的培养方式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培养博士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并使博士生通过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博士生的培养工作由导师负责,并实行导师个别指导或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一般不设副导师。

如论文工作特殊需要,经审批同意后,导师可以聘任一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担任其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副指导教师。

对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博士生,应成立有相关学科导师参加的指导小组,必要时可聘请相关学科的博士生导师作为联合指导教师。

3、副导师、联合指导教师经系主管负责人审查批准后,报校学位办公室备案。

四、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1、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A、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做到灵活应用,能够解决有关科学技术问题;B、掌握本学科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C、掌握本学科有关的前沿动态,在跟踪领域前沿的基础上提倡原创性的工作;D、掌握一定的交叉学科知识,鼓励开展跨学科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2、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A、普博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完成本学科规定的各项培养环节和要求,需获得学位学分不少于16(考试学分不少于11)。

自学课程学分另记。

相关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见附录。

B、直博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完成本学科规定的各项培养环节和要求,需获得学位学分不少于35(考试学分不少于25)。

自学课程学分另记。

相关学分要求及课程设置见附录。

五、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培养计划包括课程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两部分。

课程计划在入学三周内完成,经导师签字后报系业务办公室备案。

计划执行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变动,须征得导师同意后,在每学期选课期间修改。

修改后的课程学习计划,经导师及系主管负责人签字后送系业务办公室备案。

论文工作计划在导师指导下完成。

内容包括:研究方向、文献阅读、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

论文工作计划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直博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普博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

2、选题报告与资格考试博士生的资格考试结合选题报告主要以口试的方式进行,每学期组织一次,由博士生本人提交书面申请,业务办公室统一安排。

资格考试委员会由5~7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组成。

博士生首先要作论文选题报告,由资格考试委员会就选题报告内容、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学科发展方向及其它有关问题提问,对博士生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考核。

详见《自动化系博士生资格考试方案》。

选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可行性、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论文工作计划、发表文章计划等。

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以书面形式交系业务办公室备案。

在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中,如果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选题报告。

选题报告与资格考试一般在博士生入学后第三学期初(直博生在入学后第五学期初)完成。

3、社会实践按照“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执行。

4、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

博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30次以上一级或二级学科的学术活动;至少有一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

学术报告记录表由导师签字,申请答辩前交研究生科记载成绩。

博士生完成规定的学术报告并取得要求的学分后方可申请答辩。

5、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

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研究所组织考查小组(3-5人组成)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

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工作。

博士生的论文中期检查可与学术报告统筹安排。

6、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博士生在申请论文答辩时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至少有一篇(或多篇)论文被SCI 源刊录用,其影响因子(或影响因子之和)不小于1.0;②至少有四篇论文被国内外核心期刊或国际会议录用,其中至少有二篇被SCI或EI源刊录用。

7、最终学术报告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至迟于正式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做一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具体要求见《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六、学位论文工作及要求1、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2、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学位论文工作时间按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录:一、普博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学分不少于16(考试学分不少于11)。

1、公共必修课程(4学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90610042)2学分(考试)●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90640012)2学分(考试)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考试学分不少于7)(1)基础理论课(任选一门,一般为数学,3-4学分,考试)●随机过程(60230014)4学分(考试)●基础泛函分析(60420144)4学分(考试)●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矩阵分析与应用(60250013)(60250113)3学分3学分(考试)(考试)●应用随机过程(60420094)4学分(考试)●组合数学(60420013)3学分(考试)●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4学分(考试)●应用近世代数(60420153)3学分(考试)●分形几何(70420144)4学分(考试)注:经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批准,可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其它数学和物理类研究生课程。

(2)专业课程(≥2学分,考试)●智能技术基础(90250072)2学分(考试)●复杂系统性能评价和优化(英)●复杂网络系统的建模与优化(英)(90250052)(80250463)2学分3学分(考试)(考试)●摄动分析、马尔可夫决策和强化学习(英)(90250062)2学分(考试)注:或由导师推荐的本一级学科中的其它课程。

(3)跨一级学科的学分不少于2学分要求在导师指导下选修1门跨一级学科的课程,如:生物、物理、环境、通信、计算机、机械、化学工程、人文、社科、经济、管理或其它理科等类课程。

3、必修环节(5学分)●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99990041) 1学分(考查)●资格考试(99990061) 1学分(考试)●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99990032) 2学分(考查)●社会实践(69990041) 1学分(考查)●研究生新生综合素质训练(80250801) 1学分(考查)4、自学课程其它涉及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门知识,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可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学分另记(但不能顶替学位学分)。

5、补修课程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本科基础的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

补修课可记非学位课程学分。

二、直博生修读科目及学分要求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要求学分不少于35(考试学分不少于25)。

1、公共必修课程(6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4学分,考试)●自然辩证法(60610012)2学分(考试)●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90610042)2学分(考试)(2)第一外国语(2学分,考试)●博士生英语(或其他语种)(90640012)2学分(考试)2、学科专业要求课程(学分不少于24)(1)基础理论课(至少2门,≥7学分,考试)●随机过程(60230014)4学分(考试)●基础泛函分析(60420144)4学分(考试)●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矩阵分析与应用(60250013)(60250113)3学分3学分(考试)(考试)●应用随机过程(60420094)4学分(考试)●组合数学(60240013)3学分(考试)●高等数值分析(60420024)4学分(考试)●应用近世代数(60420153)3学分(考试)●分形几何(70420144)4学分(考试)注:经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批准,可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其它数学和物理类研究生课程。

(2)专业基础课(≥7学分,考试)●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60420123)3学分(考试)●最优化理论与应用(70250293)3学分(考试)●线性系统理论(70250023)3学分(考试)●非线性系统理论(70250253)3学分(考试)●系统辨识理论与实践(70250283)3学分(考试)●多传感器融合理论与应用(70250302)2学分(考试)●自动测试理论(70250273)3学分(考试)●现代信号处理(70250033)3学分(考试)●模式识别(70250043)3学分(考试)●智能技术基础(90250072) 2学分(考试)●信息论基础(70250222)2学分(考试)●统计学方法及其应用(70250383)3学分(考试)●系统与控制中的随机方法(70250362)2学分(考试)●应用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60250023)3学分(考试)●系统学(70250063)3学分(考试)●系统分析理论与方法(70250262)2学分(考试)●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70250212)2学分(考试)●凸优化(70250403)3学分(考试)●离散优化(70250413)3学分(考试)注:经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批准,可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其它相关的研究生课程。

(3)专业课程(≥6学分,其中考试学分≥3)●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报告(60250101)1学分(考查)●科学精神、道德与表达(70250371)1学分(考查)●研究生新生综合素质训练(80250801)1学分(考查)●最优控制(70250102)2学分(考试)●稳定性理论(80250242)2学分(考试)●鲁棒控制(80250282)2学分(考试)●鲁棒辨识(80250232)2学分(考试)●模糊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80250303)3学分(考试)●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80250503)3学分(考试)●多媒体数据智能处理技术(80250672)2学分(考试)●现代运动控制理论与技术(80250663)3学分(考试)●视频处理和宽带通信(80250773)3学分(考试)●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实验与(60250093)3学分(考试)设计●运筹学建模与算法(英)(80250763)3学分(考试)●高等过程控制(80250032)2学分(考试)●自适应控制理论与方法(70250202)2学分(考试)●动态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80250152)2学分(考试)●综合自动化理论与方法(80250582) 2学分(考试)●工业数据通信与控制网络(80250563)3学分(考试)●工业数据统计分析与应用(80250532)2学分(考试)●工业过程建模与优化(80250042)2学分(考试)●高频数字系统设计方法(80250312)2学分(考试)●生产调度及其智能优化(80250612)2学分(考试)●企业网络与系统集成(80250423)3学分(考试)●Petri网应用(80250752)2学分(考试)●虚拟制造技术(80250332)2学分(考试)●企业信息化及其系统分析与设计(70250392)2学分(考试)技术(英)●高级IT项目管理(80250631)1学分(考试)●经营过程重构与IT咨询技术(80250732)2学分(考试)●产品数据与生命周期管理(70250352)2学分(考试)●制造过程调度理论及其应用(70250342)2学分(考试)●制造执行系统及其应用(80250723)3学分(考试)●敏捷供需链管理(80250252)2学分(考试)●CIMS应用工程案例(80250292)2学分(考试)●并行工程与知识管理(80250642)2学分(考试)●约束逻辑与算法设计(80250512)2学分(考试)●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80250622)2学分(考试)●供应链协调和信息的动态性(80250591)1学分(考试)●复杂系统性能评价和优化(英)(90250052)2学分(考试)●复杂网络系统的建模与优化(英)(80250463)3学分(考试)●电子技术专题(80250132)2学分(考试)●现代电子学及实验(80250013)3学分(考试)●微弱信号检测及处理(80250412)2学分(考试)●控制网络及现场总线(80250452)2学分(考试)●现代检测技术(80250102)2学分(考试)●统计学习理论导论(80250272)2学分(考试)●计算分子生物学引论(80250553)3学分(考试)●生物信息学专题(80250682)2学分(考试)●认知科学引论(80250112)2学分(考试)●人工神经网络(70250323)3学分(考试)●通信信号处理(80250543)3学分(考试)●图象分析与计算机视觉(80250443)3学分(考试)●盲信号处理(70250312)2学分(考试)●网络安全(70250332)2学分(考试)●信息服务(80250702) 2学分(考试)●智能信息处理专题(80250222)2学分(考查)●软计算理论及应用(80250362)2学分(考试)●智能交通系统概论(80250342)2学分(考试)●离散事件动态系统(80250142)2学分(考试)●通信技术的研究问题与创业机会(80250522)2学分(考试)(英)●摄动分析、马尔可夫决策和强化(90250062)2学分(考试)学习●智能交通系统建模和仿真(英)(80250782)2学分(考试)●先进计算技术与应用(英)(80250792)2学分(考试)●生物信息学算法设计与分析(80250812)2学分(考试)●研究生新生综合素质训练(80250801)1学分(考查)注:经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批准,可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其它相关的研究生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