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第6章 婚姻与家庭
06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20、明星嫁富豪?帕累托最优组合的婚姻 21、七年之痒? 22、金龟婿靠谱吗? 23、何以为家:家庭的社会意义
1、中性之美:超级女声与《王的男人》
2、性别刻板印象:为什么睡美人需要王子的 亲吻?
3、爱和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
4、无偿之爱:我爱你,与你无关
5、殉情之爱:自挂东南枝 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秘诀 7、女人的唠叨是一剂慢性毒药
8、剩女是如何产生的?
9、情人眼里出西施
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1、规模小型化 2、离婚率上升 3、家庭类型多样化
二、家庭功能的变化
1、经济功能弱化
2、抚育和社会化功能外移
3、生育偏好变化
4、养老的问题
三、家庭和婚姻观念的变化
1、性观念多元化 2、地位平等化
3、行为理性化
第四节 性别、爱情与婚姻
10、为什么对初恋念念不忘?
11、为什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12、女人在乎脸、男人在乎面子 13、长相知,不相疑 14、“剩女”是如何产生的?
15、为什么结婚时没想到离婚?
16、为什么有些人总也无法得到幸福婚姻? 17、婚姻越轨:婚外恋
18、门当户对:白毛女能嫁给黄世仁吗? 19、同居:婚姻的序曲还是走向坟墓?
三、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社会化 情感和陪伴
性规则
经济合作 2、社会冲突理论
第二节 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一、家庭的功能 1.规范性行为
2.经济生活
3.人口再生产 4.精神生活 5.教育功能 6.抚养、赡养
二、家庭的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
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研究

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研究婚姻与家庭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个人在婚姻与家庭关系中的角色、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通过对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婚姻与家庭的发展和变革,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问题。
首先,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研究涉及到婚姻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婚姻制度是社会中规定婚姻关系的制度性规范。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婚姻制度存在着多种形式,如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一妻多夫制等。
社会学家通过研究婚姻制度的变化,可以揭示社会价值观念、性别关系、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
其次,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研究还包括对婚姻家庭的结构和角色的分析。
婚姻家庭是由夫妻、子女及其祖父母等成员组成的社会单位。
社会学家关注的是婚姻家庭中个体的角色定位、权力分配等问题。
例如,在传统的家庭模式中,丈夫往往扮演着经济提供者的角色,而妻子则负责家庭和子女的照顾。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家庭结构和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在重新调整。
另外,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研究还包括对婚姻家庭中的权力关系和冲突的分析。
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力关系常常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家庭内部的冲突和对立。
如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不平衡可能导致家庭暴力问题的出现。
社会学家通过对婚姻与家庭中权力关系的研究,可以揭示家庭冲突的成因,及时解决和预防家庭冲突问题,并促进婚姻与家庭的健康发展。
最后,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研究还需要关注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婚姻与家庭关系有不同的认同和评价标准,这会影响到婚姻家庭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在一些文化背景下,家庭凝聚力和尊重长辈等价值观念被强调,而在另一些文化背景下,个体自由和独立性被重视。
通过研究婚姻与家庭中的文化因素,社会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与和谐。
综上所述,婚姻与家庭的社会学研究是有关个体在婚姻与家庭关系中的角色、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变化和影响的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婚姻与家庭是社会中最基本的两个单位,也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婚姻与家庭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和社会生活的基石。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婚姻与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变化。
婚姻的社会功能婚姻不仅仅是一种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婚姻是一种社会习惯和规范,是一种文化传统,为社会提供了有序的生育和家庭建设。
2. 婚姻构建了人类社会的亲密关系和互助关系,为人类提供了相互支持和照顾的平台。
3. 婚姻带来了文化与传统的传承,传递并承接家族、祖先的血脉和文化传统。
4. 婚姻带来了社会的安定和和谐,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是婚姻的延伸和发展,是子女成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1. 家庭是一个小社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2. 家庭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场所,是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重要载体。
3. 家庭的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
在家庭里,人们学习社会常识、人际交往、品德修养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4. 家庭是患难与共、互相扶持的港湾,在社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社会背景下婚姻与家庭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婚姻与家庭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传统家庭中,男人扮演者家庭的经济支柱,女人则负责家庭的生活和教育。
而如今,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女性工作机会的增多,无论是婚姻还是家庭都发生着变化。
首先,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的变革。
在传统社会里,男人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家庭主导权,女人则往往处于次要地位,受到限制。
但现在随着女人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银行、企业聘请了许多女性员工,女方成为独立经济的主体,这也间接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
女性的经济地位上升,也带来了社会地位上的变化,女性也渐渐开始拥有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
虽然还有很多女性承受着生活的不公,但大多数女人的地位和社会角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社会学:第6章 婚姻与家庭

教学目标:1、理解社会群体概念、特征2、了解几种基本群体类型,了解家庭的形态、类型3、理解家庭生命周期4、掌握家庭功能、家庭结构的变动、家庭功能的变迁教学重点:社会群体概念、特征,家庭功能,家庭功能的变迁教学难点:社会群体的特征,家庭功能的变迁教学内容:§6 婚姻与家庭§6.1社会群体的特征类型引子:张教授在7月份退休后,从城里迁到郊区的小区居住了,原本是想呼吸郊区的新鲜空气,没想到,搬到郊区后,和原来的同事、学生见面的机会少了,他觉得很孤独,非常不适应,情绪波动很大,想再搬回城里居住。
老伴劝他多和小区里的邻居们来往,并经常陪他和小区里的其他老人锻炼、娱乐,慢慢地张教授情绪稳定下来了,不再提搬回城里居住了。
后来,他的学生去看望他,询问他退休后的生活。
张教授感慨地说:“刚来时孤孤单单地,不适应,特别想念单位,想念单位熟悉的人,后来和这里的邻居熟悉了,有了新的朋友圈子,一下子觉得不孤单了,也就适应了。
”张教授因为离开“单位”而孤单,因为有了新的朋友“圈子”而习惯了郊区生活。
“单位”、“圈子”都是社会学所说的“群体”中的一种。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的,而人能够结成有效复杂的群体是人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之一。
《荀子·王制篇》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确实,人比牛马高明的地方正在于,人类能够有目的地结为群体,将个人的独特力量在群体之中加以发挥而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人类生活的群体性人类生活具有群体性。
群体性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本质特征。
社会学认为社会生活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人们总是生活在不同规模与类型的群体中,它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社会性正是以群体性来体现。
个人是不可能脱离群体,在与任何人都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生存。
如果让你介绍自己,你会怎么说?我们在对自己身份进行描述时,通常会通过一些职位、社会机构等显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

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婚姻和家庭是现代社会中最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之一,而婚姻和家庭关系,也一直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即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婚姻和家庭关系。
心理学分析婚姻和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情感。
情感是指人们在面临特定的人或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反应。
在婚姻与家庭关系中,情感是关键性的,它建立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促进单个家庭成员间和整个家庭内部和睦相处的基础。
夫妻的情感产生变化会对婚姻关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夫妻情感非常关键。
此外,在婚姻与家庭关系中情感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心理因素,如爱情、责任、亲情、尊重、信任等。
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关于婚姻与家庭关系的整体概念。
然而,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会受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金钱、经济、职业和家庭责任等。
在这些因素的干扰下,夫妻间的相互关系可能会受到影响。
这就需要夫妻之间拉近距离、共同解决问题并提高沟通能力。
只有夫妻两人之间的沟通正常,才有可能构建更加稳定、健康、和睦的婚姻家庭关系。
社会学分析婚姻与家庭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反映了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对于社会学研究者来说,婚姻与家庭关系已成为一个永恒的研究焦点,关注于这一领域的社会学研究在积极推动着婚姻与家庭关系变革。
在传统的观念中,它认为婚姻与家庭都是有着严格的规则和约束的,而这些规则和约束都需要得到严密的遵守。
但是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婚姻和家庭关系的看法开始逐步扩张,更多的人相信,婚姻与家庭是需要变化和创新的。
社会变革催生着婚姻家庭关系的巨大变革,包括轻松的离婚法律、婚前性行为的普遍化、婚姻同居现象的出现等等。
这使得婚姻家庭关系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婚姻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责任。
许多人认为婚姻可以像工作一样离开,这使得许多人面临离婚的问题。
然而,同时,这样也呼唤着人们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强调责任、强调长久的陪伴、强调沟通和理解,这是这种关系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问题婚姻和家庭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婚姻和家庭问题也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婚姻和家庭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它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层面,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婚姻是指两个人通过法律手续或习俗,建立起一种法律意义上和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关系,而家庭则是婚姻的结果,是一个组成的最小单元。
在传统社会中,婚姻被视为责任和义务的象征。
人们通常会在婚姻之前进行长期的约会、认知和了解,然后通过结婚的形式来彼此承诺忠诚与相互关爱。
随着社会的变化,婚姻和家庭的构成也发生了转变。
如今,许多人在没有经过太多约会和认知的情况下,就选择了结婚,并且经常会面临许多的挑战和困境。
婚姻和家庭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社会、文化、经济和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经济收入、文化背景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婚姻和家庭的构成产生了影响。
例如,现代社会对婚姻和家庭的需求不再仅仅是为了生育和繁衍后代,还涵盖了很多其他的需求,例如伴侣情感、支持、陪伴、理解和共同成长等方面。
另外,社会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社会婚姻和家庭更加重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但现代社会中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和地位逐渐趋于平等,这影响了传统家庭模式的构建。
其次是经济因素。
婚姻和家庭问题与经济密切相关。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婚姻和家庭的经济承担感到压力。
这不仅表现在结婚时需要支付高额的婚礼费、家庭开销、孩子教育等费用上,还表现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婚姻和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太大,使得很多人不愿意成家。
因此,经济因素是婚姻和家庭问题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此外,文化、法律、教育等因素也对婚姻和家庭问题产生了影响。
女性地位的提高和赋权,对性别角色和家庭模式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婚姻与家庭变迁的社会学分析

婚姻与家庭变迁的社会学分析在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中,婚姻和家庭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婚姻和家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婚姻和家庭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婚姻和家庭的变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在传统社会中,传统的家庭形态通常是以农耕经济为基础。
家庭的功能主要是生产和繁衍,男性在家庭中承担经济养家的责任,而女性则负责照顾家务和子女。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兴起,家庭的经济功能逐渐减弱,而个人的经济独立性增强。
这导致了家庭和婚姻观念的转变。
现代社会中,婚姻更多地成为个人追求幸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而不再是纯粹的经济合作关系。
其次,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对婚姻和家庭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多元化,个体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传统的婚姻观念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主导,但现代社会中,婚姻的平等和伴侣的自由选择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夫妻关系中的权力平等、男女平等以及共同决策的观念逐渐被接受。
此外,同性婚姻的合法化和多元家庭形式的出现也是现代社会中家庭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
第三,社会的制度变革也对婚姻和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增加,使得传统家庭分工模式被打破,男女在经济角色上的差异减少。
女性事业的崛起和经济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女性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和地位得到提升。
另外,离婚制度的改革也使得婚姻的稳定性降低,离婚率逐渐上升,家庭结构的多样化成为新的常态。
最后,媒体和科技的发展也对婚姻和家庭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社会中,媒体已经深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电视、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婚姻和家庭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网络和移动应用程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使得异地恋、婚外情等问题日益普遍。
同时,媒体上的价值观念和形象塑造也对人们的婚恋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了更多的婚恋观念的多样化。
综上所述,婚姻和家庭的变迁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学 第6章 社会群体

2、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冲突
群体凝聚力又称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群体内成员彼此之间 的吸引力。影响群体凝聚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有:
(1)群体与成员的利益关系。当成员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具有互惠
性或一致性利益关系时,群体凝聚力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削弱。
(2)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而紧
2022/1/9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组织程度、群体目标、控制手段、满足需
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1)在组织程度方面,非正式群 体较低,而正式群体较高;(2)在群体目标方面,非正式 群体是不明确的,是泛目标,而正式群体是明确而专一的; (3)在控制手段方面,非正式群体依靠的道德、习俗的力 量,而正式群体则主要是依靠纪律、制度的力量;(4)非 正式群体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而正式群体则只能满 足人们的部分需要。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五、基本群体的功能(《教程》p127)
1、社会化功能。 2、经济功能。 3、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4、社会稳定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2200222/1/9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分。
第三节 婚姻与家庭概述
一、家庭的形态 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最早的原始人没有 家庭,没有婚姻制度。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 一群女子互为所有,是一种血亲杂交。
份和边界线。 (2)冲突具有群体保护功能,或者说具有“安全阀”作用。
(3)群体内成员的关系亲密程度与冲突的后果有密切联系。 群体成员关系越紧密,群体内的冲突破坏性后果可能会越 强烈。
(4)与外群体的冲突会增强内部的团聚力。因此,寻找敌 人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必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理解社会群体概念、特征2、了解几种基本群体类型,了解家庭的形态、类型3、理解家庭生命周期4、掌握家庭功能、家庭结构的变动、家庭功能的变迁教学重点:社会群体概念、特征,家庭功能,家庭功能的变迁教学难点:社会群体的特征,家庭功能的变迁教学内容:§6 婚姻与家庭§6.1社会群体的特征类型引子:张教授在7月份退休后,从城里迁到郊区的小区居住了,原本是想呼吸郊区的新鲜空气,没想到,搬到郊区后,和原来的同事、学生见面的机会少了,他觉得很孤独,非常不适应,情绪波动很大,想再搬回城里居住。
老伴劝他多和小区里的邻居们来往,并经常陪他和小区里的其他老人锻炼、娱乐,慢慢地张教授情绪稳定下来了,不再提搬回城里居住了。
后来,他的学生去看望他,询问他退休后的生活。
张教授感慨地说:“刚来时孤孤单单地,不适应,特别想念单位,想念单位熟悉的人,后来和这里的邻居熟悉了,有了新的朋友圈子,一下子觉得不孤单了,也就适应了。
”张教授因为离开“单位”而孤单,因为有了新的朋友“圈子”而习惯了郊区生活。
“单位”、“圈子”都是社会学所说的“群体”中的一种。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的,而人能够结成有效复杂的群体是人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之一。
《荀子·王制篇》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确实,人比牛马高明的地方正在于,人类能够有目的地结为群体,将个人的独特力量在群体之中加以发挥而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人类生活的群体性人类生活具有群体性。
群体性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本质特征。
社会学认为社会生活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人们总是生活在不同规模与类型的群体中,它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社会性正是以群体性来体现。
个人是不可能脱离群体,在与任何人都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生存。
如果让你介绍自己,你会怎么说?我们在对自己身份进行描述时,通常会通过一些职位、社会机构等显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这些职位和社会机构就与我们本章将要谈到的“社会群体”息息相关。
作为社会成员,我们不可能轻易脱离群体而自生自灭。
你可以大声宣布你不属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但有趣的是,或许正因如此你将被归入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像你一样,不承认自己归属哪一群,并且还相互交流着各自的高见,在这里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知音)。
事实上,多样化的社会群体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要。
什么需要呢?一方面,满足了作为自然人的需要,满足物质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满足了对社会功能的需求,获得心理的慰藉。
社会群体既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的结构要素之一,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
人——群体——社会中介二、社会群体的概念和特征社会学界对色后悔群体的界定不一。
有些学者认为,群体仅限于人际关系亲密的初级群体或小群体(家庭、邻里、朋友)。
这一观点主要是从早期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初级群体”概念引申出来的,在早期社会初级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另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群体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家庭、村落、城市、政党、国家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合。
这一观点是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社会”概念引伸出的。
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正是社会群体从狭义和广义上的理解。
1、社会群体:是指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系起来有共同的目标进行共同活动的人群的集合。
2、特征(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在某一社会群体内,成员通过某些标志、某些行为,使自己符合这个群体的整体形象的要求,并希望与其他群体加以区别。
这些标志应该是群体成员互相认同的,所以外群体将这些标志作为你们的象征。
在群体内部成员间的交往有助于个人对自身身份、角色的认定,也就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当然,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也不是刻板固定的,只是为成员的行动的行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这样,群体成员无论相对于外群体还是群体内部,都能明确自身的界定。
(2)有持续的相互交往强调相互交往,就是彼此发生作用,而且是持久的,而不是临时性的。
在某一社会群体内部,成员的交往可以是面对面的,非常亲密的,直接的,(例如:家庭里,家庭成员的交往是亲密的,有着浓厚的感情色彩);也可以是间接的,比较疏远的,(如政府组织、大公司、大学),他们之间是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互动的。
(3)有一定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彼此在心理上、行为上相互影响或学习,会产生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和态度。
可能还会产生共同的兴趣。
另外,成员还有一些明确的行为规范或一些模糊的、不成文的规定。
这些意识与规范有的明朗、有的模糊,但都会对成员的行动加以约束。
特别当群体面临外部的压力或少数成员反叛时,这些群体意识和规范就会更加明显。
(4)有共同的目标社会群体是相关的个体在一定共同目标的指引下相互交往而形成的有机体。
例如:大家为了求学,组成了这个班级;为了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为公众服务,我们组成了各个公共事业管理部门。
共同目标的设立,有助于推动成员的一致行动,产生共同的需要;反过来,社会群体有了共同的需要,又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目标,并去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一)内群体和外群体这种分法主要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里归属感来划分。
这两个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提出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我们”代表内群体,用“你们”代表外群体内群体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与其中并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相互关心、爱护、彼此了解,就像在家里一样自在。
在生活中,一个人可能属于多个内群体。
外群体泛指出来内群体以外的其他任何群体。
内群体与外群体作为一对相对的概念是互不可分的,他们从对方获得自己的全部内容。
(二)正是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成员互动方式来划分正式群体:组织结构确定,职务分配明确的群体。
一般都有固定编制,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成员间是互动是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
(企业、政府、军队、政党)非正式群体:指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单纯的个人之间的好感、喜好或共同兴趣为基础构成的群体。
没有正式编制,成员间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权利义务没有明确规定,成员的互动往往比较随意化、日常化。
这类群体也有一定的关系结构和规范,只不过不是明文规定;也可能有“领导”,自然形成的。
另外,任何一个正式群体中,一般都会有非正式群体。
(饭友、球友、麻友)在正式群体中有时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的力量。
(三)大群体和小群体大群体:指人数众多、成员之间主要进行间接交往的群体。
(学校、军队、企业、机关、政党、阶级、民族)小群体:是由数量很少的成员组成的一类群体,由于数量少,群体成员之间可以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从而使彼此建立起个人联系。
初级群体都是小群体,但小群体不一定都是初级群体。
关于小群体的研究:1、小群体的网络结构。
主要分析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结构2、群体行为研究§6.2 几种主要的基本群体类型一、邻里1、邻里:是基于地域上的相互接近,经过长期的互动形成的一种初级社会群体。
(村庄、街道、楼区、胡同)2、传统农村邻里的功能∙生产上的互助∙生活上的互助∙社会安全和社会控制∙社会化功能∙感情满足和娱乐功能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社会流动性增强,邻里的衰弱表现较为突出,楼房、单元式格局也使邻里关系疏远二、“伙伴群”或“友群”伙伴群——游戏群体、玩伴友群——在正式组织之外或正式组织之内组成的小型的非正式群体。
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虚拟社区的存在,使网友之间有了多层次的交流,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初级社会群体。
三、族群§6.3 婚姻与家庭概述引子:“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着爱人常回家看看。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同意就图个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这是黑龙江籍歌手陈虹演唱的一首非常脍炙人口的歌曲《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出了中国人对家的情感。
不过分析一下歌词,我们会发现一些问题,歌词中多次出现“家”,那么这些家是指同一个家吗?为什么“烦恼”只能和妈妈说,而“工作”必须和爸爸谈?为什么妈妈要“刷刷筷子洗洗碗”,而爸爸就能享受“捶背揉肩”?这就涉及了家庭的概念及关系等问题。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以分享共同生活场所为最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群体。
一、家庭的形态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最重要的初级群体。
从数代同堂、至上百人的传统大家庭,到现在的“丁克”家庭都属于家庭的范畴,家庭的历史形态分为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家庭。
血缘家庭——族内同辈通婚普纳路亚家庭(群婚制家庭)——族外通婚对偶家庭——对偶婚、子女属母亲一夫一妻制家庭——文明时代开始内婚制(血统内婚、等级内婚、民族内婚、宗教内婚)婚姻制度外婚制婚姻形式按配偶数量分为单偶制多偶制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二、家庭的结构家庭结构是指组成家庭的成员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指家庭中姻缘、血缘及收养关系的组合状况。
根据家庭成员的构成情况、数量多少以及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婚姻家庭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在家庭结构方面主要是:家庭子女数减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简单化,空巢家庭增多等。
这种变化的结果之一就是家庭关系简化,家庭中的几世同堂的数量减少了,过去我们都有七大姑八大姨,而现在亲属关系网缩小了。
那么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中西方核心家庭的区别:★西方的核心家庭比较重视夫妇关系;中国的核心家庭比较重视亲子关系。
(我们一但有了孩子已后,把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西方的核心家庭生活相对封闭,与亲属群体的联系弱;中国的核心家庭与亲属群体的联系强,有经济互助、感情交流的功能。
2.主干家庭:指由一对夫妇与其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它是核心家庭纵向扩大的结果。
《我爱我家》,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主干家庭,一对夫妇与其父母和未婚的孩子,当然也包含了夫妇的未婚兄弟姐妹。
目前中国的家庭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3.联合家庭:指由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的夫妇与其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
4.其他家庭◆扩大家庭:指核心家庭加入非直系未婚家庭成员而组成的家庭。
(姑、叔、姨、舅)◆隔代家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和外孙子女组成的隔代家庭。
◆单亲家庭:父母一方与未婚子女组成家庭。
三、家庭的生命周期反映一个家庭从产生到解体是一个的动态过程。
美国学者格里克最早从人口学角度提出了家庭生命周期这个概念,对于一个家庭通常经历六个阶段: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