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制氧机新生儿常用氧疗方式的安全性评价
氧疗法(氧气筒、中心吸氧)及质量评价

评分标准
未洗手扣 3 分,其他一项未做 到扣 1 分 ,未评估扣 5 分; 评估少一项扣 1 分 用物少一件扣 1 分
环境不安全扣 5 分 未查对扣 3 分,未解释扣 2 分
顺序颠倒一处扣 2 分,流量表, 湿化瓶漏气扣 5 分,湿化液过 多或过少扣 3 分,未检查氧气 流出是否通畅扣 2 分,未确认 湿化瓶旋紧扣 5 分~8 分
病人卧位不舒适扣 2 分,未清 洁病人鼻腔扣 2 分 未根据病情调节流量扣 6 分
鼻导管插入过深或过浅扣 5 分,未润滑鼻导管扣 2 分 固定不当扣 3 分
未记录扣 5 分,记录不全扣 2 分~5 分 交代注意事项不够或未交待 扣 2 分~3 分,病人卧位不舒服 扣2分 未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扣 2 分~5 分
停氧时,未先分离鼻导管扣 2 分,流量表余气未放尽扣 3 分 未记录扣 2 分,病人卧位不舒
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9.处理用物、卸表、洗手、记录
效果 评价 15 分
1.操作正确,动作轻柔、患者缺氧症状改善
2.关心爱护病人,患者配合治疗 3.安全用氧,未发生呼吸道损伤及其他意外
适扣 2 分 6 用物处理不当扣 2 分于氧气筒旁
四检查:接湿化瓶,检查氧气流出是否通畅、有无 漏气,关紧流
量开关
操作 中心供氧:将流量表接头用力插进墙壁氧出口—向外轻轻下拉接
方法 头,证实已旋紧—接湿化瓶—吸氧管—检查氧气流出是否通畅、
与 有无漏气,关紧流量开关
程序 3.给氧
20
65 分 (1)协助取舒适卧位,清洁病人鼻腔,检查鼻腔
氧疗法(氧气筒、中心吸氧)及质量评价
项目
操作规程
分
值
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剪指甲),戴口罩、帽子
医用制氧机 质量标准

医用制氧机质量标准
医用制氧机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取的氧气应符合相关技术要求规定,如GB。
2. 气路系统气密性要好,所有紧固件连接应牢靠,不得有任何松动,各种管路、管道排列应整齐,其连接处不得漏气。
3. 噪声水平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60dB(A)。
4. 氧浓度要达到一定要求,如开机30分钟后,在最大流量5L/min条件下,氧浓度应≥90%(V/V)。
5. 流量调节应在额定流量范围内连续可调,允差±10%。
6. 安全性能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如、YY、YY。
7. 氧气纯度是衡量医用制氧机性能的关键指标,通常应达到93% ± 3%。
8. 流量范围指的是制氧机每分钟提供氧气的量,对于不同型号的设备,这个数值可以从几升到几十升不等。
9. 输出压力要稳定,通常在之间。
10. 噪音水平要控制在50分贝以下,以保证病房环境的舒适性。
请注意,医用制氧机的质量标准可能会随着技术发展和新规定的出台而有所更新和变化。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确保制氧机符合最新的质量标准和规定。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头罩用氧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一)工作目标
提高血氧含量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纠正缺氧。
(二)工作规范要点
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切实做好防火、防油、防热、防震,注意用氧安全。
氧气筒放貉阴凉处。
周围严禁烟火或放貉易燃物品,禁止在简的螺旋处涂油。
2 .持续吸氧者每日更换1次头罩,湿化瓶,内芯及湿化水。
3 .使用氧气时,应先调节流量而后使用,停用时应先拿去头罩,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关错开关,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4 .用氧过程中,应观察患者缺氧情况,按病情选择合适的用氧方法及氧浓度。
5 .对已用完的氧气筒,应悬挂“空”的标志。
以便及时调换,并避免急救使搬错而影响抢救速度。
洗手、
戴口罩
1.核对患儿姓名、住院号
2.安置体位:患儿取舒适体位,清洁鼻腔连接皮条
3.调节氧流量,氧气流出通畅
4.固定
5.婢:呼吸道、导管是否通畅,面色是否转红、TcSaO2是否
上升。
6.吸氧毕:拿掉头罩,潮量表开关,卸氧气装置
1.安!患儿
2.整理床单位、处理用物
洗手、记录(用氧时间、氧流量、患儿呼吸困难改善情况)
注:*调节氧流量:轻度峡氧为1.~21.√min、中度缺氧为2~41.∕min、重度缺氧为4~61.∕min,小
儿为1'21.Zmirio
湿化瓶内装蒸储水1/2至2/3瓶。
急性肺水肿患者吸氧时,湿化瓶内装50%酒精并贴标签注明
头罩用氧操作评分标准。
医用制氧机新生儿常用氧疗方式的安全性评价

医用制氧机新生儿常用氧疗方式的安全性评价随着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及氧自由基损伤认识的深入,医用制氧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吸氧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因儿科资料的缺乏,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氧疗方案,大多参照成人经验制定。
由于儿童及新生儿在病理生理方面与成人差异较大,简单应用成人经验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氧流量时患儿的实际吸入氧浓度,评价了改良鼻导管吸氧、头罩吸氧和暖箱内供氧三种新生儿常用的吸氧方式的临床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111 对象 2005年1~7月收入我院NICU需吸氧的新生儿37例,男21例,女16例,平均体重(3032?687)g,孕周(3817?118)周。
考虑到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参照卫生部5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6(卫医发2004-104号),孕周<34周的早产儿或体重<1 500 g 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不明类型的青紫型先心病患儿未纳入研究对象.112 方法将以上对象随机分为三组独立研究,每组10~16例,分别给予改良鼻导管吸氧、头罩吸氧和暖箱内供氧。
改良鼻导管组选用直径4mm改良鼻导管,置于患儿人中部位,距鼻孔5mm,设定1、2、3 L/min三个不同流量组,各于吸氧后1、2、3 h,以测氧仪测定患儿咽下部氧浓度[2]。
头罩吸氧组选用圆柱形头罩(容积5 L,5孔),设定1、2、3、4 L/min四个不同流量组,各于吸氧后1、4 h,测定头罩内患儿口周氧浓度。
暖箱选用Ohmeda Care Plus 4000 Incubator,设定1、2、3L/min三个流量供氧,各于供氧后1、12、24 h测定箱内氧浓度。
113 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以(?x?s)表示。
同一流量不同时间点氧浓度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后,若无显著性差异取平均数后作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F检验和q检验。
实际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关系作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
2 结果211 各组相同流量下不同时间点所测氧浓度各组相同流量下不同时间点所测氧浓度之间均无不同氧流量下,改良鼻导管组和头罩组的实际吸入氧浓度存在差异显著性(P<0105),且随氧流量增加实际吸入氧浓度有逐渐增加趋势。
新生儿科安全用氧管理方案

新生儿科安全用氧管理方案一、氧疗适应证与禁忌证新生儿氧疗的适应证主要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产伤、先心病、治疗性低温、慢性肺疾病、缺氧性脑病等。
而禁忌证主要包括过度氧疗可能引起的视网膜病变、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O中毒等。
二、氧浓度的控制新生儿氧气治疗时,需要根据血氧饱和度(SpO2)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控制SpO2在88%-92%之间;对于足月儿,控制SpO2在93%-95%之间。
三、氧气供应系统的管理1.调整氧浓度:根据新生儿的需要,将氧气浓度调整到合适的水平,并始终保持氧气流量的稳定。
2.维护供氧设备:定期检查气瓶和氧气管道的连接是否紧固,确保供氧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氧气压力表是否准确。
3.氧气管道管理:氧枪的开关原则上只允许医护人员操作,避免其他人员随意操作导致供氧不足或者过量。
四、氧疗设备的维护与清洁1.定期维护:对氧气供应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检查氧气管道是否老化、损坏或堵塞等。
2.清洁消毒:使用过的氧罩或者呼吸管必须进行清洁消毒,以免细菌感染。
清洁消毒时应根据使用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如使用温水和中性洗涤剂清洁,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消毒剂。
五、新生儿氧气饱和度监测使用专业的监测设备对新生儿氧气饱和度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氧气浓度在目标范围内。
同时,还需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六、医护人员的培训与监控医护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新生儿氧气治疗的原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中,医院应设置监控措施,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纠正错误操作,确保患儿安全。
总之,新生儿科安全用氧管理需要医护人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完善的设备和监控措施。
只有保证氧气治疗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才能更好地满足新生儿的氧气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
制氧机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制氧机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制氧机是一种用于将空气中的氧气浓度提高至高于常规气体浓度的设备,常用于氧疗、医疗、工业生产等领域。
然而,制氧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风险,需要进行评估和管理。
以下是制氧机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
1. 电气安全风险:
制氧机作为一种电动设备,存在电气安全风险。
评估报告应对制氧机的电源接线、电气元件和电气部件的设计、制造等进行评估,确保设备符合电气安全标准,防止电击、电烧等事故的发生。
2. 机械安全风险:
制氧机的机械部件如泵、阀门、传动装置等存在机械安全风险。
评估报告应对这些机械部件的设计、制造、安装等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机械安全标准,防止由于机械部件故障引发的事故。
3. 氧气泄漏风险:
制氧机产生的高浓度氧气如果泄漏,会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
评估报告应对制氧机的氧气泄漏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应针对设备的密封性、气体泄漏监测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设备在氧气泄漏的情况下能够及时报警、停机,防止事故的发生。
4. 过热风险:
长时间连续运行制氧机可能会引起设备过热,造成设备损坏、火灾等风险。
评估报告应对制氧机的散热系统、过载保护等进
行评估,评估报告应确保设备在长时间连续运行时不会过热,从而降低过热引发事故的风险。
5. 操作不当风险:
制氧机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人员专门操作。
评估报告应对制氧机的使用说明书、操作培训等进行评估,确保用户正确操作设备,避免因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
综上所述,制氧机安全风险评估报告需要对电气安全风险、机械安全风险、氧气泄漏风险、过热风险和操作不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从而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制氧机的安全使用。
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的性能与安全检测及常见不合格项分析

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的性能与安全检测及常见不合格项分析这种设备在医疗领域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如慢阻肺、肺纤维化等。
因此,对于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的性能与安全进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的性能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氧气浓度:检测设备输出的氧气浓度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通常,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的氧气浓度应达到93%以上。
2. 氧气流量:检测设备输出氧气的流量是否符合要求。
一般来说,氧气流量应在1-10L/min之间。
3.压力稳定性:检测设备输出氧气的压力是否能够保持稳定。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设备输出氧气的压力应保持在0.12-0.14MPa之间。
4.噪音:检测设备的运行噪音是否超过安全标准。
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的噪音应尽量低于60分贝,以确保患者的使用体验。
除了性能检测,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的安全检测也是不可忽视的。
常见的安全检测项目包括:1.氧气泄漏:通过使用气密性测试仪器,检测设备是否存在氧气泄漏现象。
2.温度升高:通过检测设备在连续工作时的表面温度变化,判断设备是否存在过热现象。
3.电源电压:检测设备使用时的电源电压是否稳定,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4.漏电流:通过使用漏电仪器,检测设备是否存在漏电现象。
常见的不合格项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氧气浓度不达标:如果设备输出的氧气浓度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可能是氧气源质量不合格,或是设备内部分子筛膜存在损坏或堵塞等问题。
2.稳定性差:如果设备输出氧气的压力无法保持稳定,可能是设备内部压力调节部件存在故障,或是氧气流量传感器等部件异常。
3.噪音过大:如果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音超过安全标准,可能是设备内部运转部件磨损、摩擦增大,需要进行维修或更换。
4.安全性问题:如果设备存在氧气泄漏、过热、电源异常或漏电等安全问题,可能是设备的部件或设计存在缺陷,需要进行修复或更换。
总之,医用分子筛制氧机的性能与安全检测对于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患者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医用制氧机 评测报告

医用制氧机评测报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用制氧机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需求。
医用制氧机是一种能够从空气中提取氧气并通过管道输送到患者体内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医院、家庭和养老院等场所。
在这个评测报告中,我们将对医用制氧机的性能和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
首先,一个好的医用制氧机应该具备稳定可靠的性能。
该设备应能够持续提供稳定的氧气流量,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同时,它还应具备稳定的氧气浓度控制能力,确保输出的氧气浓度符合医疗标准,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其次,医用制氧机的噪音控制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由于多数医用制氧机在家庭或养老院等室内环境中使用,噪音过大会对患者的休息和生活造成不便。
因此,医用制氧机应尽可能降低噪音,以提供安静的氧气供应环境。
除此之外,医用制氧机的移动性也是需要重视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用制氧机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减小,方便患者携带和移动。
便携式医用制氧机的出现,使患者能够在出行时保持氧气供应,提高生活质量和独立性。
此外,医用制氧机的易用性和维护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设备的操作是否简单易懂,是否需要经常更换及清洁零部件等,都会对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管理成本产生影响。
最后,我们还应考虑医用制氧机的价格和售后服务。
价格普遍是用户选择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的价格区间将更具吸引力。
此外,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够提供设备的保修、维修和技术支持,为用户带来便利和安心。
综上所述,医用制氧机的性能和功能主要包括稳定的氧气供应、低噪音设计、移动性、易用性和维护性,以及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售后服务。
这些因素综合决定了医用制氧机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在选择和购买医用制氧机时,用户应综合考虑自身需求和产品的性能指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医用制氧机,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用制氧机新生儿常用氧疗方式的安
全性评价
随着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及氧自由基损伤认识的深入,医用制氧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吸氧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因儿科资料的缺乏,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氧疗方案,大多参照成人经验制定。
由于儿童及新生儿在病理生理方面与成人差异较大,简单应用成人经验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氧流量时患儿的实际吸入氧浓度,评价了改良鼻导管吸氧、头罩吸氧和暖箱内供氧三种新生儿常用的吸氧方式的临床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1 对象 2005年1~7月收入我院NICU需吸氧的新生儿37例,男21例,女16例,平均体重(3032?687)g,孕周(3817?118)周。
考虑到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参照卫生部5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6(卫医发2004-104号),孕周<34周的早产儿或体重<1 500 g 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不明类型的青紫型先心病患儿未纳入研究对象.112 方法将以上对象随机分为三组独立研究,每组10~16例,分别给予改良鼻导管吸氧、头罩吸氧和暖箱内供氧。
改良鼻导管组选用直径4mm改良鼻导管,置于患儿人中部位,距鼻孔5mm,设定1、2、3 L/min三个不同流量组,各于吸氧后1、2、3 h,以测氧仪测定患儿咽下部氧浓度[2]。
头罩吸氧组选用圆柱形头罩(容积5 L,5孔),设定1、2、3、4 L/min四个不同流量组,各于吸氧后1、4 h,测定头罩内患儿口周氧浓度。
暖箱选用Ohmeda Care Plus 4000 Incubator,设定1、2、3L/min三个流量供氧,各于供氧后1、12、24 h测定箱内氧浓度。
113 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以(?x?s)表示。
同一流量不同时间点氧浓度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后,若无显著性差异取平均数后作组间比较,行方差分析F检验和q检验。
实际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关系作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
2 结果
211 各组相同流量下不同时间点所测氧浓度各组相同流量下不同时间点所测氧浓度之间均无不同氧流量下,改良鼻导管组和头罩组的实际吸入氧浓度存在差异显著性(P<0105),且随氧流量增加实际吸入氧浓度有逐渐增加趋势。
氧流量设定于1~3 L/min时,暖箱内氧浓度未因流量不同出现统计学差异(P>0105)。
三种吸氧方式下的实际吸入氧浓度,以头罩吸氧组的总变异系数最大,改良鼻导管组最小。
212 改良鼻导管组和头罩组实际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的关系在两组中,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均呈正相关(P<0101),具备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改良鼻导管吸氧、头罩吸氧和暖箱内供氧是新生儿常用的三种低流量吸氧方式,因其成本低、操作简便且无创,在各级医院均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发现不适当氧疗可能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近年来对氧自由基损伤和新生儿慢性肺疾病(CLD)的认识也逐渐深入[3-5],新生儿用氧的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儿科临床资料缺乏,在儿童或新生
儿氧疗时,往往以成人的氧疗经验估计患儿的实际吸入氧浓度及而儿科病人尤其是新生儿在呼吸频率、呼吸方式、吸气时间、潮气量、呼吸系统解剖、体重等许多方面与成人显著不同,这些因素将导致相同氧流量下实际吸入氧浓度与成人产生明显差异,对成人安全的氧流量如果简单地应用于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可能造成高浓度吸氧,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改良鼻导管通过患儿自主呼吸将氧气送入鼻前庭,并在鼻咽部与空气混合,达到氧疗的目的。
相对于鼻塞和鼻导管吸氧,它对新生儿刺激较小,不占据气道,不易被患儿鼻腔分泌物堵塞,且鼻导管吸氧的指导流量为013~016 L/min[6],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普遍使用的氧流量表并不具备011L/min的精细调节能力,实际调节精度最多能达到015~1 L/min左右,且实际输出流量常随气源压力波动,往往不能在临床实现。
国外有研究表明,鼻导管吸氧下实际吸入氧浓度与患儿体重呈负相关[7],参照此结果,鼻导管吸氧对于极低出生体重儿是否安全,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于以上因素,改良鼻导管在国内外得到一定程度应用,但目前既无详尽资料,也无公式可循,国内对新生儿的指导氧流量为015~1 L/min[6]。
本研究分别测定了1、2、3 L/min氧流量时患儿的咽下部氧浓度,发现实际吸入氧浓度随氧流量增加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低流量下可得到低浓度,但由于新生儿的呼吸生理特点,如上呼吸道相对狭窄、鼻腔易充血、受分泌堵塞、潮气量小、吸气时间短等因素,不能通过本研究结果简单地认为新生儿改良鼻导管吸氧不易导致高浓度氧环境,环境气流影响、患儿哭闹、改良鼻导管的口径、开口大小,尤其是导管口距鼻孔的距离和氧流量等都是影响实际吸入氧浓度的重要因素。
此外,患儿的病理生理状况的变化也会对呼吸生理如呼吸频率、吸气时间、潮气量等产生显著影响,同样可造成同一氧流量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实际吸入氧浓度的差异,故密切监测氧浓度仍为必要。
通常认为,头罩吸氧的氧流量应>5 L/min,否则可能造成罩内CO2潴留,但对于该流量下氧浓度可能达到的水平,并没有特殊的提示。
本研究选用容积为5 L的头罩,随氧流量的增加,罩内氧浓度也逐渐升高,二者呈正相关。
但同时也观察到实测氧浓度的变异系数较高,提示氧浓度波动范围较大。
本研究中1例新生儿在氧流量1 L/min时,罩内氧浓度即达到5015%,当供氧流量为4 L/min时,患儿口周氧浓度最高可达6113%,远高于鼻导管吸氧在同一流量下能到的理论水平。
因未同时测CO2浓度,此流量是否同时伴CO2潴留,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部分学者认为,2~3 L/min的氧流量就可避免头罩内CO2的蓄积,实验结果的差异可能与头罩的容积、开孔大小及患儿的潮气量有关。
以上结果表明,新生儿头罩吸氧在较低氧流量时即可能出现较高的吸入氧浓度,因其波动范围大,对体重较小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监测PaO2和PaCO2是防止氧中毒和CO2潴留的必需手段。
本研究中,当供氧流量为1~3 L/min时,暖箱内氧浓度变异程度较大,并未因氧流量的增加而出现显著性差异,低流量下基本为低浓度,这可能与箱内容积大,开关箱等操作影响,以及箱内湿度不同等因素有关。
但因高流量下所能达到的氧浓度尚不明确,流量加大可能对暖箱的温度、湿度控制造成影响,且增加箱内病原菌繁殖的可能性,所WHO不推荐将其作为常规新生儿用氧方式。
本研究表明,由于新生儿病理生理状况的特殊性,常规的低流量氧疗方式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并不完全适用。
本研究中改良鼻导管吸氧在低氧流量下可得到低浓度及相对安全的要求。
氧疗时应考虑不同患儿的个体差异,以及同一患儿不同病期可能对呼吸功能
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